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的哲学笔记|3.柏拉图和他的理想国(上)

公元前427年,柏拉图出生于古希腊雅典,他是著名的伟大的西方哲学的奠基人,他与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及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称作为“希腊三贤”。他年轻的时候经常从事文艺创作,会写诗,具有一定的文学才能。他原名为亚里斯多克勒斯(Aristocles),后因他强壮的身躯,被称作柏拉图(Platus),在希腊语中的意思是宽广、平坦。

柏拉图亲见自己的老师苏格拉底被雅典政府判处死刑,他无法理解如此一位高尚的哲学家最后的结局竟如此悲惨。因此他离开雅典,游遍意大利、西西里岛、埃及等国家以求寻找真理。他回到希腊雅典建立了柏拉图学园,这也是后来西方大学建立的雏形。




1.苹果的背后是什么?

当我们在吃一个苹果的时候,我们也许会想这个苹果甜不甜,这个苹果在哪买的,这个苹果产自哪里,但是我们很少会去想这个苹果的本质是什么,(当然这里的苹果是一种水果)。而柏拉图思考了这个苹果的本质是什么,每个人对于同一个苹果的体验都是不同的,有人认为它很甜,有人认为它不甜,有人认为它大,有人认为它小,这是根据人的不同经验而得到的体会,而且世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苹果,那造成着千差万别的背后到底有什么使得苹果都长成这个样子呢?



柏拉图提出了他著名的“理念论”,他所关心的对象是流动的事物和永恒不变事物之间的关系。首先,他承认了前人赫拉克利特的说法,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这个世界一直都是在变化的。其次,我们肉眼所看到的这个世界背后存在着另一个永恒的世界。柏拉图走的是一条形而上学的道路,也是唯心主义的奠基人。

回到苹果的背后是什么?柏拉图认为苹果的背后有一个模型,也就是理念,是这个理念使得千差万别的苹果都有着共同的属性,使这个苹果长成了苹果的样子,而不是梨的样子。这么说来很多人都会觉得搞笑,因为根据科学基因分析,这个苹果当然不会成为梨的样子。然而在当时古希腊,科学并没有能给出基因一说,那时的哲学家便思考了这一个问题。

我始终认为,虽然哲学是理性的,但是完全理性的人未必能理解哲学,有时只有感性的人才能走进灵魂深处,去理解这些抽象的概念。

而为何柏拉图这一“理念论”之所以伟大,在于他综合总结了前人哲学家的观点,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毕达哥拉斯提出的数、以及巴门尼德的存在论,建立了理念论的体系。

2.'理念论”的四线段比喻

柏拉图对于“理念论”给出更多形象的比喻,比如四线段比喻。



柏拉图将世界一分为二,分成可感的世界(A和B)和可知的世界(C和D),而ABCD刚好是四个线段。首先,A代表的是影像,即是我们幻想的世界,我们会创作诗和文艺,借助我们的感官,而这便属于可感的世界。其次,B代表的现实存在的自然物,山河湖泊,这些存在于每个人共同可以看到的事物。然后,C代表着数学,是一种数学知识,是一种比较低级的只是。最后,D代表了万物的本原,是理性的知识。在这些背后有一个最高的原则——善,统摄一切现象以及理性知识。

3.“理念论”的太阳比喻

柏拉图认为在可感的世界,太阳即是最崇高最美丽的东西,太阳就好比是理念世界里最高的原则——善。

善是一个道德的范畴,即是正义、美,是整个世界最高实体和终极根据。

柏拉图将世界分为六个层次,从低到高分别是:自然的感念,即山川湖泊等看的见的自然之物;人造物的概念,即桌子椅子等人们创造的东西;数学的概念,即长方体正方体等数学的概念;1和多,动和静的概念;道德审美的概念;善的概念。

4.“理念论”的洞穴比喻

柏拉图的洞穴比喻更加形象而具体。

在一个黑暗的洞穴里,有一条长长的通道通向外界明媚的世界,然而洞穴里的囚徒都被铁链和枷锁捆绑住,他们无法动弹,他们看不见彼此,也看不见自己,他们所能看见的唯有眼前的一堵墙。在囚徒的身后,有一排火焰,在火焰和囚徒之间有一堵矮墙,矮墙的背后有人高举着雕像走来走去,这时囚徒就看见眼前的墙上呈现出了雕像被火光照射在墙上的投影。然而囚徒认为眼前的投影就是全部真实的世界。



这时,有一个囚徒挣脱了枷锁,他看到身后移动的雕像,看到了自己原来所见不过是影响,他慢慢的摸索着长长通道,走到了外面的世界,发现原来真实的世界是这样的,由于他常年在黑暗中,无法直视刺眼的太阳,所以他只能现在身边美丽的花儿开始看,最后他适应了环境,便抬头看到崇高的太阳。

柏拉图认为这个囚徒即是哲学家,不断的去追求真理,去寻找最高的原则。当他发现真实的世界,出于善的原则,他又不得不返回洞穴去告诉同伴们他们所看到的不过是影像,要去解救同伴。可是这个获得自由的囚徒并没有得到好的结局,因为洞穴中其他的同伴并不相信他,甚至嘲笑讥讽,排挤他,最后这个获得自由的囚徒被杀死了。

柏拉图用这个洞穴的比喻来缅怀老师苏格拉底,认为苏格拉底便是这样一位寻找到真理又想解救劳苦民众的人,但最后不被信任而被处死。



哲学家追求真理及精神世界,必不会对世俗的权利金钱有太多眷恋,然而哲学家的使命又是将真理传播给广大民众,解救苍生,所以不得不被卷入政治,而在政治斗争中往往被迫害。所以柏拉图认为哲学家应当为王,来作为最高统治者,指导民众获得更好得生活,因此便有了“理想国”的概念。

理想国真的存在吗?

后记

该读书笔记,是订阅喜马拉雅书杰《哲学100问》学习后,根据讲课内容及课后复习精华,尝试用自己的理解表达,为了巩固和梳理所学知识之用。

附上听课笔记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柏拉图的三个隐喻与理念世界
柏拉图“洞穴神话”的寓意(每日观察0095)
吴增定:柏拉图的“日喻”和“洞喻”
思维导图102本书©65《理想国》——柏拉图
柏拉图“洞穴之喻”
柏拉图「洞穴之喻」的内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