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icefighter: 牛奶与猪肉 研究公司,能赚钱固然高兴,而学习新的思维和知...
研究公司,能赚钱固然高兴,而学习新的思维和知识,某种程度上更是乐趣。
牛奶与猪肉,这个研究对象,来自于对双汇发展和伊利股份的研究。
1.行业发展空间
按人均消费量来看,中国牛奶的市场空间似乎是很庞大的。

比起欧洲和美国,中国,日本,韩国的人均牛奶消费量都很低。但是,不意味着中国的人均消费量可以接轨欧美。
主要有几个原因:
亚洲人乳糖不耐受,文化饮食习惯的差异等。

那是否中国的人均牛奶消费量可以向日本,韩国接轨呢?
这也不一定,主要有两个原因:
1)中国未富先老,
与有些文章鼓吹的老年人需要牛奶补钙所以中国乳制品市场空间无限这个YY的结论相反,日本,韩国的人均牛奶消费量已经开始下降


“从1985年至今,日本液态奶人均消费量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5~1994年,液态奶人均消费量处于递增趋势,由48.6升/人上升至58.3升/人;第二阶段为94年后,液奶消费开始下跌,至2010年,液态奶人均消费已基本跌回25年前状态。”
- 《食品饮料行业:日本消费变迁的启示,寻找我国食品饮料发展趋势》


“ 韩联社7日报道,韩国政府2013年发布乳业振兴政策以来,韩国牛奶库存量一直处于上升趋势。但坏消息是,该国民众的“喝奶”热情已不复存在,消费量不断减少。  
与此同时,民众对于牛奶的消费热情却不断降温。统计数据显示,韩国家庭平均每月花费约1.2万韩元(约合10.4美元)购买鲜奶。这一数字与2012年相比下降了16.3%。  
同时,韩国家庭平均每月消费牛奶量为4.92公斤,比3年前的5.79公斤减少了约15%。  
在韩国乳业需求饱和的大环境下,一些奶企遭遇巨亏。其中,首尔乳业公司今年上半年亏损184亿韩元(约合1656万美元)。这也是该公司首次出现半年报亏损的情况。

老年人对牛奶的消费降温,那么年轻人呢?

“几十年来,日本的学校里,学生的午餐食品中都包含一杯牛奶。但是现在不提供牛奶的学校有逐渐增多的趋势,但是有牛奶的学校还是沾了绝大多数。”
- 《从“牛奶神话”崩溃说起》


“牛奶最忠实和基础的消费者正在老去,新生代的90后家庭,千禧一代的孩子们,还是牛奶的忠实消费者么?我了解的情况是,很多孩子都会把学校发的学生奶拿回家里,自己不喝。为什么?因为这不是我的菜。他们愿意吃辣条,熊二牛筋这样的垃圾食品,但他们不愿意喝牛奶。这里面原因很复杂,有兴趣的调研公司可以深入调研一下。”
-《牛奶怎么了?——2015年液态奶市场掠影》


2)中国人喜欢吃猪肉
很多人想象不到,牛奶与猪肉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但其实关联很大。因为他们都是蛋白质。牛奶比起肉类,其实是更廉价,更容易大规模生产的一种蛋白质。
美国人拿牛奶当水喝,但是有多少人知道,美国人的人均牛奶消费量已经下跌了一半了。



“2010年美国人均液态奶消费量为92.4千克,下降为1945年最高峰时期的一半;其中人均酸奶消费量为6.13千克。2010年美国人均奶酪消费量为15.1千克(换算为原奶*7,大约相当于105.4千克原奶);也就是说目前美国大约一半的原奶产量被加工成了奶酪产品。 ”
-《浅谈美国液体乳销售状况》
http://www.tianinfo.com/news/news5966.html

“当我们细看一下,就会发现,牛奶消费的高潮,来自 1940 年代。
这个时候,美国在打二战,食品配给制度。如何保证民众的营养,就是一个大问题。而牛奶,正好是一个高效的营养源:比起牛肉来,一头奶牛可以在几年内稳定的提供大量的鲜奶,相对成本就便宜了许多。这也是奶制品为什么从几千年前,就成为人类的重要食品的原因。
所以说,牛奶的消费在战后逐年下滑,其实是大势所趋:在经济困难时期,牛奶是最佳的平衡营养和成本的食品,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的提高,牛奶就略显单调了,富裕后民众自然会去找其它选择。比如美国肉制品的总消费,就在战后到现在,翻了四倍有余。虽然 1966 年,美国政府又通过了特别牛奶项目,由政府补贴,低价向学校提供牛奶,也无法改变牛奶消费的颓势。”
-《牛奶是否只是成功营销?长期喝牛奶有好处还是坏处?》
http://daily.zhihu.com/story/1062

美国人均牛奶消费量从二战后已经下滑一半了,但是,美国肉制品的总消费,却翻了四倍有余。

U.S. total meat consumption, in billion pounds


-《A Nation Of Meat Eaters: See How It All Adds Up》

http://www.npr.org/sections/thesalt/2012/06/27/155527365/visualizing-a-nation-of-meat-eaters 

中国还没有发达,但是中国吃肉的消费水平已经很高,甚至都已经超过日本,韩国这两个发达国家了。但是有一点,日本,韩国人喜欢吃水产,他们水产消费比中国人高。
“ 2011年日本人均肉类消费是29.2kg,人均水产品消费65kg,合计是94.2kg。
  2011年中国人均肉类消费是58.78kg,人均水产品消费是41.83kg,合计是100.6kg。
  同期韩国人均肉食消费是37kg,水产品是70kg(世界第一),合计是107kg。”
-《大陆,日本,韩国,美国,台湾省人均肉类水产品消费比较》
http://bbs.tianya.cn/post-333-261241-1.shtml

印度的例子也可以证明牛奶和肉类的替代性。
印度的人均肉类消费量世界最低水平,但是人均牛奶消费量远超过中国。

“肉类人均消费(KG): 中国:54 印度:5 巴西:80 俄国:61 美国:123 日本:43
牛奶人均消费(KG): 中国:30 印度:108 巴西:119 俄国:172 美国:254 日本:108“

有人说,猪肉不健康,牛羊肉,水产,鸡肉的消费占比会提升,事实是这样吗?
我找到几个证据,可以证明,中国的猪肉消费占比应该会比较稳定
1)美国的百年肉类消费占比图

1970 年代中,对美国食品行业的一个巨大冲击就是对高脂食品的负面研究结果大量出现,认为大量摄入高饱合脂肪的肉类和奶类,会增加心脏病比例。正巧美国从 50 年代起,出现了一次心脏病发率较高的阶段。于是,像牛肉这样的高脂食品受到冲击,从高点疾速下落,而所谓的白肉,比如鸡胸肉,的消费开始爬升。”

可以看出,猪肉的占比很稳定,一百年都没有太大的变化。

2)其他国家的猪肉消费占比图

“由于饮食习惯的不同,各国猪肉占肉类消费的比例高低不一,总体而言,欧洲大部分国家及中国大陆、台湾地区、香港地区、越南、菲律宾、韩国等亚洲国家猪肉消费占比最高,考察这些国家猪肉消费占比的历史走势可以发现,其猪肉消费占比在时间序列上表现得较为稳健,没有发生趋势性的大幅下滑。
    另外,前面提到,肉类各品种消费增速都已经下滑到较低的状态,从这两点来看,未来我国猪肉占肉类消费的比例未来继续出现系统性下降的可能性不大,有望保持较为稳定的状态。
    在我国整个肉类消费消费量尚有一定上升空间的情况下,猪肉消费占比继续下滑的空间不大,可以判断猪肉消费量的增长尚有空间。”
http://www.tianinfo.com/news/news6015.html

3)中国的肉类消费数据


之前的评论里,有人提到,什么便宜吃什么,价格对于消费占比确实有影响,可以参考如下证据:


总体而言,我的结论是,中国牛奶人均消费量虽然很低,但是考虑到中国人爱吃肉以及未富先老,未来牛奶的增量潜力不一定很大。中国猪肉人均消费量已经超过日本,韩国,但是考虑到美国和欧洲的人均肉类消费量数倍于中国,日韩不爱吃猪肉但是水产消费很高,中国人爱吃猪肉的习惯很难改变,等等,中国的猪肉市场依然值得重视。
从日常生活观察可以发现,牛奶在国内几乎已经普及,农村小孩都天天喝牛奶,但是肉类,其实消费量并没有想象的大。很多农村不富裕的家庭吃肉不多。

2.盈利能力
盈利能力与产品是否必需毫无关系,很多必需消费品都是很难赚钱的。最典型的这类产品包括生活用纸,食用油,大米,牛奶,速冻水饺,冷鲜猪肉等。
在我看来,这些必需消费品难以赚钱,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差异化的能力,过于同质化,变成了大宗商品
除了这个主要原因之外,其他原因还有两个,一个原因是,有些产品需要强大的冷链配套,运营成本高,特别是速冻水饺和冷鲜肉。另外一个是有些产品有供应半径,特别是农产品,包括红酒,牛奶,橄榄油等,都是农场和葡萄园在供应,一堆小品牌。

  “美国的乳制品市场是以巴氏奶为主,因此产品运输半径有限,而且上游养殖是以较小规模的家庭式奶农为主,因此格局相对分散,各个区域都拥有自己的local and regional 品牌,因此迪恩选择了并购这一方式成为其成长的路径”
-《乳制品行业专题系列之一:美国乳制品龙头迪恩食品成长路》



为什么欧洲和美国的牛奶巨头包括Dean Foods,爱氏晨曦(ARLA foods)都不赚钱?

主要有两点:
1.欧美喜欢喝白奶,也就是纯牛奶,像中国人,日本人这样喜欢玩概念的产品不多,例如益力多(养乐多)就是典型,含糖量这么高,但是这么多人把它当成健康食品,都是被洗脑了。
纯牛奶就是大宗商品,基本是同质化竞争,很难有品牌溢价
2.欧美巴氏奶多,有供应半径,一大堆小品牌,同时需要冷链配送,运营成本高昂

欧美的牛奶是个苦逼行业,那么中国的牛奶是苦逼行业吗?
错了,中国的牛奶其实是个明星行业。
主要有几点:
1.中国的牛奶供应没有比较优势,所以选择了常温奶路线,常温奶保质期长,适合快消全国铺货,不像巴氏奶有供应半径容易造成小品牌割据,以及有冷链这个成本陷阱,所以常温奶是个好的消费行业。
2.中国人容易被概念忽悠,中国文化传统喜欢玩概念,所以中国人能把一个同质化的大宗商品行业变成一个具备高品牌溢价的差异化产品,例如欧美人喝同质化的纯牛奶,中国和日本人喝益力多这种富含各种添加剂和高糖量的垃圾食品,付出了高溢价还洋洋自得,以为是保健食品。
3.中国牛奶供应没有比较优势,所以未来发展国外奶源是必经之路。但是欧美的牛奶巨头第一产品线不行,只有1L等大包装的常温牛奶,缺乏各种概念化酸奶产品,第二牛奶的跨国物流成本高昂,耗费时间,所以未来中国的小乳企死路一条,因为他们没有全国性的渠道,没有能力占据国外奶源。未来国外的乳企也机会不大,他们有国外奶源,伊利照样有,他们无法深耕中国二三线城市的渠道,他们没有各种概念化产品,但是伊利都有。中国的牛奶行业不会像红酒一样,被国外品牌彻底打败。
从长远来看,伊利的白奶由于具备国外奶源,成本国际化接轨,渠道全国遍布,不怕欧美巨头的竞争,各种概念奶可以学习养乐多,层出不穷,继续提高毛利率。

“在养乐多之前,乳饮料作为一种营养较普通白奶低、添加剂较多的风味饮品,受众主要为青少年人群。养乐多通过高营养有利健康打破了受众界限,宣称每
瓶含有100 亿特殊活性乳酸菌,有益肠道蠕动,减少肠内腐败。在日本逐渐老龄化和健康意识增强的趋势下,养乐多凭借优良的口味和对健康趋势的契合而畅销世界。
2015 年养乐多主营业务收入规模已达3680 亿日元,1994-2015 年复合增速为3.19%。养乐多毛利率稳中有升,至2015 年毛利率为55.16%,净利率6.81%。养乐多属于日本乳业上市公司中的大牛股,从股价最低点到最高点有近11 倍涨幅。”
-《食品饮料行业:日本消费变迁的启示,寻找我国食品饮料发展趋势》


但是,由于前面在市场空间讨论一节所说,中国的人均牛奶消费量也许潜力不大,所以总体来看,伊利的想象空间也没有很多价值投资者所YY的那么大。


全球的肉类加工和肉制品行业都是苦逼行业,那么双汇发展是个苦逼公司吗?
美国出了荷美尔Hormel这个猪肉牛股,中国的双汇呢,理论上来说,双汇应该更有机会。
第一,即使是屠宰这个行业,中国现在市场份额集中度太低了,
虽然屠宰和冷鲜肉是个重资产,冷链高成本的苦逼行业,但是双汇在这个苦逼行业有比较优势,可以像西南航空一样把苦逼的同质化航空业变成差异化的航空业。

“我们认为双汇屠宰盈利能力远超同行业的主要原因并非双汇采购价格和销售价格优于同行,而是由于屠宰开工率较高和全产业链的盈利优势:1)双汇的肉制品加工能力行业最佳,可以最大程度消化猪肉中的下料(猪血、内脏、油脂等符合食品安全的部位,对于有加工业务的企业来说下料是纯净利,反之是成本);2)目前屠宰行业有些省份可以免缴增值税和所得税,而肉制品需要缴纳25%所得税+17%增值税,双汇屠宰后自用肉比例20%可以免税,内部完全可以进行税收调节;3)双汇的渠道全国布局,可以消除南北饮食差异带来的猪肉消费部位的差异,同时渠道结构可以消化冷冻肉。”
--《双汇屠宰为何赚钱和双汇未来3年看什么?》

第二,和牛奶一样,中国的猪肉没有比较优势,未来大力进口洋猪肉是必然之路。而双汇已经掌握美国和欧洲的猪肉巨头资源,国内猪价暴涨,其他中小肉制品企业可能利润承压,但是双汇可以跨国套利,进口美国猪肉,反而能够赚钱。

第三,肉制品依然有发展空间。
美国这个猪肉并非主食的国家,荷美尔的利润和双汇目前利润差不多,中国这个人口数倍美国,喜欢吃猪肉的国家没有理由不赚钱。
中国也越来越西化,特别是年轻人。

“同样没有奶酪消费习惯的日本,人均消费奶酪量却是我国的3 倍以上。
    日本人均奶酪消费量经历两个快速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75 年以前,主要驱动因素是1964 年东京奥运会和1970 年大阪世博会的成功举办。由于奥运会,日本国内外国游客快速增加,日本不得不进口奶酪以满足这些人的需求。大阪世博会上荷兰馆展出奶酪开始为日本民众普及奶酪消费的知识。第二个快速发展阶段是90 年代,这段时间日本进口法国葡萄酒量快速增加,而作为葡萄酒最好的搭档——奶酪也快速引进。另外意式,法式等西式餐饮的流行也带动了奶酪消费的快速增加。”

日本可以学会吃奶酪,中国人也会学会吃奶酪,吃培根,热狗。

3.渠道与生产商
前面提到了大宗商品类型产品,这些产品有很多,包括纯牛奶,生活用纸等。
这会引申出一个推论,既然是同质化的商品,那么渠道品牌会对生产商品牌带来冲击。

2012年我研究过生活用纸,发现欧洲和美国的生活用纸发展方式不同,欧洲的零售渠道自营生活用纸占比接近40%,可以说,和生产商平分天下,所以欧洲的生活用纸没有出现美国金佰利这种巨头。

'区别于北美市场,在欧洲,生活用纸的零售商品牌占40%的市场,严重损害了自有品牌生产商的利益生活用纸的零售商品牌(Private Label)在欧洲和北美,特别是在西欧和北欧占很大份额,而目前在中国零售商品牌还未成气候。在瑞典的家乐福超市,几乎看不到生产厂家的自有品牌(Brand);中国的未来状况可能也会是目前欧洲的情况,特别是随着产能的增加和新进入者增多,市场格局会发生变化&#  34;
-《关于生活用纸行业的几个思考》
http://www.touzidajia.com/blog_54339.html

那么未来中国的牛奶和猪肉行业会如何发展呢?面临电商这个渠道,京东,淘宝,会否对双汇,伊利形成威胁呢?
“在各类生鲜产品中,越是标准化、大众化的产品,大商家的运营效率更高,越是非标准化、小众化的商品,越是有利于小商家来运营。典型的例子就是进口牛奶,这个是标准化的大众商品,这类产品的销量越来越向大商家靠拢,比如淘宝上搜索进口牛奶,销量前20都是天猫超市。”
-《解读2016生鲜电商:巨头很凶猛 垂直有机会》

进口牛奶淘宝销量排名,前8都是天猫超市


我个人自己喝的牛奶,目前都是沃尔玛买的Chalkhills牛奶,这是沃尔玛自营的丹麦纯牛奶。所以,对于我来说,虽然我看好伊利股份,但是我不会买伊利股份的任何牛奶和奶粉,除非是他在国外工厂生产并进口的牛奶。我也不太敢买一号店等电商上销售的进口牛奶,保质期问题,还有假货泛滥。相反,我更信赖沃尔玛这种自营的产品。
从这个角度,对我这个消费者来说,沃尔玛这个渠道品牌已经打败了所有的生产商品牌。

牛奶是标准化产品,所以很容易面临渠道商代替生产商的风险,以后如果电商都像沃尔玛这样自营牛奶,那么生产商就完全给渠道商打工了。
但是猪肉是非标准化产品,相反渠道商需要生产商的支持。

“传统优势厂商屠宰基地全国布局,构筑“本地化”优势。传统优势厂商有资金和资源优势,在全国进行屠宰基地布局,构筑了品牌猪肉进驻电商的“本地化”优势。如武汉家事易上售卖的猪肉品牌就是在武汉或湖北省内建有屠宰基地的双汇、中粮和宝迪;北京鲜直达卖的也是北京顺鑫农业屠宰的猪肉。另外,由于屠宰的重资产属性和国家准入限制政策,未来传统优势企业将逐渐掌控大部分的生猪屠宰资源,形成一定的资源壁垒”
-《食品电商行业:生鲜肉强者恒强、休闲肉制品有望逆袭-系列报告之肉类篇》

从电商渠道和线下渠道对生产商替代这个角度考虑,猪肉加工和肉制品应该风险小于牛奶。

4.总体结论

1)中国牛奶的市场空间不一定有想象的大,也许中国人均牛奶消费量就是上不去,
就如同印度的牛奶人均消费几倍中国,但是印度的肉类人均消费世界垫底,这是人家印度教文化决定的,很难改变。

2.)中国的猪肉市场是很巨大的市场,美国人目前牛奶人均消费依然是中国的几倍,人均肉类消费也是中国的几倍,但是美国人的牛奶人均消费数十年都走下坡路了,而肉类消费这一百年稳步增长。美国猪肉出了荷美尔这个牛股,利润和双汇接近,但是市值是1000多亿人民币。中国猪肉市场,不管是屠宰的市场份额集中度,冷鲜肉的渗透率,还是肉制品的渗透率都很低,理论上区中国猪肉加工和制品巨头的市值应该数倍于美国的龙头Hormel。

3)欧美的牛奶是同质化苦逼行业,中国的牛奶未来有两种可能,
如果中国人理念和西方接轨,喝纯牛奶,以及巴氏奶,那么理论上牛奶会变成商品行业,同质化,没有品牌溢价,伊利股份也会和欧美巨头一样,利润率很低。
另外一种可能,而且是我认为最大的可能,中国未来依然是常温奶为主,同时走类似日本益力多路线,把牛奶添加各种元素变成保健食品,毛利率可以达到50%,这种情况下,牛奶可以产生品牌溢价。
从这个角度,良心和赚钱是两码事,纯牛奶常温奶和巴氏奶无添加,最健康,但是没有差异化,赚不到钱,益力多和很多国产牛奶为代表,乱添加成分,垃圾食品,反而毛利很高,赚大钱。
中国人恐怕像欧美一样主要喝纯牛奶常温奶和巴氏奶的机会不大,所以,从这个角度,中国的牛奶行业是昧着良心但是能赚大钱,如果不昧着良心了反而赚不到钱了。


4)中国牛奶和猪肉的供应链都没有比较优势,尤其是牛奶的国内产能缺口和价格差异太大,注定了国外奶源进口是主流,国产奶源为辅。猪肉的话,国内产能缺乏不大,而且价格差异与国外不大,所以进口猪肉应该为辅,国产猪肉为主。但是不管如何,中国的小企业无法像伊利,双汇一样掌握国外奶源,猪肉源头,这种跨国套利利好双汇和伊利这种巨头。

5).如果中国人的饮食习惯西方化,那么未来双汇的西式低温制品很有潜力的,而伊利的奶酪也很有潜力,因为美国,日本的奶酪消费占比不断提升,特别是美国,大约一半的原奶产量被加工成了奶酪产品。

这里,@英姿萌发马虎子 的文章提到了一个欧美巨头,主营奶酪制品,收入和利润增长不错。

“解析来看看看排名第八名的saputo(觉得叫萨普托怪怪的).是大家拿国的一家企业。这个公司虽然被划归乳业,但实际上是做奶酪芝士等固态奶制品为主的食品企业,液态奶的业务似乎没有或者很少,和dean foods形成鲜明对比。看起来都好好吃的样子啊

    从财报上看,表现出色。2014财年(加拿大的财报时间有点不一样,一般都是以3月份左右为财年起始,所以该公司业绩是2014年3月到2015年3月,我这里习惯性把它当成是14年业绩)公司的收入是106.57亿加币,按照营收规模来看,大致上是500亿人民币左右。如果按照现在的汇率来看,其营收规模实际上是小于伊利的。而利润为6.12亿加币,不到30亿人民币,落后于伊利……每股收益是在1.55加元左右。值得注意的是,该公司近3年营业收入平均增长20%左右,而利润平均增长率不超过10%,依然处于扩张时期。
      总结:好公司,在弱行业下选择了高附加值的产品,日子过得不错。”
-《全球乳业前十强,各自混得怎么样?》

6)未来牛奶可能面临电商和线下渠道商的威胁,例如我本人主要喝沃尔玛这个零售渠道自营的进口牛奶,我不相信伊利,也不相信京东和一号店的进口牛奶。但是猪肉和肉制品,电商和线下渠道依赖双汇这种巨头,所以不怕渠道威胁。
另外,猪肉作为主要的生鲜品类之一,如果做好了,双汇未来做电商也不是没有机会成为电商生鲜巨头。
所以,双汇要认真研究一下电商的布局,毕竟,这是资本女王徐新最看好的电商领域之一了。
《投资女皇徐新:谁拿下生鲜谁就拥有电商天下!》

$双汇发展(SZ000895)$     $伊利股份(SH600887)$     
@英姿萌发马虎子
@宁静的冬日M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蒙牛、伊利渐行渐远
风口再起:伊利主导的乳业消费“新升级”
全国各省人均鸡肉、猪肉消费量榜单
德国肉类产品人均消费量跌至历年来最低,德国人更爱吃素了?
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人均肉类消费量差距显著
2018年中国乳制品行业市场前景研究报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