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用两张图解读孵化器如何做「项目交流」和「投资决策」

孵化器与一般VC进行项目交流和评审的逻辑有很大不同。因为没有更多的客观财务数据作参考,所以我们会特别侧重团队和产品。主要是看,创始人“团队”的背景是否有足够能力支撑他们做出一款能够解决用户问题的“产品”。




下图解释了孵化器进行项目交流时的逻辑流程。从入口筛选、面试交流、试探、引导、挑战到通过面试。

下面对每一个关键的步骤做详细解释:



项目评审流程逻辑图



[前期准备]

基础信息与开放性问题

线上案源都需要提交一份表单,包括项目介绍、团队介绍、历史融资情况等。

一般设置的条目和目的如下:

  • 首先,项目介绍:判断哪些项目的领域是孵化器不关注/不投资的,可以尽早排除。


  • 其次,历史融资,判断哪些项目已经过了孵化器支持的阶段,可以推荐给其它兄弟基金。


  • 最后,团队介绍,判断整个团队是否有能力支撑项目介绍中所提及的产品。本质上,项目是可以换方向的,而创始团队不能。


除了基础信息之外,我们还会设置一些开放性问题。而设置开放性问题的目的,是为了看创始人对于自己所在的领域、产品、竞争对手理解的深度,以及他们对于创业这件事情理解的深度。



[报名筛选]

项目/团队介绍与细节


在孵化器收到报名表单之后,我们需要根据内容信息筛选出有潜力的项目进行面试交流。而在报名资料中,我们更多关注:


  • 项目领域:首先,看一下项目的大方向及领域与孵化器自身能提供的服务是否匹配。其次,根据项目介绍大致判断团队想要做的东西(网站、App、硬件或游戏)是否符合一般逻辑,排除一些明显不靠谱的项目。最后留下的那些项目,只要符合以下2个条件中的一个就可以:1、项目有意思;2、团队有潜力。


  • 项目介绍:一般好的项目介绍,文字通常都会比较适中。太短的话,可能本身就不太珍惜自己的项目,或者不太重视申请的目标孵化器。太长的话,可能本身对自己的项目理解就还很模糊,没有办法解释清楚项目的大概情况。


  • 团队成员:稍微平衡的团队比较好,至少2人以上,其中包含产品开发。不好的项目一般在本身人很少的情况下,就已经把什么CEO、CFO、COO、CMO、CPO、CIO、CXO...都分得清清楚楚,其实没有太多的必要。还有一些比较一般的项目,在本身什么产品都没有的情况下,整个团队中连一名开发人员也没有。

  • 邮箱设置:Sina、Yahoo、Foxmail等邮箱服务都有点陈旧,界面也不好看。

    邮箱和BP都是表面的现象,但是本质上我们觉得好的创业团队对于他们的产品会有一定的偏执。而这份偏执一定程度上,也会反映在自己对使用的工具及邮箱、项目及团队的介绍方式、甚至每一份对外的PPT或Keynote上。



    [面试要求]

    所有创始人出席


    YC在项目交流的时候,会要求所有创始人必须全体出席。如果实在困难,也需要以Skype等形式同步参加(YC给每个团队最高600美金的交通补贴)。


    这一点很重要,我们也深有感触,我们经常会遇到以下的情况:


    • 项目本身看上去不错。但是团队在正式入驻之后,发现其他联合创始人或主力设计/开发人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 项目的两位创始人背景和执行力都不错。但是正式入驻之后发现,两人之前没有合作的经验,然后性格也不和。最后,因为一些项目的细节问题争吵而解散。


    核心:'所有创始人出席'只是表象,内在的核心是为了看:1. 创始人之间的背景和性格是否互补,2. 创始人们之前是否有一起学习或工作的经历。


    Paul Graham:“所有进入孵化的项目团队,在离开的时候,一般有30%的团队会解散。而原因大多都是创始人之间的问题,无关产品。而我在Office Hour与团队交流中的很多时间,都是在当和事佬,解决创始人之间的争执。”




    [当面交流]

    试探、引导与挑战

    • 试探:总体来讲,这是申请团队和孵化器之间的智力挑战。好的申请团队一般刚开始会比较保守,更多试探。主要目的是看,孵化器是否能够大致理解项目本身,孵化器背后是否有他需要的资源和能力。孵化器本身是否足够靠谱,能否帮助到项目。反之,从孵化器角度来看也是一样。会先试探性问一些问题,项目是否和孵化器本身的目标客户匹配?项目本身的质量和创始团队的能力是否达到一个基本的标准?如果双方都比较匹配,过了第一关的话,那么有意思的就在之后了。过程中,我们会预留充分的时间给到团队进行介绍。基本的内容,涉及:项目背景、开发计划、推广方式、团队成员、融资计划、未来规划等。很多项目会花很大的篇幅写市场规模,其实这块我们看得非常少。


    • 引导:之后,我们一般会慢慢提出一些我们的看法。例如:我们看过哪些项目也是同一个领域的、这些人大致是怎么做的、他们对于这个领域的看法是怎么样的。一般情况下,如果申请团队能够接住这些问题,那么说明团队本身在这个领域是有一些基本的了解和积累的。同意或者不同意我们的观点都不是最关键的,关键是我们可以通过这个部分,发现创始人对项目本身是否有足够多的执行力和思考。


    • 挑战:最后,我们会提出我们对这个项目甚至这个领域的看法。可能关于产品本身、技术、创始人团队、行业大方向等。一般情况下,我们的观点都还是比较大众的,不会有特别深刻的理解。但是,如果申请团队也和我们完全一致,一味迎合我们,不能提出特别深刻或者不一样的见解,那么项目整体质量可能不会特别突出。我们看到比较好的回答是:“大部分人都认为这个领域的情况是xxx样的,但是根据我们实际运营的经验和理解,我们认为实际情况是xxx样的,客户需要xxx样的产品,所以我们的做法是...”。


    • 小技巧1:我们不是一定要找出那些特别有潜力的项目,而是需要通过交流判断出那些不靠谱的项目。

    • 小技巧2:当接触的项目数量达到了一定的量,会发现好的项目其实是具有一定相似气场的。


    所以孵化项目当面交流的目的,看产品本身只是其中的一块,更多的是要了解创始人之间的情况。Reddit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Paul Graham和Ron Conway的核心在挑选最早期团队的核心是一样的,我们找到最好的团队,我们持续投资最好的团队做的创业公司。





    我们经常提到,孵化器或VC的创始合伙人背景,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个孵化器或基金的基因,从而决定了他们能够吸引和最后投资到的项目。Paul Graham的程序员背景决定了YC投资非常多“偏Geek”的项目,Dave McClure的营销背景决定了500Startups投资“离钱近”的项目。


    但是如果我们抛开所有细分领域的行业知识积累,作为孵化器的运营人员,应该如何去做项目交流和筛选。是否存在一种抽象层面的东西,帮助我们在不深入细分领域的前提下大致理清项目的逻辑,下图尝试给出一种解释:



    抽象化项目流程图


    我们先与创始团队接触,了解所有创始人的背景经历。然后通过提问理解他们想在哪个场景下解决哪部分细分人群的什么问题。接下去,他们认为什么产品形态(Web、App或硬件)最适合解决这个问题。然后再反过来思考哪部分细分人群会是早期用户(不是指产品调研时填写愿意使用的用户,而是真实地愿意花时间体验产品的用户),他们的性别、年龄、职业、薪资具体呈现什么分布。接下去的问题和产品有关,第一版本的最核心功能点是什么,用户大概的停留时间是多长,用户在这个产品上的终身生命周期是多久,用户重复登录/重复购买的频率多高,流量转化的方式是什么。最后,产品第一版完成之后,第二版的大概计划是什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书生意气 理性前行:大学生创业的五项修炼
    终极揭秘 车库咖啡
    种子投资、天使投资、A轮投资金额的区别
    创业坎坷路:把握融资命门 到底要警惕A轮、B轮还是C轮死?
    激荡险滩:天使湾看互联网创业第一年 | 36氪
    创新工场陶宁:初创公司最容易犯的5大思维误区,得到VC投资并不意味着成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