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物专访】邱振中:我在做书法可能性的探索

【人物专访】邱振中:我在做书法可能性的探索

 

梁毅

(经删节以《邱振中:探索书法的可能性》为题载《中国文化报》2015315日第5版)

 

【按】此次采访是在“邱振中:起点与生成”展览开展前三天做的。对邱老师能在展览前抽出一点时间来接受采访,还是很感谢的。时间紧张,所以整个采访,全程也就一个来小时。整理完的采访稿有5500字,因版面有限只能刊出3000来字,故邱老师做了增删。鉴于刊出的版本不能完全反映采访内容,故重新整理完善,成此版本。之前,在做《影视片名书法为何不耐看?》采访时曾得到邱老师的帮助,今次逢其个展,完成今年开春的第一个人物专访,算是正式拉开序幕,也希望今年能做出几篇有分量的人物专访。

 

如果看过邱振中1989年的“最初的四个系列——邱振中书法作品展”的话,今天再来读解“邱振中:起点与生成”展览,想必更能明了邱振中为何时隔26年要在中国美术馆再次举办个人艺术大展,对于邱振中自己来说,两个展览只是个人艺术创作的不同节点,而他的探索之路开始得要更早。

“我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就怀有一种坚定的信念,一定可以从书法这里出发生长出中国自己的当代艺术,但当时很少有人去谈这个东西。我这些年有很多探索,很多想法,也做了各种不同的作品,今天能够把这些作品汇集在一起,回顾一下走过的道路,觉得很不容易,但确实有推进。这个推进就是说从书法出发,我们在作品形式、含义以及视觉表现,甚至现代观念上,能够做出一些有意义的东西。当然,最后的意义需要大家来评判,让时间来检验,但就现在的情况来看,还是蛮令人兴奋的。”邱振中说。

让邱振中感到些许兴奋的不光是“做出一些有意义的东西”,也有同代艺术批评家对他的努力所给予的评价。本次展览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在前言中说:“邱振中的智慧之处在于他更多地从哲学和观念层面对书法史进行审视,他的目光穿透书法现象表层的重重迷雾,直达书写的本质。在他的治书生涯中,书法的‘法则’不是他研究的重点,而书写的‘本质’才是他兴趣的中心。他的治学方式,体现了一位书者对所处时代文化要义的洞察。”

“这次展览有四位重要的批评家专门写了文章,他们的文章分量都很重。关于书法与当代艺术的关系,大家都非常关心,但是很少有人能做这样的阐述,这里的原因很多,现在单纯从事书法研究和创作的人对文化的认知、艺术理论的了解,以及思想境界等方面都是有欠缺的,这非常令人遗憾。但在某种意义上,也暗示着这个领域充满更多的可能性。”邱振中如是说。此外,他对读者也有期待,“那些对20世纪以来的中外艺术经典作品及其产生的意义和贡献都非常了解的读者,对我作品的评价,会比较客观,而且胸襟还要开阔,不能有成见,这样的人就是所谓的理想读者。”

26年前,邱振中在《关于“最初的四个系列”及其它》一文中对探索未来满怀希冀:只有不断磨去那层坚硬的程式的外壳,才能使传统中那些被我们所珍惜的部分永远保持其活力。近半个世纪以来,出现了少量真正具有独创性的现代风格作品,它们开辟了一条道路。还应当有许多道路。通过这些努力,书法有可能重新成为我们精神生活中的重要事件。26年后的春天,邱振中在费家村艺术工作室接受《美术文化周刊》记者专访,讲述了他那如“当代的希绪弗斯”(范景中语)式的一路艰辛、收获和感悟。

 待考文字系列·No.9 1988年 纸本水墨 68×68cm 邱振中


“书法还面临很大的困难”

 

美术文化周刊:举办“邱振中:起点与生成”缘起何在?通过展览想传达什么?

邱振中:关于“起点”,可以有多重的理解,一个人的起点、生命的起点等等。书法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这点已经没有人会否定,但是书法还是面临很大的困难。如何深入传统,怎么判断进入的深度,从这里出发能走多远,它和我们今天的文化、艺术有什么关系,这些都是问题。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一个困难的问题,无法解决的问题。

我觉得这么重要的一种文化现象,今天一定要找到它通向人心深处的道路,找不到的话,它便是一种属于过去的东西。现在有许多书法爱好者,也在继续探索,但大家都感到困难,因为它太古老、太悠久、太成熟、太经典了,它不容易被拆解,又如何和今天人们的心灵发生关系,这一系列问题都值得探索和解答。我一直觉得存在这样一条道路。所以,从1979年进入浙江美院(现为中国美术学院)读研究生开始,甚至在这之前,已经感觉到或者说慢慢地意识到书法的这种可能性。从这点来看,我是一个从书法出发,而进入现代艺术和当代艺术的实践者。

这次展览,我想展示我为实现这种可能性而作出的努力,揭示书法与我们切近的生活、感觉存在的密切关系。如果书法作为我们文化传统的一个个案,对书法这种可能性的探索,在某种意义上,也回答了传统与现实的关系问题。书法具有非常典型的中国传统的特征。

书法家的生存环境在变,艺术的本质也在变,以前哪有装置、影像呢,而这些都可以作为材料来做尝试。从“最初的四个系列”展览以后,我就在思考和尝试有没有别的东西可以做,题材、内容、形式构成等方面以前有以前的路数,还有没有别的各种可能性,另外能做到什么程度,才是现代艺术、当代艺术。这是一种可能性的探讨,如果我们今天不思考这些问题,不在这些方面去做,就不是一个书法家。

           状态-Ⅶ(局部) 2003年 纸本水墨 34.5×32cm×6 邱振中


美术文化周刊:1989年的展览分新诗、语词、众生和待考文字四个系列,此次展览有何不同,筹备展览有哪些感受?

邱振中:这次展览共展出133幅作品,包括绘画、文字作品和书法三个部分。绘画部分展出73幅,包括1995年的水墨画作,如《渡》、《状态-7》等;文字作品部分展出21幅,从题材、章法、涵义、观念、主题等诸多方面探索汉字作品的可能性,如《集句跋徐冰芥子园山水卷》、《借景:六个梦与一首诗》等;书法部分展出草书39幅。

书法的深入,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我从事这个专业已经36年了,才开始有了一些体会,一些经验。什么叫传统?它是几千年里无数才智之士殚思竭虑的成果,它们凝聚在一起,汇合成一个坚韧、沉甸甸而又无以言说的东西,神圣、朦胧、艰难、沉重,根本不是一个可以轻松进入的话题。它是一种文化理想,高悬中天,可以仰视,却难以进入它的深处,核心之处。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它只是个理想,能进入核心的只是极少数人,天才、努力、机遇诸多因缘的凑合,才能成就一位佼佼者。通常对它的进入、继承,大家理解得很轻松,以为学个几年绘画、书法,就已经“把握”传统了,如果有几分相似,便是一个领域的“大腕”,因此毫无理由的自负、对他人“不懂传统”的指责、假借传统之名而胡来,比比皆是。如果对传统有这里所说的认识,竭尽全力去做,一旦有所深入,它必然是一个感觉、思考、分析综合的努力,一定会对传统获得自己的进入方式和心得,这里必然会带有某种意义上的拆分、归纳和条理化。这里便蕴藏着种种生发的契机,创造性便从这种活动的缝隙中源源不断地涌出。

因此,深入一种艺术,和在这种艺术中进行创造性工作,并不是一对矛盾,而是密切相关、互相生发的过程。这与人们对传统、对创作的认识大概有所不同。这是我多年以来形成的一种看法,在这次准备展览的过程中,印象特别深切。

作为一个书法专业工作者,我觉得这个领域本身有很多待解的问题。以我的观察,中国书法史上已有那么多的经典作品,现在又有这么多书法的硕士、博士,各种书法展览也很频繁,但对这些作品及其所指示的方向、目标、理想和当代的文化是什么关系,不要说从事这个专业的绝大多数人,就连在书法上最有抱负的人似乎都不知道。这不仅是在中国,据我所知,在日本、韩国,书法教育和创作也都在衰落,这是一个问题,而且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渡 2000年 纸本水墨 45×68cm 邱振中


“个人的突破是有积极意义的”

 

美术文化周刊:在你理解,具备哪些特质才够得上是一个艺术家?

邱振中:一个艺术家从事创作的深层动机,我想,一是自身的性格,二是对艺术本质的认识,三是自己在专业领域的责任感——换一种说法,对自己在这个领域的位置和意义的认知。追问这三点,或许可以对一位作者作一判断。通常谈到艺术家的时候,多重视才能问题,这不错,但才能说到底就是个敏感和想象力的问题,而所有普通人在这两个方面都有相当禀赋,如何把敏感和想象力发展到很高的水准,才是艺术家成长的关键。

有人认为艺术就是画出好看的画,写出漂亮的字,我不认为是这样的。艺术是需要一个艺术家随时随刻去感悟的,不是口里说出的一个艺术的定义。定义是很简单的,而艺术是艺术家内心最深层的对艺术的一种感悟,这种感悟是在一生中不断升华和改变的。

要时常问自己,自己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譬如我在高校,是要做一个随波逐流的人,还是做一个负责任的老师,一个在某领域进行艰苦跋涉的思想者,一个肩负使命艰难往前推进的行动者?说是驾车的老牛也好,说是斗士也好,我觉得这三点对于所有的艺术家来说都是适用的。把这三点摆出来,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个艺术家为什么这样干。一般人不会思考得这么理性,很多时候我们也并不会思考这个问题,譬如画画,最终画出这样一张作品,觉得是有意义的,但这个意义不是我们当时就能感知到的。 

 纳兰性德·鹧鸪天 2015年 纸本水墨 70×56.5cm 邱振中


美术文化周刊:关于书法本体,在你多年的个人探索中,觉得哪些问题还没有解决,或者还没有解决好?

邱振中: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书法是一个游离于当代文化和艺术,基本上被认为是一种需要专门去传承的传统艺术方式。我觉得,当时对书法家的定义是非常狭窄的,而我不要做这样的人。但一个人想要改变一个领域的现状,那太难了,你也顶多能在这个领域能做得好一点而已。

我认为,在一个领域个人探索其可能性和书法本身所具有的可能性是有关系的。任何事情的可能性通常都是从一个点去突破的,有了一个个个体试图去突破,整个领域也就会慢慢产生变化。就像有的事情你从来没有想过要做到,结果你做到了,所以说个人的突破是有着积极意义的。一个人在一个社会里能改变得很少,但作为个人,必须去做这种突破,至于能做到哪一步,说句笑话,上帝才知道。

山海经·前传(组画之一) 2015年 纸本水墨 45×68cm×6 邱振中 


对书法史有贡献是指什么

 

美术文化周刊:现在不少人认为,民国书家的水准高于当代书家,你却认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书法创作不差于民国”,如何理解?

邱振中:有这样的认识,恐怕更大的原因在于民国离清代比较近吧。民国一代书法家的老师一直是在用毛笔,那些比较优秀的书法家从小就能接触到文化核心圈里正确的观念,包括书写方式等,他们是耳濡目染。虽然许多人认为民国时期大书法家多,但确实也有一些人认为民国时期书法水平不如现在,这可能跟整个社会的看法不一样。

我们所说的民国,只有三四十年的时间,文化人的书写大多儒雅可观,但要对书法史有所贡献,儒雅是不够的,你必须做出书法史上前人没有做到的事情,比如说,在结构、笔法、意境和含义上做出前人没做到的事情。我不是形式主义者,但在视觉艺术中,视觉上的贡献是第一位的,没有与视觉有关的技术、形式上的贡献,其它都谈不上。民国时期有好书法家,但很少。能否成为书法家,是有苛刻的衡量标准的。民国这批人在书法本体上,譬如形式和技术上贡献太少了。不要讲他们,明清两代的书法家真正做出贡献的有几个,在我看,超不过五个人。民国时期因为离现在近,留下的东西多,也有很多故事,所以大家会觉得比较亲切,可他们写得过明清吗?

你所说的“当代书家”,包括上世纪70年代到今天的书家,跨度是七十年,所以把它来比民国,对民国并不公平。对于书法史,到底是民国贡献大还是我们现在贡献大,还不能断言。这需要经过历史的检验,不过这个时间会很长,作出判断难就难在这里,但不会没法作出判断。一百年间能出大概两三个书法大家,哪一个世纪都是这样。民国也多不到哪里去,于右任是一个,林散之是一个。但林散之写得好那是解放以后,以前并没有写出伟大的作品。

          草书《答安东客词》句 于右任


美术文化周刊:你的著作很多,但从未有关于书法史的著作,你打算写书法史吗?书法史的架构和书写需要哪些坐标来定位和梳理?

邱振中:最近我就写了一篇关于重建书法史的文章发表在《中国书法》上,我所提的这个书法史不是在现代书法史的基础上去修补,而是重新构建一个新的书法史。书法理论和书法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有关系但确实不一样。它要求编写者的知识背景、叙述方式都不一样。

我新构想的书法史有三个层面,第一个是精英的层面,严格挑选历代书法精英是怎么在技术、形式等方面进行推进和演变的。最下面是日常书写的历史,这是支撑整个书法发展的文化史现象上的书写,也将作为一个研究对象。譬如汉简就是,简单说,日常书写就是不把书写的美观作为主要目标的书写,比如记账、写便条等,“娟娟发屋”还不属于这种书写,它是还想写好,但不是日常书写。还有一个层面就是在两者之间有一大片地带,比如二流到八流的书法家,都在这里。这类作品写得会有意思,但又写不到最高水平,也推动不了书法史的进展。这三个层面的构建得分开来做研究,会涉及民族学、笔迹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当然也会有很多交汇的地方,当这些研究全部铺开,再来写部书法史,就会和原来的书法史彻底不一样。

以前的书法史有个先入概念,都是一个路子,结构大同小异,这种书法史和我们此时此刻的书写和生活都没有太大关系。我现在需要的是一部生动、活泼的书法史,一打开书,书法史的各种现象、观念一并展开,能够和我们的心灵建立起联系,我甚至认为,这都不叫书法史,而叫书写史。书法有它自身的特点,如果能写成一部书写史,面会很宽,也会有很多新的、社会的问题由此而产生和交织。这种写法是原先的写法不可比拟的,这就是我提出的书法史观。当然,我提出的这个写法也不是说哪一个人就能掌握这么多的知识,可以分开研究一个个具体的问题,然后再汇拢在一起。这个构想,需要很多分支的研究,结合起来最终汇成一部综合的书法史,这是一个很大的工程,不可能一个人完成。

如果研读过20世纪西方美术史,就会发现他们的美术史会把某种艺术风格演变的过程,变成一个非常丰厚的人文学科,它和哲学、语言学都有联系。实际上,叙述一部美术史,实际上是在叙述一部人文的历史,我所希望和构想的书法史,是比这个人文史还要生动的一部历史。

 

居延汉简。这批汉简因在内蒙古额济纳旗的居延地区和甘肃金塔县被发现而得名。


书法教育重在正确传达

 

美术文化周刊:从你编著的图书来看,力图构筑一个从上到下、深浅有别的空间,为何要下如此大的心力?

邱振中:普及工作非常重要,它是一个时代书法文化的基础。一个人如果接受过良好的书法启蒙的教育,以后尽管不再练书法,一旦接触书法,便有个正确的起点。他们实际上构成了未来中国书法文化的基础。

我非常关心中小学的书法教学。我们正在和一个小学合作,推广我的一本教材《愉快的书法——进入书法的24个练习》。它从《中国书法:167个练习》中挑选了20个练习,再加上四个综合练习。学完一册,大约需要一到两个月,大致可以达到准确临写篆书、隶书和楷书的程度。

        《愉快的书法——进入书法的24个练习》


美术文化周刊:你对中小学设置书法课怎么看?书法教材的编写存在哪些问题?

邱振中中小学开设书法课程,大家都觉得很好,我对此却不很乐观。最大的问题在于缺少合格的师资。我们需要考虑传达给学生的思想和方法正确与否,而对于以后即使不写书法的孩子,对他认识书法会有障碍还是有帮助。

举一个例子,我们一起做这个项目的一位书法老师,在北京教了十九年小学书法课。我问他,你们用不用市里规定的统一的书法教材,他说发给学生,“但从来不用”。这让人很震惊。主要的问题是,里边的内容和方法不合理。这是我们准备把小学书法教学作为一个重点课题来研究的原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书法的现代出路
特稿|于明诠:书法史就是书法家的心灵史——兼论书法史的历史分期
唐吟方翻书录 | 所见2019年版三本书
中国书法,日本书法
央美教授:书法那些事,就是一本书加上167个练习就基本清楚了
观点 | “书法的传统”与“传统的书法”显然两码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