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骆有庆:林业高校在线教育的推进与思考——北京林业大学为例

近日,“高等教育信息化校长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会上,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骆有庆作了题为“林业高校在线教育的推进与思考——北京林业大学为例”的主题报告。报告分别从我国林业高等教育概况、林业高等院校推进在线教育、对MOOC的功能定位及思考等方面介绍了林业高校在线教育的情况,下文内容节选自该报告。

我国林业高等教育概况

1. 中国林业高等教育规模

我国林业高等教育已经形成了多种层次、多种形式、多学科门类的林业教育体系。独立设置的高等林业院校6所,森林警察学院1所,一大批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设有林学院或涉林专业。在校林科专业本专科(含高职)学生数为13万人。开展涉林研究生教育的单位75个,在校林业学科研究生1.3万人。

2. 主要林业高等教育院校分布示意图

图 林业高等教育院校分布示意

3. 规模快速发展

(1)本科生

全国高校本科生招生规模:1980年仅28万,1998年达108万。从1999年开始,连续7年扩招,到2006年已达546万,2007年增加到567万,2008年599万,2009年629万,2010年657万。2010年的招生规模是1980年的23.5倍,是1998年的6.1倍。其如下图所示。

图 本科生招生规模示意图

(2)研究生

1980年,我国研究生招生人数仅为3616人,到1998年增加到72500人,2010年达到536000人。2010研究生招生人数是1980年的148倍,是1998的7.4倍。其如下图所示。

图 研究生招生规模示意图

北京林业大学本科招生规模与专业数量涉林的专业数量比例较低,一般在25%左右。国内的主要林业大学均如此。北京林业大学招生情况如下图所示。

图 北京林业大学本科生招生规模示意图

图 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招生规模示意图

4. 在线教育

在线教育e-Learning是通过应用信息科技和互联网技术进行内容传播和快速学习的方法。本文中涉及的网络课程(包括慕课),只是在线教育的核心形态之一。总体上讲,林业高等院校中,在线教育处于起步阶段。

林业高等院校推进在线教育

1.发起创立亚太林业教育协调机制

6年前,北京林业大学(下文简称:北林大)发起了创立亚太林业教育协调机制。6年来我们在加拿大、新西兰、菲律宾、南非等地有规模较大的协调会议。协调办公室就就挂靠在北京林业大学。

2.开发亚太林业慕课

我校利用亚太林业教育协调机制,通过申请从亚太森林网络组织获资助经费55万美元。由北林大和UBC主持,联合墨尔本大学、菲律宾大学、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开发6门林业慕课,已获加拿大国家级优秀创新教育技术大奖。

图 亚太林业慕课

3.建立有关资源共享联盟

2014年5月8日,北林大发起创建了“全国林业高等院校特色网络课程资源联盟“,首批盟员单位包括全国10所林业高校。2016年5月16日,全国林业院校继续教育网络课程资源联盟在北京林业大学成立。

4.建立研究平台----林业教育信息化研究会

2014年12月,北京林业大学发起成立中国林业教育学会教育信息化研究会。2016年5月,中国林业教育学会教育信息化研究会第一届理事会第二次理事会议暨第一次学术年会在南京林业大学召开。

5.北京林业大学网络课程制作中心

智能高清广播级数字录播系统,包括:三机位高清摄像机、多通道录制系统、多功能控制系统、手动及自动导播切换系统、大洋非编工作站和多媒体辅助教学配套设备。

制定慕课基本规范(与国际接轨):我校也梳理了慕课的基本规范,我们专门派人到UBC那里进行集中的培训交流。这样尽快使得课程能够遵循一个基本的规范,当然这种规范不是指定,它是一种动态弹性的。

6.北京林业大学在线教育平台建设

(1) 功能规划

由三个子平台构成,相互独立、课程共享,分别为:亚太可持续林业管理创新教育项目平台;全国林业特色资源课程联盟平台;北京林业大学在线学习资源与课程平台。

(2)规划阶段如下图所示,北林大正处于第二阶段

图 规划阶段

(3) 在线课程资源逐步丰富

我校在线课程还不是很丰富,我们正在和其他院校共享交流一些资源。其中有亚太地区林业教育的6门慕课;9门国家级精品课、8门北京市精品课、46门校级精品课;全国林业高等院校特色网络课程资源联盟内的资源交换与共享(北林大与东北林大、南京林大的资源交流)。一大批课程正在建设之中。

7.慕课情境下的翻转课堂探索

图 《森林有害生物》昆虫部分课程安排

例如,《森林有害生物》这门课我是主讲人。我想如果通过慕课的这种情景教学,我们的教学方式会发生很大的变化。那么如何适应这么一种教育?首先,给学生整课程设计的方案,这是慕课情景下的这门课如何来学;第二,把我的教学PPT,其他参考资料包括:100多个研讨题,含知识要点题、综合题和思辨题三类都拷给他们;第三,跟他们交代清楚每一部分的章节由谁来讲,让他们自己分配;第四,课前学生自习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森林有害生物控制》,他们可以重新组装这个课件。一节课一般三分之二由学生讲,三分之一我来主持点评和交流,给学生布置课外观察性作业。

我们的翻转课题探索取得的效果:课程极受学生欢迎,教学效果之好出乎意料;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得到很好锻炼;学生们学会如何在竞争中合作、合作中竞争。

8.互联网+新型教材建设

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即小规模专有在线课程正在兴起。Small和Private是相对于MOOC的massive和open而言。北林大理学院张文杰教授已与中国农大出版社签定出版合同,将再版《大学物理教程》的制作SPOC(64学时),使用HexStudy教学平台(caup.hexstudy.com),顺利开展“教”与“学”。

9.在线教育管理

如果我们的管理没有视野,那前面所提的内容也是白搭。因此我校做了一些探索,《北林大视频类公共选修课管理办法》(面向教师)、《北林大视频类公共选修课学习指南》(面向学生)出台。如下图所示是我们的一些运转的管理路线图,一些相应的要求。

图 北林大管理路线图

对MOOC的功能定位及思考

1.MOOCs的功能定位

(1)慕课的地位或作用

慕课必须是可共享的优质课程资源,但也绝不可能完全替代现有实体课程,只是作为改进传统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果的补充,是构建翻转式教学模式的基石,是进行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教学的前提。要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道德情感和审美情趣等是慕课无法触及的。因此,慕课情景下的混合式教学,即在线教学与面授教学的结合形式或线上线下教学结合(O2O,Online To Offline)应然而生。同理,O2O永远无法替代面对面(Face to Face ,F2F)。麻省理工学院校长苏珊·霍克菲尔德说:“校园环境能够提供在线教育所无法复制的机会和经验, MOOC设计的初衷是改进而非替代校园经验。”

(2) 慕课三要素:授课视频、习题作业和论坛互动

授课视频是在线课程最重要的要素。它是经老师对教学内容精心梳理、提炼,将相关的教学资源碎片化,再进行多层次的问题设计和系统的数字化设计,运用多媒体技术,将其有机整合成一段网络教材。一门慕课上线视频是由数十个,甚至上百个的短视频组成。习题作业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必需环节。每一次学习信息经过网络平台大数据处理,即时反馈给任课教师。老师据此再组织深入教学。论坛互动是学习过程只是“吸收内化”的重要环节,是“翻转课堂”的教学形式之一。MOOC是开放共享手段,而后MOOC的SPOC是一种管理学生的手段。(上述观点引自:中国农业出版社顾问林家栋)

2.国内MOOC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的大多数慕课,至少是国内的课程:

(1)总体上处于创建和发展初期,课程质量论证不充分;

(2)学分论证和互认机制尚处在探索阶段,机制尚不完善;

(3)诚信考试机制不完备;

(4)不同学校专业课程体系的封闭性与现有慕课资源的开放性尚未有效衔接;

(5)尚未实现每门课程知识点的系统化,属片段化、知识科普化为主,难以满足专业核心课程的需求;

(6)国际化较弱,主要是中文版,英文版极少;

(7)此外,教师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惯性很强。

3. MOOC适合什么类型的课程?

慕课不是万能的、通吃的,在不同类型课程中适应性不一:

(1)最适合的是公共基础课(如数理化、人文社科、素质养成、思政等通用型、广谱性课程),部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

(2)理论课较适合,实践类课程(包括验证性实验、野外实习)难。

(3)对于具有很强的自然生态地理区域特点或属性,并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门类,如林学类专业核心课程,要在全球范围内共享相同内容的一门课程是不可能的,即使在象中国这样疆域广大的国家,有时国内共享也有困难,如《树木学》就分南方本和北方本,《造林学》也是如此。

总之,慕课一定要有学校鲜明的优势、国家的特色、具备质量的保障,才能具有国际影响力。

4.MOOC引发高校重构内部分工

高质量MOOC是具有规模开放效应的公共社会产品,从制作到运行维护都需要专业化的分工团队:

(1)授课团队:主讲教授+辅导教师;翻转式教学模式的主动权主要在学生手中,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2)课程运行团队:教学设计专家和课程管理人员;

(3)课件制作团队:课件设计专家+专业制作人员。

5.教学管理变革是推动在线教育应用与发展的关键

如下图是在线教育不同阶段与其难度系数。

(1)慕课也是公共产品,需要“标准”,尽管此标准是弹性或动态的。现总体上是处在起步阶段:开发者摸着石头过河,规则约束性弱,良莠不齐;管理者强调重要和鼓励,但配套政策少,更未形成一种良性机制;谁制定质量标准?谁进行质量评价?如何由第三方进行质量评价?

(2)政府或学校层次的认可、推动与协调是关键:质量论证和学分互认是前提,课程缴费是慕课可持续改进的保障,免费的国际主义是不可持续。

(3)如何纳入各级教学成果评奖体系?否则,慕课将只是自娱自乐。

1)完善考试机制,仿照高教自学考试,统一集中考试后获取课程证书;

2)从人才培养方式看,在线教育模式更适合于继续教育;

3)管理效益角度的“互联网+”/“互联网- ”?

(4)新媒体与教材建设深度融合,如北交大出版社章梓茂:一书一码与M+BOOK的融合之道,真正活的教材。这本书可以实现:

1) 互动仅需手机 图书无须特殊印刷;

2) 不用实时联网 APP可离线使用;

3) 图像作为入口 能呈现三维动画。

2015年4月,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指出,要大力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学分认定和学分管理制度创新:制订在线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办法和学生修读在线课程的学分认定办法;鼓励高校制订在线开放课程教学质量认定标准,将通过本校认定的在线课程纳入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鼓励高校开展在线学习、在线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等多种方式的学分认定、学分转换和学习过程认定。目前政策保障体系滞后于技术支撑体系。但政府的引导政策已经明确,高校层次的配套措施尚未健全。

中国大学MOOC平台已于2014年8月正式推出了认证证书服务,证书为纸质版,要修完课程并考试合格后才能得到,发放证书需由中国大学MOOC平台、高教社、高校、老师四方确认成绩有效。这是否是确认学习效果的最佳方式还有待进一步发展观察。目前已能够申请证书的课程:国防科大的《高等数学1、4》、《大学计算机基础》、北大《翻转课堂教学法》、浙大《C语言程序设计》、哈工大《计算思维导论》等。

结语

教育信息化,尤其是在线教育是发展机遇,是高校彰显优势特色、提升核心竞争力和体现软实力的重要路径,但更是挑战。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是时代潮流,将带来前所未有的教学效果和教学体验。但要注意:不能盲从或随波逐流,网络教学是与时俱进的教学手段之一,但不可能完全替代经典教学方式。如遇漩涡,要把住主流方向,不能原地打转。在优质教育资源建设的共识共建共享共认链条中,共识是基础,共建是手段,共享是目的,共认是关键,也是“最后一公里”,是漩涡之一。(中国教育信息化在线记者杨馥红根据会议PPT及录音整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关于微课、翻转课堂及慕课的思考
在线课程学分认定现状、问题与对策——基于61 所高校的调研报告
【主编讲堂】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系列谈(三)——国际上MOOC的发展历程、现状...
慕课理念1
MOOC是如何制作出来的?
慕课正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