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听课笔记:《以康德哲学为观照中西人格对比》之人性观

通常,一谈论人性,必然涉及人性的善恶。中国哲学上对人性的探讨大致分为性善论、性恶论、性非善非恶论、既善既恶论、善恶相混这五种观点,康德在《单纯理性范围内的宗教》中提过历史上的这五种观点。从逻辑上看,这大致包括了所有哲学上的人性观。

中国传统文化的心性之学基本是建立在人性本善的基础之上。人性本来就是纯洁的、诚心诚意的,“诚”是人的本性。“性相近,习相远”,由于受到社会习俗的污染,人才会堕落。所以,儒家主张恢复人的本性,孔子追求童心境界,孟子讲求放心、李敖讲复性,这一点与道家“返璞归根”、“复归于婴儿”是一致的。诚然,荀子讲性恶,但“恶”指的人身上的动物性,人倾向于弱肉强食、损人利己,但他认为人身上有另一种本性,即人懂得“分,这是人与动物不同的地方,““分”就是礼、礼教、礼法等系列规范,实际与孟子的“善”并不对立,其实相通。

西方文化对善恶的讨论承认了自由意志,容纳了人性为恶的可能性。诚然,有许多人主张“人性本善”,如苏格拉底、法国唯物论者,但这种“善”是包含了私欲、利益。康德说“最大的善是德福一致”,“善”包含了个人“幸福”、“利益”,而这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来所恰好是“恶”,个人的幸福、目的、利益在“义利之辨”中被舍弃,《大学》说“止于至善”,要“存天理,灭人欲”,不包含任何的目的。

我认为,无论人性本善或本恶,都是一个独断的假定,没有经过证明的。与此相反,我比较坚持西方哲学上对“人性”的理解倾向。所谓人性(Humannature)就是人之本性,要归结到自由意志之上,因此人性并不能定性,而是充满可能的趋势。一个人是一个好人,并不因为他生来是一个好人,而是因为他在面对“恶”的选择时,愿意为“善”并坚持了下去。

其一,这有其语言学上的渊源。“人性(Humannature),“nature”这个词在西方中一是指自然,二是指本质,人性就是“人的本性”、“本质”,就是人自己造成的,而不是天生就有的,因此人性是建立在自由意志的基础上的。

其二,人性不可规定,在现实中起作用时,一开始表现为“恶”。亚当夏娃吃了智慧树的果子,有了自由意志后,第一个选择的是犯罪、违抗上帝、对抗善。弥尔顿在《失乐园》里说亚当夏娃失去了乐园,却恰好提供了一种希望。一种什么希望呢?就是建立在自由意志上的真正的善,真正的善体现在人类通过不断的追求,一步步接近上帝,赎自己的罪,当人回到上帝身边时,才是真正的善。而亚当夏娃在伊甸园最初的天真的状态(性善),严格说还不是真正的善,因为它没有自由意志,是天生的,被决定的。

其三,人性的“善”是道德的终点而非起点,真正的“恶”是自欺。康德认为,自以为本心纯洁、人性本善的规定是虚伪甚至是恶的。一个人如果总标榜自己本性善良,那即便做了很多坏事还是觉得自己赤胆忠心。相反,唯有意识到“人性”的“善”是一个不断追求的目标,是道德终点而非起点则会培养起人的忏悔意识,“我意识到自己可能会做错事”。因此,做之前好好思量,尝试后好好反思而不是肆意妄为。

综述,我认为人性要建立在自由意志的基础之上;真正的善是在忏悔、反思中一步步的回归;真正的恶是人性的骄傲自大、自以为无罪。需加以说明的,正因为人性不可规定的,它表现出来也是复杂的,与其把它看作非黑即白的,不如说它更像一个立体的魔方,每个人的人性都很丰富,在勇敢意识和接纳为“恶”的可能性时,更重要的是运用自由意志,能够选择、持续地贯彻的是“善”的一面。

日记:心情是很不好的,觉得哲学写作好像写不出自己什么东西来,我能做的就是去领会结合自己经历,但是新的东西好像也不出来,就很无奈。眼睛又开始干涩了,准备洗洗睡了。好不容易写完“人性之思”,发现还要穿插着其他的内容,然后又得重新写,内心就是whatthe fuck ,一做英语心情就好,以后放在最前面好了,哎。Go ahead 虽然觉得自己快不行了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劳动与诅咒,或人与自然关系的分裂和征服
人性之争——人性善恶之别,对社会治理模式有着深远的影响
人生善恶本性的来源——量子力学告诉世界
智慧的痛苦其实就是人的痛苦
人性对文明的形成有什么影响?
人性……(随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