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07《论语》与孔子——自我超越自我实现

01什么是《论语》?

《论语》是诸子散文里面出现最早的作品,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班固《汉书·艺文志》中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这段话讲的很全面也很准确,讲了《论语》的作者,《论语》的内容,还有《论语》的书名。

《论语》里面记载的是,孔子回答弟子的问题,还有弟子们相互之间谈论的那些话,就是他们从孔子那里听来的,当年的弟子们都各自记录了不少。等孔子死了之后,就把这些记录编到一起,称作《论语》。

《论语》的“论”也就是编纂的意思,按条,一条一条的编纂。这就叫《论语》。而它的作者呢,就是孔子的弟子,甚至还有弟子的弟子,而它的编纂时间也就是孔子死后,大约成书于战国初年。

在战国时期一直流传着,一直传到汉代,就出现了几种不同的传本,有鲁《论语》,齐《论语》和古《论语》三种不同的传本。今天我们见到的《论语》是在鲁《论语》的基础上,参考齐《论语》而编定的,共分《学而》、《为政》等二十篇。

篇名一般采用第一句话,这种传本一直传到现在。

02孔子简单生平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时代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他的祖先是宋国贵族,在一次宋国的政变当中被杀,后来他的家族就迁到鲁国。

到了他的父亲叔梁纥(he)时,在这一代家境就已经衰落了。

孔子早年丧父,由母亲抚养长大成人,他在年轻时干过一些体力劳动,或者是比较简单的劳动,给人家管理过仓库,管理过牛羊,所以他自己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论语》·子罕》)

他说,我少年时代地位很低贱,所以能做这些粗活。但是,他勤学好问,坚持不懈,特别是他对周代的礼乐非常的感兴趣。于是,在这方面他到处找人求教,他掌握了丰富的文化知识,从三十四岁起,开始收徒讲学。

后来,鲁国发生内乱,孔子就来到了齐国,齐景公就问他怎么治理国家,他对答如流,深得赏识,但因为大多是理论上的论述,没有实际操作经验,所以齐景公也没有给予重用。

后来,他就回到鲁国,做了一些官。先后担任过中都宰、司空、司寇等职,其中司寇是管理国家治安的官。

但这个时候,鲁国政治已经很混乱了,国君大权旁落,由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三家大夫专权,孔子对这种局面极为不满,适逢季孙氏接受齐车送来的女乐,孔子便愤然离开鲁国。

从55岁时起,孔子带领弟子到处奔波,先后到过卫、陈、曹、宋、郑、蔡、楚等国,寻找机会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但一直未能奏效。

有的时候,他到了一个地方,受到人家的礼遇,但是呢,这个国家的统治者却不能实行他的政治主张;还有的时候他受到别人的攻击恐吓侮辱,总之是到处碰壁。他曾经在陈蔡那个地方,断粮,没有饭吃,甚至还被当地的贵族派人给围起来,很危险。

“如丧家之犬,惶惶不可终日。”这句话,可以形容他当时的境遇。

就这样经过十几年的流浪,孔子满怀失望又回到鲁国,从此他就不再直接参与政治,就专门从事教育,整理古代文化典籍。

又过了几年,他就在穷愁潦倒当中溘然逝去,终年七十三岁。

孔子从社会地位,身份上来说,是当时一个新兴的士阶层,尽管他的祖先是宋国贵族,但是他自己年轻的时候,社会地位很低,就是一个普通的士。

但是,他在当时社会和文化不断的变迁中,不断追求,顽强努力,他就能从一个贫贱少年,成为一个文化巨人,成为儒家学派的开创者,他积极从政,积极从事教育事业,他以毕生精力去整理和传播古代文化,这一切最终使他成为一个文化上的伟人。

政治上应该说是失败的,他到处碰壁,四处流浪,甚至是遭受误解和打击,但他从不言放弃,他是一个思想家,教育家,一个文化上的伟人。

03孔子思想的出发点

孔子的思想,突出体现在《论语》这本书里面。

从政治上看,孔子极力提倡所谓的礼,这个礼是什么?

礼表面上看是一些礼节仪式,但实际上,它代表了西周以来建立的宗法等级制度,同时还有维护这些宗法等级制度的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

比如,礼首先表现在祭祀,祭祀的时候要有礼节,对鬼神祭祀,对祖先祭祀,对天地祭祀。

特别是通过祭祀祖先,祭祀的礼节仪式体现了当时的宗法礼仪等级制度,由谁主持祭祀,谁的地位就最高,一般就是嫡长子主持祭祀。

而在祭祀当中,什么样的人,哪一样的贵族,用什么样的祭祀的用具,行什么礼这都有严格的规定,这就体现了宗法等级制。

在生活当中的其它方面,也有都这种礼节的仪式,比如平级的人见面要行什么礼,下一级的贵族见面要行什么礼,生活起居吃饭,衣食住行,各级贵族又应该相应的怎么处理。

比如吃饭的时候,用什么器皿,奏不奏乐,奏什么乐,欣赏歌舞,是什么样的规模,你的服饰,你的车,你的房屋要有什么样的规模,什么样的规格,这都是有严格的规定的。

这些都体现了当时的宗法等级制度,当然,另外比方说,在丧礼当中,一个人死了,他的那一级亲属行什么礼,比如穿孝,穿什么样的孝服,穿多长时间,这都是由贵贱亲疏这种等级来决定的。

所以,礼就体现了这种宗法等级制度。

和礼相对应的是乐,乐在当时不是作为文艺来欣赏的音乐,而是作为礼的一种附属

这个道理很简单,礼乐这种东西不光在古代,在现实生活当中也存在,古代比如说,祭祀的时候,要有礼,还要奏乐,天子即位,要有礼乐。

国家大军出征,要有一定的典礼仪式奏乐,那么乐配合礼,反映了当时的宗法等级制度。同时用这种乐来维系人心,音乐一响,在庄严肃穆的音乐当中,大家面对一个共同的对象去行礼,那么,通过乐就产生了感情沟通的作用。

在这种感染力当中,人们去共同的崇拜某一个对象,比如祖先或者天地,这使得大家的心灵沟通,使得大家在乐的熏陶当中,去体会体验礼宣扬的那种伦理道德。

所以,乐是配合着礼来使用的。是为了加强礼的作用,对于人心有感染熏陶的作用,这道理很简单,现实生活当中,仍然有礼乐,比如升国旗,奏国歌,前者就是礼,后者就是乐。

升国旗,奏国歌,人们到广场上去看,并不是在看一般的文艺演出,而是通过这种庄严肃穆的仪式,去受到教育和感染,当大家共同的面对国旗行礼,听到庄严的国歌的时候,大家的感情就沟通了。于是,大家就沐浴在爱国的情感当中。

那么,西周以来建立的礼乐,它也是为了维护当时的这种宗法等级制度。为了陶冶人们的情操,使人们符合宗法等级制度要求的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

而到春秋时期,就出现了礼坏乐崩的局面,也就是宗法等级制度被破坏了,周天子的权威受到了削弱和挑战,礼乐征伐不由周天子来主持,而是由诸侯霸主来主持。在诸侯国内,诸侯大权又旁落,大夫专权,大夫的家里面又有他们的陪臣来主宰,这些家臣甚至是主宰了一个国家的大权,这都是违反礼的。

所以,孔子对此感到痛心疾首,他要提倡周礼,维护周礼。

比如,鲁国季氏僭用天子之礼,“八佾舞于庭”。八佾(yi),就是八八六十四个人的乐队,在院子里面演奏,孔子就非常的气愤,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为什么这样呢,他认为这是天子享用的东西,你作为一个大夫竟然盗用天子之礼,这是礼坏乐崩的表现,也就是向当时的等级制度挑战。

孔子还强调为政首要“正名”,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维护等级名分。

他特别向往西周的盛世,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那么,孔子大力的提倡周礼,维护周礼,向往周礼,是不是说他是一个很保守的人呢?

我们怎么看这种现象,实际上是有一定历史社会背景的。当时,各国诸侯、贵族以及新兴的实力人物为满足私欲而争权夺利,子弑其父,臣弑其君,篡夺、战乱给整个社会带来极大的灾难。

孔子看到当时历史变迁中的消极面,各种人物在这种社会的动乱当中,都没有好命运,从天子,到诸侯,到大臣,到一般的老百姓。

孔子对现实非常的了解,他希望结束这种混乱的状态,希望重新建立合理稳定的社会秩序,因为谁都不可能在这种动乱的社会当中得到好处。

所以,他就非常赞美向往西周盛世,其实,他并不见得真的要回到西周那个时代,而是希望能够建立一种稳定而和谐的社会秩序。

希望各个阶层的人们,能够各安其位,以实现整个社会安定和谐,有条不紊,实际上这是一种对现实不满的主张,是一种温和的改良主义。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饱经动乱的人们,追求一种安定生活的愿望。当然后代的统治者利用孔子这种思想,来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但其实上孔子的初衷并不是片面的去维护统治者的权力,而是指整个社会要有一个和谐的秩序,同时统治者要尽自己的义务。

04 “的学说是一种有进步意义的思想主张

那么,如何实现维护礼的主张?

他又提出了仁的主张。仁者“爱人”,这在当时是一种思想进步的主张。孔子主张在不破坏等级名分的前提下,对包括一般劳动者在内的众人给予尊重、同情和爱护。

他极力推崇“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人,也就是说能够帮助别人的人,岂止是体现出了“仁爱”的思想,那简直就是圣人,他要求弟子“泛爱众”(《论证·学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要平等相待,你自己想怎么样,首先要考虑别人。

从仁的原则出发,把仁用到政治上,统治者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欲望,不要残酷过度剥削老百姓,“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他告诫统治者使唤老百姓也要有限度,反对过度的剥削,他的弟子为季氏聚敛财富,他就非常气愤,说,这简直不是我的学生,你们这些弟子们,可以敲起鼓来进攻他,“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击之可也”。

他提倡用文德安抚百姓,反对用暴力掠夺和征服,认为,统治者不要认为自己的财物少,国家穷,而应该考虑到不平均的问题,穷的太穷,富的太富。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他还讲怎么管理百姓,怎么治理国家,你不要用暴力手段来征服百姓,也不要用暴力去限制他,把他圈在你这个国家里,而是要用文德来感化他们,吸引他们,如果百姓来投奔你,你就要让他们安居乐业,这是他的基本思想。

人家问他,怎么治理国家?

他提出要足民,让老百姓富裕起来,这是他的基本思想。

在这个基础上,他又强调对老百姓要进行教化,反对滥施刑罚,反对严刑酷法。

“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他说,如果你用政令,用刑罚来约束老百姓,老百姓可能因为害怕而不敢犯罪,但是他们就不会懂得廉耻,他就不会有道德意识。

假如偷一点小东西就杀头,那可能他不敢偷,但是,他没有道德意识,认为不能偷东西,他做不到自觉的不偷。

那就需要教化,从根本上让老百姓懂得礼义廉耻,这样老百姓有道德感,有良知,他就自觉不会犯罪了,你没有人在那里监视,他也不犯罪。

这一点,虽然看起来它是一个政治方面的具体主张,对老百姓是教化为主,还是法令为主,以法治国,还是以德治国的问题,但是实际上,从本质上来说,反映了孔子对百姓的关心同情和爱护。

当然,孔子也提出了,要举贤才。孔子这些主张是对春秋以来民本思想的发展。

仁为什么还是一种道德修养?

孔子又把仁这种主张,应用在人身方面。具体来说,仁就是要在爱仁的基础上,去克制自己的欲望,去自觉的维护伦理道德的规范。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在这个基础上,去实现政治上的主张。

他特别提倡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献身。去维护和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从此以后,志士仁人就成了最崇高的人,杀身成仁成了一种最壮烈和高尚的行为。

05关于教育与文艺

孔子还提出了一些教育和文艺的思想。

他提出有教无类,不区分学生的地位等级,出生贵贱,普遍的进行教育。而且还提出了具体的精辟见解。比如主张启发式的教学,学习内容要经常复习等。

例如:“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多闻阙疑难”,“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等等。

他重视诗、乐对人的教育熏陶作用,主张“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从学诗开始,用礼来约束自己,而最后呢,是在乐的熏陶和感染当中,铸就一个完美的人格。

孔子对《诗经》有很深的研究。他整理过诗经的音乐,又向弟子们传授,多次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和评价诗经,他讲,诗,兴观群怨,论述了诗的社会作用。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来君,多识于鸟兽草林之名,阐述了诗歌的社会作用。

他还提倡,中和之美,文质的统一,赞美那种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作品。

当然,他还提出“放郑声”,批评诗经里面那些就是从音乐上讲,感染力太过分。超过了礼的限度,不够温柔敦厚,不符合中和之美。

所以,儒家后来提出了,发乎情,止乎礼。这些说法都是从孔子的思想里发展而来的。

06《论语》的文学特性

从形式上看,《论语》是语录体散文集,里面记载的都是简短的语录。浅显生动,言简意赅。

《为政》篇载:“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学而》篇载:“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

另外,就是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

比如他讲,真正的志士仁人,他就应该安贫乐道,那么他就很具体的来描述自己的人生追求。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为了增强表达的形象性,它还运用了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段。

比如比喻,理治国家需要德,要靠自己德行,少说话,就像北斗星在天上。

《论语》中还大量运用排比、递进、并列、对偶等修辞手法。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这样就显得,循循善诱,这里讲的不是学习上的方法,而是人生的一种乐趣,一种人生的价值取向。

在当时,很多人通过不同的手段去谋求财富,经商,有些人富起来了,而孔子的弟子们呢,跟着孔子,读书学习,难免有些人产生思想上的怀疑和动摇。

我们在这里学习,这不是比那些富贵的人更快乐吗?

人家没有重用你,你也不生气,就说你地位很低,你也能安贫乐道,这就是君子啊。

孔子称赞尧,高大啊,只有天是最大的,但是尧一样伟大,这都体现了孔子雍容大度,学者风范。

07《论语》的写作特点

除了记录语录之外,它还记载了一些生活的片断。有一些简单的情节和场面。读起来,也是趣味盎然的。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子由在那个地方是武城的长官,用弦歌来教化老百姓,儒家提倡礼乐,孔子就笑话他,就这个小地方,还需要教化吗,所以他说,“杀鸡焉用牛刀”。

而子由就搬出孔子的话,来反问孔子,说,我当初听老师说过,无论君子还是小人都要学道,学道就要通过礼乐对他们进行教化。

孔子让子由一问,马上就答说,各位,子由说得对,刚才我说的那是开玩笑的话。

这段对话,就非常幽默风趣,孔子首先表达了听到弦歌之后满意的心情,他觉得子由做得好,但是呢,他又觉得这个小地方,这么严肃的讲礼乐,好是好,确实有点大材小用啊。

这把当时孔子和弟子们谈话时候的那种和悦,融洽的情景,真实的表现在了人们眼前。

像这样的对话,生活片断在论语中还有不少,这些地方有一定的故事性,有一定的人物关系。

《论语》还善于在记言中表现人物个性。

例如,在“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侍坐”一章中,记孔子听弟子各言其志,通过人物不同的言论和不同的表达方式,能够表现出说话者的个性,论语里面对孔子的个性表现得非常鲜明。

子路的直率自信、冉有的谦恭有礼、公西华的长于辞令、曾皙的潇洒风度,都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些人物形象丰满鲜明。

在孔子以前,还没有专门以一个人物为中心,专门描写主人公的言论、行为、生活细节,而在论语里面,这些都描写的非常具体,能够使人看到,一个生动鲜明,敦厚宽敏,温文尔雅的儒家大师的形象。

《论语》虽是语录体,但它在记言中兼顾叙事写人,生动活泼,凝练隽永。这对后代笔记小品类散文有深远的影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周礼与孔子之礼浅说(全文)
徐嘉:礼乐的伦理精神
你真的了解《论语》当中的礼吗?
中国通史第十三集文字稿孔子
【论语导读】礼乐文明的继承与发扬
孔德立:历史失忆与价值选择——孔子“神道设教”思想的生成与退隐(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