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探秘庄子

 

 

 

探秘庄子

 

 

 

 

 

     庄子,名周,继老子之后道家的杰出代表人物。

 

     此前,仅仅是在语文课本中通过简单几句“宁可曳尾于涂”“庄生晓梦迷蝴蝶”浅显的与之相识,亦曾听人提及其因妻死“鼓盆而歌”的独特生死观及“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逍遥境界。那个迷蝴蝶的庄生因其至高的精神境界使万千中华儿女为之迷醉。同时,却不乏有人说,庄子思想过于消极,缺乏担当与责任,只是一介自我保全、消极退让避的布衣隐士而已。

 

     那么庄子究竟是个怎样的人?他是如何成为道学中不可替代的大家,待我探秘庄子,简述其思想。

 

庄子的《齐物论》极为著名,他用了很多寓言故事,从他人之口道出不朽哲理。那么为什么会有人说其中思想荒诞怪异,纯属诡辩?

 

郭齐勇先生简单一句话就道清了《齐物论》之核心所在。齐物论—— “齐物”论、齐“物”论。“齐物”说明了经验世界、经验事物的相对性和不确定性;齐“物” 说明了经验世界、经验事物的人为性和主观性的判定。这种相对性及主观性在很多哲学思想中都有提及,西方有哲学家指出“以我感知世界存在”,我们所以为的世界是从人的主观认识出发的,那么什么才是判别事物的标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有这样的困惑。然而庄子并没有告及我们,对这个问题他选择了取消问题的独特回答方式。因而也就构建了其形上学体系。

 

     庄子的答案究竟是什么呢?四个字——“道通为一”。

 

即在“道”的状态下,取消万物的差别,使得万物同一,有点老子“混沌不分”的味道。

 

世间万物从不同的标准来看有着不同的结果,只有取消对这种差别的认定,不去做区分,以合于“道”。“道”在老子的哲学体系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老子将其作为宇宙的实在本源。由此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说。如果说庄子只是援引其“道”对之简单重复,那么就无需再来提及,况且庄子境界高于老子之说又从何而来?两者相同之处在“道”,不同之处也在“道”。与老子不同,庄子并没有将“道”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因为一旦作为本源,他就有其实在性,尽管老子说“道生于无”,可是无又生于何处?庄子对此进行了终极性地追问,我们知道,但凡终极性的追问始终只是徒劳,睿智的庄子又怎会继续陷于此漩涡之中呢?所以他的“道”并不是作为本源而存在的,他所追求的“道”只是一种至高的精神境界,“道”更具神秘性,由此就有了庄子的“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故而“宁可曳尾于涂了”。

 

     为什么时常有人说庄子缺乏担当与责任,思想消极,行为荒诞呢?中国几千年来占主流的文化思想是儒学,从传统儒家来看,立德、立功、立言,为贤成圣才是君子所应为,内修固然重要,但修己身后更为重要的是齐家、治国、平天下。贤圣之人皆为天下而生,不可持独行之操,那么一心求自由本真求高境界而不问世事的庄子怎能为儒士们所接受,出世的庄子之学必然与入世的儒学存在着矛盾。当然这种矛盾并不是绝对的,在我看来,庄子的自由境界与魏晋玄士不同,并非无所惧的放任、放荡不羁,实质几近于孔子所言“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何况,儒家亦讲求内圣之道,由此看来,庄学与儒学亦存在共通之处。

 

     那么,为何亦有众多人士陶醉于庄子?恰恰也在于庄子对自然本真,对自由的热爱。中国人自春秋时即有了“隐士”情节,庄子的游世之情、“隐于市”的大隐精神折服了万千居于闹市乃至深山的人,其内在精神所至之境界历史上无几人堪比。另外,庄子独特的人生观、生死观也着实吸引了不少人士,“鼓盆而歌”成为千古传唱。何况,那个梦迷蝴蝶,身段飘逸,极具浪漫色彩的庄子自由纵横于天地间的逍遥之态也不失为一道绝美的风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家对中国艺术的影响
庄子思想
论道| 哲学“有无”之论和书法的黑白世界
老子:生命本源的“道”与人生境界的“德”
谈《庄子》:可道非道
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