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基于动态响应的高职院校专业教学质量管理研究
基于动态响应的高职院校专业教学质量管理研究

高等职业教育的显著特点是强调专业性、职业性。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应对准行业、产业发展需要,专业建设应对接行业、产业发展变化,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应对接用人单位发展要求,正如《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与高职高专实际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纽带。专业建设是学校教学工作主动、灵活地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
因此,高职院校的内部专业教学质量管理,应当将地方产业结构、用人单位需求、同类院校竞争等外部因素变化同院校内部的自身资源条件、学生与教师的发展以及学院整体发展有机结合,形成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动态响应机制。高职院校只有根据外界环境变化和自身资源条件,动态地规划专业布局,深化专业内涵建设,追踪产业技术进步的前沿,提升专业发展的活力,才能有效地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实现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的历史使命。
一、高职院校专业管理实施动态响应的必要性
(一)服务经济社会转型,解决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
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转型期,经济结构调整也进入阵痛期。与此相对应的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不足这一矛盾同时存在。通过上海地区30所高职院校近两年的招生情况进行统计,我们发现有两个现象相对突出:一是热门专业重复率高。例如,物流管理、应用艺术、机电一体化等专业开设的院校超过15所;二是不少专业定位模糊,没有明确的就业岗位,与产业发展要求相脱节。这些现象反映出了各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建设时,忽视了外部的需求,从而导致专业设置雷同、专业定位滞后、专业口径过窄以及与地方经济发展、与产业发展脱节等问题。另一方面我们看到,在国家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大趋势下,随着社会快速进步、经济迅速发展、科技不断创新,许多新兴行业和产业以及相应的新岗位不断涌现,而高职院校却缺乏对外部变化的捕捉,没能及时响应需求变化,调整专业结构与专业方向,导致了毕业生就业市场“供需”结构性矛盾。显然,高职院校加强对专业的管理,建立专业对接产业、服务产业的动态响应机制,具有完全的必要性。
(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与功能
高职院校的专业是学校教育和社会需求的结合点,是学校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的载体和平台。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各高职院校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实施中一定要以外部的需求(特别是经济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及时了解产业结构的变化对人才市场的需求。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的前提是要明确专业定位、明确专业服务面向、明确人才的职业岗位,其实质就是建立与外部需求相呼应的动态响应机制。只有这样,专业教育才能更好地对接地方的产业转型和升级需求,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和功能。
(三)深化专业内涵建设,实现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
建立专业动态响应机制的过程本质上是专业建设与专业教学质量管理的过程。专业内涵建设就是要建立以特色和质量为核心的发展模式,推进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尤其是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后,以强化特色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建设不仅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而且是长期任务。因此,相应地通过对专业建设情况的评估来衡量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质量将成为发展趋势。通过专业内涵建设,构建专业动态响应机制,探索建立和实施专业设置、调整、淘汰的有效制度,使学校教育始终对接社会需求,人才培养始终对接行业发展需求,促进高职院校质量、结构、效益和特色的协调发展,保证学校健康、持续地发展。
二、基于动态响应的专业教学质量管理框架
建立专业教学质量管理动态响应机制的目的是为了使高职院校能够根据外界环境变化,结合自身资源条件,及时地、合理地、有效地规划专业布局,深化专业内涵建设,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持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这种机制集中归纳为五大工作流程:专业要素(外部与内部)输入-----专业建设运行-----专业建设评价-----专业评价反馈----专业调整,并通过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教学管理制度来规范和保障专业管理流程的顺利实施。其运行框架如图所示:
(一)构建以“三个调查”、“三位分析”、“三环检查”为主体的专业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1.持续开展社会需求调查、毕业生跟踪调查和同类院校专业调查
高职院校开展专业社会需求调查主要包括其专业面向的行业领域在未来的整体发展前景以及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该行业领域对不同层次从业人员特别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该行业开展技术创新情况以及对人才职业素质要求可能产生的影响。定期进行该项调查,有利于高职院校根据国家宏观经济发展、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及时作出动态响应,调整专业结构和专业方向,确定专业招生规模。
毕业生跟踪调查既包括针对毕业生开展的岗位胜任情况调查、未来职业发展需求调查、对在校期间专业学习的反思;还包括针对用人单位开展的毕业生就业岗位、胜任情况、职业发展路径等内容。该项调查一方面是对现有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检验,同时也为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调整、教学方法改革等提供依据。
开展同类院校专业情况调查,一方面是了解未来人才需求与供给情况是否匹配,能否实现数量上的平衡,为专业发展规模提供依据;另一方面通过分析兄弟院校专业建设中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构建、专业教学改革的经验,为自己专业走错位竞争、特色发展之路提供有益借鉴。
2.科学分析用人单位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专业人才培养定位、课程设置与实施情况
“三位分析”指用人单位职业岗位能力分析、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分析和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与实施情况分析。开展“三位分析”的目的在于让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的过程中明确做出判断:专业设置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学生需要的符合程度;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要求的符合程度;专业毕业生质量,即知识、能力和素质与用人单位实际要求的符合程度。当上述三个问题出现了差距时,高职院校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及时进行调整,以确保毕业生的质量。
3.定期进行专业自查、学院督查与行业核查
“三环检查”指专业自查、学院督查与行业核查。这是构建高职院校自身专业质量保障体系,建立有效专业动态响应机制最重要的环节。需要健全校内专业管理组织机构,明确各级各部门工作职责,形成系部、专业团队自我评价与调整、学院教学管理及督导部门监控与督查、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用人单位核查与认证的三层质量关卡。
(二)形成以多元开放的专业评价体系为核心的动态质量提升系统
从根本上说,专业教学管理动态响应是高职院校建立起的全面的动态质量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动态质量管理系统中,专业评价是处于核心地位的。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质量管理需要冲破以教育管理部门为评价主体的局限,将行业、企业、毕业生等一起纳入到专业评价主体中来,建立适应产学合作、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运行要求的开放的多元评价体系。
1.专业教学团队自查
系部和专业教学团队肩负着专业设计与建设任务,并直接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他们所开展的专业自查活动应当是最全面、最直接、最有效的。专业团队通过广泛地深入到行业企业中去,随时了解社会需求变化情况,科学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各个方面实事求是地进行剖析,找出制约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关键要素,在学校教学管理部门、行政职能部门和专业教学指导委会的支持下,及时修正不足,寻求突破。
2.学院教学管理部门督查
学院教学管理部门负责在整个机制中起到监控与督查的作用。教学工作委员会、教务处、督导室等部门应从教学质量管理角度出发,强化过程管理,侧重在专业设置与培养、课程体系与结构、科目课程、教学环节、师资队伍、毕业生就业、教学保障、专业特色等角度为专业把脉。
3.行业、企业专家核查
行业核查实际包括了行业专家、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对专业教学质量的评价。行业教学指导委会主要由行业、企业专家、用人单位代表以及兄弟院校专业带头人构成。他们拥有最新的行业发展资讯,对企业用人规格和学生职业发展路径有更为清晰的认识。行业核查主要从下几个方面入手:在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上,考察专业定位是否准确,培养目标及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是否符合“用户要求”;专业实践环节的教学设计是否科学、可行,质量能否保证;综合素质培养方案是否体现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指导思想,能否满足用户对毕业生的基本素质要求,实施的可行性等。在科目课程方面,考察是否做到以“必须、够用”为度,是否汲取了新知识、新技术、新动态。在职业关键能力与素质培养方面,从方案设计到实施环节以及最终结果,行业企业均具有最终的裁定权。同时,行业核查还能够针对教学环境、师资情况、学生素质以及专业特色方面结合具体用人情况提出见解。
值得注意的是,毕业生曾经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实施的对象,应当成为专业评价的主体之一。他们通过自己参加工作后的实践体验对学校教育教学的设计及实施过程中优点、缺陷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个人看法,通过对自己在实践中表现出的实际能力和水平来认识在学校学的知识哪些有用,哪些没用,哪些是该多学的没多学,哪些是该少学的没少学,从而对学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这些也应当成为行业核查的重要组成部分。学院和专业教学团队通过对这些信息的采集、分析以及总结,及时对教学进程和内容进行调整,使专业人才培养更加具有目标性和方向性。
三、专业教学质量管理动态响应机制的实施途径
(一)制度层面
制度建设是实施专业教学质量管理动态响应的根本保障。只有形成了完备的教学质量管理制度才能真正做到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基于动态响应的高职学院的专业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需求调研制度
每年开展专业调研活动,针对社会需求、岗位人才规格、毕业生就业情况、社会评价以及同类院校开展情况等进行调研,对于专业对接的行业的最新发展态势以及新增岗位做深入了解,对于毕业生及用人单位调研应规定达到一定的覆盖率,确保调研的全面性与科学性。
2.专业教学评价制度
在专业调研的基础上,开展多元化多角度分层次的专业评价。各专业每年进行自查,学院每两年开展专业督查,每三年邀请行业及校外专家对专业开展核查。并根据评价结果对专业布局和建设作适时调整。
3.专业建设保障制度
对已开设的专业,给予内涵建设保障。根据调研和专业评价结果,每年由专业团队提交建设方案,经由学院统筹后,从生均公用经费中拨专款用于专业建设,确保各专业每年均有一定数量的建设经费,使专业各项教学资源标准达到要求,并根据学校专业建设规划对重点项目予以重点支持。
4.专业布局调整制度
学院根据发展定位以及社会需求,在充分了解办学条件以及专业建设情况基础上,提出专业调整方案。对于新增专业或更改培养方向的专业应当提前做好师资、实训等基本资源准备;对于拟取消专业一方面做好在校生教育培养,同时应对相关专业教师的转型做好职业生涯发展咨询及规划并给予转型培训等方面的支持。
(二)操作层面
实施动态响应的专业教学管理机制,关键在于采取多种手段将配套管理制度落地实施,使教学质量管理涵盖新专业设置、专业建设与发展、专业调整与转型等的整个专业建设生命周期。
1.建立专业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构建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可以从专业设置及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结构、科目课程、教学环节、职业关键能力与素质培养、教学环境、产学研合作、师资队伍、学生素质、毕业生就业以及专业特色等十一个方面考虑。而不同的评价主体对专业的评价应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运用不同评价方法进行,每一类主体的评价内容也应各有侧重。
2.设计各项教学质量管理工作表单
工作表单是规范教学质量管理的基础工具,它是学校专业教学管理的依据、程序、方法及制度落地情况在操作层面的具体体现。高职院校应当根据自身专业教学管理的流程与环节设计与之配套的各项表单,包括:关于专业设置、建设方案、专业调整的申请表、路线图;关于教学运行、反馈评价的问卷与计分表等。
3.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开展调研、分析与评估
专业教学质量管理涉及面广、观测点多,尤其是在调研、分析方面,利用传统手段很难做到全面、客观、及时。因此,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引入教学管理应用系统,及时采集质量信息,实时进行数据监测与分析,随时调整专业建设,改善教学环境,真正实现专业教学管理的动态响应。
结语
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必须与产业发展对接。在国家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大趋势下,必然派生出许多新兴的行业和产业以及相应的职业岗位,这对于高等职业院校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高职院校应具有宽阔的视野,建立快速的反应机制,具备及时的响应能力,去适应这种变化、迎接这种挑战;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专业资源优势,贴近市场并及时按照市场的需要设置新专业、改造传统专业;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始终对接产业发展、始终追踪产业技术进步的前沿,保持专业发展的活力。这也正是一所高职院校发展的生命力所在,是学院保持可持续进步和发展的不竭动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职评估新方案介绍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思考
教学管理50强案例:深化六大机制建设,走教学管理规范与创新之路——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管理50强案例...
高职院校评估新方案对我院教学管理的启示
大力加强内涵建设助推高等职业院校科学发展
履行质量主体责任,高职如何找准“坐标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