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儒家思想中的死亡观与生命态度

  儒家思想直接谈及死亡的地方并不多;不过,从他们对生命的态度反映出死亡看法的倒有不少。我们就由这个角度来看看儒家的死亡观。

  第一,儒家认为死亡是自然生命的结束,人既然出生,就无法避免老、病、死,死亡是极其自然的现象,因此在论语·颜渊中即有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之言,也有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的话。死亡既非人力所能左右,是自然的结果,所以儒家认为人对死亡毋须过分悲叹。

   价值生命的完成

  不过,儒家认为人活在这世上,除了自然生命之外,还有价值生命需完成,人必须藉自然生命以实现其价值生命,因此人必须珍惜生命。所以,当颜渊死时,孔子在论语?雍也中以不幸二字来形容,并为他痛哭。这不仅出自深刻的师生情谊,也出自对道统恐怕失传的忧念,颜渊的自然生命太短促,无法实现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生命,在孔子看来是极为可惜的一件事。

  因此,儒家认为君子应当善自惜生。在论语?述而中,孔子就曾劝诫子路不可暴虎凭河,死而无悔,在宪问中,亦批评若匹夫匹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在他看来,为血气之勇或小信小义而轻易牺牲生命,都是很不值得的。在孟子?尽心篇上也劝人不要立乎岩墙之下,从事不必要的冒险。所以,尽管管仲变节改事齐桓公,孔子仍对他赞誉有加,因为他对社会国家尽上了责任,完成了自我的价值生命。基于同一理由,儒家并不认为长命是一件好事。孔子就曾在论语宪问篇中说他的朋友原壤幼而不逊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如果一个人只有自然生命,活得很老,却无法完成自我人格与价值生命,则不如不活;自然生命绝非人一生的目的所在。

  自然生命的結束

  第二、儒家认为死亡是自然生命的結束。儒家一方面相信死亡与命运有关,另一方而相信死亡与使命有关。所谓使命,即是人对于自己之所以成为一个人的自觉:人要知道自己为何而生、为何而死;知道为何而生为何而死,就可以选择某一理想,以成全其价值生命。当人一旦对死亡采取主动态度,就不再被动的被死亡攫获,生命向度遂豁然开朗。

  这种对死亡采取主动的态度,会使儒家对死亡有那些看法呢?在他们看来,死亡是一种安息。荀子?大略记载子贡曾觉疲倦,想远离事君、事亲、养妻、耕种等责任,孔子否定他的看法。孔子认为,人只要有一口气在,就不能逃避责任,子贡因而叹道:大哉死乎,君子息焉,小人休焉。对君子来说,人一生拼命奋斗,到死终于可以安息了。曾子死前曾对他的弟子说,你们看看我的手,看看我的脚是否都安好?这一生,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到这时候,才总算可以了!这句话,充份足以表露出儒家信徒这一生为实践其使命所付上的种种心力,直到死亡,才算缷下任重而道远的重负。

  儒家极其重视死亡

  第三,孔子虽说过未知生,焉知死的话,但并不表示儒家就不谈死亡。曾向孔子问及死亡的弟子是子路,子路是个鲁莽好勇不善思考的人;孔子为了因材施教,便答以未知生,焉知死,不愿跟他多谈死亡。

  同时,回答这句话也有另一个含义。孔子认为死乃生的否定,一个人唯有知道肯定,才能知道否定;知道开始,才能知道结束;所以,若不能弄清楚生是怎么一回事,也就不可能知道死是怎么一回事。

  若再探及更深一层意义,孔子所想表达的乃是:一个人若不知道自己为何而生,就不可能知道自己为何而死,也唯有知道生命的意义与目的,才会知道死亡其实只是一个界限状况,这界限状况使生命的意义与目的得以实现。

  第四,儒家不仅谈死亡的意义,更极其重视死亡,因为儒家重视祭祀。中国到了春秋时代,对祭祀产生了许多不正确的看法,对鬼神也有许多错误的了解。儒家出来以后,并非反对鬼神与祭祀,而是要引导民众对鬼神、祭祀有更正确的态度。譬如说,儒家讲孝道,他们对孝的解释是: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儒家认为应当视已故的先人如同仍活着一般,并且,自己的身体乃祖先的遗体,既要小心谨慎不伤发肤,且要使自我人格不断长进以不辱先人。故人绝不仅仅是单独的个体,更是包容在祖先血统脉络中的一部份。从这个观点来看,儒家重视祭祀,自有其社会教化的意义。

   惟送死可以当大事

  《孟子.离娄篇下云:养生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这一生只能死一次,父母死,子女尽心竭力以送终,以后才不会有遗憾;若想省钱省时,而粗疏草率,将来是不可能再补办第二次的。孟子所谓的仁政,也就是要让众百姓养生送死而无憾,由此可见,儒家是多么的重视死亡,他们以为,父母故,子女仍能谨慎戒惧好好过日子,不放僻邪侈为所欲为,所依恃的也就是这种送葬、祭祀的观念,这既合乎人性人情,更会使民风归于淳厚。

  儒家重视社会教化,故言人在世要立德、立功、立言,至于人死后要到那里去?儒家就不多谈了,他们并不谈灵魂在身死之后存在的问题。

  最后,我们来谈谈儒家这种死亡观,以及他们对自然生命的价值的看法,如何互为因果,形成他们特殊的生活态度。

  儒家特殊的生命态度

  儒家认为,人活在世上,固然要从事一种工作以养家活口,也要作一些有意义的事以贡献社会,同时,人更要有休闲生活。譬如孔子就非常喜爱音乐,他曾经有过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的经验,可见他是一个多么懂得欣赏音乐的人。当孔子的弟子们聚在一起各言尔志,曾子的父亲曾点说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从孔子的回答:吾与点也!也可看出孔子非常喜爱展现活活泼泼的生活情调。这种生活内容是最丰富的。

  孔子极其忧心的事有四项:一为德之不修,二为学之不讲,三为闻义不能,四为不善不能改;这四样忧虑几乎全与个人德行的修习有关。除此之外,孔子的生活是极其坦然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安贫乐道,知命顺命,愿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知其不可而为之。这种在极入世的生活内容中,又展现出极高的道德的境界,几乎可说是已达到了一种难得的宗教情操了。

   因此,我们往往会发现,许多信奉儒家思想的人,若当真身体力行,就会流露出这种宗教情操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儒学的根本价值
《论语》的思想价值及其现实意义
孔子是圣人!为什么我们不搞“尊孔复古节”,来纪念孔子儒家?
【学点哲学】用中国传统哲学解决心理健康问题
论语读后感3000字
“中庸”思想与“中和”之美:浅析儒家思想对中国画的影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