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45】孔子为什么反对季氏去伐颛臾——长夜孤灯话《论语》

45、鲁国之政在大夫(三)



长夜孤灯,古卷为伴。

昭公被逐,不过是三桓与鲁君矛盾的集中暴发,在《论语》之中,三桓擅权、政在大夫的例证还有很多。

【季氏将伐颛臾】

1601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这段对话应当发生在孔子归鲁之后,冉有和子路此时正仕于季氏。虽然孔子不再担当具体的官职,但德高望重,被尊为国老。且弟子仕于鲁的很多,当时的哀公和季康子经常向孔子求教,问礼问政。

颛臾:读作专须,小国,为鲁国之附庸,地处季氏的费邑附近。

无乃尔是过与:无乃,固定搭配,相当于“难道不是”“难道不应该”。“是”无实际意义,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如惟利是图。过,动词,相当于批评、责备。与,语气词。

何以伐为:为,语气助词。

季氏以一大夫而兴兵攻打顓臾,这是典型的“礼乐征伐自大夫出”,冉有和子路二人仕于季氏却不能劝谏,所以孔子极不满意,说:“冉求,难道该批评的不是你吗?”冉有和子路二人,为何孔子独独责备冉有呢?因为,孔子曾说:“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当时把孔子气的不认他这个徒弟了,要其他弟子对冉求鸣鼓而攻之。所以,这次季氏将伐颛臾,孔子也怀疑是冉有的主意。

先王以为东蒙主:东蒙即是蒙山,在鲁国东部,所以称为东蒙。孔子登东山而小鲁,东山就是这个蒙山。


蒙山之巅

周有天下之后,大行封建。颛臾位于蒙山之下,天子令其主祭蒙山。所以叫“先王以为东蒙主”,鲁国封域方七百里,颛臾即在境内,所以说是在邦域之中。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陈,布也,放也。列,行列,相当于官位、职位。“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的意思就是:你要掂量掂量自己的能力,选择合适的职位,能干就干,不能干就赶紧退位让贤。

周任,都说是古之良吏,但和老彭一样,其具体时代事迹不可考。

相,辅佐。

兕,像牛的一种野兽。柙,音霞,槛也。就是圈住牛羊的笼子、围栏一类的东西。

龟玉,龟甲和宝玉,国之重器,所以藏于椟中。

冉有和子路仕于季氏,相夫子,就应该事之以道,尽人臣之忠。季氏无礼,专擅征伐,僭越鲁君,无礼之甚。所谓“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季氏如此无礼下去,必然会危及其身家,后面阳虎执季桓子便是证明。

所以孔子说季氏有“危”“颠”之虞,然而冉有和子路却“危而不持,颠而不扶”,所以就说“焉用彼相矣”。季氏为无道,伐颛臾,便是虎兕出于柙,你们二人也是有责任的。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疾,恨也,恶也。

舍曰:不说。为之辞:辞,名词动用,寻找托辞,借口。“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就是君子最讨厌某些人不说自己想要这么做却寻找各种托辞借口。

有国有家者,有国者为诸侯,有家者为大夫。古代的家多指卿大夫等大家族,并不是我们今天所谓的五口之家,三口之家。

寡,人少也。贫,财少也。后面说“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财物分配平均则无所谓贫富,和睦相处,人口少也不怕,上下相安则国家断不会倾覆。由此可知,前“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应当作“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

这里的文德,文指礼乐,前面讲“文”字时分析过。德即德行,后世所谓的“以德服人”。

既来之,则安之。今天人们引用这句话,多是指自己。如果有人来到某个地方,心烦意乱,或是有其他原因待不下去,别人就会劝他:既来之,则安之。其实在这一章中,来与安皆为使动词,之,指代颛臾。颛臾已是鲁国附庸,既然你已经使之来归附于我,就应该使之安处于邦域之内,为什么还要伐它呢?

邦分崩离析,指三桓专政,陪臣作乱。这次三分公室,下次又四分公室,君权旁落,国已不国。

萧墙:古代宅院中,在门口要树一道屏风。屏,蔽也,所谓屏风,即是为了遮挡风寒。天子外屏,诸侯内屏,大夫以廉,士以帷。萧墙,即是诸侯所用的屏风,孔子这里用它代指鲁哀公。


萧墙,又称照壁

三桓与鲁君的矛盾,由来已久,且始终未能解决。鲁昭公首先发难,欲除季氏,却失败被逐。此后的定公欲借助孔子堕三都,一石二鸟,也是未能成功。其后的哀公当然也不甘心做傀儡,一直谋划着去三桓,三桓对此亦心知肚明,时刻加以防备。如冉有所言,颛臾固而近于费,不取之必为子孙忧。当然,这里的“子孙”是季氏的子孙。季氏担心哀公欲与之联合,对己不利。所以还是及早除之,以绝后患。所以孔子说,恐怕季氏真正担心的是萧墙之后的鲁哀公吧,一个小小的颛臾,又能折腾出多大的动静呢?


1314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晏,迟也,晚也。

以,用也。不吾以,即是不以吾,不用我。

与,参与。闻,听闻。

这段对话应当发生在冉求仕于季氏之时,当时孔子刚刚结束流亡生涯,回到鲁国。

冉求退朝回来,孔子问他,今天怎么回来这么晚呢?冉求说“有政”,即是有国家大政要处理,耽搁了一会儿。

孔子说“其事也”,你说“有政”,其实那不是国政,乃是季氏之家事。公事为政,国政也。事,私事为事,大夫之家事也。孔子归鲁后,德高望重,鲁哀公、季康子都很尊敬他,以国老待之。所以孔子说,如果国家有重大政务要出台要处理,虽然不用我,我也会参与听闻。你所谓的“政”不过是季氏一家的私事罢了。

其实,“事”与“政”本来差别就不大,孔子为什么要咬文嚼字,纠结于这两个字的不同之处呢?他这是在警告冉求,冉求仕于季氏之后,忘了夫子之所教,不行道,不守礼,反倒助季氏为无道。如季氏将伐顓臾,孔子就说“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富于周公,而冉求仍为之聚敛,孔子就骂他“非吾徒也”,连他这个徒弟都不认了,可见孔子对冉求是多么生气。

季氏专鲁政,无视哀公,使鲁国日益无道,你冉求仕于季氏之后,就忘了我平日对你的教导,为师当年堕三都失败,就是因为季氏有始无终,道不行于鲁国。如今你出仕为政,正有机会完成为师的心愿,为使鲁国重归邦有道而努力,你不努力也就罢了,还要反其道而行之,难怪孔子要其他徒弟“鸣鼓而攻”冉求。当然了,这些都是潜台词,孔子没有把他们说出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没有那么难
季氏伐颛臾
季氏将伐颛臾翻译及注释
「100个必知成语」“祸起萧墙”中,“萧墙”是什么墙呢?
一起学《论语》16.1 季氏篇——季氏将伐颛臾(上)
“既来之,则安之”的真正用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