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秀才、举人、贡士、进士分别能当什么官,考中难度有多大?

严格来说,只有进士能当官,而且只要高中了进士,就是一定能当官;贡士属于进士的一个阶段,贡士必然是进士;举人属于后补官员序列,可以当官,只是要等空缺;秀才基本上是不能当官的,但也不绝对,历史上也有秀才出任官员的案例。


一、秀才也有机会当官

关于秀才、举人、贡士和进士,一定要先搞清楚一个概念:古代科举的功名,从来就不是一个学历的概念,不能用科举来对比我们现如今的高考。很多人戏称酸秀才就是现在的小学文凭,这属于很搞笑的观念。因为在古代,秀才很难考!

具体有多难考呢?

首先,想考秀才,家里得有钱

读书在任何时代都是一件很耗钱的事情。中国古代社会,起码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都是文盲。这些文盲家庭的父母并非不懂让孩子读书能改变命运的道理,只是当时的生产力实在太落后了,读书的成本又太高,穷人家根本供不起孩子读书。即便供得起,也耗不起。毕竟读书是一个持久的过程,不是一锤子买卖。因而在古代,读书只是有钱人家才玩的起的游戏。

其次,秀才很难考,难度约相当于现在的博士生毕业

在古代,读书人想要出人头地,第一步就要先去县里考试,考中了的人叫“童生”,只有考中了“童生”才有继续考试的资格。

单单就这个“童生”就已经很不好考了,五六十岁考不上童生的人大有人在,而童生里面最高的一等才叫秀才。

有清一代,童生总数约为200~300万,秀才为46万人,清朝的人口为一亿到四亿,在两百多年间,一个拥有数亿人口的帝国总共就产生了不到五十万秀才,大家可以估算一下比例。是不是堪比现在博士生毕业?

如果谁能考上秀才,那就要恭喜了。因为这就意味着这个人已经被统治阶级接纳为官场的预备队员了,可以拥有诸多的特权。比如见官可以不下跪,受审可以不用上刑,享受一定的免税待遇,不用服徭役等等。这些待遇就表明,秀才已经与普通的“民”有了本质性差别

所以说在古代社会,能当上秀才的人,就已经在地方上是个人物了。

至于说秀才能不能当官,这个可以明确的说:一般是不能的,但也不绝对

比如明朝的万历时期,由于万历皇帝长期不上朝,又不下批文。所以导致陕北的县令极度缺乏,县太爷离职了以后,居然出现了没人来接任的情况。为了维护基础统治,当时的陕甘巡抚衙门就下令提拔几个秀才来当县太爷。这种情况在清朝也有,晚清时期的秀才也有不少出仕做官的案例。

只不过直接提拔秀才当官,这是很罕见的一种情况。并且秀才也当不了大官,县令已经顶了天了。所以秀才想当大官,还要继续努力,继续往上考。



二、举人可以当官

考秀才已经很难了,考举人是难上加难。就明清两朝而言,一般来讲,偏远地区,一个县能产生一个举人,已经算是县令教化有方了,是可以算做地方官的政绩的。

据统计,整个清朝两百六十年,总共产生了十五万名举人,平均一年不到六百个。大家可以感受一下,每年的在全中国参加工作的人里挑出混的最好的六百个人,他们大概在社会中处于什么地位?

全中国有两千来个县,每三个县才能出一个的人才,大概是个什么水平?

而当上举人是什么概念呢?

首先,举人是通过乡试考出来的,是要在省里考试的。考上举人之后,省里会直接派人来通知,那在乡下真的是爆炸性的消息。堪比现在某个人被清华录取了的感觉。



其次,当上了举人,就可以看作是正式踏入了“官”的行列。虽然官不大,也就是个七品八品的官职,等于副县长一类,但是对于古代老百姓来说,那也很了不起了,已经属于“大老爷”行列的人物了。

这里插一句,在古代社会,“官”与“民”的差距是非常大的,几乎等同于种姓制度,是不可跨过的绝对鸿沟。县太爷在普通百姓中拥有神一般的地位,古人讲“灭门知府,破家县令”,无论是百姓还是地方乡绅,县太爷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是绝对的权威。而举人能够轻易当上副县长(县丞),自然也属于“大老爷”的行列。所以地方乡绅会拼命巴结举人,具体的丑陋巴结嘴脸可以参见“范进中举”。

在明清两代,都有举人当大官的案例。比如明朝的海瑞,清朝的左宗棠。海瑞官至右佥都御史退休,死后追赠太子太保,赐谥号忠介;左宗棠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死后追赠太傅,谥号文襄,并入祀昭忠祠和贤良祠。



不过举人当大官毕竟是少数,海瑞和左宗棠能爬到那么高的位置,举人身份只是让他们踏上仕途的敲门砖,他们之所以能爬到那么高的位置,主要还是靠得他们的能力。对于一般的举人来说,没有那么大的本事,又想当大官,那就只有继续考了。



三、贡士相当于是进士

中了举人的人,很少有甘心到此为止的,因为他们只要再上一格,就可以从白金进入王者段位——贡士。

这里插一句,唐、宋时期的贡士和明、清时期贡士概念不一样。唐宋两代的贡士,指得是州府和县一级科举考试(乡贡、乡举)的科举中试者;而明清两朝的贡士,指得则是会试的科举中试者

虽然明清两朝的贡士还要再经殿试后,才能赐出身,才能被称为进士。但是由于殿试考试只是对贡士中试者的复试,也就是再考一场,确定名次而已。因此在明朝两朝,考上了贡士就等于是进士了。

那么,考中贡士有多难考呢?朝廷每三年一次的会试,大概产生三百人左右的贡士。我们国家目前现在在任的省部级干部大概三千人,大家可以切身感受一下,贡士身份的稀缺性。所以说,贡士和举人的身份虽然只差一等,但差距是相当大的。



四、进士之间的差距巨大

会试结束后,贡士不能回家。因为殿试是紧接着会试的,贡士只有经过殿试,经过皇帝对他们赐身份后,才算是真正结束了科举考试,踏上未来前途无量的官场。

殿试的排名很多人都知道: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出身,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

这里面,一甲和二甲的头几名是朝廷在未来重点要培养的对象,会赐“庶吉士”,明清两朝的殿阁大学士,一大半都是从这些曾经担任过“庶吉士”的佼佼者当中选拔出来的。

即便没有被选拔为翰林,也没有关系。因为进士上榜的人,最惨的待遇也就是发配到地方当县令。而对于秀才、举人来说,如果退休的时候能够当上县令的话就已经算是祖坟上冒青烟了。

一般来讲,一个进士出身的人,就算这个人再没用,再没有无能,运气再差,一辈子不进中央,最次也能在地方上混个五品知府退休,相当于现在的市委书记。

而大部分的进士,几十年官场混下来,肯定能混个布政使(相当于省长)。能力稍微强一点的,当个巡抚(相当于省委书记)也是绰绰有余。

如果进了中央的话,混个三朝元老退休,追封个三公三孤或者太子太师、少傅(相当于副国级到正国级),也很平常。



也就是说,在古代只要一个人中了进士,大概率注定了一个人的结局。最次也是现在的市委书记,好一点就是省级干部;如果成绩再好一点的(一甲或者二甲前几名)人,基本可以确定出阁拜相,担任实权的正、副国级干部了。

最后再说说明清时代关于进士的一些不成文的潜规则。

第一、探花必须要帅,至少不能丑。在科举考试中,中探花的人,往往并不比中状元的人地位低。有时候中探花的人,可能比中状元的人更高兴,因为这代表着朝廷对自己的才华和颜值的双重肯定。比如张居正的老师徐阶,他就是嘉靖二年的探花。(徐阶是嘉靖时期的最后一位内阁首辅)

第二、明清两朝的宰相(内阁大学士、军机处大臣)必须是庶吉士。虽然也有特例,比如左宗棠。但如果能当上庶吉士,入阁拜相是早晚的事。就算不能拜相,在中央当个正二品尚书都御史也是板上钉钉,等于实权正国级副国级干部,成为帝国权力最大的几位大佬。而非“庶吉士”出身的进士,则基本上告别了担任宰相的机会。

所以说,秀才与举人有天壤之别,举人和贡士有天壤之别。即便是进士与进士之间,也有天壤之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国古代殿试一整天不吃不喝不上厕,考生能够做到吗?
古代秀才、举人、贡士、进士分别能当什么官,考中难度有多大?
古代的状元官有多大?(二)
为何范进中举后突然疯了?把他中举后的官职放到现代,或许你也疯
古代科举考试
古代的秀才、举人与进士,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学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