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亩三分地的由来

一亩三分地,多用来指代个人的小圈子或势力范围,属于中性稍带贬义的词汇。为什么是“一亩三分”,而不是“二分”、“四分”?这里还有很多来由和趣事。

北京先农坛是全国规模最大、祭祀等级最高的、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祭农场所。明、清两代的帝王多次御驾亲临,在先农坛举行“躬耕典礼”。先农坛为皇帝举行躬耕典礼而开辟的“耕藉田”俗称“一亩三分地”,被规整地分为12畦。耕藉田正北观耕台,为皇帝在行躬耕礼后观看众臣从耕之所。

皇帝的“一亩三分地”里打下的五谷可不是供凡人食取的,它被藏入号称“天下第一仓”的先农坛神仓中以供祭祀之用。可以想象当年帝王们头顶遮天蔽日的五彩大棚,身着飞金走银的皮弁服(皇帝行躬耕礼时的专用服装),在百官祝禾辞的伴奏下扶犁、执鞭徐徐行于平畴之上是多么惬意!

北京先农坛始建于明永乐时期。

当时明成祖迁都于北京,建立了位于京城南郊的合祀先农、五岳、五镇、四海、四渎、风云雷雨等诸神的山川坛,建筑布局礼仪规制“悉仿南京旧制”。虽是合祀,但先农之神有独立的神坛,其在山川坛中的地位也要比其它神祗为高。按太祖定制,每年要在坛内举行祭农、耕藉典礼,以示劝农从耕。那时的山川坛规模远比后日为小,简陋,按礼制所定山川坛南郊之祀为中祀,皇帝或亲祭或遣官致祭,因而建筑规模、等级不能与大祀之坛相比。

嘉靖帝时,更改祭祀礼仪制度。山川坛仍为中祀之坛,但建筑数量、布局均发生了变化。改造后,更山川坛之名为神祗坛。三万历时,为贮存藉田所获,并备京城各坛庙粢盛之用,于原旗纛庙与斋宫间辟建神仓,同时改神祗坛为先农坛。从这时起,先农坛之名才正式确立起来。

清代承袭了明代的祭农之制。顺治十一年(1654年)始恢复祭农行耕藉礼,把劝农从本提到重要日程。雍正帝甚至每年亲莅先农坛,并颁诏命全国设立地方先农坛,把对先农之祀变为国家重要祀典。至乾隆帝时,国富民安,于是大兴土木,对先农坛进行了大规模修缮改建。乾隆帝还令坛内空地广植松柏,以利圣洁。经过改造,先农坛各处功能更为明确,其布局形式延续至今。

一亩三分地上出的“事故”

清代为了适应繁冗的祭祀过程,避免亲耕时出现差错,清帝从雍正时起就有演耕之习,甚至亲植稻谷。每次耕藉之礼,都搞得并井有条,特别隆重。然而历史上也有过唯一一次失败的耕藉礼,因为失败,两位知县和一位知府受了严厉处分,这大概还鲜为人知。

事情发生在嘉庆二十年(1815年)三月,嘉庆帝按祖上的礼制到先农坛祭祀先农,行耕藉礼。和以往一样,先在俱服殿更换龙袍,后来到“一亩三分地”中。这天伴驾的有睿亲王端恩,克勤郡王尚格,庆郡王永璘,礼部尚书穆古登额,刑部右侍郎熙昌等。

嘉庆帝开始躬耕了,然而顺天府准备的耕牛,失去了往日的乖顺,不服驯导,说什么也不往前走,这时只好更换备用的牛只,不成想它们还是不服驾驭,御前侍卫十余人,忙得不可开交才勉强四推,嘉庆帝登上观耕台,观其王公九卿从耕,但他们所用的耕牛,更是不听驯服,甚至有的牛四处逃跑,不仅不能终亩,这简直是有侮皇威。这时皇颜大怒,耕藉为劭农大典,岂能当成儿戏?顺天府供备牛只,平时不勤加演习,玩忽从事。于是嘉庆帝下令,将专司供办的大兴县知县沈守恒,宛平县知县张洽“先行革去顶戴,交部严加议处”。顺天府尹费锡章等专职人员及其他兼管人员也都“交部议处”。以往的奖赏这次全部停给。

当然,以后就再也没有类似的事情发生了,顺天府尹及督率所属,都先期认真教演,驯导耕牛,再也不敢触怒龙颜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亩三分地"是怎么来的
耤田与粢盛—从皇帝的“一亩三分地”说起
一个严重被低估的景点——先农坛
皇帝也做秀:皇帝为何春天忙耕田?(图)
口头禅“一亩三分地”源于皇帝“亲耕”的耤田|雍正四年|具服殿
古代生产之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