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刘统勋为乾隆皇帝“三立”

 

刘统勋

 

    说到刘统勋让乾隆皇帝看重的原因,我们还要从乾隆皇帝的政治理想谈起。

 

  乾隆皇帝的政治理想是什么呢?身为皇帝,他成天想的是什么呢?简而言之,在乾隆皇帝的内心中,他最想成就的事业就是“三立”。什么叫“三立”呢?“立德、立言、立功”呗。古人曾说人有三不朽:“其上立德,其次立言,再次立功”。

 

  所谓“立德”,指的就是皇帝的德行要好,要能够听从不同意见,也就是要虚心纳谏;所谓“立言”,就是指皇帝不但要本人文章好,而且还要让天下所有的好文章不被埋没,能传诵后世,这一点也就是指要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所谓“立功”,指的就是在军事上的功绩,即在皇帝统治时期国家的疆域要广大,政权要巩固,要平定四夷,实现儒家理想中的天下太平的礼治秩序。

 

  要研究刘统勋的仕途,需要记住的一点是,他作为一个汉族官员,他效力的朝廷是以满洲贵族为统治者的大清王朝。因此,他必须要认真研究乾隆皇帝的心理,投其所好,他也必须要依据乾隆皇帝的好恶来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只有这样,他才能赢得乾隆皇帝的赏识和重视。因此,刘统勋所能够做到的,无非也就是为乾隆皇帝“立德、立言、立功”添光增彩而已。他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

 

在“立德”方面,刘统勋做得最为出色的是下面的三件事:

 

第一件事,清代新任命的地方大员,总是自带一批亲信,以备日后任用。而这些亲信往往形成私党。刘统勋为改革这个弊端,上书朝廷,建议今后一律停止地方大员自带亲信的这种作法。这个建议得到乾隆的批准,并交吏部实行。

 

  第二件事,有一次,户部上奏,说各省州县管理钱粮库的官吏多不尽职,弊端甚多。乾隆皇帝当时考虑,还不如将不尽职尽心者尽行罢免,而以笔帖式(秘书)代为管理仓库钱粮。于是,乾隆皇帝找来刘统勋,与他商议此事。刘统勋沉默再三,回复乾隆皇帝说:“我老了,一时间也没有什么好主意,您容我回去思考之后再给您一个准确的答复吧。”

 

  第二天,乾隆皇帝又召见刘统勋。刘统勋给他提出了如下建议:州、县官员是老百姓的父母官,只要他们能够为百姓效力,那么仓库之事自然可以解决,不必将各省州县管理钱粮库的官吏尽行罢免。总之,他的核心意思就是不要因噎废食。乾隆皇帝点头,很是认可刘统勋的看法。

 

  第三件事,有一次,刘统勋监督河南黄河工程。一天晚上他走出驻地,微服巡视河岸,看见几十个用大车送秫杆的老百姓,都露宿在河旁,人和牲畜都疲惫不堪。刘统勋发现有人和孩子相对而泣,便惊奇地询问是怎么回事。那群人中有人回答道:“我们是某县的老百姓,离这里有三天的路程,奉县官的命令,运送秫杆到这里。可是负责收料的某官员,每车索钱数贯。钱拿不出,料便不能入。我们都是穷人,哪里来的钱,在这里滞留已近十天,所带的盘费已花完,打算逃跑,又走不了,所以在这里哭泣。”刘统勋听后半信半疑,然后灵机一动,告诉他们:“我也是来送料的,与某官手下人是老相识,一会便将料缴完,现在我去替你们代缴。”说完便赶起一辆车前去。

 

  到了收料场,刘统勋拜见了该官员。这个官员见他面色红润,衣着整洁,便断定他是乡间富绅无疑,于是加倍索取十余贯钱。刘统勋略与争辩,该官员便大发雷霆,命令随从挥动皮鞭将其驱出,并将其牛车扣留。刘统勋一见某官员的所作所为,与老百姓反映的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便急忙赶回驻地。他一面命随官手持令箭绑某官员前来,一面召集管治河工程的官员开会。不一会儿,某官员被押至,刘统勋略加审问,即令推出候斩。管治河工程的很多官员长跪为其请罪。过了好久,刘才命令将其押回,以大杖打了他数十下,然后戴上重刑具,沿河示众。各料场官员闻讯惊恐万状,从此,他们对来料随到随收,再也不敢欺负老百姓了。

 

在“立功”方面,刘统勋做得最为出色的是第二次大、小金川战役。

 

要弄明白这第二次大、小金川战役,首先我们得搞清楚一个名词的含义———土司制度。明清时期,我国中央政府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设立一种名为“土司”的机构,并且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其首领,称为“土司官”。“土司官”与普通官吏最大的不同点是,“土司官”是可以世袭的,而普通官员则是有任期的。“土司官”对本辖区内的行政事务有自主权,但要按时向朝廷交纳贡赋,调兵从征,职位的继承必须取得朝廷的批准,这就是土司制度。由于土司可以世袭,因此往往形成割据势力,不利于中央对地方进行统治。雍正四年(1726),雍正帝采纳大臣鄂尔泰的建议,在西南广大地区大量委派流官代替土司,称为“改土归流”政策。但是直到乾隆年间,在四川省西部的金川地区,也没有实行“改土归流”政策,也就是说,这一地区仍然由土司管理。乾隆十二年(1747),大金川的土司莎罗奔未经清政府的同意,就兼并了小金川。结果,乾隆皇帝派大军打败了莎罗奔,恢复了大、小金川地区的原状。

 

  乾隆二十三年(1758),大金川土司莎罗奔的侄子郎卡即位后不断滋事,恃强欺弱,对抗朝廷。好大喜功的乾隆皇帝有了前一次用兵大、小金川的经验,决意再度用兵大、小金川,武力解决问题。刘统勋考虑到金川自然条件恶劣,曾建议改用政治手段也就是恩威并施的办法加以解决。但是,乾隆皇帝没有听从刘统勋的正确意见,仍然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对金川地区用兵。结果不出刘统勋所料,前线传来战败的消息。此时的乾隆皇帝“烦懑无计”,不知道是该“用兵”,还是该“撤兵”。他急急忙忙召来刘统勋,问刘统勋朝廷今后应该怎么办?刘统勋考虑到连年用兵,双方损失都很巨大,不如一鼓作气,彻底平息金川动乱,解决土司制度,因而答曰:“日前兵可撤,今则断不可撤。”并推荐大学士阿桂接任原来的将领,最后取得第二次大、小金川战役的胜利,这一来之不易的胜利也成为了乾隆皇帝“十全武功”中的一个。

 

在“立言”方面,刘统勋做得最为出色的是编纂《四库全书》一事。

 

乾隆皇帝作为中国历史长河中一位赫赫有名的圣主,作为“康乾盛世”的缔造者,尤其懂得思想统治与文化事业的重要。

 

  在乾隆皇帝继位之初,就开博学鸿词科,扩充科举取录名额,搜罗天下人才,为他的治国效劳。同时开馆修书,先后完成了典章制度的史籍《清三通》(即《皇朝通志》、《皇朝文献通考》、《皇朝通典》)等一大批史籍的编纂。

 

  乾隆二十四年(1770),乾隆皇帝为了宣扬他的文治武功,进一步笼络天下的文人学子,下决心要编纂一部囊括中国古今图书典籍的大丛书。在规模上,不但要超过康熙、雍正时编辑的类书《古今图书集成》(10000卷),而且要超过明代的《永乐大典》(22877卷,凡例、目录60卷),创中国亘古未有之伟业。

 

  可是,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历代书籍浩如瀚海,若想成此大业,非有学识渊通、博闻强记而且年富力强的奇才,才有可能担此重任。

 

  乾隆思来想去,将朝野的文人学士一个个地排队,确信内阁大学士刘统勋能够担总裁之任,并由其他大学士以及各部尚书协理,头脑中形成了总裁、副总裁一班人马的考虑,但总纂一职却似乎无人能够胜任。

 

  这天,乾隆皇帝又把刘统勋召进宫来,廷议由谁担任总纂一职。乾隆叹道:“古来兵家常云,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这编纂《四库全书》一事,乃千秋伟业,比疆场征战更难啊!朕沉思已久,难道以中国之大,竟无一人堪当此任吗?”刘统勋早就有心,想在皇帝面前举荐自己的门生纪晓岚,但纪晓岚在乾隆三十三年(1768)因为“泄盐”案件事发,被充军发配到新疆已经三年了。这时,刘统勋觉得正是自己为纪晓岚奏请开释的好时机,便慢吞吞地说道:“圣上乃真龙天子,当朝以后,天下太平,四夷臣服,可谓国泰民安,万民乐业,为旷古未有之盛世。文治武功,皆胜于往昔,今圣上创千秋之伟业,成万世之宏章,地辅天助,定早已降下堪当此任的辅臣。只是老臣愚钝不慧,不敢贸然荐举。”

 

  乾隆从刘统勋的话中,听出他已物色好了人才,便催促道:“看来你心中已有人选,何不从快奏来?”刘统勋看皇上急切地催促,欲擒故纵,更不肯直截了当地说出来,向皇上笑着说道:“哪个朝代都有杰出的人才,但往昔各代,皆不可与国朝相比。依老臣看来,堪当此任者,已侍奉圣上多年,也深得圣上垂爱,只是这位才子远离圣上几年,圣上一时想不起来罢了。”说到这里,刘统勋又故意十分惋惜地叹了一口气。

 

  乾隆看刘统勋胸有成竹,而又有意绕弯子,便又催促道:“老爱卿,此人是谁?你快快为朕奏来!”刘统勋这个时候才说:“圣上操劳国事,日理万机,此人又久居边塞,所以圣上一时想不起来啊!这人就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当过侍读学士的纪晓岚啊!”乾隆听刘统勋说完,若有所思地沉默片刻,然后问道:“老爱卿,难道你是有意为他说情来啦?”刘统勋连忙下跪说:“圣上明鉴,臣蒙圣上恩宠,处以高位,自当鞠躬尽瘁,报效万岁隆恩。几十年来,臣以国事为重,忠心耿耿,今万岁爷求贤若渴,臣若知而不言,埋没了人才,岂非罪在不赦。臣尝思古人尚能'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今吾皇万岁乃贤明圣主,广开言路,故而老臣敢直言以陈。纪昀虽是臣的门生,但他更是圣上的宠臣。中进士之后,他恭敬侍上,深得圣上嘉许。此后坐'泄盐’案发戍乌鲁木齐,乃圣上英明,爱惜英才,免其死罪,宽大至极。他在西域军中,也勤奋不已,并深为泄盐事愧悔,一旦赦免回京,定能不负圣上隆恩!”刘统勋侃侃奏来,入情入理,乾隆听着不由得频频点头。这三年的工夫,内廷没有纪晓岚走动,乾隆总感觉缺点什么,遇有许多事情时常想,要是纪晓岚在朝中就好了,尤其在诗、联属和之时,更感到如此。但皇上也有他难言的苦衷,不便将纪晓岚马上召回京城。自从动了纂修《四库全书》的想法之后,乾隆也在想着,由纪晓岚主持总纂,恐怕是最为合适的人选了。现在刘统勋奏请,正合本意。乾隆也正好顺水推舟,于是说道:“看在老爱卿的面上,朕赦纪昀回京。”于是,乾隆颁下诏书,要纪晓岚火速回京。乾隆三十五年(1770)六月,纪晓岚回到了北京,成为《四库全书》的总纂修官。

 

  《四库全书》的编校,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乾隆年间的一个盛举,对于刘统勋来说,最大的贡献不在于他担任正总裁,而在于他推荐了一个很好的总纂修官。因为刘统勋不久就去世了。

 

  刘统勋去世后,乾隆皇帝想起了刘家三代(刘必显、刘棨、刘统勋)120多年来对于大清朝的贡献,终于想起了刘家的第四代——刘统勋的儿子刘墉,于是正式决定,一旦刘墉三年守孝期满,立即将长期外放为官的他调至北京,到自己的身边为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纪晓岚一联谜语难倒乾隆帝,二字谜底皇帝大赞:此人才学青出于蓝
千年没被征服的小县,乾隆为了它,花了白银近亿俩
历史上真实的纪晓岚
二十六史精选故事787、正史记载的纪晓岚
大才子纪晓岚为啥是官场上的“不倒翁”?真实的纪晓岚是什么样?
清朝宰相的父亲去世,纪晓岚写了副挽联,看过的人都赞叹不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