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6 敢教日月换新天——浅谈荀子

01 荀子其人其书

荀况字卿,又称孙卿,是战国末期赵国兰陵人。兰陵,现在山东省南部枣庄一代。他专门写书,传授弟子。他也和孔子孟子的生活经历差不多。

他十五岁时,到齐国稷下游学,齐襄王时,成为稷下先生中最有声望的人物。他曾到过秦、赵两国,但其主张都未被采纳;后来去楚,楚相春申君任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他也被废弃,从此一直家居兰陵,著述终生。

荀子是孟子之后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荀子》一书共有三十二篇,是汉代刘向编写的,原称为《孙卿书》或《孙聊子》。一般认为,书中前二十六篇为荀卿自著,《大略》以下的六篇是门人纂辑的荀子语录。

02 荀子的思想

他站在儒家学派的立场上,其思想有一些新的特点。在政治上,荀子既尊崇礼义,又提倡法制。荀子与孟子的真正分歧在于他的性恶论

他认为人性生来不是善良的,是恶的,他说,人之性恶,善者伪也,他解释伪是人为,凡是先天生成的,就是真的,凡是后天养成的,就是伪的,是通过学习而成的,所以说他认为这个人性,就是人的自然属性,要穿衣吃饭,这样人们就贪图安逸,都希望多获得一点,最好不劳而获。他认为,这就是人性的恶。

如何才能改造人的性恶呢,那就要通过教育,通过教育就能养成善良的意念,这是他和孟子思想观点的不同,但是二者都是殊途同归,都是强调教育,让人们接受礼义教化,以为成“积善成德”的君子和圣人。

荀子最可贵的思想是他的唯物主义的天道观。他在《天论》中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也就是说,尧当政也好,桀当政也好,天道都是一样的,自然规律不可以改变。

他认为天道有其规律性,不以人的意志和道德而改变,同时,天也不能干预人事,治乱祸福的原因全在于人的自身行为。

人只要按照正确的规律去做事,天就不能给人带来灾祸,所以,他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他提出要“制天命而用之”,也就是要驾驭自然规律,让人的行为取得预期的效果,甚至他还提出了“人定胜天”的思想。

荀子还有一些重要的文艺见解,强调一切言论都应以礼义为准,以圣王来师,强调学习儒家经典,为后代“明道”、“宗经”、“征圣”(此处很多被吸收进了刘勰的《文心雕龙》)的文学观开了先声。

他肯定了音乐的巨大感染力量,同时他又大力提倡雅声,其观点对儒家文艺理论体系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他排斥奢靡之音,认为这会使人的行为变得放荡,这都是对后代的儒家思想有很大的影响。

03《荀子》的写作特点

《荀子》的散文已发展为完整而详密的鸿篇巨制。前二十六篇是他自己写的,这些作品已经发展成完整而详密的论说散文,篇幅很长,独立成篇,每篇有一个标题,来揭示全篇的主旨。

这个标题当然不是随便从第一段抽出两个字,而是揭示全篇的主旨,在文章当中就围绕着中心的观点,一层一层的展开论述,构思缜密,结构严整,论证周详,条理明晰,都是前所未有的。

并且运用了逻辑来展开论述。

我们知道,孟子庄子的文章,虽然生动,富有文采,但它不是严谨的论说文,孟子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对话,来表达观点。庄子也带有这种特点,庄子里面的大量的都是寓言故事对话,结构也不是非常的严谨,松散而灵活。

但是,荀子是非常严谨的。是非常标准的论说文。

例如《劝学》篇: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一开始便提出“学不可以已”的中心论点;接着又分段论述学习的正确态度、学习的具体内容、步骤、方法以及学习中的注意事项;最后归结到学习应持久专一,以达到全而粹的最高境界。每一段内部又围绕一个分论点条理分明地展开论述。

学习不能停止,然后,就接着讲,学习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学习应该学哪些内容?应该按照什么步骤去学,正确的方法是什么?学习中的注意事项是什么?

一层一层的讲,讲完了这几层,接着,又讲学习要持久专一,最后要达到一种最高的境界,就是道德的完善,要全而纯粹,全是学习要全面,粹是道德上的精粹。

全文各个部分之间,联系紧密,始终都围绕着一个中心,所以他的构思非常讲究,而在每一段内部,又都围绕着一个分论点,条理非常明晰的展开论述。段与段之间互相联系,环环紧扣,整个的文章是意脉贯通,调达舒畅。像这样的作品,在荀子里面,还有很多。

比如,我有时偶尔翻看二十年前,十年前,甚至是五年前所写的文章,虽然也富有文采,可和现在相比,差的太多了,如果我在五年前或十年前停止不写了,我可能还会沉浸在过去对自己的沉醉之中,写得太好了。

可是,我以现在的眼光再看过去的那些文章,却发现写的太烂了。当然,不管写的好坏,写作对我来说还意味着游乐,我喜欢思想的冒险,无拘无束自由的抒发自己的情感,写作的感觉是一件很奇妙的事,看着一个个生动活泼的文字在自己手下诞生,就像一条溪流自由的随着想象而流淌,这是多么自由而自然的事。

所以,我肯定不会感觉到疲累,否则,这么违背本性的事,我还做它干嘛。爱,是源于内心,从内心最深层的欲望里发出,是不会感觉到疲倦的。这就是爱,自然而自由,没有人逼迫你,要求你去完成一个任务,而是你自愿自动自发的,这是来自一种生命本真的自我完满。

就写作这件事来,我可以明显的感觉到水平和过去有了一个很大的提高,这就说明自己在一直在进步。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事物的发展,事物不是一成不变的,当然这需要通过时间的维度来把握,对于当下的中国社会也是一样的,关键是有问题就要解决问题,不能视而不见,那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日积月累,积重难返,导致灾难性的结果。

荀子还发展了驳论文体。《劝学》是从正面论述自己的观点,还有一种方法,先提出一个反面的观点,作为一个靶子,然后去反驳他,在这种作品里面,他往往旁征博引,反复辩驳,然后再标明自己的正面观点,而且这些作品也是逻辑非常严密,这种文章也是荀子的发展。

荀子文章另一个特点,是淳厚渊雅,文采斐然,带有深厚的学者气,文风平易朴实,亲切自然。

在讲道理的时候,不用那些巧辨和气势取胜,不像庄子孟子的文章,而是侃侃道来,反复申说,给人一种温文尔雅,循循善诱的感觉,像个老师的样子,是个儒者。

荀子,还善于应用比喻,但是很少使用寓言。他不讲故事,就用比喻,比喻也很朴实,都是寻常的事物,没有那些奇异的想象,但是他特别喜欢反复譬喻,对一件事情从很多不同的角度去比喻。

另外,他重视修辞,作品里辞藻繁富,句式也整齐而多变,这都是经过精心的推敲,他特别喜欢有排比句,和对偶句,其中还带有一点押韵的句子,读起来滔滔汩汩,流利婉转,比如大家比较熟悉的《劝学》中的这段话: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前三句,不仅排比,在意思上还层层递进,下面两句(故不积…..)两两同出,带有对偶性。后面又是两两同出,对偶。

“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

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

再下面,句子都是两两对偶,而且句句压韵,并且整个一段文字,都是由比喻构成的,用比喻来讲道理。

所以读起来,不仅浅显生动,而且韵致悠然。另外,荀子还特别喜欢在文章当中引经据典,特别是《诗经》,《尚书》这些儒家经典,这样不仅有助于论证,而且增强了作品的文采,使得学者气氛浓厚。这是荀子散文的特点。

总之,他的散文比起战国前期和中期的,那些论说文有了长足的进展。这标志着我国古代论说文走向了成熟。

04 关于《成相》和《赋》的纯文学作品

荀子的书里面,还有两篇特殊的作品,这就是《成相》和《赋》。这两篇作品都是压韵文,他们更接近我们所说的文学作品,它不是论说文。

每一段都是压韵的话,读起来像诗,像歌谣。

“请成相,世之殃,愚暗愚暗堕贤良。人主无贤,如瞽无相何伥伥!

请布基,慎圣人,愚而自专事不治。主忌苟胜,群臣莫谏必逢灾。”

这读起来,像是歌谣,像是顺口溜。那么,篇名是《成相》这是什么含义?

人们有不同的解释,先秦时期,《礼记》这本书上面有,这样的记载,说,邻居家假如有丧事,那么,杵米的时候就不相,相就是拿那个杵捣米,一边捣米一边要唱,不是说捣米的时候,杵发出的声音,而是人发出的声音。

一边捣米一边要唱,不光是能协调动作,而且能减轻疲劳,相,就是捣米时候唱的歌。那么,邻居家有丧事,自己家也得吃饭,也得捣米,请成相,意思就是说,请让我唱这首歌,请让我奏这个曲子。

有人说,这就像主持人全场,上去就说请允许我代表xxx,就是一段话的开头语。也像是一支山歌,或者快板书,“打快板,我来说一说…”

这是他学习当时民间的说唱形式,写的这么一篇作品。后来的一个人清朝人,叫卢文涛的,说这篇作品就是后世弹词之祖。南方的有一个艺术形式,叫弹词,相当于北方的单弦,大鼓书之类的东西,卢文涛认为就是这种东西的起源。

总之,成相就是一种说唱的艺术。

荀子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对现实当中对政治的看法,讲政治上的治乱兴衰,讲人主要用贤,用了贤臣国家才能兴旺。

荀子还有一篇作品,叫《赋》。

《赋》篇据《汉书·艺文志》所载共有十篇作品,现在仅存《礼》、《知》、《云》、《蚕》、《箴》五篇,后面还附《佹诗》两篇、《小歌》一篇。这几篇赋用隐语的方式,假托君臣问答,铺陈描写了不同的事物,文句以四言为主,间节杂散体。

为什么统称为“赋”,后来汉朝人对赋有一个解释,说是不歌而讼谓之赋,赋这种作品和诗的不同,就在于它不是配乐歌唱的,是朗诵的,由于朗诵,他就不同于放在桌上阅读的作品,它一定要压韵,句子一定要整齐,朗朗上口。

而且里面描写的事物,要很形象,很生动,有一定的趣味性,这就是叫赋。

它在当时可能就是供人朗诵的,它不是论说文,它是描写,用什么方式来描写呢,用隐语的方式来描写。所谓,隐语,就是猜谜语,而且是假设君臣之间的问答,一问一答,臣先破谜语,让君猜,国君猜到了,他不说,不直接说出来,他也描写说这件事情是什么样子?

最后说我猜到了。双方通过问答描写了事物的特征。而这种东西,显然当时是作为娱乐用的。那就用《箴》这篇赋举个例子:

“有物于此,生于山阜,处于室堂。

无知无巧,善治衣裳。不盗不窃,穿窬而行。

日夜合离,以成文章。以能合从,又善连衡。

下覆百姓,上饰帝王。功业甚博,不见贤良。

时用则存,不用则亡。臣愚不识,敢请之王。”

在这里有种东西,产生于山岗,放置在内屋厅堂。没有智慧没有技巧,却善于缝制衣裳。既不偷盗也不行窃,却先打洞然后前往。日夜使分离的相合,从而制成花纹式样。既能够联合竖向,又善于连结横向。下能够遮盖百姓,上能够装饰帝王。功劳业绩非常巨大,却不炫耀自己贤良。有时用它,就在身旁;不用它时,它就躲藏。我很愚昧,不知其详,大胆把它请教大王。

全是四字句,是大臣向国君描述这个问题。

王曰:此夫始生钜,其成功小者邪?长其尾而锐其剽者邪?头铦达而尾赵缭者邪?一往一来,结尾以为事。无羽无翼,反复甚极。尾生而事起,尾邅而事已。簪以为父,管以为母。既以缝表,又以连里:夫是之谓箴理。——箴

大王说:这东西是开始产生时很大而它制成后很小的吗?是尾巴很长而末端很尖削的吗?是头部锐利而畅通无阻、尾巴摇曳而缠绕的吗?它一往一来地活动,把尾打结才开始。没有羽毛也没有翅,反复来回动作迅速。尾巴一长工作就开始,尾巴打结工作才停止。把大型簪针当父亲,而母亲就是那盛针的管子。既用它来缝合外表,又用它来连结夹里。这是关于针的道理。——针

这很有意思,就是为了描写针,而使用了铺陈,隐语,双关的手法,这说明荀子的描写能力极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三篇《劝学》比较
先秦文学概述
《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周炽成:荀子人性论——性恶论,还是性朴论?
先秦诸子论说文浅析
先秦诸子散文文体研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