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学影响中国美学
userphoto

2022.06.07 湖北

关注

道学影响中国美术渊源⑮

冰雪墨竹创始人2022-6-6 09:22 · 画家

道学影响中国美术渊源⑮

周盛荣,字世昌,生于一九六三年,出生山东青岛大泽山。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

作者:周盛荣

虚实最早见于《老子》、《庄子》, “有物混成,先天地之生,寂寂寥寥,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老子认为有阳(实)的存在,才出现了阴(虚)。而阴在后守虚,也就衬托出了阳实在前,虚实是相对的,虚实会互相转化的,虚实无处不在。

清人笪重光云:“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虚实成为绘画艺术的形式语言,秉承了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发展相一致的脉络。

作者:周盛荣

虚实是中国画的构图哲学。在构图中,无论是物象的虚实或意境的虚实,都是通过笔墨的虚实来完成的。前者是表现手法,后者是要达到的效果,都是通过笔墨来完成的。恽寿平说:“虚处实则通体皆灵,愈多而愈不厌。”中国画构图是基于阴阳论来把握构图各要素之间的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的运动规律。“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而阴阳变化是不断对立,不断统一的过程。反映到中国画的构图中,则体现为虚实的变化。虚实的构图观反映了道家虚实相生,有无相生观来营造画面构图的理念。在虚实的矛盾对立的关系中,一正一反,一阴一阳,矛盾在不断对立与不断统一中,不断生发,表现着无穷的生命力。

作者:周盛荣

中国画构图中的虚实不仅表现在物象上,而且在物象之外的空间中也体现着虚实之分。中国画构图中的“虚”并非空无,它充满着气,正是这样的虚空,使得万物在其间流动,运动,拥有生命的迹象。画面中的空或白,不仅仅是一个有用的空间,还是一个充满想象的、丰富的、意味深远的存在。留出必要的空白给人以想象的余地,虚实相生可使画面更空灵。清代华琳言:“白,既是纸素之白:凡山石之阳面处,石坡之平面处。及画外之水天空阔处,云物空明处,山足之杳冥处,树头之虚灵处,以之作天,作水,作烟断,作云断,作道路,作日光,皆是此白。夫此门本笔墨所不及,能令为画中自,并非纸素之白,乃有情,否则画无生趣矣……真道出画中之白,即画中之画,亦即画外之画也。”空可容纳万境,万镜可有空处生,正所谓“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作者:周盛荣

“实”则是相对虚一种体验。“以实带虚”矛盾对立统一实现的一条途径,要体会出虚空之妙尽可以从实处得来。实处之妙往往是因虚而生,也即“以虚名实”。将不着笔墨处的虚空衬托成美妙的境地, 画面上的虚空是中国画家真正的画底, 这就是中国画所特有的表现形式“虚实结合”,这是中国古典艺术的重要美学特点,艺术的形象必须虚实结合才能有生命。

中国画的构图法则体现了“道”的变化,具有强烈的精神性。中国画虚实构图法则反映了中国古老的宇宙观,反映了中国传统的道家哲学思想,主张阴阳变化、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由主观意识出发,随意生发,同时也不缺乏纯理性的体现。

作者:周盛荣

“虚静”一词,在老子《道德经》中本是分解的:“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推究起来,虚、静本为两种不同的状态,并且两种状态密切联系,一则虚乃通往静的必然之路;二是,只有致“虚”到极处,才能笃实而静。“虚”与“静”之间是一种辩证关系,即静始于虚,虚表现于静,虚中有静,静中有虚。换言之,虚就是要人们摒弃自身的主观成见和外在的干扰,在心灵平静清和、心智专一的静的状态。在审美心理学角度上,虚静是指创造一个适合主体进入审美活动的心理状态。当主体达到“虚静”状态时,其身心必然处于一种空明澄静的境界。“虚静”作为“道”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以对其精神内涵的深度显示及其对宁静状态的追求。在《庄子·天道》中他说到:“圣人之静也,非日静也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铙心者,故静也。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焉。休则虚,虚则实,实则伦矣。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矣。静则无为,无为也则任事者责矣。无为则俞俞,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可见,庄子的“虚静”是建立在“道法自然”的基础上的,作为审美体验的一种方式,都是要求主体摆脱外界一切因素干扰和影响,最终达到空虚明净、超脱自由的审美心境。即人在主体精神上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虚静是主体排除了世俗功利的主观好恶,使其精神超脱于物质与现实的种种束缚,变得自然清净无为,从而进人到一种自有精神自由的境界,它是艺术创作活动进行的基础。“虚静”之于艺术家的心灵体验,不仅是达到审美极致状态的精神主体,它也是艺术家进入审美创作的理前提和根本特征。虚静切入艺术体验的人格和生命本体,它消除了主客体的对立矛盾,融合了物我的界限。规律即目的、人即自然,最终体验到真正的生命秩序;其次它获得艺术创造的心灵自由,这是一种纯白不备的婴儿之心,自然之心,是“自然无为”的艺术回归,最后达到与大自然合的精神喜悦,使主体最放松的心境下得到最大自由发挥。道家美学通过对“虚静”的挖掘,在人心内部开辟出一种审美的境界。

作者:周盛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章法布局--道家美学-有无虚实学说
道法与书法杂论
论道家虚实美学思想,对中国画创作及艺术审美心理的影响!
中国画的品位
浅论中国画的意境之美——转
云朵居:意境美是中国画艺术之灵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