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北大留美博士 12年不回家过年

今天,一封长信在网上很火,信是一个北大留美的博士写的,15000字诉诸笔端,从童年开始回忆,讲述自己为什么12年春节不回家过年。

因为他从小被父母过度关爱着,根据他的描述,母亲希望他是女孩,给他的服装都是女装,即使后来长大,也为他挑选每一件衣服,不给他自主选择的空间。甚至出生在大院里的他,连朋友都是父母选好的,熟人家的孩子,最后这个孩子内向软弱,抗挫折能力差,同时极度渴望外边的世界,本以为考上北大就能飞出牢笼,母亲又拜托北京的亲戚关照,事无巨细地关照,连留学美国都要找熟人帮忙照顾。这样无微不至地关心日益成了掐住博士的喉咙,学完生物归国后,工作干的不行,极度敏感忧郁,最后他爆发了,认为这一切都是父母不正当的教育方式的结果,于是就12年没有回过家了,把父母拉黑再不联络。

这个方式有些极端,有趣的是当记者采访这个博士的父母时,他们觉得自己没做错什么,而且程度根本不想那个孩子体会的那么严重。

知乎上有人评价,最痛苦的,莫过于知道你我终归是两路人,无法改变,不可调和。

两代人观念不同。

这种无力让博士痛苦,让他转而学习心理学,经诊断他已经患上了一切创伤后应激综合的症状,不过起因如何,他确实深受心理疾病的困扰。

豆瓣上有一个小组,里面聚集的人都与父母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并表示以后自己绝不会当爸妈。知乎上层出不穷的帖子告诉我们,当父母恐怕还真的需要考证,不是谁都能当的来的。

但是换个角度想,这只是经验与阅历在不同深度上,看问题不同产生的层次罢了。老一辈有焦虑感,容易让孩子去更稳定的公务员岗位工作,年轻人只想着自由、快乐和玩,考虑问题没那么长远,因为这确实不是一个能看到长远未来的时代啊。

我身边这样的例子太多了,那种殴打子女、控制婚姻的倒是没见过,但是我认为在一些所谓的好学校好家庭里,另一种模式正在蔓延,而且几乎没被父母察觉,也让他们感到无辜和委屈:自己对孩子的好,完全被当成了驴肝肺?

那就是一个词,控制。

你以为控制只是语言命令干这干那?伪装的民主,看似和气的商量其实早有答案;固化的审美,与校园流行格格不入的发型建议;专业的选择,考研的选择,考公务员的选择,毕业后gap的选择,结婚与否的选择,生子与否的选择,太多太多建议的背后,传递的都是无形的压力,而且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加,建议的语气越来越弱,哀求和命令变得越来越多。爸妈想不通,我们为什么那么敏感,只是建议就会觉得是命令。我们同样无辜,因为在作出决定的时候,有些钻入脑子里的声音真的让人不快,也真的想彻底支配属于自己的人生。

逃离,成了永恒的主题。

温情背后,是一种无奈,回家后面对的东西,朋友圈都看得见。呆着什么也不干被嫌懒,出去玩被嫌弃浪,学习被说成是装,新年聚会被问成绩和女友,拿来和别的孩子比较这都是孩子最讨厌的东西!

就不能舒舒服服的,什么都不做吗?

裁判,永远不是运动员,焦急也好,请坐稳扶好,相信每个孩子自己心里有数。

我一个好朋友,父亲很厉害,所以为他规划好了一切出路,想干什么都有门路,但他看起来不快乐;

还有一个同学,想转专业但是家里不同意和家里闹僵,也是一年没回去过年。

也许家庭关系,真的是一个难题吧,几乎不可能没问题,只是问题轻重而已,毕竟只要相处,就会产生摩擦,倒也可以理解。

毕竟血缘和亲情在那里啊,还是回去看看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3位留美博士的“虎妈”教育二十四招,招招出英才!现在学还不晚
29歲留美博士除夕前殺害父母 因歸國后無"優越感"
有感北大留美硕士12年不回家:是时候拨开迷雾见真情了
同主题-飞跃重洋-结合这些年所见谈谈出国留学的误区
沟通技巧:孩子总是唱反调怎么办?
北大校长:孩子上小学后,一定要告诉他这“17个字”,受益终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