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探幽溯源:中秋节从原始社会崇拜月亮开始



探幽溯源:中秋节从原始社会崇拜月亮开始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如果说春节是亿万国人挥洒至爱情感的最佳载体,那么,中秋节就是人们汇聚亲情、友情、乡情的理想港湾。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民间多于此夜合家团聚,所以又称团圆节。 

 探究中秋节之来源,人们众说纷纭,迷离难辨,远不像中秋夜的月亮那般晶莹剔透。倘若对中秋节探幽溯源,可从原始社会的月亮崇拜谈起。 

 远在原始社会,先民们崇拜某些对人类最有影响的自然力,如日、月、星、山、河等。在上古先民面前,世界是错综复杂而又严峻无情的,天气的冷暖、季节的变化、阳光的有无、方向的测定,这一切无不与天体变化有关,因此,天体是人类最先崇拜的对象,特别是太阳、月亮。所以,一些哲人说,大自然创造了人类,就是要让他们认识自然界本身。而先民对日、月的崇拜,正是那个生产发展力水平低下的童贞时代思想文化的结晶。尽管这种认识距离科学还十分遥远。 

 由于先民有自然崇拜,他们按照人类自身的形象构思出各式各样的“神”。在他们看来,现实生活中那些宏大的自然物,复杂的自然现象,都是为神灵所操纵。在中国神话系统里,太阳由御者羲和驾龙在奔驰,月亮由御者望舒驾车在飞跑,雷霆是天神在擂鼓……日蚀、月蚀就是龙或天狗吞噬日月。总之,先民对自然现象的起因、变化都充满好奇,并进行了臆测性地解释和拟人化地描述,而作为天体的月亮被人格化,就成了月神。

 

 当历史进入殷商时代,昔日的日月崇拜并没有烟消云散,人们从现实的功利角度出发,把有功于人类祖先,有功于自然的日月星辰等变成了神,并把原来人格形象化之神的崇拜习俗定型化、神圣化,且推广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用来规定名分,节制人的行为,规范人的关系。人们在崇拜月亮的同时出现了祭日、祭月的活动,年年祭祀,向他们表达敬意,祈求幸福,盼望得到恩施,这一活动在西周已经制度化、礼仪化。

 

 岁时节令与农业文明密不可分。时值八月,瓜熟蒂落,“万家相庆喜秋成,处处楼台歌板声。”在繁文缛节的西周时代,自然会出现顺应时节的礼仪。左丘明《国语·周语上》中有明确记载,周王“有朝日、夕月”之礼。而“夕月”就是秋祀,即秋分晚上在京城西门外祭月拜月。“夕月”之礼开中秋节之先河。由祭月、拜月逐步演化出赏月之风,于是,咏月、赏月的诗赋盈篇累牍,多不胜举。然而,那时的拜月、赏月活动并不限于某一日,所以也未能形成节日。中国现存最早的岁时专著《荆楚岁时记》中尚无关于“中秋节”的只言片语,无论是正史,还是魏晋南北朝时代文人的诗词,都证实那时虽有赏月之俗,但仅限于贵族或者文人群体之中。拜月、祭月、赏月成为士庶共行的民风民俗,则有待盛唐以后。 

 中秋节是在漫长的岁月流光中形成的,它和定型于汉代的春节、清明等传统节日相比,姗姗来迟,晚了五六百年。直到唐太宗贞观年间,才出现中秋节一词,《渊鉴类函》卷二十引《唐太宗记》载:“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三公以下献镜及盛露囊。”可以看出,贞观年间(627~649)中秋节已有节日雏形,三公以下大臣近侍要向皇帝献礼,以示庆贺。 

 《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唐玄宗和杨贵妃每年中秋节都要赏月,天上秋光融融,太液池里波光粼粼;桂花飘香,金蝉鸣唱,真是良宵佳节,两情缱绻意浓。然而,抬头望月之际,唐玄宗眼看明月西坠,意犹未尽,于是,下令在太液池两岸另筑一百尺高台,准备作为来年杨贵妃赏月之用,并称“赏月台”。然而修成不久,适逢“安史之乱”,“赏月台”毁于战乱,仅余一台基遗址。 

 唐代,文人墨客中秋赏月已成风俗。诗人欧阳詹在《玩月诗·序》中说,冬天寒冷,不易于户外赏月;夏季,天空常有浮云,月亮的光辉被遮住;只有秋高气爽的中秋,才具备赏月的条件。在《全唐诗》咏中秋的篇章中,以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较为著名:“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诗题中的“十五夜”,应为中秋节之夜。《古今图书集成》引《洛中见闻》载,唐僖宗在中秋节吃月饼,味极美,他听说新科进士在曲江开宴,便命御膳房用红绫包着月饼赏赐给他们,这是目前所见最早的中秋月饼的文字记录。  

 徜徉于唐代中秋节中,就会发现它像潺潺溪流那样,向前平稳而缓慢地流动,一直到达北宋,方有热闹的节日氛围。在东京生活了24年的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回忆道:宋代中秋节所有酒店皆卖新酒,所有商店重新结彩、装饰门面;各种时令果品上市,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亲朋好友相聚、设宴畅饮,“夜市骈阗,至于通晓。”尽管如此,中秋节在北宋不为官方重视,宋人庞元英《文昌录》载,北宋官方休假的节日有“立秋”、“七夕”、“秋分”、“重阳”,却没有中秋节。李昉奉宋太宗之诏而编写的《太平御览·时序部》中也没有中秋节的记录(民间的节日是元旦、寒食、冬至,被称为宋代三大节)。

 

 降至南宋,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中秋节成为非常热闹的节日,以京城临安最为突出。吴自牧《梦梁录》载:八月十五日,中秋节……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聚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窭之家,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街买卖,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晓不绝……显然,中秋节传统到了南宋,节俗活动内容较之北宋愈加丰富,更具有娱乐性和群体性,自此以后,中秋节进入发展期。 

 千百年来,每逢中秋,皓月当空,阖家团聚品饼赏月,相互祝福,谈天说地,尽享天伦之乐。神州大地,沉浸在欢乐祥和的气氛中。那一个个温馨、团聚的中秋之夜,那一个个充满思念与祝福之夜,像一幅美丽的画面展现在我们面前,像一首不老的歌回响在我们耳边;像一条清幽的历史长河从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田淌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好句子)八月十五
中秋节里说中秋:关于中秋节的历史,你知道多少?中秋节的源头又是什么?
中秋节来历和习俗
中秋节电脑小报
中秋节习俗探源:那些与月亮共同诉说的人间情
中秋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