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如何分析对联中的语法结构

尽管对联的格律包含上下联字数相等、结构(节奏)一致、词性相同、平仄相对、末字上仄下平等多项指标,但格律的核心只有三条:即结构一致、词性相同、平仄相对。为了便于记忆和理解,我们不妨称这为“对联三原则”。

本人在《撰联的难点和疑点》一文中,分析了这“三原则”的难点和疑点,同时指出,“结构”和“词性”都是近代人的概念,古人“不懂语法”,也“不懂词性”,古人的对仗都由“对类”来决定。当然,“古人不懂语法”和“古人不懂词性”都必须加引号,前一个“不懂”,我在《撰联的难点和疑点》中已有详细解释,后一个“不懂”,我在《古人不懂语法》一文中专门做了说明。

在对联格律中引入“语法结构”,在“对类”的基础上引进“词性”概念,应该说是一大进步。然而,诗词、楹联都是艺术语言,不同于口语,也不同于散文,特别不同于外语(“语法”和“词性”都是引进外国语言文化的结果)。诗词、楹联的语言,除了要精炼,要言简意赅,一字千钧外,还有对仗上的约束,意境上的需求,“比兴”手法的运用等等,使得对联的句子不是“缺这少那”,就是“颠来倒去”,其语法结构和一般语言或散文,大相径庭,用现代“语法”去“套”,会产生很大的困难。王力先生在他的《汉语诗律学》中,对诗的语法结构用了120多页的篇幅进行了阐述,单五言诗的“句式”就归纳出95个大类、203个小类、340个大目、400个细目,同时说明“这些类目,当然不能包括所有一切的句式……和所能分析的句式的数目尚差甚远”。五言的句式尚且如此,七言的句式就更加复杂,对联不受句数和句式的限制,复杂程度可想而知!

下面就列举一些例子,进行分析。

例一、杜甫《遣意》:

云掩初玄月;

香传小树花。

此联为主--宾结构。上联主语“云”,谓语“掩”,宾语“月”。下联也是主--宾结构,但主语不是“香”,而是“花”,宾语不是“花”,而是“香”。整个儿颠倒了。

例二、杜甫《旅夜书怀》:

名岂文章著?

官应老病休。

此联的本意是“因文章著名”,“因老病休官”,因为对仗的需要,故意将秩序颠倒。句子的语法也很别扭,谁主谁副?很难分析。

例三、杜甫《江汉》:

片云天共远;

永夜月同孤。

正常的句子是“片云和天一样远;永夜同月一样孤”。如果按正常语法陈述,就没有一点诗意了。只有这样“颠三倒四”,才独具韵味。

例四、白居易《新春江次》:

鸭头新绿水;

雁齿小红桥。

此句正常叙述是“绿水如同鸭头;红桥如同雁齿”。按正常叙述容易理解,现在将它颠倒过来,还真有点儿莫名其妙呢,但这正是诗。

例五、杜甫《送远》:

故国犹兵马;

他乡亦鼓鼙。

上句说“故国犹见兵马闹”,下句说“他乡亦闻鼓鼙喧”,省略“闹”和“喧”等动词,主语也被省略了,诗词、对联的句子常常如此。

例六、温庭筠《商山早行》:

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

上句并列三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下句也是并列三个名词:“人迹”、“板桥”、“霜”,看来语法很不完整,也没有主次,但却完整地表达了诗人的所见所闻。

例七、杜甫《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

危樯独夜舟。

上下句也是各由三个名词并列,和例六不同的是,上联的主语是“岸”,“细草”、“微风”、都是修饰“岸”的。下联的主语是“舟”,“危樯”、“独夜”、都是修饰“舟”的。

例八、杜甫《夔州歌》:

晴浴狎鸥分处处;

雨随神女下朝朝。

这个句子上联主语是“鸥”,谓语是“浴”,下联主语是“女”,谓语是“下”,“处处”、“朝朝”是状语,正常的状语都在中心语之前,而这里却放在句中心语之后。

例九、杜甫《蜀相》: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上联“碧草”“春色”两个名词并列,下联“黄鹂”“好音”两个名词并列,“映”“隔”两个动词放在句首,都不是正常的语法结构。

例十、白居易《答客问杭州》:

山名天竺堆青黛;

湖号钱塘泻绿油。

上联字面意思是“天竺”“堆”“青黛”,似乎是主--宾句式,但于理不通, “天竺”怎么“堆”“青黛”呢?下联也一样,字面意思是“钱塘”“泻”“绿油”。实际的意思是:“天竺山好似妇女的眉毛,钱江水好似绿色的油脂”,把两个助词完全省略了。

例十一、花果山水帘洞楹联:

百丈水帘,自古无人能倒卷;

一轮明月,迄今何匠敢行磨?

二句以上的对联,要完整分析语法结构就更不容易。此联可以概括为主--宾结构,“人”和“匠”是主语,“卷”和“磨”是谓语,“帘”和“月”是谓语,但因为语序颠倒,宾语放在最前面,叫人眼花缭乱。

例十二、本人撰“易半仙”测字对联(见楹联报总645期):

失主寻鞋,阴差阳错传佳话;

能人测字,竖解横分显智才。

上联前四字就构成主--宾结构,“失主”是主语,“寻”是谓语,“鞋”是宾语。下联也一样,“能人”是主语,“测”是谓语,“字”是宾语。但这不是句子结构的全部,下面还有谓语“传”和“显”。按王力的说法,含两个以上谓语的句子,就是复杂句。而末三字“传佳话”和“显智才”才是此对联的核心。

以上十二例,还仅仅是一、二句式,如果是三句以上的长联,就更加繁杂。这充分说明,将“语法结构”引人对联格律虽然是一个进步,但如果运用不当,会带来许多麻烦和误解。

根据古人着重“字”和“词”按“对类”一一对应的方法,本人试用按“结构”和“词性”“一一对应”来分析对仗,实践证明十分有效。这个方法的关键是“化整为零”,不拘泥于整句的“语法结构”,只着重“字”和“词”的“结构”和“词性”,只要“字”和“词”的“结构”和“词性”能“一一对应”,对仗就无格律的问题。当然,平仄一项需另行检验。下面就分别将十二个例句,用“化整为零”“一一对应”的方法进行逐一的分析。

例一、“云掩”、“香传”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玄月”、“树花”,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初”、“小”,形容词对形容词,全句对仗工整。

例二、“名”、“官”,名词对名词,“著”、“休”动词对动词。“文章”、“老病”,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全句对仗工整。

例三、“片云”、“永夜”,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天”、“月”,名词对名词。“共远”、“同孤”,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全句对仗工整。

例四、“鸭头”、“雁齿”,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新”、“小”形容词对形容词。“绿水”、“红桥”,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全句对仗工整。

例五、“故国”、“他乡”,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犹”、“亦”,副词对副词。“兵马”、“鼓鼙”,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全句对仗工整。

例六、“鸡声”、“人迹”,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茅店”、“板桥”,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月”、“霜”,名词对名词。全句对仗工整。

例七、“细草”、“危樯”,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微风”、“独夜”,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岸”、“舟”,名词对名词。全句对仗工整。

例八、“晴”、“雨”,名词对名词,“浴”、“随”动词对动词。“狎鸥”、“神女”,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分”、“下”,动词对动词。“处处”、“朝朝”,副词对副词。全句对仗工整。

例九、“映阶”、“隔叶”,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碧草”、“黄鹂”,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自”、“空”,动词对动词,“春色”、“好音”,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全句对仗工整。

例十、“山名”、“湖号”,名词对名词,“天竺”、“钱塘”,名词对名词,“堆”、“泻”,动词对动词,“青黛”、“绿油”,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全句对仗工整。

例十一、“百丈”、“一轮”,数量词对数量词,“水帘”、“明月”,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自古”、“迄今”,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人”、“匠”,名词对名词。“倒卷”、“行磨”,动词对动词。全句对仗工整。

例十二、“失主”、“能人”,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寻”、“测”,动词对动词,“鞋”、“字”,名词对名词。“阴差阳错”、“竖解横分”,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传”、“显”,动词对动词,“佳话”、“智才”,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全句对仗工整。

 一般分析全联的语法结构比较困难,对联越长困难越大,分解成单句就相对容易一些(王力《汉语诗律学》中的语法分析就着眼在单句),再进一步将单句分解成“词组”和“单字”,结构和词性就变得非常简单。这好比上下联是两部机器,机器太庞大,不便分析,将两部机器对应的“零件”一一拆下来进行比较,如果能全部吻合,整个机器自然也就吻合了。这就是“化整为零”,“一一对应”分析法取巧的关键所在。在对词组的结构进行分析的同时,应同时注意词性的判定,避免出现“以一对二”的现象(见楹联报第637期的文章)。例如例十二的最后两个字,上联“佳话”为偏正结构,下联“智才”一般理解为并列结构,如果这样,就是“以一对二”,不合格律。但“智”可作形容词用,如果作形容词,“智才”同样是偏正结构,整个对联就十分工整了。

  判断词组的结构,只能靠分析,判断词性则可以查字典。当语法结构不能准确把握时,学学古人,着重分析词性,也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现在标注词性的字典越来越多,最新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就有详细词性注释,联家不可不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试析联律六条
ea7f0b753dea7f14de35cc08c26fe529
)再谈词、词组及其结构 [紫雨]
说说对联的自对
对联基本格律的六要素和六禁忌--醉舞秋风
对联六要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