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浅谈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进展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一种以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导致的黏膜变薄或消失,黏膜基层增厚。

世界卫生组织(WHO)调查发现,20~50岁人群中,该病的患病率为10%左右,而51~65岁则高达50%以上。

CAG常表现为上腹部隐痛、胀痛、饱胀不适等消化不良症状,部分患者伴有消瘦、舌炎、贫血、焦虑、抑郁等精神表现。

因其与胃癌关系密切,已被列为胃癌的癌前疾病,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

目前,西医主要采用抗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保护胃黏膜等病因治疗。

相比之下,中医药在CAG的治疗上,因其可以更好地改善症状,调畅气机,活血化瘀,阻断或逆转黏膜萎缩的进程,具有独特的优势。

CAG的病因病理

就目前而言,CAG的发病机制尚无定论,大多数学者认为与Hp感染、胆汁反流、血管活性因子和细胞因子改变及自身免疫因素等相关,其中Hp感染是主要致病因素

此外,过热过咸的饮食、长期吸烟酗酒、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维生素缺乏等会刺激胃黏膜细胞。

中医里没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这个疾病名称,依据其病因、病理机制及临床症状,将其归属于“胃脘痛”“胃痛”“痞满”“胃痞”“虚痞”“嘈杂”等病症范畴。

病位在脾胃,与肝胆肾相关,病机为本虚标实,以脾胃虚弱为本,兼夹湿热、气滞、血瘀等,以脾虚气滞型多见。

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与脾胃虚弱、内伤饮食、外邪入侵、情志失调、劳逸过度等因素有关。

临床发现CAG发病可能是因为饥饱失常,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导致健运失常,清无所归,浊无所降,气滞中焦。

有中医学者提出心脑为情志发病之所、脾胃为情志失调受病之所、少阳经络为情志致病之路径,而情志因素贯穿疾病始终。

CAG的病理变化多表现为固有腺体萎缩、减少,导致胃黏膜变薄,黏膜肌层增厚,部分患者伴随不典型增生或肠上皮化生。

中医认为肠上皮化生是胃腑的持续虚损,胃失和降的结果,与胃气上逆、肠失传导有关,肠上皮化生与胃络瘀阻有关。

临床上,伴有肠上皮化生的CAG患者更容易出现胃功能障碍的症状,如胃胀、痞满、嗳气、呃逆、恶心、呕吐等胃气上逆的症状。

中医宏观视角认为胃萎缩属“虚”,肠上皮化生属“逆”,虚实互见,寒热错杂。

因此,在临床实践中运用中医的宏观哲学和思维来辨识其微观变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医治疗方案

中医治疗CAG经验丰富,方药众多,评价各异。

依据现有文献报道对中医治疗CAG的理念和思维进行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评价,对临床指导意义重大。

1.辨证分型论治

鉴于CAG错综复杂的病机特点,中医理论对于CAG的治疗以辨证论治为主流,对于该病的预防倾向于采用养生策略,即针对CAG病机及证候表现采取预防措施。

关于CAG的辨证分型有不同的文献论述,但主要证型为脾胃虚弱、肝郁气滞等。

李郑生根据多年经验认为CAG临床以脾胃气(阳)虚证多见,辨证治疗应辨别脾虚和肝郁的偏重。

偏于肝郁者,方选用逍遥散加减;偏于脾虚者,方选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高金亮教授认为本病临床常见气血交结,多分为3型:

①气滞血瘀型,方用丹参饮合百合乌药汤;

②气虚血瘀型,应益气化瘀行消,黄芪、莪术并用;

③阴虚夹瘀型,应养阴化瘀行消。

夏军权教授指出本病多起因于脾胃虚弱,共分为5型:

①脾胃气虚型,药用黄芪、白术益气健脾;

②脾肾亏虚型,方选附子理中汤;

③气滞痰凝型,药用香附、川芎、陈皮、草果等;

④寒热错杂型,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减,姜半夏、黄连、黄芩、干姜相配伍;

⑤胃阴不足型,方用益胃汤加减,重用石斛。

2.中成药治疗

在临床上中药汤剂由于存在口感差、不方便携带、煎煮时间长等缺点限制了其推广应用。

而中成药具有方便携带、药性持久等优点,使其得到大多数医生和患者的青睐。

杨开余选取126例CAG患者,观察胃复春片的治疗效果。

结果显示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9.37%(50/63),研究组为93.65%(59/63),证实胃复春片用于CAG可以显著改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王岚等收集CAG患者,分别给予胃尔康药物治疗12周、24周,结果显示经胃尔康治疗3个月。

证实中成药胃尔康对CAG患者有良好的疗效,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和逆转CAG患者的胃黏膜萎缩程度。

刘洋选择130例CAG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常规药物的基础上联合应用口服养胃颗粒的治疗方式

结果显示养胃颗粒可以有效平衡CAG患者体内胃肠激素和胃蛋白酶原水平,增加Hp根除率,对患者的炎症反应改善情况、癌前病变状态改善情况均作用显著。

诸药相合,共同达到疏肝理气止痛的功效,可以用于肝郁气滞、胸痞胀满及胃脘疼痛等症状,临床长期广泛应用于治疗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肠易激综合征等。

3.中西医结合治疗

目前单纯西药治疗对CAG的疗效并不理想,且存在一些弊端,如因患者病情比较顽固,治疗疗程通常需要半年以上,治疗后容易复发和产生药物不良反应。

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理念得到了应用。

姚鹏等不良反应对64例CAG合并Hp感染患者进行荜铃胃痛颗粒联合三联疗法治疗。

证实中西医联合能够提高Hp根除率,促进胃蛋白酶原合成,有效调节胃肠激素分泌,减轻炎症反应,提高患者机体的免疫水平,促进身体康复。

李莉对60例CAG患者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疗效研究,中西药结合治疗的总有效率(96.67%)高于西药治疗(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80,P=0.006)。

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CAG的疗效高,患者的临床症状也有所改善。

蒋继周选取102例CAG患者进行养胃颗粒联合西药治疗,经4周治疗,中西药联合治疗组胃镜结果、病理积分、Hp根除率和临床总有效率(中西药联合治疗组为90.2%。

基础三联疗法组为72.55%,P<0.05)均优于基础三联疗法组。

此外,大量的临床实践研究证实,西药对CAG有一定的治疗作用,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后,治疗效果明显有了更大的提升,其临床表现和生命质量有所改善。

同时CAG的病情进展延缓,整体治疗效果较单纯西医治疗有优势,中西医治疗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治疗模式。

4.针灸治疗

脾胃虚弱是CAG的发病基础,而针灸可以通过刺激局部穴位得到疏导经气、调和脾胃、提高身体免疫力等效果。

针灸治疗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单独针灸疗法,包括普通针刺、火针、电针、灸法、穴位埋线、穴位注射,另一类是针灸疗法联合药物治疗。

陈婕等采用针刺联合穴位埋线法对60例CAG患者进行治疗,发现针刺联合穴位埋线对于脾胃虚弱型CAG较西医常规治疗有较好的疗效。

范丽红等的多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表明针刺、艾灸及药物治疗均能改善CAG患者的症状。

针刺与艾灸治疗的远期效果更佳,且艾灸对脾胃虚寒型CAG效果更好,针刺对肝胃不和型CAG更具优势。

耿园园采取黄芪建中汤联合温针灸法对80例脾胃虚弱型CAG患者进行治疗,观察到联合治疗方案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单纯予以胃复春片治疗

牟晶晶等采用针刺联合健脾清热活血方对脾虚血瘀型CAG患者进行治疗,观察到相对于采用胃复春片口服治疗。

针刺联合健脾清热活血方有利于胃部血流量的增加,有促进血液循环、减少渗出等疗效

李琪等通过动物实验也证实隔物灸中脘穴、气海穴可改善CAG胃窦组织形态学病变,修复胃黏膜损伤。

通过以上研究文献得出结论:隔物灸中脘穴、气海穴可以改善CAG组织形态学病变,修复黏膜损伤。

对于CAG,针灸穴位一般可以选足三里穴、内关穴、中脘穴、脾俞穴、胃俞穴、阳陵泉穴、三阴交穴、太溪穴这些穴位进行治疗。

除此之外,治疗CAG患者还可以选用穴位贴敷的方法,例如使用半枝莲、黄芪、醋莪术、薏苡仁、女贞子等中药组成的芪莲舒痞膏、

可以让药物直接经皮下吸收并间接刺激穴位,使穴位经气被激发,从而发挥疗效。

所以,在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结合的基础上,运用中医针灸及相关疗法,可以疏通经络,调节气血,修复黏膜损伤,抑制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增生、

有效缓解临床症状,逆转或稳定异常病理表现,且安全、无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总结

目前西医治疗CAG的方法中主要通过抗生素来清除Hp,从而改善炎症及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的症状。

但长期应用容易导致疗效下降、不良反应加重甚至复发,患者依从性和耐受性下降等问题,整体治疗效果并不理想。

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CAG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其辨证分型、中成药、中西医结合治法以及针灸治疗等方面体现了中医药安全有效、治疗手段多样的特点。

大量临床实践和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还能减弱黏膜炎症反应、修复受损胃黏膜、调控细胞增殖和基因表达

从而阻断或逆转胃黏膜的炎–癌转变,降低胃癌的发病率,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

由此可见,中医药治疗CAG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可观的前景

在未来,我们应重视中医药在CAG治疗中的运用,并深入探究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作用机制,取长补短,中西医并举,以达到更优的疗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国医大师李佃贵治疗萎缩性胃炎病案一则
一篇文章说清什么是萎缩性胃炎
按3大穴位治慢性浅表性胃炎,一切脾胃之疾,无所不疗!
针灸治疗胃胀医案及其治疗思路
百度健康
益气养阴法治萎缩性胃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