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历史《易经》告诉你(三)
    第三章  龙马龟说话

    “龙马附图,神龟载书”。

    这句话,是所有易学人士都熟悉的。她的意思就是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而圣人所“则之”的这个《河图》,是由“龙马”背负,在黄河上展示给人类的;圣人所则之的这个《洛书》,是由“神龟”承载,在洛水上展示给人类的。

    那么,《河图》《洛书》为什么要分别由“龙马”和“神龟”负载呢?她们为什么又是出现在河洛地区呢?她们所表达的意思,到底是什么呢?

    这些问题,我们只有请“龙马”和“神龟”开口,看看它们是怎么说了。

    而“龙马”实际上不存在,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最早只是伏羲氏部落的图腾;现实世界里确实存在的,只有马;“神龟”也不存在,现实世界里确实存在的,是各个品种的凡胎肉体之龟。

    那么,我们不妨现实一点,来让龙、马、龟告诉我们,关于《河图》《洛书》的一些秘密吧。

    第一节 请龙说话

    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龙,是距今8000年的辽宁阜新查海文化遗址中的堆塑型龙。这个龙由大小均等的红褐色砾石堆砌而成,身长19.7米,宽1.8—2米。巨龙堆塑在聚落遗址中心的广场上,头部朝东南,尾部朝西北,与聚落居民房址方向一致。

    由此可见,龙在当时已经具有神圣的地位和特殊的文化含义,聚落居民可能已经把龙当做保护神或者祖先加以崇拜和祭祀。

    此外,在距今约8000—7500年的内蒙古赤峰敖汉旗兴隆洼文化中期遗址中,则发现了猪龙。先民们用两个相对摆置的猪头骨为首,用陶片、残石器和自然石块摆放出躯体,具有鲜明的宗教意义。

    而另一则猪龙形象,是出现于距今7200-6400年的赵宝沟文化中一件矮腹陶罐上,为猪首蛇体,身上用网格纹、条纹或戳点纹表示龙鳞。

    到了距今6400年左右,属于仰韶文化的河南省濮阳市西水坡墓地,便又有龙与其它动物组成的蚌塑图形。图形一共为三组。第一组为一龙一虎;第二组是龙、虎、鹿和蜘蛛等;第三组有虎和龙,而人跨骑于龙身上,双手一前一后,虎在龙的北面,作仰首奔跑状。

    由于仰韶文化时代就是女娲氏“代宓犧立”的时代,是山水文化与草原文化相互融合的时代,所以,自此以后,龙的形象,就随处可见了。

    但是,在女娲氏“代宓犧立”之前,龙的形象,应该是只限于伏羲氏所在的华北草原地带的。

    这就是说,由“龙马”负载的《河图》,应该是出现在华北大平原才对。

    可是,她为什么出现在了河洛地区的黄河之上呢?

    虽然河洛地区也基本上靠近华北平原,然而,看看它的四周——太行山、中条山、伏牛山、嵩山、黄河、洛河,它基本上就是被一些大山大水给包围了。

    那么,为什么具有草原文化的伏羲氏部落,会跑到被大山大水所包围的河洛地区来呢?

    这个问题,我们就只好请马来回答了。

    第二节 请马说话

    中国的家马和马车,是在商代晚期才大量出现的。在河南安阳殷墟、陕西西安老牛坡、山东滕州前掌大等商代晚期的遗址中,都发现了用于殉葬和祭祀的马坑和车马坑,在墓室中也出现了马骨。

    然而,这种考古发现,离我们的要求太远。因为,黄帝又称轩辕氏。可见,应该在黄帝时代,就有家马和马车才对。

    可是,这样的实证,并不出现在中国,而是出现在了中亚。

    英国埃克塞特大学和布里斯托尔大学领导的考古小组,在美国《科学》杂志上介绍说,对位于哈萨克斯坦北部波泰地区出土的马的骨骼进行分析后发现,这些马的脚骨与青铜时代已驯化的马相似,而与同一地区的旧石器时代野马不同。某些古代波泰马的头骨,还揭示了这些马的牙齿上有戴过马嚼子的印记。

    研究人员还通过采自波泰陶器碎片的同位素数据,分辨出了来自马奶的油脂,他们甚至还能够确定这些马奶是在夏季的时候被挤出来的。

    研究人员认为,这是迄今所记录的人类最早驯化马类的证据。

    这些发现证实,至少是在6000年之前,中亚人就懂得了继续从野外获得野马(亦称泰班马),并与先前捕来的家马杂交,从而扩大他们所拥有的马群。

    然而,即便6000年之前的家马同时也出现在了中国,这与我们的要求也还是太远。

    因为,《河图》《洛书》出现于伏羲时代,而仰韶文化时代就是女娲氏“代宓犧立”的时代,可见,《河图》《洛书》是出现于仰韶文化之前,也就是出现于7000年之前。

    那么,7000年之前,华夏地区有没有家马呢?

    如果没有,那么,“龙马”又如何产生呢?

    据说,“龙马”的形状大体象马,只是身上有龙鳞。

    7000年之前有关家马的实物证据,看来是不可能有了。但是,间接的证据还是有的。

    在宁夏卫宁北山深处的一片叫做大麦地的荒漠里,有个15平方公里的无人区,里面有酸枣,有骆驼蓬,也有岩画。

    这些岩画,据有关专家(当然,也可能是砖家)判断,早期的作品产生于距今2万年至3.2万年,大部分则是产生于公元前一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也有少数作品延续到公元前一千年左右的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

    而在这些作品中,就有古人骑马的形象描绘。

    这能不能表明,早在一万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驯化了马,并且将马作为了骑行的工具呢?

    从理论上讲,一万五千年前的庖犧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开始畜牧了。也就是说,在那个时候,他们就有能力,也有意愿驯马。

    只不过,不知道他们那时候有没有离开甘肃天水,有没有北上到宁夏、内蒙古一带的草原地区。

    总而言之,《河图》中有“龙马”,说明伏羲时代已经使用了马,并且对马的特性也是非常了解的。

    那么,马有哪些特性呢?

    马如果不是被驯养,它就是一种普通的野生动物,并没有什么特征可以向人类显示。只有当它被驯养之后,它的性情刚烈、善于奔跑,可以将人和物驮载至远方,并且最容易使用于战争的特征,才被人类所认识。

    所以,《河图》中出现马,一方面说明,《河图》所表达的内容,具有象马一样性情刚烈、善于奔跑,可以将人和物驮载至远方的特征。另一方面,也可能显示,当时的战争比较频繁,强悍的北方草原部落,已经将马使用于战争了。

    而这,可能就是《河图》《洛书》为什么会出现在河洛地区,而不是出现在北方的草原地区的原因。

    因为,草原地区地势平缓,适宜于战马的奔跑,对战争中进攻的一方有利。所以,企图逃避战争的一方,必然要选择离开平缓的草原,而迁徙到具有山水阻隔,不利于战马奔跑的地方。

    而河洛地区四面山水,就正是这么一个不利于战马奔跑,却又靠近草原,不失草原之风韵的地方。这不正适宜于在战争中被打得落荒而逃的伏羲部落的残兵败将们,苟延残息吗?

    那么,当时在草原地区,是不是有那么严重的战争发生呢?

    在距今8000年-7600年的河北省武安市磁山文化遗址里,考古人员发掘出的粮食,多达万斤。

    这么多的粮食被遗留下来,粮食的主人们遭遇了什么可以想象吗?

    第三节 请龟说话

    据科学考证,远在距今约二亿五千万年的古生代二叠纪和中生代三叠纪交替的时代,龟就和恐龙等爬行动物一样,已经成为一个独立强大的家族了。

    在历经几次冰川期的折腾之后,其它爬行动物都消失不见了,惟独龟得以生存下来。所以,到现在,除了银杏树之外,当今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都无法同龟的资历相比。

    考古学发现,两亿多年前的龟化石,和当今之龟的形体基本上没有差别。可以说,今天的龟,就是二亿多年前龟的活化石。

    对于龟的这种处变不惊的能力,我们的古人当然也不会视而不见。

    有道是:“千年的王八万年的龟”。古人经过观察与研究,发现?龟的最大特点,就是长寿。而它长寿的原因,就是它性情宁静,会龟息。

    《史记·龟策列传》记载:“南方老人用龟支床足,行二十余岁,老人死,移床,龟尚生不死。”“江傍家人常蓄龟饮食之,以为能导引致气,有益于助裹养老。”

    正是由于龟的这个长寿而又宁静的特点,它在华夏先人心目中的地位,就是非常神圣的。华夏先人把它当成是上天的信使,通灵的法器。

    在9000年前的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文化遗址里,就出现了成组随葬、内装石子的龟甲及其契刻符号。而商代的甲骨文,大部分都是刻在龟甲之上。这些龟甲及其文字,都是商人使用龟甲进行卜筮活动的证明。

    除了以其跟神灵对话之外,在共工氏“头触不周山崩”,天塌地陷的时候,女娲氏还依靠它来顶天立地——“断鳌足以立四极”。

    也正是因为如此,后来的许多神话中,龙就为至高无上的皇帝,龟就为操持天下的丞相。

    而“龟驮碑”,就成为皇帝给有功之臣显威颂德的象征。凡圣贤忠良,具有重大功绩须立碑铭记的,都要有龟趺(音伏,龟形碑座)。

    那么,“神龟”为什么会承载《洛书》而出现在洛水之上呢?

    一方面,或许“神龟”所承载的《洛书》,就代表它作为龟丞相所操持的天下,就代表天下长久不变的存在;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它能给战乱中的人们带来一种精神鼓励、心灵安慰,表示“神龟”出现了,天下就要太平了,战争就会结束了。

    第四节  龙龟对质

    孔子以来的两千多年时间里,包括孔子、老子在内,是没有人确切地揭示过《河图》《洛书》的具体涵义的,即便有人表达了想法,比如《河图》象征“天圆”,《洛书》象征“地方”,也只是猜猜而已,没有足够的论证,更不能让人心服口服。

    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

    语言不通啊。

    前人用象作语言,而后人却用字作语言,不但两者的表达方式不一样,两者的阅读习惯也是不一样的?。

    其实,从理论上讲,象不需要约定,就能够让所有的人都读懂,而字则必须约定了才能够让有约定的一般人都读懂,所以,相对来说,读象,本来是应该更容易一些的。

    可是,后人们为什么又读不懂前人们创作的象呢?

    原因就是,我们已经习惯了读字而没有想到过要读象,所以,本来该会的本事,反倒被丢生了,从而就不知道该怎么去使用了?。

    我们读字的时候,是否习惯于只读纸面上的字,而不管纸——这个字的载体,它的大小、颜色、厚薄、质地等等特征?

    因而,我们在理解《河图》《洛书》的时候,是否也只注意着她们的由点数所组成的象,而不管其点数所组成的象的载体不管承载这个点数所组成的象的载体是个什么样子的?更没有思考过它们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的?

    象者,像也。凡是具有形象性,可以让人比拟、联想的创作,都是象。所以,不但虚拟的东西可以为象,现实中的每一个可见之物,更加可以为象,只是看你有没有把她们理解成象,只是看作者有没有把她们利用成象。

    这样一来,我们有没有感觉,我们在理解《河图》《洛书》的时候,发生了理解方式上的错误呢?我们有没有习惯于只看“纸”——载体上的内容,而没有思考这张“纸”——载体本身,它还有没有什么想要表达的涵义,它是否也是《河图》《洛书》之表达中的一部分呢?

    在“象文化”中,载体所承载的内容是象,难道载体本身就不是象吗?难道这个载体本身之象就不能作为内容,而和它所承载的内容合二为一,共同作为作者的表达吗?

    扭转我们的阅读习惯,以正确的读象的方式去阅读《河图》《洛书》,我们就会发现,“龙马负图”,“神龟载书”,这“龙马”与“神龟”,也是我们不可忽视的象,也是我们需要理解的《河图》《洛书》的内容呢。

    那么,“龙马”与“神龟”,又分别有着什么样的寓意?它们在《河图》《洛书》中,分别可以表达什么样的内涵呢?

    这就要看它们各自都有些什么特征,要看它们各自都能够向我们透露出多少信息了。

    现实世界里并没有“龙马”这个东西,所以,“龙马”只能分成龙和马两个象来探讨。

    龙是一个虚拟的动物,在当时来说,是伏羲氏部落的图腾。而《河图》以龙来比附,说明《河图》所表达的对象,非常尊贵,并且象龙一样有千变万化、主宰一切的能力和权力?。

    至于马,它是一个草原性的动物。它的特征就是性情刚烈、善于奔跑,可以将人和物驮载至远方,最容易使用于战争。所以,《河图》以马来比附,就是说明,《河图》所表达的内容,具有象马一样性情刚烈、善于奔跑,可以将人和物驮载至远方的特征。

    至于龟呢?其特点就是长寿。因长寿而带着灵气。所以,《洛书》以龟来比附,说明她所表达的内容,在地位上虽然不及《河图》所表达的内容,但也是很尊贵的;另外,它的主要特点就是性情平和、长寿,可以长久地存在。

    那么,从这个分析中,我们可不可以总结到《河图》《洛书》的相对性可不可以联想到她们与《太极图》和《五行图》之间的联系呢?

    《太极图》和《五行图》,一个表达“存在”,一个表达“变化”。

    而《河图》与《洛书》,一个性情刚烈、善于奔跑,可以将人和物驮载至远方,这不也是表达“变化”吗?另一个性情宁静、平和而又长寿,可以长久地存在,这不也是表达“存在”吗?

    所不同的是,《太极图》和《五行图》比较简单,而《河图》《洛书》相对复杂。所以,也许《太极图》《五行图》是表达简单的“存在”与“变化”,《河图》《洛书》则是表达复杂的“变化”与“存在”呢。

    第四章 “伏羲”说话

    伏羲又叫宓犧、庖犧。

    他叫“宓犧”的原因,是因为他“结网罟以教佃渔,故曰宓犧氏”;他叫“庖犧”的原因,是因为他“养犧牲以庖厨,故曰庖犧”。

    那么,他为什又叫“伏羲”呢?

    “伏”的字形结构,是一个“人”带着一条“犬”。而“伏”的本意却是趴在地上。

    一人一犬,趴在地上干什么呢?显然,这是在打猎或者打仗,是在伏击野兽或者敌人。

    而“羲”,上面一个“羊”,显示牧羊;下面一个“禾”,显示种庄稼;“禾”下面又有一个“拐”,这个“拐”,就是对风的形象化描述,显示这个部落或者氏族是燧人氏和华胥氏的后裔;燧人氏姓风、华胥氏姓风、女娲和伏羲都姓风,他们是同一条血脉;另外,这个“拐”,也可以说是一种图腾,是表示草原上的龙云形状;而在“羲”的下面右方,是一个戈,显示战争。

    “伏羲”这两个字,给我们提供了多少信息呢?这些信息告诉了我们一些什么呢?

    伏羲氏是华胥氏的后裔,祖籍在今天甘肃天水以秦安县为中心的成纪文化圈一带——“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包牺于成纪”。在发展出农业生产之后,随着当时农作物喜欢干旱的特性,他们就逐渐向北方迁徙,又随着北方的环境和气候,形成了自己亦农亦牧的生活以及剽悍阳刚的性格。

    伏羲氏本来是背井离乡,从原来的燧人氏和华胥氏中分离出去的一部分人。可是,他们后来却成了燧人氏和华胥氏的“正宗”,把一直固守家园,继承燧人氏和华胥氏衣钵的女娲氏给比没了——

    “包犧氏,风姓,代燧人氏而王天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包犧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旁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于是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结网罟以教佃渔,故曰宓犧氏;养犧牲以庖厨,故曰庖犧。有龙瑞,以龙记宫,号曰龙师”。

    之所以伏羲氏把女娲氏给比没了,就是因为他们确实是比女娲氏发展得好。

    在伏羲氏所在的东、北方草原文化——贾湖文化、南庄头文化、兴隆洼文化发展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女娲氏所在的陕甘一带山水文化,仍然保持着他们分家时的低调,毫无起色。

    直到磁山文化、裴李岗文化发展的末期,女娲氏的仰韶文化才你方唱罢我登场——“女娲氏亦风姓,蛇身人首,有神圣之德,代宓牺立,号曰女希氏”。

    然而,正所谓谁笑到最后,谁就笑得最好。

    正因为伏羲氏的阳刚性格,正因为草原文化的容易冲动,正因为战争,伏羲氏终于衰落了,以致于女娲氏“代宓犧立”。

    《河图》《洛书》出现在河洛地区,实际上就是伏羲氏衰落的最好证据;她们作为伏羲氏时代最亮丽的文化,作为华夏远古文化的最高成就,作为华夏先人的最高智慧,实际上也是这个时代的绝唱,是这个时代最后的丧钟。

    丧钟托起了灵魂的升华。

    而只有升天的灵魂,她的言语才能够为人们所倾听。

    所以,《河图》《洛书》就不是由人类展示给人类,而是由“龙马”与“神龟”展示给人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河图与洛书的由来
第四回【文献说明】
考古揭秘: 河图、洛书并非天书
河洛文化片段
易学大师张忠田讲述易经来源之谜
绝世孤品 “含山玉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