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红楼梦看儒、释、道的通而不同

且说每次看红楼梦开篇“一僧一道远远而来,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异,说说笑笑而来”一段文字就不免心生疑问。中国历来讲究道不同不相为谋,甚至同在孔门之下的门户之争,有时都成为水火之势。而这里的一僧一道却能够一路谈笑风生结伴而行,相处甚为融洽。怪哉。接着读至“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时候,就让我更为奇怪了:长这么大看了这么多书还真没见过一个道士在一念之间便改成做和尚的事情。虽说佛道两家都有所道,但也是各言各道,必无两家之道可以相互转化之理。实在是太奇怪了,简直是毫无道理可言。我又想以曹公之伟大之用力,断无可能在他这部呕心沥血之作中犯下如此荒诞不经的低级错误。那曹公对于一僧一道,由道化僧的安排又想给后世读者传递一种什么样的消息呢?这也正是我努力思考的一个问题。

暂且留下这个疑问,且往下看。在僧道之后,接着出现的便是甄士隐了。每次看到“甄士隐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每日只以观花修竹, 酌酒吟诗为乐”时,都会让我这个俗人羡慕不已,恨不得也能早点像他那样寄情山水悠游林下。同时也会让我想起让孔子也艳羡的曾点来,《论语》载他和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谈个人志趣时,他“铿”然一声,停止鼓瑟,说“莫(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哦,原来甄士隐就是曾点啊。而曾点不正是孔子门生吗?而甄士隐不也正是真正意义上的儒家代表吗?紧接着又想到甄士隐不久后便“同了疯道人飘飘而去”时,不禁一怔,若有所悟,前后联系一下便恍然大悟了。曹雪芹真是伟大啊,他已在开篇半回文字之中,就装下并解决了那个在中国历史上争论不休的儒释道的问题。

到此,我们不妨回头再来梳理其中的一些关系,看看能否猜中曹公要向读者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正如上文所说,甄士隐不失为一个儒家人物,过后他出家做了道士;而前面的空空道人在转念之间又变成了僧人;而更前面的就是和谐相处的一僧一道了。从中,我们很容易发现存在这么一个关系,即甄士隐由儒入道,空空道人由道变僧,最后僧道同行。天啊,曹公在书中透露的不正是有关“儒、道、释”三家之间的关系问题吗?真不愧是“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曹公在此似乎要告诉我们的这样一个道理,那就是儒释道三者虽然各有所道、各道其道,但到了至高境界它们又是相通的。这不正是我在迷迷茫茫中要寻求的答案吗?比较之下,那些诸如“互为渗透”“相互补充”“同而不同”的通常议论,都无法让我对三者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而把三者关系认为“通而不同”,一下子让我豁然开朗,很多以前迷惑不解处也迎刃而解了。

《论语·子罕》提到四毋:毋意,毋必,毋固,孔子把“七十随心所意而不逾矩”认为是一种很高的修养功夫毋我;而庄子也主张“少私寡欲,清静无为、忘我而顺其自然。但庄生的表现则更为放纵,要“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而释氏更是大谈特谈“万法唯识”和“诸法无我”的思想的同时要“得大自在”。仅从字面意思,我们也不难发现其中的相似之处;如果大家能够进一步认真用心去领悟的话,你就会明白----哦,原来它们三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都是达到身心的彻底解放。虽方法各异,却殊途同归。写到这里,本人有增加了一份对曹公的敬佩,真是“技进乎道也”。

在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中写到宝玉因为黛玉湘云处两边受气,在闷闷不乐之余想起经常阅读的《南华经》(此君在几天前还续写了庄子)之“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又想起鲁智深的“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遂悟得禅机并提笔立占一偈:

你证我证,心证意证。

是无有证,斯可云证。

无可云证,是立足境。

诸子百家之书并非当时科举应试的指定书目,可见宝玉读《庄子》完全是因为自己喜欢,所以经常翻阅并颇有领悟。细心的读者就会发现,宝玉看庄子,悟得确实禅机,这不正是一庄一禅,亦庄亦禅吗?我想,这不又是庄禅能够相通的一个印证吗?过后黛玉为取笑宝玉而问:至贵者是 '宝',至坚者是'玉'。尔有何贵?尔有何坚?宝玉竟不能答。三人拍手笑道:“这样钝愚 ,还参禅呢。”黛玉又道:“你那偈末云,'无可云证,是立足境',固然好了,只是据我看, 还未尽善。我再续两句在后。"因念云:“无立足境,是方干净。”从这一段文字可以看出,当时的宝玉也确实还未真正醒悟。比较普通人而言,应该说宝玉的悟性慧根已经很高了。但我们看看黛玉所续:无立足境,是方干净。就会发现黛玉的悟性慧根比宝玉还要高出很多。简单地说宝玉最终追求的是精神境界,而黛玉却连精神境界也一并不要了,从而达到空无纯明之境,“心体亦空,万缘俱寂”的状态。

在《红楼梦》第六十回 “冷二郎一冷入空门”中柳湘莲因尤三姐为情自刎,悔恨无比,伤心欲绝之际,忽然梦见三姐:“来自情天,去由情地。前生误被情惑,今既耻情而觉,与君两无干涉。”说完一阵香风,无踪无影了。醒后发现竟身处破庙,边上一跏腿道士正在捕虱。湘莲便问:“此系何方?仙师仙名法号?”

道士笑道:“连我也不知道此系何方,我系何人,不过暂来歇足而已。”这个道士形貌古怪,龌蹉肮脏倒是符合《庄子》高人异士的形象。但是道士说的那番却是更想佛家语气。饱含人生如寄,何劳执着的佛旨,颇合佛教“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的教义。可见精神到处,儒、释、道三教,原多一脉相通之处。

柳湘莲听了道士说话,不觉冷热如寒水浸骨,掣出那股雄剑,将万根烦恼丝一挥而尽,便随那道士,不知哪里去了。

正如前文所说,道士和僧人,原本有别。道士蓄发,向往神仙,修炼长生不老之术;僧人削发,归心佛陀,参悟人世苦空之义。两者原属泾渭分明,不容混淆。所以,从这点出发,湘莲更有可能最终皈依的佛门净地。纵观《红楼梦》全文,曹公以一道一僧开篇,又以一道一僧煞尾,中间更是频频出现在多个关键场合。我想,这正是体现了曹雪芹释道相通的思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红楼梦》里的一僧一道,分工明确
《红楼梦》中一僧一道的智慧与悖论
《红楼梦》:没错,第二十五回,“一僧一道”又同时出现
青青子衿 | 红楼一梦
终极解密——红楼梦
贾元春省亲时点的四出戏,有什么深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