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健康的专养之道(二)

    (2)卫生保健

    ①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起居有规律;远离噪音,室内环境安静、整洁,空气新鲜;注意保暖,预防感冒;冬季多晒太阳。

    ②对危害大脑健康的四大杀手: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没有好的、健康的动脉血管,就不会有好的、健康的大脑。心脑血管疾病将直接影响到脑细胞得不到充足的营养,加速大脑细胞自然退行性变化的进程,引起脑细胞萎缩、变性,脑组织损伤,使脑功能下降。据临床统计,89%的脑出血患者,均有高血压病史;糖尿病人发生脑血管病的危险性是非糖尿病人的4-10倍,其中85%为缺血性脑中风。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都可以使血流改变,是脑血管损害的重要原因,是大脑功能减退的催化剂。要想老了不糊涂,一定要从年轻时期起就开始关注大脑的健康。

    ③重视失眠、神经衰弱、精神病、老年性痴呆等神经系统常见病的防治。

    (3)营养供给。

    在人体中,神经系统是最活跃的系统,脑是最活跃的器官,也是一个食量特大的奢侈器官。脑的重量虽然只占人体总重量的2%多一点,但是,脑部所消耗的能量却占到全身总耗能量的20%以上。

    ①要保障大脑维持正常活动的营养。糖、脂肪、蛋白质、维生素A、B族维生素、维生素C、维生素E、钙等都是健脑营养素,它们对脑的作用各异,缺一不可。我们一定要有意识的选择合理的食物,保证脑的营养供给,这一点对儿童少年尤为重要。

    ②要养成饮食清淡、富有营养、不过饥过饱等有益健康的饮食习惯。

    ③戒除烟、酒、浓茶等对神经系统有不良刺激的嗜好。

    (4)加强道德修养

    ①增强正面的情绪。拥有快乐、热情、平静、稳定等正面情绪较多的人,不气不愁,才能活到白头。

    ②学会自我控制与调节情绪。经常保持精神愉快、舒畅,心胸开阔。

    ③避免精神刺激。不触及各种精神性疾病的“触发点”。

    (5)顺应生物节律有规律的生活。

    要根据生物节律,保证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正常运行,防止神经错乱,生出各种精神性疾病来;学会减压、排忧、入静,有足够的睡眠和休息,使神经系统安定、内心平静,减少压力对免疫系统的干扰,防止长期高度紧张,把自己推向不健康和衰弱的亚健康状态。有安定的神智,才会有安定的身体,有静有动,才能无病无痛。今天我们能养成良好习惯,良好的习惯将为我们的未来带来快乐、幸福和健康。

    3、神经衰弱的预防与调理

    神经衰弱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症,多发生在脑力劳动者中,也是青春期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障碍。生活作息无规律、长时间从事紧张的脑力活动、缺乏体育锻炼与体力劳动,或突遭不幸、家境变迁、人际关系不融洽遭遇误解和委屈,背上了思想包袱等长期的心理压力和负性的情感体验,出现忧郁,造成高级神经活动过度紧张,都会导致神经衰弱。

    神经衰弱有两种类型:一种表现为兴奋性增高,症状为头痛、头晕、心悸、健忘、易出汗、急躁、不耐烦、好激动、好发脾气、不能忍受声音、光线的刺激,出现失眠、多梦、易醒等睡眠障碍。另一种表现为抑制性增高,症状为:头痛、头晕、心悸、健忘、忧郁、情绪不稳定、全身疲乏无力、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工作效率和学习成绩下降、食之无味、心事重重、精神萎靡不振、出现失眠、多梦、易醒等睡眠障碍。有时两种表现会交替出现。

    神经衰弱的预防与调理,一般要采用综合的办法:

    (1)物理防治法

    ①改变原有生活方式。根据生物节律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做到早睡早起,休息和睡眠充足,消除引发神经衰弱的各种因素。

    ②加强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过程,使皮层活动功能逐步恢复正常,从而减轻各种自觉症状;振作精神,消除疑虑,增强康复信心;增强体质,提高整体健康水平,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体育锻炼要因人制宜。抑制性增高,精神不振、孤僻不爱动的患者,宜选择球类、长跑、自行车等生动活泼的运动;兴奋性增高,容易激动的患者,宜选择散步、太极拳、轻微按摩等温和平静的运动。

    (2)心理防治法。分析病因及病情性质,树立信心,远离各种刺激因素,消除焦虑情绪,战胜疾病。

    (3)药物防治法。到医院就诊,接受医生的治疗。睡眠障碍不大严重时,一般选用安定等镇静药物,以减轻紧张焦虑情绪。

    (4)营养调理法。避免辛辣、烟、酒、浓茶等带有刺激性的食品。

    4、精神病的预防与调理

    现代的工业化、信息化,使人们的精神负担加重,引发了各种精神疾病,使人类由躯体疾病时代进入了精神疾病时代。精神病有抑郁、焦虑等多种表现,是常见、多发,可防、可治、可调养之症。

    (1)抑郁症的预防与调理

    抑郁症是以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青春期的青少年中较常见。据报道我国现有3000多万患者。其主要表现为:情绪压抑、低落,不愿与人交往,对一切事物不感兴趣,伴有失眠、食欲减退、体重下降等症状,有时会出现自卑、自责,焦虑,自我评价过低,感到无助、无价值,产生自杀观念和自杀行为,精神活动呈现为普遍的抑制状态。各种挫折,家庭不和,经济危机等心理因素是诱发抑郁症的主要原因。

    由于该病高度的隐蔽性,不少患者被误为思想问题,对工作不安心,因而得不到及时发现与有效治疗,大多数病人的病情进一步发展,造成自杀和自残等严重后果。全球的研究结果均显示,抑郁症是引起自杀的头号诱因,在我国,抑郁症患者自杀率约为10-25%,自杀的案例中,高达70%的患者是因抑郁症自杀的。

    抑郁症为复发性疾病,年复发率在30%以上,即全国每年有近800万人次复发,其中30%严重者需住院治疗。

    抑郁症的预防与调理包括:

    ①心理疗法。通过耐心疏导、情感活动、调节其思维,病症能够逐渐得以治愈恢复健康。

    ②多参加户外运动。户外的有氧运动和体力劳动,都有利于抑郁症的预防和治疗。

    ③防范各种刺激因素。

    (2)焦虑症的预防与调理

    焦虑是一种情绪反应,是个体面临不良刺激或预感到会出现挫折和困难时,所产生的一种复杂、消极、不愉快的情绪状态。在毫无原因、并不存在实际威胁的情况下,出现严重的焦虑不安、胆战心惊等症状,其紧张和焦虑的程度与现实情况不相符,这就是焦虑症,也是一种心理障碍。

    心神不宁、坐立不安,恐慌、精神紧张,总觉得大祸临头,担心有不幸的事情将要发生的表现者为精神性焦虑症。身体不适、心慌、手抖、多汗、口干、胸闷、尿频等多种自主神经失调的症状,又查不出其他原因的属躯体性焦虑症。

    生性胆小怕事、自卑、自信不足,遇事容易产生焦虑;对一些问题的认识存在问题,如怕黑暗、怕陌生人、怕异性、对一些不良行为和嗜好产生害怕和忧虑;女孩子对乳房的发育和月经的来潮也会产生紧张的心理压力可能导致焦虑;家庭关系不和谐,父母冷酷无情,打骂体罚孩子,也可以使家庭成员产生焦虑;肥胖症、神经衰弱等疾病常常会使人产生焦虑。若长期处于焦虑状态中,将引发高血压、冠心病、支气管哮喘等疾病。

    焦虑症的预防与调理包括:

    ①心理疗法。首先要建立起和谐的家庭关系,设法避免和消除各种不良刺激;其次要有决心、有信心、有耐心,有坚强的意志;再次要学习有关卫生保健知识,避免不知、不会为。

    ②物理疗法。各种有氧运动和适当的体力劳动,特别是能提高自我控制能力的太极拳运动,都有利于减轻和消除焦虑,是防治焦虑症的有效手段。

    ③药物治疗。焦虑症严重时,要看医生,服一些镇静剂。

    (3)神经性厌食症的预防与调理

    神经性厌食症是一种进食心理障碍性疾病。社会上对肥胖女性的歧视,不科学的减肥宣传,把身材苗条,与吸引力、成功、幸福、健康、充实联系在一起,致使很多女性为了身材苗条而节食;急性精神创伤、不良的家庭环境、长期精神不愉快持续抑郁等都可能导致厌食。这种进食方面的不妥行为,并不是消化系统器质性疾病引起的真正食欲缺乏。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这类进食障碍的患者有逐渐增多的趋势,以女性为主,年龄范围大多在10-30岁之间。年青女性总希望自己有一个苗条的身材,有的女性甚至错误的认为肥胖是丑陋的,产生怕自己变得肥胖的心理压力,以为节食就能变得苗条,对食物产生厌烦和反感,这种情感成为致病的潜在因素。

    神经性厌食症的主要表现:食欲极度缺乏,拒绝进食或进食量显著减少,有控制饮食的强烈愿望;体重减轻、消瘦,较原有体重减轻25%以上,比同年龄与同身高的标准体重低15%以上;间歇发作暴饮暴食行为;过度限制热量摄入,代谢障碍性并发症增加,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引起便闭、贫血、电解质平衡紊乱;还会出现月经不调、闭经等继发性内分泌及代谢的改变和躯体功能紊乱。

    神经性厌食症的预防与调理方法包括:

    ①提高对健康的认识,修正对体形的看法。

    ②通过心理治疗,强化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独立性,心理治疗要坚持半年以上。

    ③针对进食量少的特点,进食高热量饮食。

    ④加强户外活动和健身运动,以及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和体力劳动,增加消耗,增进食欲。

    5、中风的预防与调理

    中风是大脑血流供应被中断导致的疾病。大脑不能贮存能量,必须由两条主要的动脉源源不断的供给血液来提供氧气和葡萄糖等营养物质。只要血液供给出现障碍,由脑细胞控制的说话、观察力、理解力、肌肉运动等功能将会受到影响,出现半身不遂、手脚麻痹、语言障碍,甚至昏迷,危及生命。这种因大脑缺血,而出现的一系列功能紊乱统称为中风。大脑短暂的缺血,患者突然出现中风症状,在24小时内能完全恢复的叫小中风。大约1/3的中风病人在发病前都有过“小中风”发作的情况,这是发生中风的预兆,往往被病人忽视,而不去就诊,这是非常危险的。

    (1)引起中风的危险因素:

    ①小中风频发。

    ②高血脂、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造成脑动脉因粥样硬化而狭窄,形成血栓堵塞脑血管。

    ③脑血管破裂导致脑出血引起出血性中风。

    ④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

    ⑤长期吸烟、饮酒。

    ⑥长期服用避孕药。

    ⑦缺少运动和体力劳动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

    ⑧身体肥胖。

    ⑨性格急躁易怒。

    ⑩有中风家族史等等。

    以上的危险因素中,有些是发生中风的基本条件,有些是促使条件形成的因素,可以单独起作用,又可相互促进,联合存在比单一因素危险性更大。只要改变生活方式和环境条件,就可以有效的降低中风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2)中风的表现:

    ①面部或一侧肢体突然麻痹。

    ②说话能力和理解力丧失。

    ③视力模糊或一只眼睛失明。

    ④不明原因的突然剧烈头痛、头晕目眩、突然摔倒等等。

    (3)中风对健康长寿的危害:中风病人中,30%可能在一年内去世;60%可能在8年内去世;幸存的患者,50%的人可能会长期处于功能丧失的状态,生活不能自理。中风是中国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据卫生部统计,每年新增脑血管病人200万,其中3/4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每年150万人左右死于脑卒中。中风是仅次于心脏病和癌症之后的、人类的第三大致死原因。

    (4)中风的预防与调理。防治中风最好的方法是减少中风发生的危险因素。

    ①防治高血压。70%的中风病人有高血压,当血压降低时,中风的发生率也随之降低。

    ②不吸烟。吸烟能直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使血栓形成,使血压升高,是中风的主要诱因。

    ③调脂、减肥、不酗酒、防治糖尿病。

    ④坚持参加健身运动。运动有利于预防中风,但要因人制宜。儿童、少年、青壮年人,参加激烈一些的运动对预防中风更加有益,随着运动负荷和强度的增加,中风的危险将下降。中、老年人则以有氧运动为宜,坚持有氧运动中风的危险性会下降,大强度的运动不会出现叠加效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西医病名对照—神经系统疾病
抑郁症、失眠、神经衰弱,乒乓球来拯救你
精神病学中级职称练习试题
心理健康与健身运动相辅相成
我们都是时代的精神病人
脑健康受重视度不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