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政经观察|山东多城“高校争夺战”背后:一场关乎城市未来的较量

山东理工大学图书馆。绘图来自网络。

看似眼花缭乱,背后实则逻辑简单。

将这样的判断,放在青岛、威海、烟台、潍坊等省内几座城市对高校进驻的极力争取上,再也合适不过。

事实上,社会经济转型期下,一座城市拥有大学的数量和质量,往往直接关乎其科研创新力、社会影响力以及城市活力等等,而这几股力量的交织,最终又会决定这座城市未来的发展。

这也就意味着,未来高校争夺战,只会越来越激烈。

庞大的青岛“高校聚集圈”

青岛是省内对引进高校付诸最多“热情”的城市,而与之对应的便是其“高校聚集圈”也已日渐壮大。

淄博观察微信ID:ziboobserve梳理发现,青岛引进外地高校最早出现在2001年。

当年,总部位于烟台莱阳市的莱阳农学院开始在青岛城阳建设校区。次年9月,青岛校区落成,该校首批3000余名本科生入住就读。2007年,莱阳农学院更名为青岛农业大学,办学地点也由莱阳变更为青岛市城阳区,正式成为青岛的高校。

2004年,在泰安和济南两个校区办学的山东科技大学将办学主体搬到青岛校区。2007年4月,山东科技大学法人注册地变更为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并在泰安和济南分别注册了校区。

而青岛农业大学和山东科技大学之后,更重磅的外地高校也随之而来。

2004年8月,教育部批准本部位于东营的211高校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立项建设青岛校区。随后,该校研究生开始入读青岛校区,不久,新招录的本科生也陆续入读青岛校区。而到2011年,中国石油大学51个专业招收的4900名本科新生,已全部就读青岛校区。

就此,中国石油大学完成“青岛化”。

2012年3月17日,位于青岛即墨鳌山卫的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建设正式奠基。四年后,这一校区便正式启用。根据官方披露,地处青岛市“蓝色硅谷”核心区的山大青岛校区规划总用地3000亩,山大6个学院的千余名新生去年已首批入住就读。

至此,山东省内三所211高校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和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齐聚青岛。随之,青岛的公办综合本科院校也由4所增加到8所。

在引入省内高校的同时,青岛对国内名校的引进力度也逐步增强。

根据当地官方的通报消息,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天津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吉林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央美院、北京电影学院等国内著名高校,要么已经设立要么便是已经与当地政府达成了在青岛建设分校或建立研究院的协议,而且还有一大批名校有望加入其中。

据统计,目前与青岛正式签订协议的国内高校(机构)达21所,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则达到4所。

烟威潍不甘落后

事实上,青岛并不是省内首个极力引进高校的城市,威海早在20多年前,就开始了引进高校资源的尝试。

1984年11月,威海市政府与山东大学签署了《关于建立山东大学威海分校的协议书》,正式创建山东大学威海分校。而引进山大一年之后,威海市政府又与哈尔滨工业大学签订合作建设威海分校的协议。

威海的大动作并未就此停滞。2006年8月,威海市政府与哈尔滨理工大学签署合作办学协议,创建哈尔滨理工大学荣成学院;2013年11月,北京交通大学在威海建设校区;2014年,北京师范大学也开始了在威海的分校选址。

此外,2013年,省内高校山东交通学院也设立威海校区,并命名未山东海运学院,。

威海之外,烟台对高校的吸附能力也很强

1993年,中国农业大学依托烟台农业学校创办了烟台教学基地。2003年,该基地被中国农业大学将升格为烟台校区。

2002年9月,滨州医学院烟台校区投入使用,该校本科,硕士研究生陆续在烟台校区入学。此后几年间,该校的注册地亦由滨州改为烟台。

除青烟威外,同为沿海城市的日照也加快争引大学的步伐。本世纪初,日照就开始建设日照大学科技园(即日照大学城),随后,曲阜师范大学、山东体育学院、济宁医学院等高校相继入驻。

有数据显示,2004年到2014年的10年间,威海高校数量从3所增加到8所,日照高校数量从2所增加到6所。

就高校争夺而言,上述沿海城市的举动也在刺激山东其他地市,潍坊便是其中之一。

来自当地官方消息称,今年第一季度潍坊已与30所国内外知名高校进行了对接,并与其中部分高校达成合作意向。

而作为教育部直属的211重点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便是其最新争取的对象。淄博观察微信ID:ziboobserve 查阅发现,5月4日,中央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曾就中央财经大学山东校区与当地进行了对接

此外,在潍坊已对接联系的知名高校中,北京大学与山东省政府已就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协议达成一致,与上海交大、中科院新松机器人、山东师范大学历山学院合作创办新型学院也已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东北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意大利巴黎理工大学等高校也先后到潍坊市进行实地考察对接。

菏泽、莱芜等山东内陆地市也在发力。其中,齐鲁工业大学已在菏泽设立校区。而莱芜更是凭借“济莱一体化”的优势,将山东财经大学莱芜校区揽入怀中。

政策力度空前

“战争”打响,政策先行。

淄博观察微信ID:ziboobserve 梳理发现,在这场旷日持久的高校争夺战中,摩拳擦掌的多个地市,为获取更多高校资源相继抛出振奋人心的引进计划,部分地市的政策可谓空前。

此间,在争夺高校上力度素来最大的青岛,出台了《关于加快引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意见》。《意见》称,到2020年,在青高等教育机构(含军事院校)总数由目前的25所增加至50所以上。

淄博观察微信ID:ziboobserve 注意到,青岛在积极引进国内外高等教育机构上突出“优质”二字。上述意见称,青岛引进的高等教育机构将为国内外知名高校,境内大学原则上应为国家“985”、“211”工程大学或国内专业排名前5名的高校,境外大学原则上应为世界一流大学或拥有一流学科。

为吸引这些名校,青岛给出了非常诱人的条件——对引进的非独立法人国内外优质高等教育机构,第一年给予不低于500万元的启动补助资金,以后根据绩效情况每年补助不低于200万元,连续补助5年;对引进的独立法人国内外优质高等教育机构,第一年给予不低于1000万元的补助资金,以后根据绩效情况每年补助不低于400万元,连续补助5年。此外,还在土地、人才落户及生活等方面给予优惠。

青岛如此,邻居——潍坊也不甘落后。

去年12月23日,潍坊官方出台加快招院引校工作意见,提出计划到2020年,引进(创建)高校、分校(校区)、二级学院、研究生院等各类高等教育机构30所以上。

根据上述意见,潍坊市对引进的高校院所提供资金扶持、用地保障、人才激励、配套服务、生活服务、特别扶持等六个方面的资金和政策支持。

如潍坊根据引进院校招生层次和规模、科研水平、产业吻合度等因素,按照研究生院不低于500万元,高校、分校(校区)、二级学院不低于1500万元,独立设置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不低于3000万元的标准提供启动经费。对于引进的国内外著名高校,可由其在高校教育园区内自主选择办学地点。根据办学性质和规模,在符合《山东省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控制标准》的前提下,原则上按照举办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高校、分校(校区)不少于1000亩,二级学院、研究生院不少于300亩的标准提供建设用地空间,并根据发展需要及建设时序预留建设用地空间。

除此之外,潍坊更是提出对入驻的高校、分校(校区)、二级学院以及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免费代建校舍

与此同时,为进一步推进“招院引校”工作,当地还专门组建了潍坊市招院引校办公室,全面负责招院引校工作。

关乎未来的较量

大学是城市的创新引擎。一座城市拥有大学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关乎城市的创新力量,甚至关乎这座城市的未来。

因此,城市竞相争夺高校资源的背后,无疑是这些城市着眼于未来发展的考量,尤其是在新旧动能转化已十分急迫的当下比如,作为省内经济总量位居第四的城市,潍坊的“图谋”就非常明显。

淄博观察微信ID:ziboobserve 注意到,在此轮招院引校工作中,潍坊不仅重点引进“985”、“211”大学以及未列入“985”、“211”的部属高校,国外方面重点引进列入教育部承认学历的知名高校,还注重加强与省内办学历史长、特色鲜明的理工科院校联系,优先引进与潍坊市机械制造、电子信息、海洋化工、现代农业等重点发展产业关联度高、拥有国家骨干专业和重点学科的高等教育机构。

对此,潍坊官方的阐述是:通过扎实招院引校进一步把潍坊市打造成高等教育资源丰富、基础教育优质先进、创新活跃、人文昌盛的教育名城。这意味着,作为潍坊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后一块短板——普通高等教育,有望得到补足。

此外,潍坊还依托职业院校构想建设“山东海洋科技大学园区”。当地官方对外称,山东海洋科技大学园区是教育部和山东省共建“潍坊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的支撑载体之一,拟设立机电与船舶工程学院、海洋生物与食品学院、航海学院、港口与物流学院、海洋化工学院和水上航空学院6个二级学院,将采取“二级学院+国内外知名大学+龙头骨干企业”的建校办学模式,大力构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海洋经济应用型人才。

而随着对北部滨海新区的开发,潍坊于2008年正式提出建设潍坊滨海大学城的设想。官方数据显示,目前已有20所院校已签订协约或有意向入驻潍坊滨海大学城。

当地官方的预想,未来滨海大学城将是一个拥有各类院校50所、汇集师生50万人的超大型规模基地将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乃至环渤海经济圈地区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此间需要指出的是,对省内乃至国内的高校资源觊觎已久的潍坊,去年更是“挖”走了植根淄博长达12年之久的山东化工职业学院。

由此,在高校争夺战日趋激烈甚至白热化的背景下,面对省内多城的大肆招揽,本身就在区位、自然资源等方面欠缺优势的内陆城市,如何守住区域内屈指可数的高校资源,就显得愈发紧迫。

位于淄博高新区的天津大学山东研究院。

高校来了能给城市带来什么?

在经济发展早已迈过劳动密集型阶段的当下,科技与人才之于城市无疑至关重要。无论是依托斯坦福大学形成的“硅谷”,还是依托海淀区大学群形成的北京中关村信息产业群,都很好地说明了大学是城市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这一论断。

“发动机”的好处显而易见。因此,在暂时不具备引进外地高校竞争优势的背景下,如何应对上述变局就显得愈发重要。

淄博观察微信ID:ziboobserve 注意到,今年年初,淄博市政府就出台了《关于大力引进大院大所大校大企 聚力建设国内一流专业化产业基地的实施意见》,并成立了由市长挂帅的引进大院大所大校大企工作领导小组。

5月17日和23日,淄博市政府先后与北京交通大学、中国航天集团第三研究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而更早时候,天津大学山东研究院、武汉理工大学淄博先进陶瓷研究院就已落户淄博高新区。

问题凸显,扭转虽并非朝夕之功,但渐进式的“改善”却十分重要,比如当前淄博深层推进的生态环境治理就别具意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山东高校争夺战:从沿海蔓延到内陆
山东各市高校一览
2019山东专科学校排名及分数线
【独家整理】山东省省内重点高校选科要求汇总
最新中国大学排名:山东高校集体下滑,山理工、山财大退出前200
艺术梦中国梦·山东省大学师生美术书法作品大赛获奖名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