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心理学:一味追求情绪稳定,是一种自我消耗和自我攻击

成年人的世界,都把情绪戒了

一位朋友的父母一直给他灌输:你已经成人了,要喜怒不形于色,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做一个高情商的人。

他将父母的忠告,践行于生活、工作中,遇到烦心事,只有默默消化,隐忍不发。

印证了那句毒鸡汤:成年人的世界,都把情绪戒了。

对情绪的刻板认知

人们普遍为情绪贴上标签,将喜悦、兴奋等定义为正性情绪;焦虑、抑郁、恐惧等认为是负性情绪。

其实,这些与生俱来的情绪没有好坏之分,都对心身起保护、提醒作用。

如恐惧,是提示危险来临,对未知和不确定因素的真实感受;焦虑是成长的动力,督促自己努力向上。

情绪是送信人,让你关注自身状态。

五千年的文化传承,塑造了一个过度追求情绪稳定的大环境。追求“不动声色”、“心如止水”的出世境界。

每个人处于这样的社会环境中,身不由己被这样的“场域”影响和左右,形成局部(个人)服从整体(社会环境)的价值体系。

无意识裹挟其中,将外在信念,内化为个人认知。

正如提倡高情商,掌控情绪,不随意流露“负性情绪”。因此,有人说:现代人的崩溃,是悄无声息的。

实际是一种“情绪绑架”,“污名化”、“贴标签”。

因此,人们普遍认为情绪稳定就是高情商,能得到他人认可。无法做到“情绪自由”,刻意将喜怒哀乐隐藏、压抑。

这种“必须”、“应该”的绝对化思维,就是刻板认知,成为人们行为的标配。

正如一位朋友讲述的故事:从小看到父母对人整天笑脸相迎,即使受到欺负,不公正对待,依然选择“打落牙齿和血吞”。

而且,父母对他们兄弟二人的教育理念是,“笑在脸上,恼在心里”,不能轻易表达情绪和感受。

因此,长大后,他成了父母的翻版,被人称为“双商(情商、智商)在线”。但活得痛苦、纠结,幸福感很低。

因为,他已经习惯性压抑情绪,只为保持心态平和,成为一个“情感隔离”的人,体会不到情感流动。

真是莫大的悲哀!

其次,当某种“负性情绪”来临,人们会启动一种心理防御机制(自我保护),“我不能被它控制,要保持稳定状态”。

这是情绪“羞耻感”——

情绪羞耻感

心理学家格森·考夫曼在《羞耻感:关爱的力量》中指出:羞耻感是屈辱、失败、罪过、自卑和异化的产物。

羞耻是暗藏心底的一种被洞穿感和无价值感,感到被别人看透,感到羞耻后的第一反应,往往是逃避。

这也是人们出现情绪困扰时,采取压抑、回避态度的真正原因。

因为,感觉连情绪都无法掌控,自己很无能。于是开启自我攻击,自我贬低模式。

因此,心理学家认为:在所有情感中,唯有羞耻感,会破坏我们对自我的评价,认为自己肮脏、丑陋,低人一等、毫无价值。不值得被爱,如果一个人长时间受羞耻感的折磨,他会厌恶自己,从而不惜自虐甚至自杀。

这种情绪的“羞耻感”,是情绪的衍生品,人们通常拼命抵抗它,甚至试图远离。

讽刺的是,越想驱除,反而阴差阳错将其固定下来,成为“强迫——反强迫”模式,是种“负强化”,形成“路径依赖”。

《反本能艺术》的作者卫蓝认为路径依赖是:当我们长期进行一种行为的时候,大脑会慢慢形成一个专门处理这个行为的“绿色通道”。所以当自己面临相似的场景时,大脑会对这种行为进行优先选择,并进一步形成自动化反应。

即当我们遇到不可理喻之事,会自动切换到“我不能发脾气,认真就输了”的认知模式。因此,会与内心的波涛起伏顽强对抗,绝不让情绪失控。

你以为成功将它“驱逐出境”,真相却是被压抑到潜意识,继续与你抗争到底。

正如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所说:但凡被你压抑的,都会以更丑陋的方式卷土重来。

滞留在潜意识中的情绪能量,会以躯体疾病方式报复你,成为身体卡点。

一位朋友的闺蜜,与丈夫感情不和,对方经常离家出走,甚至“家外有家”。

为给孩子保留一个“完整”家庭,不想女儿成为“单亲”,努力隐忍,将委屈和愤怒都隐藏起来,在亲朋面前一副“岁月静好”,“云淡风轻”的幸福状态。

但是,心里的伤,身体知道,在一次体检中,不幸查出“乳腺癌”晚期。不到一年时间,就离开年幼孩子和年迈双亲。

母亲逢人就痛心疾首说:“她都是气病的,真是造孽啊!”

当情绪无法正常宣泄,就会淤积在身体中,攻击自身免疫系统,直到你缴械投降。

因此,我们无需过度追求稳定情绪,而是转变观念,接纳所有情绪,与之合作共赢。

如何改变

1. 改变负面认知,接纳情绪。

蔡康永在《情商课》里说:在心理学领域,没有任何一种情绪是完全负面的。或者说,任何一种情绪都有它的意义和存在的理由。

我们需做的是转变根深蒂固的刻板认知,所谓“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不人为定义情绪,只视为本能反应,从而接受它们。

2.将情绪当作尊贵客人善待

正如本体心理学创始人梅内盖蒂所说:对待自己内心的问题(症状),采取的态度是——当作尊贵客人,请进来,好好招待、聊天,然后送出门,非常客气地说“欢迎再来”。而不敌对它们,不当成病处理。

也就是学会与自己的各种情绪和平共处,不排斥、敌对,是心理成长的开始。

总之,凡事过犹不及,一味追求情绪稳定,会成为自我消耗和自我攻击,陷入与自己较劲的漩涡,无法自拔。

与情绪和谐相处,相伴终生。以顺其自然态度,过随遇而安生活。你值得拥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羞耻感的起源,能量层级最低的两种情感
完美主义是病态的吗?
羞耻和内疚的差异
社交焦虑的人,有着怎样的心理机制?
我们的厌恶感从何而来?
每日心理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