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传统文化中的和谐因子

  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让炎黄子孙引以为自豪。以儒家思想为主体,融合道家、法家、墨家、兵家、佛教等多个思想流派,内涵丰富。儒、道、佛形成了传统文化的“三极”,共同构成了国人的精神世界和现实世界,同时也具有了人生的彼岸理想。

  传统文化中的儒、道、佛三家,在冲突中吸收和融合,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和合精神。这种文化现象在世界范围内是少见的。历代统治者推行的文化政策,绝大多数时期也都强调“三教”并用。历经两汉、隋唐,到了宋代,这种“和合”文化发展到了极致。南宋孝宗皇帝甚至说:“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在我国的思想文化领域中,大约从东晋至隋唐,逐渐确立了以儒家为主体,儒道佛三家既各自独立,又彼此互补的基本格局。我国这种传统文化的这一基本格局,一直延续到十九世纪末,可见其影响之深、之远。

  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博大精深,儒、墨、道、法、兵、佛等主要思想学派以及近代思想家,都对和谐思想有深刻的阐发。传统文化中有各种和谐社会理想,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从古至今延续了两千五百多年的“小康社会”和“大同社会”。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康有为的“大同观”、孙中山的“天下为公”,都受到了这种理想社会思想的影响。纵观我国文化史,也是儒家、道家、佛教来共同主导的,其有关和谐思想的论述也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对于今世之人的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

  儒家关于和谐思想的论述,主要观点有:一是“和而不同”。孔子提出“和为贵”,并以“和与同”来区分“君子”和“小人”,坦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不仅是儒家判断君子与小人的重要标准,而且对“和”与“同”的区分成为儒家和谐思想的理论前提。二是“天人合一”。孔子认为,天道寓于人道之中,天道即是人道,要在人道的统一性中见出天道的统一性,达到天人相知、相通、和谐的境界。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并从心性上解释天人合一,“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这种观点也非一成不变,甚至有点“与时俱进”的味道在其中。西汉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说,指出:“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天人合一”肯定了天与人、自然与人类社会的统一性,并视这种统一性为和谐的最高境界。而“中庸之道”的提出,又把儒家和谐思想推向新高。孔子首次提出“中庸之道”,以中庸为最高美德:“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子思提出:“君子之中庸,君子而适中”,进一步提出“中和”思想。宋代的程颐、程颢提出“不偏之谓中,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正理”。中庸、中和、中行、中道,是儒家用来调节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道德准则。

  儒家和谐思想的特色是侧重人际关系的和谐,注重从人性本身出发调解人际关系,使之趋向和谐,强调社会和谐的功能。通过“和而不同”“中庸之道”,最终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天人和合”境界。儒家和谐思想的根本宗旨在于以中庸、中和作为个体为人处事的行为准则,通过谋求人际关系的普遍和谐,达到“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理想社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和谐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长垣县首届君子文化高层论坛听讲笔记
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有哪些
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减压智慧初探 (2)
《论语》的思想价值及其现实意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