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焦点|个人养老金“吸金”难 预期收益不明朗或成痛点

个人养老金“吸金”难 预期收益不明朗或成痛点 专家建议可适度提高个人养老金年度缴纳上限

5月21日,中国保险资管业协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曹德云表示,目前我国个人养老金实际参加人数不及预期,需要综合考虑其定位,不断从制度运行机制等多方面入手,以维护其可持续发展。

对此,《证券日报》记者调查发现,自2022年底个人养老金制度落地实施以来,浮现出建立账户人数占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比例低、已缴费人数占建立账户人数比例低、产品供应不均衡、选购渠道不畅、民众参保意愿不强等问题。为此,如何提升该制度的吸引力成为市场焦点所在。

图片来源:网络

“吸睛”容易“吸金”难

作为我国养老体系的第三大支柱,个人养老金制度自落地实施以来备受社会关注。数据显示,截至3月份,合计3038万人开立个人养老金账户,储存总额182亿元,购买产品总额110多亿元。

中国财政学会绩效管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张依群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个人养老金制度在丰富我国个人养老金市场产品、增强个人自助式养老能力、活化个人资本储值保值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

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5月22日,个人养老金可投公募基金、银行理财产品数量分别为149只、33只。据中国银保信最新披露数据显示,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已扩容至32款。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3038万人开立个人养老金账户的同时,仅约900多万人完成了资金储蓄,人均储存水平2022元。《证券日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影响实际参加人数远不及预期的主要原因或来自投资者对于产品预期收益的担心。

一位在北京工作的李女士告诉记者:“对个人养老金产品的收益和风险都不太了解,并且产品的封闭期较长,所以不太愿意购买。”另外,同样在京工作的王先生则表示:“个人养老金制度启动时就已在银行开通个人养老金账号,并按照每年12000元标准缴费,但由于自身收入原因,个人养老金虽有税收优惠,但节税额度较少,不具备吸引力,以后不准备继续缴费了。”

对于个人养老金制度呈现出的“吸睛”容易“吸金”难的问题,张依群分析表示,首先,自助式补充养老模式的社会认识不足,未被居民广泛接受;其次,个人养老金制度设有缴纳上限,因此资金集聚能力有限,难以形成规模效应;第三,递延型税收政策虽然减轻了当期税收压力,对鼓励缴纳养老资金有一定好处,但同时也增加了后期领取时的税收压力,税收优惠并不明显。

明确预期增加产品供给

众所周知,家庭部门是庞大的“净储蓄”部门,如何将家庭财富存量转化为长期投资,是资本市场高质量服务实体经济的一个基础性工程,而个人养老金制度或可视作解决这一问题的有力抓手。

“个人养老金制度不仅有可能改变我国养老金体系结构,而且或会改变我国家庭理财模式及资本市场生态。”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我国个人养老金制度覆盖人群包括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及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参保人(不包括已退休人员),粗略估算,目前有资格参加个人养老金开户缴费的人数约为7亿人,可形成巨大的资金规模效应。

在个人养老金制度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如此突出背景之下,进一步提升其吸引力,增加实际参与人数或更加刻不容缓。

针对预期收益不明朗的问题,张依群建议,明确当期递延和未来领取时的税收优惠政策,可在规定额度之下实行免税,让缴纳者有明确收入预期。同时,可适度提高个人养老金年度缴纳上限,提高缴存额度,鼓励有能力的人多缴多得,增加个人资本积累和银行资产总量。另外,需要强化个人养老金账户和个人基础养老金账户的有效对接,增强社保机构和金融机构的联动效应,简化操作手续,积极调动社保、银行、个人三方积极性。最后,离不开加大个人养老金制度宣传,让更多人充分理解和认识个人养老金对个人理财和未来生活的益处。

“个人养老金制度优化,既有赖于税收优惠力度和结构等政策支持,也对有关机构能否提供丰富的养老金融产品以及生命周期的账户资产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文旅产业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袁帅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因此需要在养老金融产品供给和投资管理方面进行更多探索,实现产品多样化和适老化。

“个人养老金制度建设的关键在于未来收益预期,因此制度设计要紧紧围绕稳定和增加个人养老金收益来推进。”张依群表示。(以上来源 | 证券日报 记者 | 孟珂 田鹏 免责声明 | 仅用于学习交流,并不用于商业用途。文中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及设计图片,所有转载的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知识归该权利人所有,新社汇·全媒体矩阵不对相关图片内容享有任何权利。)

------------------------------------------------------

图片来源:网络

农文旅产业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县域经济发展合作服务中台·工作委员会秘书长袁帅表示,个人养老金“吸睛”容易“吸金”难 。目前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是“三支柱”体系,第一支柱是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即人们常说的养老金,第二支柱是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第三支柱包括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对于第三支柱,“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大力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逐步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并要提高企业年金覆盖率,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

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能否蓬勃发展,既有赖于税收优惠的力度和结构等政策支持,也对有关机构能否提供丰富的养老金融产品以及生命周期的账户资产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供给端在养老金融产品和投资管理方面都需要作出更多探索,实现金融产品的多样化和适老化,真正实现金融服务对公众实体性养老需求满足的支持。

要积极应对老龄化、完善养老体系建设,必须大力发展养老第三支柱,扩大税收优惠范围,降低门槛、放低标准、减少限制,最大限度扩大第三支柱养老保险的适用对象,使更多群体可以利用商业养老保险积累养老金,增强全社会养老保障和风险抵御能力。加快第三支柱养老保险改革发展,有利于完善我国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增强养老保障,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养老需求,也有利于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要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以及鼓励政策灵活性,为养老金资产管理、养老产业投融资等养老金融相关业务提供法律支持和保障;

(2)要做好财税政策的优化设计以及相关部门间的通力协作;

(3)放宽第三支柱税金融产品投资范围,鼓励银行理财、养老储蓄等多元化金融产品上市,允许各类金融产品公平竞争;

(4)健全多层次的资本市场,特别是在保值增值方面为养老保险体系的建设提供足够的支撑;

(5)强化养老金融教育,提升我国全民养老金融素养;

(6)开展针对我国养老产业的创新模式探索和实践,诸如:时间银行,新型商业保险等。

随着养老金第三支柱的发展,其与资本市场将形成相互促进的局面,我国资本市场产业深度不足,缺乏长线、机构主导的投资资金,而养老金是资本市场长期稳定资金来源,大力发展第三支柱将承载弥补我国养老金缺口和助力资本市场发展的双重使命,同时伴随着资本市场建设不断完善和监管的规范,交易市场的进一步成熟,也将反哺第三支柱建设,将形成“取之于民 用之于业 惠之于民”的良性循环。

另外,对于保险行业来说,未来将会是有很好的个人养老金融业务发展的机遇。对于保险业,我认为应该做好“保险+服务”的有机融合,为消费者提供综合解决方案,由于产品、参与机构的多元化,那么在保险和理财规划上将对保险从业人员愈发的专业化要求,如何规划领取养老金、支付养老储蓄基金的时间节点,养老长期资金如何做好资产匹配等等,这些未来的变化趋势也将趋势保险业在服务过程中更加的人性化。

如何继续提升养老金投资收益上,我认为保险业应该要根据自身的发展阶段和资源统筹能力,优化商业模式,提升专业化运营水平,规避经济周期性风险,弱化因资本市场的不稳定对保险公司投资收益的影响,提升抗风险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养老保险第三支柱渐近,税优力度、普惠制待突围
我国的“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
个人养老金制度已出炉,一年最高缴纳12000元,你会选择缴纳吗?
养老金突传“3好1坏”大消息:事关10亿人!“四笑三哭”,“三性”人员要当心!
年底啦!了解个人养老金制度要抓紧!税收优惠、参与方式、产品选择不容错过!
个人养老金制度来了!爱心守护神2.0,会成为新选择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