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临床大数据发布:脾肾阳虚证
脾肾阳虚,为中医常见证候。多由肾虚衰,不能温养脾阳,导致脾阳亦虚;亦有脾阳久虚,不能运化水谷精气以充养肾,遂致肾阳亦虚者。二者往往又互为因果。 症见畏寒肢冷、气短懒言、身体倦怠、大便溏泻或五更泄泻,或肢体浮肿,甚则腹满臌胀,舌淡胖苔白滑,脉虚大或细弱。治宜温补脾肾。
本文以“脾肾阳虚”为关键词或主题词,检索中国中医药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间限定为1949年至2015年,仅纳入临床研究文献,包括临床试验、随机对照试验、临床观察、队列分析、对照试验等,排除历史文献实验研究、个案报道等。
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最后纳入文献3542篇。
1、脾肾阳虚证文献的时间分布
1988年以来,有关脾肾阳虚证的文献共有3542篇,历年的文献数量分布如下图所示,其中发表年份最多的2003年,数量达444篇。
2、脾肾阳虚证文献的地区分布
有关脾肾阳虚证研究的文献来自全国32个省市,各省市地区的文献数量分布如下图所示。其中发表文献数量最多的省份是广东省,数量达333篇。
3、脾肾阳虚证文献的发文单位情况
脾肾阳虚证发文单位排在前20位的如下表所示,其中发文量最多的单位是南京中医药大学,数量达52篇。
4、脾肾阳虚证的主题词分析
脾肾阳虚证文献主题词排前50位的如下表所示,其中出现最多的主题词是辨证分型,数量达617个。
5、脾肾阳虚证文献的常见疾病分析
对3542篇脾肾阳虚证文献中涉及的疾病情况进行分析,疾病术语共出现3540次,去除重出现数据,发现有469种疾病表达术语。由于术语使用不规范情况,以中文医学主题词表(2012版)为基础的构建了疾病标准表,对469种表达术语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出现频次前50位高的疾病的如下表所示,其中出现最多的疾病是结肠炎,数量达475个。
脾肾阳虚证研究中疾病出现频次分布的柱状图,如下图所示。
6、脾肾阳虚证的常见症状分析
对3542篇脾肾阳虚证文献中涉及的症状术语情况进行分析,症状共出现18473次,3980种表达。由于术语使用不规范情况,以《中医临床常见症状术语规范》(黎敬波. 中医临床常见症状术语规范[M]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5.)为基础的构建了症状标准表,对出现频次大于5次的772种表达术语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得到前100位高频的症状的如下表所示,其中出现频次大于100次以上者有38种,如下表所示。
(注:累加覆盖率=累计症状出现频次/症状总出现频次)
出现频次前20位的症状柱状图如下所示。
对常见症状的关联出现情况分析,如下表所示。
关联症状出现频度百分比=(关联症状出现次数/纳入文献数量)*100%的分析,如下表所示:
7、脾肾阳虚证的疗程分析
对3542篇脾肾阳虚证文献中涉及的疾病情况进行分析,明确疗程出现151项,将所有疗程转化为“天”单位,并统计其出现频次,情况如下。
折线图显示,30天为所有疗程中出现频次最高者,建议采用。
8、脾肾阳虚证的症状聚类分析
为进行脾肾阳虚证相关症状的聚类分析,选取出现频次大于50次的症状66个建立共现矩阵,利用SPSS 19.0进行系统聚类,得到冰柱图和树状图如下。
对聚类结果进行分析,以分组距离>20为界,可以将脾肾阳虚证的症状分为7大类。
第一组:畏寒、面色白、脉弱、舌胖大、舌嫩、舌有齿痕、食少、大便溏薄;
第二组:苔薄、苔白、脉沉、脉细、舌淡、恶寒、四肢冷;
第三组:腰酸、膝软无力;
第四组:纳呆、腹胀、乏力、神疲;
第五组:浮肿、尿少;
第六组:便下粘液、肠鸣辘辘、泄泻、腹痛、消瘦、大便秘结;
第七组:其它。
第七组症状由于数量较多且不具有代表性,故不纳入。
9、脾肾阳虚证的已有标准情况
课题组从期刊及图书中对脾肾阳虚证的标准及其使用情况进行了数据整理和分析。
9.1 诊断标准
从文献中发现了2个脾肾阳虚证直接相关证候。
9.1.1《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
脾肾阳虚证:脾肾阳气亏虚,虚寒内生,以畏冷肢凉,面色晄白,腰酸,腹部冷痛,久泄久痢,或完谷不化,或浮肿少尿,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来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
9.1.2《中医常见证诊断标准》
脾肾阳虚水泛证
定义:脾肾阳气亏虚,虚寒内生,所表现的腰膝酸软,久泄、便溏,性欲衰退,畏冷、肢凉等证候。
必备证素:脾,肾,阳虚。或兼证素:(寒),湿,(气虚),(气陷),阳浮。
常见证候及计量值:经常畏冷=3;四肢凉=3;脘腹或腰背冷=2;腰膝酸软=2;腰痛=1;冷痛=1;经常腹泄//经常便溏=2;五更腹泻=3;完谷不化=3;久不欲食=2;腹胀=1;久病气喘//喘不能卧=2;水肿//面睑浮肿=3;尿清长//尿少=2;夜尿多//长期尿频=1;性欲衰退=2;神疲=1;倦怠乏力=1;气短=1;懒言=1;面色白光白=3;舌淡胖=2;舌边齿印=3;舌苔白//舌苔润滑=3;脉虚=2;尺脉弱=1。
【来源】 朱文锋,袁肇凯,周小青,等.中医常见证诊断标准(下)[J].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06:3-10.
9.2 疗效标准
9.2.1 期刊中疗效标准的使用情况
对3542篇脾肾阳虚证文献中疗效判断标准的引用情况进行分析,共出现496次疗效标准引用,305种表达。对数据规范后,引用频次较高的标准如图所示。
9.2.2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2002年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对证候疗效的评价主要是对治疗前后证候改善程度的评价,即将证候改善程度分为4级。以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 为临床痊愈; 以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 70% 为有效; 以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所好转,证候积分减少≥ 30%为显效; 以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不足于30% 为无效;而对于代表证候改善的程度的症状、体征则是采用构成证候诊断的主要症状和次要症状的分值来衡量。其计分方法则是根据在证候诊断中的贡献大小确定其权重,一般主症占有较大权重。症状一般可分为4级,即正常、轻度异常、中度异常、重度异常。在证候疗效评价时,多采用尼莫地平法,即减分率= (治疗前积分- 治疗后积分) /治疗前积分× 100%的公式来计算证候积分的变化量。
将脾肾阳虚证症状组的聚类分析挖掘结果与其它标准文献内容进行对比,如下。“()”内1/2/0分别表示在2个标准中出现的次数。
第一组
畏寒(2)、面色白(2)、脉弱(2)、舌胖大(2)、舌嫩(0)、舌有齿痕(1)、大便溏薄(1)
第二组
苔薄(0)、苔白(2)、脉沉(1)、脉细(0)、舌淡(2)、恶寒(0)、四肢冷(2)
第三组
腰酸(2)、膝软无力(1)
第四组
纳呆(1)、腹胀(1)、乏力(1)、神疲(1)
第五组
浮肿(2)、尿少(2)
第六组
便下粘液(0)、肠鸣辘辘(0)、泄泻(2)、腹痛(2)、消瘦(0)、大便秘结(0);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畏冷肢凉,面色晄白,腰酸,腹部冷痛,久泄久痢,或完谷不化,或浮肿少尿,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中医常见证诊断标准:经常畏冷;四肢凉;脘腹或腰背冷;腰膝酸软;腰痛;冷痛;经常腹泄//经常便溏;五更腹泻;完谷不化;久不欲食;腹胀;久病气喘//喘不能卧;水肿//面睑浮肿;尿清长//尿少;夜尿多//长期尿频;性欲衰退;神疲;倦怠乏力;气短;懒言;面色晄白;舌淡胖;舌边齿印;舌苔白//舌苔润滑;脉虚;尺脉弱。
如下表格设置三类频次比重,分别是文献中频次比重(文献中频次/总文献频次。前50个症状合计总文献频次为14115次)、标准频次比重(标准频次/总标准频次。二个诊断标准中涉及症状21个,共有标准频次为33次);综合权重,前述两个频次比重相加,得到每个症状的加权调整频次比重。以此确定脾肾阳虚证各相关症状的综合权重及排序。
文献症状结点
文献中频次比重
标准频次比重
综合权重
加权调整后排序
舌淡
0.0625576
0.060606
0.1231636
1
四肢冷
0.0543394
0.060606
0.1149454
2
腰酸
0.0472547
0.060606
0.1078607
3
苔白
0.0449168
0.060606
0.1055228
4
畏寒
0.0428622
0.060606
0.1034682
5
浮肿
0.0298973
0.060606
0.0905033
6
脉沉
0.0572441
0.030303
0.0875471
7
脉弱
0.0254339
0.060606
0.0860399
8
舌胖大
0.0251505
0.060606
0.0857565
9
泄泻
0.0181367
0.060606
0.0787427
10
面色白
0.0177825
0.060606
0.0783885
11
腹痛
0.0165781
0.060606
0.0771841
12
大便溏薄
0.0464754
0.030303
0.0767784
13
尿少
0.0153737
0.060606
0.0759797
14
纳呆
0.0405243
0.030303
0.0708273
15
乏力
0.0395324
0.030303
0.0698354
16
神疲
0.0294013
0.030303
0.0597043
17
腹胀
0.0274885
0.030303
0.0577915
18
膝软无力
0.0231668
0.030303
0.0534698
19
脉细
0.0534183
0
0.0534183
20
困倦
0.0138151
0.030303
0.0441181
21
气短
0.0103436
0.030303
0.0406466
22
恶寒
0.0222458
0
0.0222458
23
苔薄
0.019412
0
0.019412
24
食少
0.0165781
0
0.0165781
25
头晕
0.0164364
0
0.0164364
26
腰痛
0.0126107
0
0.0126107
27
舌有齿痕
0.0123982
0
0.0123982
28
脉迟
0.0114063
0
0.0114063
29
面色苍白
0.0103436
0
0.0103436
30
恶心
0.0099894
0
0.0099894
31
心悸
0.0098477
0
0.0098477
32
呕吐
0.0088558
0
0.0088558
33
下肢肿胀
0.0080057
0
0.0080057
34
夜尿多
0.007864
0
0.007864
35
面色萎黄
0.007864
0
0.007864
36
颜面浮肿
0.0076514
0
0.0076514
37
四肢肿胀
0.0075806
0
0.0075806
38
少气懒言
0.0068721
0
0.0068721
39
舌嫩
0.0067304
0
0.0067304
40
苔白腻
0.0067304
0
0.0067304
41
尿清
0.0063762
0
0.0063762
42
苔滑
0.0063762
0
0.0063762
43
腹水
0.0057386
0
0.0057386
44
胸部胀闷
0.0055969
0
0.0055969
45
腿软
0.005101
0
0.005101
46
膝冷
0.005101
0
0.005101
47
四肢无力
0.0050301
0
0.0050301
48
疲乏
0.0048884
0
0.0048884
49
大便秘结
0.0046759
0
0.0046759
50
综合权重前20位的症状:舌淡、四肢冷、腰酸、苔白、畏寒、脉沉、大便溏薄、纳呆、浮肿、脉细、脉弱、舌胖大、泄泻、乏力、神疲、腹胀、膝软无力、面色白。
根据综合权重、术语联合出现情况,结合专业知识分析,筛选脾肾阳虚证诊断标准的主症症状群。
畏寒肢冷、大便溏薄或泄泻、腰膝酸软无力、舌淡苔白、脉沉细或弱、纳呆腹胀、浮肿或舌胖大、神疲乏力、面色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证候要素理论及临床应用进展
慢性咽炎辨证存在问题及对策
四逆汤古代运用的文献研究
中医治疗肾阳虚不孕症用药规律的现代文献挖
基于数据统计的儿童腺样体肥大中医辨证及用药规律分析
中医治疗大肠癌(脾肾阳虚证)验方1首,温补脾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