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08先秦法家——一种无奈又极端无情的思维方式

阅读导言:韩非和李斯所代表的先秦法家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思维方式过于极端,导致阶级矛盾对立严重,人人无情,结果他们在历史上,往往也是不得人心,大多人物以悲剧结束,商鞅、韩非、李斯等结局悲惨,未得好死。

01.韩非简单生平与《韩非子》这本书

韩非(?—前233年),战国时期韩国人,出身于韩国宗室,曾和李斯一起就学于荀卿门下,李斯自以为不如。

韩非李斯他们都是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才华出众,在当时李斯就自以为不如韩非,韩非后来回到韩国,亲眼看到韩国日益削弱,被秦国所欺负所侵占,就多次上书韩王,要求修明政治、变法图强,提出很多具体的主张,因为韩国势小,夹杂在各大国之中,并没有图强的心力,所以他的建议也都没有被采纳。

所以他就总结历史和现实政治的得失,写了很多作品,如《孤愤》、《五蠹》等十余万言。

其中某些作品还抒发了个人的悲愤,虽然韩王没有重视他的书,可是他的书传到了秦国,秦王赢政,也就是后来的秦始皇大为赞赏,说,我怎么能够见到这个人呢?别人告诉他,这是当代的人,不是古人,于是秦王就发兵攻韩,迫使韩王把韩非送到秦国。

但是,韩非入秦后,却受到很多人的妒忌,因李斯等人作梗,他并未受到秦王的重用。

后来,韩非又因李斯、姚贾的谗毁而下狱,被李斯用毒药害死在狱中。据《韩非子》中记载,韩非曾与棠溪公对话,而棠溪公又与韩昭侯同时来推断,韩非死时大约六十多岁。

《韩非子》一书现存五十五篇,可以看作韩非个人的作品集。但书中除了《说难》、《五蠹》等篇外,多有后人窜入的文字。还有的篇目如《初见秦》等,显然不是出自韩非之手,作者是谁,难以确定。其中还有的一些是韩非收集的一些历史故事、寓言,是把它们当作游说或者写作时的材料论据,比如《楚说》等。

02.韩非为代表的先秦法家思想

韩非是法家人物,而且是先秦法家在理论上的集大成者。韩非可以看作是一个理论家,而不是政治家。他没有真正多少从事过政治活动,主要是著书立说,他全面的继承了申不害、商鞅等前期法家的思想,又吸收了道家的黄老学派的学说,当然,他早年学过儒家的学说,但是他完全背离了儒家的学说。

韩非建立了一个适应新兴地主阶级需要的思想政治体系,韩非站在现实中统治者的立场上替他们说话,韩非认为,自利是人的本性,人与人之间都是赤裸裸的利害关系。

正因为他对儒家的学说很了解,所以抨击儒家的学说,就很有针对性。

他的学说有一个基本的特点,就是他和当时诸子百家的其它学派不同,其它学派比如儒家墨家道家,这些学派都对现实不满,都猛烈的抨击现实,然后就打出复古的旗号,以历史上某一个社会阶段,作为自己的理想社会,提倡那种理想。

如,儒家就认为西周那个太平盛世的时代是最好的,道家就认为远古时代小国寡民那个时代就是最好的,他们都用这种理想来批判现实,希望用它来改造现实。

而韩非不一样,他是站在现实生活中,统治者的立场上,替他们说话。这个人出身就是韩国的贵族,他写文章的时候,就是站在韩国贵族的立场上,希望他们自己的国家能够兴旺强大,后来虽不为韩国所用,但是他在各国仍然是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为他们出谋划策。

他是肯定现实的,不批判现实,不批判统治者,他认为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每个发展阶段都应该有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政策和措施,所以呢,统治者应该不断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治国方略。

他嘲笑那种企图复古,一味的效仿先王的人,称那些人的行为叫做守株待兔,他称颂当时的统治者叫做新圣。儒家不是推崇古代的圣人吗,韩非认为现实中的统治者就是圣人。

还说,现在赞美尧舜禹汤这些人的,那一定会被新圣所取代,这种观点我们看起来,好像是有一点历史的发展观,他认为历史是发展变化的。

但是,在本质上,在骨子里,他这种历史发展观,是为了现实中的统治者效劳,说现实中的统治者就是圣人,比古代的圣人要好得多,现实中的一切都是合理的,实际上他是这么看的。

那么,对于人,对于人的本性,他也和儒道墨不同,韩非认为自私自利是人的本能,人都是自私自利的,人和人之间没有什么感情可言,都是赤裸裸的利害关系。

父母和子女也是如此,人都不会去掉求利之心,处相爱之道。他在考察历史变迁和人的活动时,他更重视物质因素的作用,认为时代的变化是由物质生产的发展来决定的。

甚至他认为,讲道德的是上古时代的事情,后来就都用智谋来互相战胜,而现在连智谋都没用了,用的就是实力,所以,你就应该奖励耕战,富国强兵,还得用严刑峻法,也就是说用武力用物质的力量,来征服别人。

这就是法家的主张。

他是如何论述道德这类东西,根本就没有用呢?

他说那是古代,那个时候可以讲这些,现在不能,因为时代变了。而且,他还说,尧舜那个时代人们都不愿意做天子,而不是由于他(许由)道德高尚,而是做天子很苦很累。

尧那个时代,天下穷,物质生活很贫乏,尧住在破小房子里,带着老百姓辛辛苦苦的干活,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在外面那么多年,累得浑身是病,走路腿都抬不起来,对于个人来说真不值得。所以,那时候,人们都不愿意干,不愿意当天子。

可是现在,当一个小小的县令,家里面都可以世世代代坐车,享受荣华富贵,所以古代天子没有人去干,而现在连一个县令都要争着去干。

韩非这些话,说的很实在,符合历史的真实情况,但是呢,又表明了他的一个最基本的观点,也就是他这种价值观对人最基本的看法,就是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利益。

没有道德,没有人真的会去为社会做贡献,也没有人会真的用感情去对待别人,人和人之间都是利害关系,他讲这些东西。

所以这些东西,其实很可怕,如果一个人真的用这种思想去看待社会上的一切,用这种原则去指导自己的行为,那真是太可怕了。

如果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如果按照这个思想来做,那就会导致一种非常严峻的,恐怖的这样一个社会环境。所以从这个观点来出发,他们要用严刑峻法来对待自己的老百姓,不能讲道德,要用武力来对待其它国家,不能讲信用,不能讲仁义,更不能像儒家那样,用什么道德感化,恢复礼仪,这些都不行。

所以,就以此为基础,韩非就提出了他的政治主张。

03.韩非的政治主张,主要是用法、术、势来进行

什么是法?

法即国家“编著于图籍”的法律条文。就是用文字记载和公布的国家的法令。

韩非主张,执法必然要严,信赏必罚,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上至王公大臣,下至黎民百姓,一视同仁,严格执行。

这一方面有他进步的一面,但另一方面,法令过严,实际上是把百姓臣民当作敌人来防范、来对待、来镇压,而且他表面上说,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实际上,法是谁制定的,法是谁执行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国君,是最高统治者。

最高统治者的言论就是法,法要靠他来执行,所以,法,对他来说是不存在的,不能用法去约束他,只是他用法来约束别人。所以,这种法,跟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法制观念是完全不同的。

再就是术,术是什么?

君主驾驭臣下的手段,它藏于君主的胸中,变化莫测。

不能光用法,还要用术,因为韩非认为,人人都是坏蛋,没有忠臣,那么国君就应该运用权术,来考察监督手下的大臣,来驾驭他们。

除了有这些考察监督任免的措施之外,还有很多卑鄙肮脏令人发指的权术,韩非在他的书里面讲了很多。

除了法术,还有势,势是什么?

势就是君主的权势地位,他大力鼓吹君权至上。

那靠什么来执行法和术?

那只有靠自己的实力和地位。一个人把大权牢牢的掌握在手里,把军队掌握在手里,这样你才能够实行法和术,不然没有人听你的。这些东西在后代封建社会里,被很多专制的君主所施行。

另外,韩非还强调,君不同于群臣,主张君权至上,总之,韩非子的这种思想,它就是宣扬和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的。

04.韩非对不同意他的思想的其它学派是主张严厉打击的

韩非的这种独裁思想是非常严重的,他坚决反对仁义礼乐和各种纵横游说,主张对儒家、游侠、纵横家等予以严厉打击。不允许他们随便的发表见解,随便的纵横游说。

他站在极端功利主义的立场上,他把言辞辩说和文采雕饰看成是华而不实、虚而无用的东西。

他说,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没有写在书上竹简上的文章,就用法来进行教育,而法就是君主的话。如果没有先王的话,就要以执法的官吏为老师,要想学就向他们学。

那么,这种言论,就是后来的李斯,所采取的焚书坑儒的那种措施,其实焚书坑儒的主张在韩非的著作里面早就有了。

韩非的历史观和法制思想如果抽象的来看,在当时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但是,整个思想体系在本质上它是极端的封建专制理论。

他不像儒家道家墨家那样,富于理想色彩,富于批判性,希望改良这个社会,像远古的太平之世那样。另外,他不包含着任何的对于百姓的同情,他不是从百姓的角度出发,由于现在国家不好,天下大乱,发动战争给百姓带来危害,百姓生活太苦了,要减轻赋税徭役。

他不会这样去考虑问题,法家没有一丝一毫的这种思想,他完全站在统治者的一边,所以从长远的眼光看,这种极端的主张,难以持久的施行,秦朝实行这种主张,很快就亡国了。

所以,汉朝建国后,就总结历史的经验,贾谊就说,“秦朝不实行仁义,必然得亡国”。

这种极端主张难以持久地实行,即使是它的倡导者,也往往难免悲剧性的结局。例如历史上这种政治思想,往往也是不得人心,大多人物以悲剧结束,商鞅、韩非、李斯等结局悲惨,未得好死。

你去看历史,法家的人物,没有一个有好下场的,包括韩非自己,李斯等等。他们真是活该。前面的商鞅,后面汉朝的晁错,都没有好下场,为什么?

他们这种极端的主张,在社会上行不通,招致了各方面的反对,最终也带来了他们自己的毁灭。

另外就是这些人的灵魂也极为肮脏,把所有的人都看作坏蛋,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成赤裸裸的利害关系,不相信仁义道德,所以他们的行为也不讲道德,不讲仁义,那么他们自己早晚得自寻灭亡。

所以,后来的司马迁,他是历史学家,他对此看得非常清楚,他对法家人物没有什么好印象,当然他自己就因为一句实话而受到宫刑,在他的书里面,这一点揭示得非常深刻。比如,法家的局限性,法家的落后性,反动性,揭示得非常清楚。

但是呢,由于法家的主张在战国时期,代表了当时各国统治者的需要,而且它容易在短期内奏效,所以,他就被秦朝的统治者施行了,但是,好景不长。

这是韩非所代表的一批法家们的思想主张。

05.《韩非子》这本书到底写了些什么?

《韩非子》这本书的突出特点是犀利峻峭。他是法家的作品,特别有法家的特点,这是和法家的思想是连在一起的。

法家的人物,都是严刻寡恩,不讲道德,没有什么温柔敦厚,对人也不讲厚道,也不讲仁爱,另外敢于直言,韩非尤其是如此。

他不相信仁义道德,认为人与人之间只存在尔虞我诈的关系,他是用那种冷峻严酷的目光去剖析现实,大胆暴露各种人物的思想行为,而且敢于不加掩饰的表达自己真实的见解,所以他的作品就有一种激切凌厉之气。

例如,《备内》就读起来令人不寒而栗。

“人主之患在于信人,信人,则制于人。人臣之于其君,非有骨肉之亲也,缚于势而不得不事也。故为人臣者,窥觇其君心也,无须臾之休,而人主怠傲处上,此世所以有劫君杀主也。”

什么叫备内?

就是防备你的内部,你的大臣,你家里的亲属,他就对当时的君臣关系,和统治者的家庭关系就做了深刻的剖析。

人主最大的危害,就是相信别人,你不能相信别人,大臣不能相信,因为大臣和你没有骨肉之亲,不是亲属关系,他就是陷于势不得不侍奉你,情势在那,他是你的臣下。他没有权,你有大权,所以他就要侍奉你。

所以大臣为了得到自己的利益,就时刻的揣摩和窥测君主,发现君主有什么漏洞,有什么疏忽,他甚至就可以弑君,把君主杀了。

“为人主而大信其妻,则奸臣得乘于妻以成其私,故优施传丽姬杀申生而立奚齐。夫以妻之近与子之亲而犹不可信,则其余无可信者矣。”

“且万乘之主,千乘之君,后妃夫人、适子为太子者,或有欲其君之蚤死者。何以知其然,夫妻者,非有骨肉之恩也,爱则亲,不爱则疏。语曰:'其母好者其子抱。'然则其为之反也,其母恶者其子释。”

或者,他利用君主的家庭关系,和你的儿子交朋友,和你的妻子勾结,来谋害国君,篡夺国家大权,他讲了很多这样的例子。

他说大臣不可信。

然后,他又说,不仅大臣不可信,家里面的儿子妻子都不可信,儿子不能信,儿子和君主本人就有一种天然的对立关系,儿子是太子,国王不死,太子永远不能继位,不仅不能继位,这老头子老了,胡涂了,听信了谗言,不定什么时候就把太子废掉了。

所以,太子都希望他爸爸赶紧死,死了自己好当国君,不仅如此,后妃更是如此,国君的妻子本来跟你没有血缘关系,是吧,夫妻本是同林鸟嘛,她没有血缘关系,不能和你患难。更何况她和你还有利害的冲突。

“丈夫年五十而好色未解也,妇人年三十而美色衰矣。以衰美之妇人事好色之丈夫,则身见疏贱,而子疑不为后,此后妃夫人之所以冀其君之死者也。唯母为后而子为主,则令无不行,禁无不止,男女之乐不减于先君,而擅万乘不疑,此鸩毒扼昧之所以用也。”

他又说,他说啊,男人这种东西啊,是好色的,到了五十岁好色之心还不减,而妇人一到三十她就色衰,这种衰老的妇人陪伴着好色的男人,早晚她都得被丈夫抛弃,她被抛弃,她的儿子也得被废弃,丈夫又立一个新的女人为妃子,再立这个妃子的儿子为太子。

所以,妻子,后妃,夫人,都希望丈夫早死,儿子好继位,自己好当太后。

我们看,韩非把君主家庭的关系,讲的真是另人毛骨悚然,简直是没有一个好人,但是,这种现象从历史上看却是普遍存在的,这真是血淋淋的现实。

君臣,父子,夫妻,之间勾心斗角,互相杀害,在历史上及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

可是呢,关键是韩非如何看待这种情况。

他认为,这就是人的本质,他就得出了,人君不能信任任何人的结论。

他把儒家宣扬的那种传统的观念,孝悌仁爱,把这些东西都撕得粉碎,所以显得峻峭大胆,无所顾忌。

这种内容,在韩非子里面,很多很多。

06.《八奸》和《说(shui)难》又谈了些什么?

韩非在《八奸》中,逐条列举了内奸篡夺权力的种种手段;在《说难》中,他细致地解剖了人主的种种隐秘心理。

他说,游说难,并不是难在我口才不够,智能不够;而是难在,对方那些人主,他们有种种隐秘的心理,人主都是一些非常阴险的人,非常狡诈的人,他们想做这件事情,但是又不明着说,想到东边,表面上却说要到西边,让下面的人揣摩不透,你要游说他,你就是要真正的把握他的心理。

这是最难的,要把握他的心理,迎合他的心理,然后,运用种种手段,使他接受自己的主张,等他接受了自己的主张,那你再驾驭他。

他说,人主啊,就像是一条龙,他的脖子下面有一块逆鳞,倒着长,你一旦碰到它,他就得吃人,所以游说的人,要千万不能碰这块逆鳞,如果不碰,你就可以骑上它,驾驭它。

韩非对于君主也是这么看,他表面上是维护君主的专制权力,站在君主一边替他说话,但是,实际上他也把君主看成坏蛋,要想方设法把他琢磨透,去迎合他,然后驾驭他。

所以,人们读韩非这种作品,表现出了韩非独特的天才思辨能力,真是感到他那种烛幽洞微的观察力,还有敢于直言竭论,毫无顾忌的风格。

所以,前人说,读他的书,上下几千年,古今事变,奸臣弑主,那种隐秘的心理,一直到下边,引向妇人婴儿,那种隐性曲折,都能让人隔着墙都能看到人的肺腑,他惊人的洞悉力,写的如此之透。

但是,同时,读这些作品,也让人感觉到害怕,世界上竟然还有这样一些人,他们的思想是如此的残暴和扭曲,这些人很可能早已混进官场,这不得不让人心生恐惧。

你想想,你整天要和这样的人打交道,时刻要想着提防着他,我得有多少心眼,睡觉都不得安宁。

另外,韩非还在文章当中,经常揭示像他这样的法术之士,和当权的贵重大臣,统臣之间的尖锐的对立,表现像他这样的法术之士,在现实生活当中惨遭陷害,孤立无援的处境,还表达了他那种为了变法永不投降,无所畏惧,奋不顾身的精神。

所以文章有一种孤愤之情,刚毅之情。法家人物也往往是这样。这个怎么说呢,也算是一种坚韧的精神吧。

07.《韩非子》哲学思辨力强,论证极其严密

《韩非子》无论是内在的逻辑关系,还是外在的结构形式,都严谨周密,具有令人折服的力量和气势。

他的文章,往往先分段的论述,先讲事实,提出充分的论据,在论据的基础上,从中引出论点,然后,再转入下一层的分析,环环紧扣,密不透风,层层递近,直到讲完全部论点。

在读他的作品时,一旦进入他的论证阶段,你基本上很难有能力再提出反驳的观点了。

比如《五蠹》这部作品,有五千余言,这在古代是非常长的,这篇文章就是这样,层层的归纳,引申,论证。

韩非尤为擅长驳论,常常先在文中标举对方观点,然后再指出其逻辑上的荒谬,再加以驳斥。它们虽无剑拔弩张之势,却如老吏断狱,切中要害,鞭辟入里。

比如《说难》。先从对方的观点树立一个靶子,然后再批判他驳斥他。学法律的肯定善辩,作为一个律师,在法庭上要口若悬河,要发现对方的破绽,要驳倒对方。

韩非有些作品就是这样。另外,《韩非子》和其它的诸子散文一样,注重形象性,特别看重用寓言和故事来讲道理,作为自己的论据。《韩非子》的寓言是非常出名的,这些寓言或者是根据历史传说,或者是根据现实生活,加工改造,现实性和目的性很强,他不像庄子的寓言,想象奇特荒诞。

他非常有现实性,平易朴实,短而凝练。但是,寓意深刻。作者是在这里是将寓言作为一种论证手段,他的故事很少渲染,但是都能抓住主人公的本质特征,给予针砭讽刺,这些寓言犀利峭刻,所以就显得幽默冷峻,鞭挞世态人情。

比如说《郑人买李》,讽刺性就很强。

还有例如:《内储说下》这段故事:

卫人有夫妻祷者,而祝曰:“使我无故,得百束布。”其夫曰:“何少也?“对曰:“益是,子将以买妾。”

说有夫妻两个人,在一块祈祷,妻子就先祈祷,就说,让老天爷保佑我,让我平白无故就得一百捆布,能得到这么多东西。

而丈夫说,怎么能得那么少呢,多得点吧。

妻子说,够了,要是再多,你就该用它来买小老婆了。

就这么几句话,就揭开了夫妻之间的利害关系,这真是同床异梦。“男人有钱就变坏”,所以女人的心理是矛盾的,一方面嫌丈夫穷,另一方面,往往并不希望男人得到的更多。

这就是当时的世态人情,韩非就善于揭示这些东西。

08.韩非善于驳辨,善于驳斥别人,逻辑性很强。

如《说林上》。

“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者操以入。中射之士问曰:“可食乎?”曰:“可。”因夺而食之。王怒,使人杀中射之士。中射之士使人说王曰:“臣问谒者,谒者曰可食,臣故食之。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王杀无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王乃不杀。”

比如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有人向楚王,献上不死之药,吃了之后,就长生不死,那么手下的人就拿着这药,献给楚王。正好有一个大臣中射之士,见到了就问,这是什么东西,说是不死之药。能吃吗?他说当然能吃了,他拿过来就吃了。

楚王就大怒,要让人杀他,这个中射之士就说了,先别杀我,让我说一句话再死。

说,我问了那个端药的人,我问他能吃吗,他说能吃,所以我才吃,是我没有罪,罪在那个人,那个人告诉我能吃的,这是第一。

第二,别人把这不死之药献给大王,我吃了,如果被杀,那说明这个药是假的,不是不死之药,是他欺骗你,杀了我这样一个没有罪的人,而且还能让人知道这药是假的,大王受人家欺骗,您看看,对您有什么好处?

不如把我放了,于是,楚王就没有杀他。

按照韩非的逻辑,中射之士还可以这样回答楚王:可以让我做个实验,这药是真的还是假的,如果是一种毒药呢,我先把它吃了,我先死,如果不是毒药,你再吃,这不是为了救你的性命吗?药吃了还可以再生产嘛。

这里面的中射之士,就通过他那巧妙的辩论,保全了自己。这种故事里面,逻辑性就非常强。

这和其它的诸子语言,也是不一样的。这也是韩非子为了写文章或辩论的需要,分类的纂集了大量的寓言和故事,作为他写作的材料和引用的资料。

这些东西,占据了全书所有寓言的80%以上。简直就如同是寓言,故事集。所以,《韩非子》在寓言的发展史上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韩非子》的文体丰富多样,有正面论述的长篇大作;有自由灵活的驳难之体;有抒情性强,类似杂感的散文;有近于后世解经之作的《解老》;有如同笔记的《说林》;还有韵文。

这种文体的多样性,也代表了当时诸子散文的完全成熟。从这方面来说,韩非绝对是古今中外少有的天才人物。

09.简述法家另一个代表人物李斯

李斯,是楚国上蔡(今属河南)人,他原先信奉的是儒家学说,后来抛弃了儒家学说,后入秦,向泰王献统一六国之策,他是一个法家人物。秦王后来很重视他,他把法家的学说运用到政治当中去,帮助秦国统一了天下,在秦国建立之后,做了廷尉,做了丞相。

但是后来,他又和秦二世、赵高勾结在一起,陷害公子扶苏,当然后来他也没有得到好下场,被赵高陷害,被秦二世杀掉。

他早年游说秦国的时候,正赶上出了一件事情,秦国有一个客卿,从韩国来的,叫做郑国。就是修郑国渠的那位组织者,他帮助秦国修水利,想用这件事情来消耗秦国的财力,使秦国不能出兵去攻打其它国家,后来,秦王发现了这个阴谋,就下了一道命令,把来到秦国的国外的那些客卿全都赶走。

李斯就写了一篇作品,就是写了一封信给秦王,这就是《谏逐客书》,这篇文章里面,就深入的分析招揽人才的重要性,讲“客”对于秦国的重要作用,大量的运用比喻,运用历史来讲,就说服了秦王,秦王撤销了逐客的命令。

这篇文章写得非常好,它不但观点鲜明,而且文辞生动,它的词汇丰富,富有文采,细致酣畅,大量的运用了比喻,还有铺陈排比的手法,这就突出体现了战国散文的特点。

所以,凡是讲到战国散文的时候,人们往往想到了,李斯的《谏逐客书》。

李斯在秦朝建立之后,做了大官,这个时候,他给秦朝写了很多歌功颂德的文章,特别是秦始皇到处巡视游历,每到一个地方,就到石头上刻碑,李斯写了不少这样的歌功颂德的碑文,后来到了秦二世时期,赵高专权,李斯大权旁落,岌岌可危,他给秦二世写了一篇《论督责》,就是鼓励秦二世用严厉的手段,来督查臣下。

他用这样的一个建议来取悦秦二世,来表明自己忠心耿耿,但是也没收到什么效果。最后他下狱了,在狱中,就给秦二世上书,诉冤,这个上书就是以说反话的形式,说自己有多少多少罪,名为认罪,实际上是在说自己的功劳。

比如说,他说,我做丞相三十多年了,我的罪过就是使秦国强大起来,使秦国兼并六国,这是我的第一个罪过,然后,又使秦国向南北开拓土地,进一步强大。

一直说了他自己的七项大罪,其实都是给自己评功摆好,发泄他的满腔悲愤,这篇文章显得也非常有特点,这篇文章是最早以赋作为篇名的作品,也标志着赋这样一个文学体裁的诞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历史上的法家为什么干不过儒家
法家先驱:慎到、申不害、商鞅丨诸子百家之 法家
韩非子的法家思想
韩非子之死,何其悲哀?
韩非子的法、术、势与古代帝王统治术(一)
韩非子的故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