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周易》与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是民间风俗文化的统称,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的民众集体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习惯。
 
 
  民俗的共同特色是:尊传统、敬祖先、恋乡土、重亲情、祈祥瑞。中国的民俗文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周易》文化的折射。《周易》与民俗,正如太极之两仪,一阴一阳、一动一静、一虚一实。《周易》源于上古民间的占卜习俗,上古时期社会生产力低下,科学技术不发达,人们要预测行事的结果,就用龟甲和蓍草占卜。由于《周易》是这些占卜之辞的集大成者,所以后世的术数都以《周易》作为其理论基础。
 
  民俗中的《周易》文化无所不在,从北京四合院有序的居住安排,到门大户小、室大人少等居住的忌讳;从古人对北斗七星的礼敬崇拜,到聚餐座次的尊卑安排,使我们看到民俗是俗中有雅,寓雅于俗。饮食文化中也包含着易理。古代民间提倡均衡饮食,如荤素、主副、干稀搭配。时令饮食和地方饮食强调时令,因地制宜,形成了不同菜系,四大菜系和八大菜系等。
 
 
  《周易》对婚姻文化的影响也很大。古代婚姻讲究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纳采是“提亲说媒”的意思。问名,是所谓“合八字”,要推算男女出生时间是否相合。纳吉,指订婚,男方备礼通知女方,决定缔结婚姻。纳征,指大聘,即男家往女家送聘礼。请期,指择定娶亲的日子。亲迎,指娶亲,男方亲自到女方家迎娶新娘。
 

 
 
  《周易》中也有记载民俗婚姻的情况,如《贲卦》中提到,装饰得洁白如银,骑着白马飞跑,不是盗贼,而是出嫁的。又如《大过卦》中,枯杨树生了新芽,说明老夫娶了个年轻的女子为妻,没有不好的。再如《归妹卦》,这里不仅讲出了少女出嫁是天地间的大义,还说明了少女出嫁时“悦而动”的心情。
 
  中华传统节日源远流长,民间几乎月月有节,延续了上千年。传统节日祭祀、纪念的对象基本上有三个方面:神灵、先人和贤人。神灵,古人先是由对自然的崇拜,而后向神的崇拜转化。岁时、节气的节日与先人、贤人的偶像崇拜有关。与神话传说有关的节日,其主要内容是亲友欢聚、礼尚往来等。民间较大的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除夕等。九九重阳节,出现了两个“九”的阳数,就是来自于《周易》。
 
  《周易》对住宅文化也有一定的影响。后世的著作《宅经》,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如何建房,时、日选择,风水吉凶等问题。《黄帝宅经》说:“宅,择也,择吉处而营之也。”我国先民逐步认识到居住环境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有言道:厚重之地,人多福寿;秀颖之地,人多轻清;湿下之地,人多重浊;高元之地,人多狂躁;散乱之地,人多游荡;尖恶之地,人多杀伤;顽硬之地,人多执拗;平夷之地,人多忠信。
 
  《周易》中也有多种民俗观念。如《文言·坤》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又如《讼卦》六三爻辞:“食旧德,贞厉,终吉。”它告诉人们,要依赖于旧日的德行,守持正道,惕厉戒惧,不失常节,最终还是可以获得好的结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岁时节令
元宵节文化探源
五常、五伦、九属、生肖、节日、婚姻等,传统民俗文化知多少?
【传统文化】图解:关于节日民俗的传统与文化
蛴蟆节赋
【精品课程】诗歌里的传统节日与节气:赏菊、登高与重阳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