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语”“文”钩沉

 

与语文相伴几十春秋,而竟不知语文为何物,你说奇怪吗?其实也不怎么奇怪,因为很多人终其一生尚且无法了解自己的某方面情况呢,故而私心也没有感到很大的不安。可是作为一个长期从事语文教学的人,却总有那么一点小小的遗憾,于是就想用这篇小文来释憾,不知道效果怎样呢。

 

语文被称为一门学科,是解放后的事情。它有别于民国时期的国文、国语科目,叶圣陶先生将它们合而称之,这样就有了语文。于是后来就有了众多对它的诠释,或曰“口头语”和“书面语”、或曰“语言”和“文字”、或曰“语言”和“文学”……,这些解释都不能使我满意,因为它们都有望文生义之嫌,于是我就想,何不自己试着摸索摸索呢。

 

先看“语”吧。这是一个形声字,左形右声,义在形旁。杨雄《法言?问神》:“言,心声也。”,就是将心里所想有条理或无条理地表达出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口头表达,这是古今同观的。但是还是有人会问,幼儿也会咿呀学语,大了也可以与人沟通,不上学也没什么大不了。诚然如此,除非他不想出来混。你想到社会上混,就得知道说话的规矩:什么好说什么不好说,好说的该怎么说,在什么时候说,在什么地方说,说时候用什么样的语气、语调、语态,甚至身态等等等等,所有这些难道不用学习吗?《说文解字》说了:“直言曰言,论难曰语”,心里想什么口里说什么,这叫做“言”,也就是“直言”;经过思考、揣摩、推敲之后的话语才叫做“语”。这样,要把话说得准确并且漂亮并且让听者“私心悦之”,就需要有足够的词汇积累、规范的语言习惯的训练,这些内容就包括在孔子的“言语”科、鬼谷子的“纵横”家里面,也在我们现代的《语文》里面。所以呢,“语”就是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以达到相应学历层次的要求(比较纯粹的技巧学习)的一个过程。从这一个角度来说,我们在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语文的编排和设计,我觉得并不是尽如人意的,因为应试的缘故,口头训练被严重淡化。当然我并没有做科学的调查,可是相比较古代私塾的教育,我认为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还是有很多事可以做的。现在提倡的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我觉得就有古代教育的遗风。

 

下面我们接着探讨一下“文”。这是一个象形字,甲骨文写作,是在人的胸口画上色彩或图案的意思。这是先民们在捕猎食物时为了掩护和隐蔽自己时所采用的一种方式,《礼记·王制》所谓“谓其肌,以丹青涅之”、《易·系辞》所谓“物相杂,故曰文。”者也。《观潮》的“披发文身”之“文”即是用了这一本义,在古代典籍中也俯拾皆是:“舍其文轩”(《墨子·公输》、“文车二驷”(司马光《项脊轩记》)、“文驷百匹”(史记·宋世家)等等。由此我们就可以得出”文”这一个字的本义了——指在物体的表面覆盖(人为的)上其它的东西的形象。这一本义之“文”在今天已由“纹”所代替,这是汉字字义发生转移的普遍形象——如双音节词“纹身”、“纹理”、“花纹”者是。

 

以上我们探讨的是“文”这一个字的字义在具体事物上的运用,那么在抽象层面会怎样表现呢?让我们来看一个成语:文过饰非。这个成语今天被用的机会已经很少啦,所以知道它的意思的人也就不多。它的意思是——用漂亮的言辞来掩饰自己的过失和错误。请注意本义中的“覆盖”和这里的“掩饰”,这两个词在某方面是互通的——一物附着于另一物之上(人为的)。这是“文”字实现从本义到比喻义的必备要素——相似性。该比喻义同时也实现了从具体到抽象、从物质到精神的飞跃,“文”从这里便开始了它的辉煌灿烂直至今天的非凡历程。该比喻义在典籍中的运用也比比皆是:“饰邪说,文奸言,以枭乱天下。”(《荀子·非十二子》)、“小人之过也,必文。”(《论语·子张》)。

 

那么我们已越来越接近今天的“文”了。凡一切经过人类的智慧发现和创造的、实用的和非实用的、可见的和不可见的物质和精神的产物,都可以归纳到“文”里面去,小如“文字”、“文章”,大至“文化”、“文艺”、“文学”“文明”等等。这些形象都有一个共同点——对原有事物进行一番覆盖、修饰或美化。《论语》中有一名段“质胜于文,则野,文胜于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君子。”这里的文指的是知识、修养,甚至还有人生经验等一切后天的学习和积累,他们共同的功用是改造人性中先天的自私、偏见、傲慢等等的不良成分,而增加进去平等、博爱、慈悲、爱等等的高尚的道德情怀。君子之成其为君子,是他既能保持其先天的好的那一部分,又能自觉的努力学习,而且在生活中已经把两者调适至言语和行动的平衡,且是恰如其分的、令人乐于接受和能接受的,也即《论语》所谓令人“如坐春风”的境界。象这种情况在《论语》里有若干处,直接解释“文”的还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敏”是质,是先天的,“好学”且“不耻下问”是文的过程。所以,文在形式上既是静态,更是动态的,它是一个吸取、甄选、积累的过程。同样的道理,当我们回过头去看前面对“语”的区分 ——“直言曰言,论难曰语”——时,我们就会明白了,“语”其实就是对“言”进行“文”的过程和结果。

 

孔子对自己的人生总结道:“吾十有五而有志于学,二十而冠,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从心所欲不逾矩。人生七十古来稀。”其实这就是一个人的一生的“文”的过程的人类楷模。从对自然、对社会的“正心、诚意”的膜拜,以至于对“真、善、美”的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事物保持永远的谦逊,对民命保持热切的关心,60高龄且率弟子周游天下,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体现了人类最伟大的悲天悯人的博大胸和至善至美的人性关怀。这是中华民族贡献给全人类的最卓越的“语文”的成果,是一颗高悬于人类心灵良知中的永远不落的红太阳。

 

这时,我们似乎隐约看到了宗教和哲学的影子,甚至美学的因素。是的,这就是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之处。人之区别于其他动物,在于他会思考,而思考的结果必须流传开去、记录下来,这才有益于人类的进步,于是有了演说和文字。当有了文字之后,人类便拿着这武器,去探究这神秘莫测的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所以中国有个传说“仓郆造字,神鬼夜哭”。可见语文的功用不可谓不大,其涵盖的范围不可谓不广,而我们对她的学习、了解和探究就不得不更努力,并且更重要的,是要怀着一颗敬畏的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文字 | 林培琼:​祝君越来越“语文”
【初中语文常考词语理解20练(含答案解析)】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本义是指词的起源义,即词的...
【论语】宪问篇(27)你对自己的工作喜欢夸大其辞吗?
【26】长夜孤灯话《论语》——君子学以致其道
素说《论语》:公冶长篇(二十一)
正解汉字 第八十一课 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