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能言善辩系列之十一:语言的“借”术!
有一天,孔子伫立岸边,目送浩荡江水,滚滚东流,久久不愿离去。这时跟在身侧的学生子贡不禁问道:“先生,为什么每当发大水的时候您总是喜欢前往观看呢?”
孔子深沉地说:“你看,那水滋润万物,使万物得以生长,而这样做丝毫不是为了自己,这多像德;它总是循着一定的河道,流往低处,甘居下位,这多像义;它浩浩荡荡,永无止境,这多像道;即使前面是万丈深渊,它也奔腾向前,义无反顾,这多像勇;它在盆中,总是一平如镜,这多像法;即使是细小的孔隙它也可以渗入,这多像察;江水浩荡东流,永不止息,奔向东海,这多像志;万物出入水中,就变得洁净,这多像教化。水有如此丰富而崇高的品德,怎能不让我向往而久久观看呢?
不愧是“圣人”,面对自然界司空见惯的江水,竟然能悟出如此多的道理,抽象、高深的“德”“义”“道”“勇”“法”“察”“志”“教化”等等概念,被他用“江水”诠释得形象透彻,鞭辟入里,令我们不得不心悦诚服,千古传颂。
孔子借助于眼前的滔滔逝水,巧于联想,顺势发挥,见别人所未见,想他人所未想,既借具体事物形象地阐发了他对崇高理想的执着追求,又借直观感受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的教育,一石双鸟,在善“借”中将语言的功能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就是语言的“借”术。语言大师们总是抓住一切机会,或接过别人的话题,或借助语言环境中的各种场景事物,或根据新出现的情况等等,展开丰富联想,构建临时关系,寻找周围事物与自己所要阐述的话题之间的相关性、相似性、乘势发挥开来,借以达到说服对方、推销己论的辩论目的。借,能化抽象为具体,化隐晦为直观,化呆板为生动,从而突破语言本身的某种足限,充分体现语言的延展性和派生性。
写到这里的时候,我忽然想起了王建写的《新嫁娘》:“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新婚三天下到厨房,洗净素手做饭烧汤。揣摩不清婆婆口味,先找小姑品尝品尝。)这首小诗的奇巧之处就在于,“借”描写新娘初次下厨做饭菜的不安心理,刻画了封建文人初登仕途时谨慎小心、希求恩宠的心态。这一“借”把官场新人诚惶诚恐、谨小慎微的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然而格调又显得含蓄、委婉、文雅、巧妙,在略带自嘲的比喻中,赢得人们由衷的宽容和谅解。
我们在生活中一定要善于联想,“借”景抒情,通过各种灵活方式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感,这不仅是一种智慧、一种涵养,更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这样写作文瞬间牛气冲天!
敞亮想象的翅膀
太极拳之若水境界 ---网文选
【收藏】古诗词里「百用不厌」的388条金句
感悟秋天
顾乐生 | 诗意三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