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德经》杂谈:柔弱胜刚强

柔弱胜刚强

(一)柔弱胜刚强的含义

“柔弱胜刚强。”—《道德经》第三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道德经》第七十六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道德经》第七十八章

鸡蛋碰石头,破的肯定是鸡蛋,三岁小儿与成年壮汉,小儿再怎么折腾也整不赢壮汉,可老子偏偏告诉你,柔弱胜刚强,道理何在?

我们要了解,柔弱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人生境界。老子说,“居其雄,守其雌,居其白,守其辱。”说的就是一种柔弱的态度或境界。我虽然很厉害,为万物之雄长,却甘居人后,我虽然洁白高华,表现出来却如有污垢一般。这种境界,非一般人所能领会。

但是,如果你守其雌,你得有居其雄的力量,你守其辱,得有居其白的修养。本身并无雄长,大言守其雌,岂不贻笑大方?你本来就是雌,还好意思说出来;本身并不干净,大言守其辱,岂不越描越黑?你不说倒还罢了,别人未必注意你,你偏自夸,找别人来笑。

所以,你不具备守雌守辱的资格,就要努力为之,这是柔弱胜刚强的第一个意义。对于居下位的人来说,对于翅膀还没有丰满的人来说,就是要战胜自我,获得雄强的力量。老子云:“强行者有志。”你能够勉强自己行动,在人生的正道上不懈怠,不停步,直到生命终极,这才是对老子柔弱胜刚强的正确理解。

另一方面,雄强的人物,居于高位的人物,一定要守柔。老子告诫上位者,“强梁者不得其死”,所以,“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要“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老子》一书,奉劝上位者居柔守雌段落随处可见:

“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矝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善用人者为之下。”

(二)居柔守雌的道理

那么,居柔守雌的道理在哪里呢?这来自于老子的辩证法:“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天下事物皆是对立产生,有美就有丑,有善就有恶,有有就有无,有难就有易,有长就有短,有高就有低……有柔弱就有刚强。而且,善恶、美丑、难易、长短、高低、刚柔、强弱,可以互相转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故?其无正善,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这样的道理很简单,但是,就象老子所说的:“天下莫不知,而莫能行。”天下人迷惑于有就是有,无就是无,长就是长,短就是短,弱就是弱,强就是强,纷纷执着于一端,并把自己的主观欲望加于其上,以至于纷纷扰扰,自找烦恼。

对立面之间的转化根本原因在于道的作用,“反者,道之动也。”道的运动规律就是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当我们观察一件事物,似乎总是在一个单向上发展,这是因为它的发展还没有到临界点,一旦过了临界点,它立刻就向相反方向运动。所以,柔弱者要变向刚强,刚强者要持守柔弱,刚柔相济,才是持盈保泰之道。

“弱者,道之用。”道在万物之中起作用是以柔弱的方式进行的,在不经意之间,就可以导致苍海桑田的变化。这种柔弱的表现用老子的话来说,就是“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因为道“以其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老子第三十四章》)所以,不管你处于何种地位,你是弱要变强,你是强要守弱,都要以无的态度,做有的事情。

更妙的是,柔弱与刚强万物都具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指阳,冲气以为和。”

万物是由阴阳两种元素的交冲摇荡,达至和而产生的,任何一物,都具有柔和刚两种属性,阴阳协调,刚柔相济才能长久。忽视了任何一面,“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三)为什么老子强调柔

《道德经》一书,我们可以明显的感到老子特别强调阴柔的一面,阳刚之气似嫌不足。这有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老子写此书的目的是为帝王将相建言。《老子》中出现最多的字是吾、我、圣人,就都是对得道的统治者的称谓,统治者已经处于雄强之位,再雄强下去就要崩溃了。所以老子苦口婆心劝谏统治者,要柔,要弱,不要“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要“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与人已愈多”;不要逼得老百姓“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而应该“无狎此所居,无厌其所生”,采取慈、俭,不敢为天下先的原则来治理国家,实现君臣相安,君民同乐的社会理想。

第二,老子生活在春秋未期,这时候的天下越来越混乱,战乱频繁,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痛苦,而统治者为了征战天下,越来越走向专制与苛政,老子长期担任周朝典藏史,对西周早期的礼乐社会知之甚祥,他本人也经历过周朝王子为了争夺继承权,互相争斗,内战长达十余年的历史。这些,都表现得过于坚强了,坚强者死之徒,所以,老子强调要用柔来校正过于亢奋、虚浮,焦燥的社会,还天下一个太平。

第三,老子哲学中的道本身有一种母性性格。这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是虚和静,老子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天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得命,复命曰常。”虚和静是道最重要的两个特点,虚和静与阴柔是一类,而实和动与阳刚是一类。阴柔之美表现的是女性的性格,而阳刚之气更多的是表现男性的气质。

其次是包容。父性的性格是严厉,比如基督教就是父性性格,上帝对于万民来说,是一位严厉的父亲,百姓不信他,上帝就会以大能降下惩罚。在远古时代,上帝发现人类充满了败坏、强暴和不法的邪恶行为,于是计划用洪水消灭人类,但他发现诺亚是个义人,于是指示诺亚建造一艘方舟,提前做好准备,结果只有诺亚一家从大洪水中逃离出来;摩西带领犹太人离开了受苦受难的埃及,但是,犹太人崇拜异教的神,于是上帝惩罚犹太人在沙漠流浪四十年。可见上帝之严厉。

这样的事情老子绝对做不出来,老子怎么说:“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子”(《老子第四十五章》);又说:“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这里体现的是绝对宽容的精神;“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这种精神,更与母性的性格相吻合,所以,老子的人生之道与治国理论,强调三宝,“曰慈、曰俭、曰不为天下先”,慈是排在第一位的宝贝。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德经》现代意译(前言)
《道德经》第28章
《老子》解读:道家谋略的三大原则
《道德经》全文(翻译 ) --8
老子天下第一!
《道德经》——治大国若烹小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