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简明哲学小史 01


  • Socrates 之前、早期的希腊哲学家;
  • 这期间,哲学家关注自然世界的本质和起源;哲学发端的核心推动力是:在神话变得暗淡无力的时代,用理性思考继续探索神话所要解决的问题——
    • 探索万物之源;
    • 存在与运动的对立;

Thales

Thales 是原始的朴素唯物主义者,一位曾因全神贯注夜观天象而跌落坑中,并被色雷斯妇女嘲笑的哲学家。Aristotle 指出:585 B.C. 年 5 月 28 日是希腊哲学创始的时间,因为这一天发生的日食在之前由 Thales 计算并预言了。

水是万物之源。

水指的是原始起源所具有的那种神秘的巨大力量,一种开天辟地的神灵性。这句话揭示了在所有现实存在中有一个神灵的力量在起作用。

万物之中皆有神在。

一切事物的产生于存在都依赖于一个统一的法则。

Anaximander

Anaximander 是 Thales 的学生。基于物质世界生生灭灭这一特性,他认为每个事物都渴望超越自己特有的界限而希望滞留在存在之中。

无限是万物之源。事物来自何处,也必然消失在何处。

事物存在的时间长了,则犯了占据空间的罪恶,统治世界的必然性促使它们消亡,为新事物腾出空间。

Anaximenes

万物之源是空气(气体)。

Panmenides

存在存在着。

Panmenides 认为没有任何事物会改变。要寻找真正的存在,就不能死守暂时性的事物,而必须看到永恒的、位于所有现实存在之上的唯一的真实存在。这一存在是一体的、和谐不可分的、不动的、永恒的。这可以说开辟了形而上学的先河。

他认为人的感官认知是不可靠的。

Heraclitus

不可能在同一条河流中涉水两次。

Heraclitus 认为没有任何事物是静止不变的,所有事物都在流动、都是相对的。他意识到世界充满矛盾和对立,认为事物秩序的两个极端都是不可或缺的。

Logos 为灵魂所固有。
灵魂的界限是永远找不到的。

他第一次将研究的关注点投向了人的内心世界(「全面研究自我」)。

理性是万物之源。

他认为人的感官认知是可靠的,即「普遍的理性」。

Empedocles

Empedocles 折中了 Panmenides 和 Heraclitus 关于存在与运动的矛盾,提出了「四元素说」:大自然由四个根组成——土、气、水、火。

他主张将「物质」与「力量」分离;认为自然界有两股力量:「爱」使事物聚合,「恨」使事物分散。

Anaxagoras

Anaxagoras 质疑「四元素说」,认为基本组成物质可以分割成更小的粒子,万物中皆含有各物的一部分。他指出「秩序(睿智)」也是一种力量,可以造物。

Democritus

Democritus 提出了原子 (Atom) 理论:认同 Heraclitus 关于事物是流动的观点,但作为万物的基本组成,原子是不变的,永恒不朽的灵魂并不存在。他用原子来表组成事物的不可分割的最小单位,指出世间只存在原子和虚空。

诡辩主义 Sophism

  • 诡辩学家是怀疑论者,和自然派哲学家一样,他们批判传统神话,认为哲学问题或许有答案,但人类永远不可能解开大自然及宇宙之谜。
  • 相比自然之谜,他们更关心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问题。

人是衡量一切的尺度。

Protagoras 是诡辩主义的代表人物,他是一位不可知论者。他认为世间没有绝对的是非标准,事物的对错和好坏完全诉诸于人类自身的需求。


2. 古典时期

Socrates

Socrates 是一位理性主义者;他从未留下任何文字,但其思想对欧洲及整个世界的影响巨大。他有一位泼妇妻子,一直阻挠他进行哲学研究,但某种程度上却刺激了他的哲学研究。

认识自己

无所求者,离众神最近。

他十分贫穷,但精神生活饱满,有一股知足常乐的超然态度,坚持体操锻炼。

人生最重要的莫过于正确的思考。

认识自己,有自知之明,应该是人的特点之一。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无所知。

Socrates 逼问法

Socrates 逼问法使用的是严苛而极端的诘问和反讽。他在街上随便找到一位路过的市民,与之进行讨论和激辩,最终使他们认清自己的无知。他像产婆一样,帮助人们生出正确的思想。

他认为:真正的知识来自内心,而不是得自别人的传授。唯有出自内心的知识,才能使人真正拥有智慧。

任何一个问题都可能比一千个答案要更具爆炸性。Socrates 的逼问法触及到哲学的本质,哲学思辨本来就是怀疑,就是提出问题。最聪明的人是知道自己无知的人,因为知道自己的无知,所以他不断提问、不断探索。

理性的道德观

知善者必能行善。

Socrates 相信辨别是非的能力存在于人的理性之中,而不存在于社会中。此即「心灵的信仰」,在他看来这点无须证明。我们应不断学习,习得正确的见解,才能采取正确的行动,成为有德之人。

雅典就像一匹驽马,而我就是一只不断叮它,让它具有活力的牛虻。

正像我们通常会拍死牛虻一般,雅典市民们也把 Socrates 处死了。

Plato

Plato 是 Socrates 的学生,其学说和著作受 Socrates 影响深刻,某种程度上难以分割;和他的老师一样,Plato 也是一位理性主义者。Plato 创办了雅典学园 (Academus),有《理想国》、《裴多篇》、《会饮篇》等重要著作。

柏拉图式爱情

根据 Plato 在《会饮篇》中的描述:Socrates 特别喜欢与青年男子交往,他与神童阿尔克毕阿德互相爱慕。这位神童百般创造机会,终于得以与 Socrates 同床过夜;但 Socrates 一直十分克制,还对阿尔克毕阿德的交欢请求予以批评、教育和嘲讽;最终,「……我在 Socrates 身边睡了一夜,如同在我的父亲或者兄弟身边睡了一夜一样。」

Plato 借 Socrates 这一例指出:爱情不应全然是感官上的爱(尽管性爱并不被完全排除)。性爱创造的爱情结晶是实体的——新生的生命;但更高层次的结晶应该是双方在爱恋中发挥各自创造力、思如泉涌而习得的答案、知识和智慧。这才是爱情的本质——对美的原本、美的理念的追求。当我们赋予性爱有限的权力和余地时,我们就能步入爱情更高一级的层面中。这样的爱是进行哲学思辨的人对事物的本质的热爱与追求。

Plato 对于女性的看法具有局限性:他认为婚姻的目的是生育,尽可能产生更多的健康后代;在这一层面上讲,国家应该干涉每位公民的婚姻,政府可以将女性视作男性的公共财产,奖励给为国家有过军功或其它贡献的公民。

理念学说

Plato 认为理念是形成事物模样的抽象的精神模式,存在一个理念世界(理念的集合),现实中的实体事物都能在理念世界中找到对应的映射。如:要画马,需心中有马;心中之马即是理念马;实体马有各种残缺,但理念马永远是完美的。(参考:洞穴模型:《理想国》第七卷)。

  • 具体的、有形的事物是流动的 → 由感官世界感知,是不可靠的;
  • 抽象的、无形的理念是永恒的 → 由理性世界理解,是可靠的;

Plato 指出,理念的知识再人出生之前就已存在,正如灵魂在栖居于身体之前就早已存在(由此推出灵魂是不朽永生的)。人认识事物时,就会回忆起他曾看到过的它对应的理念,即认识是一种再回忆。每一次认识,都是灵魂在体验「一种回归本源的欲望」。所以,整个世界的追求就是对本来存在的理念的追求,就是暂时性对永恒性的追求。

理想国

身体灵魂美德国家
理性智慧统治者
意志勇气战士
欲望自制工匠

在这部与 Aristotle《政治学》、Cicero《论国家》并列为西方政治学启蒙的巨著中,Plato 设想:理想国的每一位国民都明白自己的角色所在。统治者与战士不能享受家庭生活,不许拥有私人财产;抚养和教育孩童的重大责任应由政府负责。

Aristotle

Aristotle 是 Plato 的学生。他是一位研究客观物理世界的哲学家;他创建了逻辑学说;他也是一位理性主义者,他还是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他著有《形而上学》、《伦理学》、《政治学》、《范畴篇》和《解释篇》等书。

理念学说的补充:客体先于理念

对于理念和实体的先后以及感官和理性的可靠性问题,不同于 Plato,Aristotle 认为:客观实体是先于理念而存在的,理念是人们对具体事物归纳形成的概念,这些概念是事物具有的特征;人没有天生的观念,在感官经验到各种事物之前,人的理性是真空的。

他将事物定义为:形式与质料的和谐统一。

目的论

不能把有生命的机体单纯地看成是各个部件的简单堆积或者一个机器。生命存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这个整体才能赋予各个部件各自不同的意义。

Aristotle 可以说是第一位生物学家,他通过归纳所得的规律对客观世界进行了诸多分类。在对有机体的本质进行研究时,他发现:每个有机物都具有一定的运动方向和发展目的,按其自有的目的性追求自我实现。

所有存在都按其固有的可能性不断地追求自我实现,整个宇宙都在不停息地向完美的方向发展。

他将这种思想推而广之,应用到对整个自然界的解释上,指出自然界每一存在都有其潜能和目的。这种追求「圆满实现」的目的论是其宇宙观中最重要的基本思想。

人本为善。人的道德义务便在于,将自己本质中原始的善良变为现实。

同样的,自我实现是人生存的关键,一个人应尽可能将本质中已有的可能性化为现实。这也正是后世人道主义的基本思想和最高准则(「成为自己」)。当然这种实现应基于这样一个前提:人能充分意识到自己是整个宇宙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神即精神,或者说神甚至超越了精神。

Aristotle 的目的论最终会触及「世界及人类的起源」这个问题,不可避免地会推出神是存在的,他也承认神灵是最现实、最圆满的。但神灵的本质也是认识,对于神灵认识对象为何的问题,Aristotle 将其指向了神灵本身,这一带有循环辩护性质的观点,是希腊哲学对现实起源的思辨的最高峰)。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神灵并非基督教意义上的上帝,而更接近于 Thales 的「万物中皆有神灵」的那种朴素、万有的统治规律。

逻辑学

在目的论问及人的本质究竟为何时,Aristotle 通过归纳人类与动物的不同,得出结论:人具有精神、理性,即认识、表达和解释事物的能力(他定义为 logos)。故,人生存的本来意义是成为有理性的动物,在于认识世界。在对 logos 继续探究的过程中,他创建了逻辑学,其中的三段论对后世影响巨大。

伦理学

Aristotle 的伦理学主张是:黄金中庸。

有人讲,……尘世之人只需关心尘世之物。我们不能听从这些人的劝告,而应该不断努力,尽可能地使自己得以永生不朽。
——《伦理学》

他认为人若要快乐,应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 能够享乐地生活;
  • 成为自由而负责的公民;
  • 成为思想家和哲学家;

政治学

Aristotle 主张:人如果不生存在社会之中,就不是真正的人。他认为君主制、贵族政治和民主政治是三种良好的政治制度。可惜,Aristotle 对女性有一定的偏见,这影响了中世纪和教会的普世思想。


3. 后古典时期

后古典时期,希腊文化逐渐由盛转衰。在风雨飘摇的不稳定社会中,相比纯粹的哲学知识,哲学家们更关心类似「人 / 哲学在社会中的地位」、「生存的意义」这些问题。在这一点上,享乐主义和禁欲主义给出的答案是截然相反的。

犬儒主义 Cynicism

犬儒学派由 Antisthenes 创立;代表人物有住在木桶中的 Diogenes。

犬儒主义者主张:真正的幸福并非建立在物质基础和外在环境上,它一旦获得,就永不可能失去。因此,人们并不需要刻意追求不重要的外在存在——我们无需担心健康,无需因生老病死而苦恼;我们应该忍受痛苦,但不必担心别人的痛苦。

享乐主义 Epicureanism

伊壁鸠鲁学派由 Epicurus 创立,主张享乐主义。

Epicurus 的反对者称,他的生活极度奢侈,声色犬马、拈花惹柳,是不折不扣的酒色之徒。他的追随者则声称,Epicurus 是理性主义者,是个生活朴素、有节制的人,他在花园中对信徒们讲学,还对奴隶颇有人情味。

快感是幸福生活的本源和目的。

Epicurus 主张人生至善乃是享乐。他认为,人的本质是追求幸福。而幸福首先是快感,是免除痛苦。

快感并不能被单纯理解为庸俗的感官快乐,而是精神上的更细腻的兴奋感觉。真正的快感与幸福源于灵魂的平衡与安静,达到这一境界的前提是克制狂热的激情。

精神不可动摇,灵魂如同风止一般平静。

Epicurus 指出,哲学的崇高任务正是医治狂热的激情,使灵魂中的骚动消失。理性是快乐生活的充分必要条件。

在隐居中生活!……如同上帝那样生活在同人中间。

通过抵抗物质诱惑,战胜一切可能破坏灵魂安静的东西,哲学家方能生活在自我满足、自由幸福的精神王国当中。

社会生活和自然现实是扰乱安静灵魂的主要原因。社会生活可以通过隐居来逃避,自然规律统治充斥的现实世界则很难逃离。Epicurus 指出要研究自然,才能解除恐惧。他继承了 Democritus 的原子学说。

神明是不朽的、幸福的。

在对神明的态度上,Epicurus 并不否认它们的存在。但他把神明排挤到人类生存的边缘上,使它们不会对人类构成威胁。在他的观点中,众神生活在一个悠闲自在的避难所里,无权对世人世事过问指摘,更加幸福。

死亡是虚无,……使短暂的人生变得甜蜜可口。

不可避免的死亡无疑是灵魂不得安宁的根源。Epicurus 主张用乐观的态度来战胜这种恐惧。人死之际,人的感觉也已消亡,从这点来说,我们永远感受不到死亡的痛苦,所以更不必畏惧死亡。人死之后,组成肉体和灵魂的原子也随之解散,所以他并不承认灵魂不死学说。

Epicurus 的学说,可以用他的「四种药草」作总结——

神不足惧,
死不足忧,
祸苦易忍,
福乐易求。

禁欲主义 Stoicism

斯多葛学派受犬儒主义影响较深,其创始者 Zeno 早前正是犬儒主义者。Zeno 衣食节俭有度,甚至于寒酸,他经常在门廊 (stoa) 下对信徒们讲学,斯多葛 (Stoic) 因此而得名。该学派主张可概括为禁欲主义,代表人物有 Seneca、Cicero。

Zeno 认为,生活的意义不在于享乐,而在于追求自身与生活的一致(「通过与自然合一」)。即:人的义务存在于自身,我们并不需要为实现某个公认的道德目标而努力,而是应该实现自己特有的意念,此即自我实现。人类的思想史上第一次出现了「个性」这样的概念,这是后来人本主义的启蒙。

人的自我实现并非主观意志的为所欲为,而是和人的天性紧密相连,与自然处于和谐之中。为了从道德方面把握自己的本质,区分善恶,我们需要认识自然。斯多葛学派和伊壁鸠鲁学派都研究自然,但出发点不同,对自然本质的理解也不同。

理性充满了宇宙的每个部分。

斯多葛学派主张宇宙间有且只有一个大自然(法则、公理或者神明),这种法则不随时空而改变。世界是神圣的、理性的、充满生机的。比这个认识更重要的是:人,也是神圣的。因为人的理性是世界理性的一部分,人的本质就是理性,人之所以可能认识真理,其根源即在此。

只有内心保持自由时,只有从事理性所选择的事情时,人才是自由的。

人的本质决定人的自由。自由并不是纯粹的为所欲为,只有在必然性的范围内才能实现自由。即,自由就是自愿地顺从神圣的自然法则。由此得出斯多葛学派的最关键观点:人应该服从自己的理性,由最高理性的道德法则决定我们该做什么、禁止什么、放弃什么,从而达到心灵与理性的和谐、自我与自然的和谐。

斯多葛学派同时认为,精神与物质并不存在任何冲突。这是一元论 (Monism) 的启蒙。

因为有道德法则也义务在身,斯多葛学派指出,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促进社会发展,也是自然的要求。这一点,也是与伊壁鸠鲁学派大相径庭的。

新柏拉图主义 Neo-Platonism

这一流派由 Plotinus 创立。他在罗马公开讲学,因为他总想启发学生提问思考,现场气氛活跃,他也允许女性旁听。

Plotinus 蔑视肉体和感官欲望,他有着遁世的倾向。这种倾向可能起源于他有着数次「与神明合而为一」的神秘经验。据说他在极度兴奋之中,灵魂升华,超出世界之外。

「出窍」之时的所见所闻难以形容——因为人的所有词汇都是在与尘世的接触中获得的,用来描述超乎现实之外的存在(如:神明、上帝等)显然是不准确的——Plotinus 使用了否定排除的方式来阐释:把不适合、不属于神明的东西否定,所剩下的即是神明。

神明是纯粹单一的。

在他的否定之路上,神明不是有限的,不是可分的,不受时空限制,无形体、无大小、无状态……因此,Plotinus 指出神明是纯粹的单一。

我即宇宙,我即上帝,我即宇宙之心。

和许多宗教不同,Plotinus 主张神与现实世界的差距并不明显。我们悟道即可成佛。


4. 中世纪哲学

中世纪是欧洲的黑暗时期,这一时期的哲学与宗教紧密相关,以基督教哲学为主。有时过度迷信理性思考的重要性,并且面临着理性与信仰的冲突。

St. Augustine

St. Augustine (Augustinus) 出生于罗马帝国北非行省。年轻时继承了没落的罗马遗风——寻花问柳、放荡不羁,和一位妓女及他们的儿子一起生活。他是对西方世界有重要影响的基督教哲学家,著有《忏悔录》、《上帝之城》等作品。

在 Augustine 之前,还没有人像他那样生动具体地将自身当作哲学研究的对象。他将哲学的眼光开始完全转向人的内心。他不像一般的希腊哲学家那样将人看成宇宙的一个环节,也不像 Socrates 及其继承者那样将人看成社会活动中的行动者,也不像新柏拉图主义者那样将人看成是从神明之中迸发到世界上的一个小小部分。他主张人的本质特征只有通过观察自己内心才能发现。

你创造了我们,使我们向往你。我们的心处于不安之中,直到在你那里找到安宁。

Augustine 早年信奉过摩尼教 (Manichaeismus),这个半哲学半宗教的教派主张严格对立的二元论(宇宙是由善恶、光暗、生死等二元构成)。他认为人性本善,为了在生活中只做善事,人应该反省观察自己本来的善良天性。

他全心思考「恶的问题」,根据原罪学说,人的罪孽无法摆脱,故人之所为不见得尽善,在所为非善时,人无法选择自己的行动(神已安排了一切);但为了不使原罪的概念失去意义,又必须将罪孽理解成某种过失,这又不得不赋予行动者一定的自由意志。他陷入了原罪说和自由说的对立之中。

后来 Augustine 比较倾向于新柏拉图主义。他将 Plato 基督教化,指出「理念」存在于神的心中,弱化了二者可能存在的冲突。同时,他将原罪说与自由说的矛盾归结于神的神秘旨意,他称没有人值得神去救赎(有些人注定得到救赎、有些人注定受到惩罚),尽管我们不能理解神的安排,但我们应服从这些安排、这些神圣的秘密。

Augustine 一再强调,信仰离不开认识。但尽管如此,信仰位于思维之上这一点并没有因此被动摇。我们知道我们存在着,这甚至可以说是唯一能经得起任何怀疑的可靠认识。我们必须把神理解为最高级的存在,即神是哲学研究最高贵的对象,超越世界的灵魂则次之。他认为人的本质是由三部分组成的:记忆力、意志力和观察力。

和希腊哲学家不一样,Augustine 更关注人类历史,而非自然界。他研究人在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对人类历史作出了比较全面的解释。某种意义上他是西方世界第一位伟大的历史哲学家和历史神学家。

Anselm

Anselm 是坎特伯雷大主教,英国教会的领袖人物,同时服从教皇和国王的指挥,也一直尴尬地陷于高层的政治斗争之中。

Anselm 为中世纪的哲学和神学奠定了基础,他澄清了思维与信仰的关系,并且试图证明神的存在。

我信仰,是为了我能够认识。

假如我不信,那我永远不会认识。

Anselm 坚持认为,思维或信仰都无法单独把握真理,单纯的思维无法触及事物本质,思维必须植根于信仰之中,信仰也必须和思维接轨。信仰是所有认识的出发点,信仰促使我们去认识(以爱情为例:越爱她 / 他,就越想认识她 / 他,同理,谁爱着神,谁就必然想认识神)。从这一相互关系出发,思维和信仰之间就不会产生矛盾。Anselm 解释道:神是思维的对象,同时又是思维能力的创造者。

对于神的存在的证明,Anselm 遵循 Augustine 的思路,指出:善和美必须有一个绝对的尺度,否则我们无法衡量。绝对尺度的存在意味着最高的善和美的存在,这一最高的存在只能是神。推而广之,所有存在都以一个绝对的存在为前提,这个绝对的存在必然是神。后来人,如 Thomas Aquinas 对此不以为然,Kant 对此也持反对意见,但这一思路影响了 Descartes、Spinoza 和 Hegel 等。

Aquinas

Thomas Aquinas (Thomas von Aquin) 不仅是中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也是最胖的哲学家——他是个身材伟岸、大腹便便的巨人,绰号「沉默的公牛」。他出身意大利贵族家庭,年轻时却加入提倡戒欲清贫的圣多米尼克斯教团。据说其兄弟为了逼迫其回家,把他和一位妓女同锁在一个房间中,他烧红的木头自卫,吓退了尝试亲近自己的妓女。他献身于重新奠定基督教哲学和神学基础的事业之中,著有《神学大全》、《反异教大全》等作品。

随着由阿拉伯人保存的希腊文明重新传回欧洲,希腊哲学——特别是 Aristotle 的哲学体系——给中世纪基督教哲学带来了很大的威胁和冲击。Aristotle 通过理性取得的关于现实世界的真理与当时普遍认识的信仰得到的真理是冲突的。

神的恩赐并没有取消自然,而是使它更完美。

Aquinas 想要解决这种「两种真理」的困境,他试图消弭 Aristotle 的哲学体系与基督教神学的冲突,最终将 Aristotle 基督教化。他对理性和信仰划分作用范围,指出:信仰与理性各自占有自己独立的领域,在面对现实世界时应以人的自然理性为准绳,信仰的对象则位于自然理性获得的真理之上。

他将理性和信仰都归结于神,认为神同时创造了这两者。他指出有两条可接近神的途径:通过信仰与基督的启示,或者通过理性与感官。理性仍需服从于信仰,是「信仰的导言和序曲」。相比于 Augustine,这已是很大的革新:Aquinas 也认为神是哲学研究的最高对象,但居于其次的则应该是现实世界本身,这是他哲学理论的「世俗性」所在。

Aquinas 探求事物的本质,他认为事物的本质位于神的精神之中,而哲学最终追寻的即是神创世时的思想轨迹。人的认识最终只能是认识神的理念。他还使用 Aristotle 的目的论,通过溯源式的推理,证明了神的存在。

我不能再工作了;我所见的东西对我而言如同全部,我所写的东西如同糟粕。

在 Aquinas 感到临近死亡时,他用这段话语结束了其生涯。

Eckhart

Meister Eckhart 也是终生的神学工作者,曾用德文向修女们通俗地讲解神学主张和哲学思想,他一生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经历是他和官方教会的争论。他的论点和行为争议颇多,教皇也公开宣布其某些观点属于异端邪说。他是神秘主义和神秘哲学的代表。

人自己本来就已经带有真理。

Eckhart 设计了一条认识、触及甚至成为神的路:隐遁→告别自我→发现「灵魂火星」→与神完全合一。他主张,彻底遁世的人,可以将分散在外部事物上的力重新召集,凝聚在内心以使「灵魂火星」闪现。他用「灵魂火星」指代隐藏于人的灵魂深处的与神相似的部分,可以用来认识、感受神明。甚至,灵魂深处这种火星本来就是神的源头,一旦抵达这里,就能与神明完全合一。这样的合一,是一种新生。

人能够放弃的最高级与最首要的事情是,为了神故而放弃神。

从 Eckhart 这种神秘经历可以引申出对神的思辨:神就是存在。但他无法解释神与其它存在物的区别,他只能指出:神明无法被理解、被表达,若一个人热爱神明,他就必须把一切关于神明的形体、精神、存在等的想象根除。

Nikolaus

Nikolaus von Cues 是渔夫的儿子,也是神职人员,有《论追求智慧》、《论追求上帝》、《论起源》、《论天主教和平》、《试论我们知道自己无知》等著作。

在 Nikolaus 之前,主流的方法论是研究事物的质;Nikolaus 却提倡对事物的量的研究分析。他发现,在所有现实存在范围内,我们看到的总是矛盾与分裂,但占首要地位的却是统一。

如果想要看到你,上帝,思辨理性必须变得无知。

Nikolaus 也试图描述和解释神,为此他寻找或定义了一大堆名词、概念和规定,但还是解决不了问题。由此他产生一个大胆的想法:既然通过知道无法认识神,那也许能通过无知认识它。Nikolaus 的思辨方式也就是否定神学,只通过否定句描述神。Nikolaus 也诉诸于神秘主义,但无论是通过否定还是神秘经验,他企图描述、观察神的努力都没有成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柏拉图《情敌》译疏
欧洲文化史
哲学的终极解释 ---——48张图让你秒懂几乎所有的“XX主义”
哲学的故事04(金发燊译本)
Chart of Plato and Aristotle (~400 BC)
柏拉图的理念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