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怡情丨春节不应是仪式,而该是温情




临近年关,微博上有个段子火了起来,这段子一共只有这几句话:“叔叔阿姨好!您女儿谈恋爱了吗?给儿子买婚房了吗?家里买车了吗?今年股票挣钱了吗?退休金多少啊?孩子成绩怎么样啊?广场舞还跳吗?怎么又胖了啊!叔叔阿姨再见!”也不知是谁想出来的,真是很有意思,这就和前几年的那个“有男(女)朋友了吗?结婚了吗?房子买了吗?有车了吗?工作顺利吗?年终奖多少啊?”的问题交相辉映,收获这一代年轻人的普遍共鸣。当然,听了也只是会心一笑而已,应该不会有人真的这样做。毕竟这两类问题性质太过类似,表面看去都是关心,但其实都会听得人不开心,偏偏听的人还没办法反驳。

 

很多初入社会、家庭事业都尚不稳固的年轻人都曾表示,自己的身边始终围绕着这样一群七姑八姨,要不就是天天家长里短的邻居。这些人在外面“关心”完别家的孩子,回头说道自己的孩子。而他们自己的父母可能也一样,在家数落完后,又出去“关心”别人的孩子。若得了人家孩子不如自己家孩子好的信息,嘴上安慰自谦几句,心里却得到了某种微妙的平衡。若得了与之相反的,嘴上就羡慕几句,然后回家继续说道自己家的孩子。这就是中国式的家庭,也是中国式的社会图景。


中国社会有千年的“家国一体”的传统,这里的“家”指的是宗族,就是包括父亲母亲和七大姑八大姨在内的一个统一体。在这个统一体中,每个人都不只是他自己,而是一对老人的孩子和几个孩子的父母。这个统一体还规定了不同身份下个体的权责,作为一个家长,你就有“说话”的权利,而作为一个孩子,你就有“听话”的义务。尽管在现今社会,年轻人的日子看起来比过去已经好太多了,但表象之下,有很多东西依然没有改变。

 

 家天下的伦理观念是极难转变的。孔子在《论语》里提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说的就是每个个体各异的权责,君臣就不说了,而在一个家庭中,父要慈、子要孝,兄要友、弟要恭,慈孝友恭当然都没有错,可在这些礼仪之下,个人的权益和生存空间在这里面显得十分渺小。现在不少年轻人都外出求学工作,只在春节时返家待一段时间。但在从四面八方回涌的人潮中,完全是游子的归心似箭吗?如果是,那类似开篇的戏谑又如何会出现?“春运这一典型的中国图景,是中国大家庭这一集体无意识的呈现。那些不顾一切归家的人,你是归向家庭的温暖的怀抱,还是归向一个大家长的权势?你是享受着那份家的亲密,还是只是为了圆一个表面团结的幻象?”毕业于北大心理系的咨询师武志红先生在微博上这样问道。

 

随着社会越来越多元化,现代中国人的思想也越来越渴望从原有的桎梏中挣脱出来。但现在的年轻一代长大后,虽然离开生养自己的故乡,却没有力量去完全斩断这种桎梏,这不仅是因为宗族观念的深厚根基,其中还有亲情的联结。就连辞别故乡多年的鲁迅,也是曾说过“但我还依稀记得,我幼小时候实未尝蓄意忤逆,对于父母,倒是极愿意孝顺的”这样的话的。

 

人之初性本善,孩子毕竟还是爱自己的亲人的。尽管心里无数次地希望他们不要再用一些尴尬的问题来折磨自己,尽管和他们之间的“蜜月期”可能只有一两个星期,但还是愿意顶着这一切冒风冒雪地回去。“有乍交之欢易,无久处之厌难”,这是中国式家庭在当下这个多元社会挣不开的困境。《牡丹亭》里的主人公能够产生“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爱情,不只是源于荷尔蒙的作用,也不只是长期压抑下对封建礼教的一次反抗,而是他们作为一个个体,平生第一次被另外一个个体懂得。希望这种懂得,能为那些朝朝夕夕与我们相处的亲人理解和做到,如此,春节这个充满温情的传统节日,也就不会无止境地仪式化下去。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不止是爱情,中国式婚姻离不开这个词
研究表明,这类中国式“儿女”,会拖垮60后和70后的晚年
电梯里帮老人系鞋带,小善举体现社会温情
魏广东解读荣格分析心理学(16):成人仪式原型
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危机:父母让我们像狗一样去传宗接代繁衍后代
赢得高考唯一的办法,就是看透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