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大大降维

《庄子·齐物论·南郭子綦》讲了一个故事:

南郭子綦是一个道行很高的人。

有一天,南郭子綦打坐中若有所失,仿佛“心不在焉”。

弟子颜成子游问,身体固然可以像槁木一样,心真能像死灰一样吗?

南郭子綦点赞弟子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

同时反问: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

奇了怪,怪了奇,什么叫“吾丧我”?

翻译成白话,就是“没了自己”,其实就是“忘我”。

那么,这段颇为深奥的对话究竟说明了什么呢?

概括来说——

从“形如槁木”的状态,达至“坐忘”的状态;

从“心如死灰”的状态,达至“无心”“忘我”的状态。

这恰恰是一种身心“合道”“得道”的状态。

在《庄子·齐物论》中,“形如槁木”、“心如死灰”都是褒义词,都是描述一种高层次的状态。

然而,在现代汉语中,这两个成语却彻底演变为贬义词:

形如槁木是说身体极瘦干枯,看上去极不健康,几无生机。

心如死灰形容意志消沉,态度冷漠到极点;或者形容心彻底死了,完全失望、无望了。

两相对比,“形如槁木”、“心如死灰”被大大降维了,甚至是黑化了。

由此,我们要了解一个秘密:中华文明其实有两套文字系统。

即,一种是传承系统,即“藏”的系统,功能是文以载道;

一种是日用系统,即“用”的系统,功能是百姓日用。

其中一些文字词语因现实的表达需要,被多义化乃至贬义词化了,或者被误读、被错解,或者被变形、被曲解,甚至被降维、被黑化。

这一类情况很多,比如:

“一无所有”本义是“至有至无”,却被降维用作“穷得什么都没有了”;

“无中生有”本来是讲“道”的本源和规律,完全不是讲什么“凭空捏造”;

“恍然大悟”是说一下子心地光明了,顿悟了自心自性,而不是突然意识到某件事“原来是这么回事”;

“得意忘形”是说得其真意而坐忘,而不是描绘什么“小人坏人得志,以至忘乎所以,完全不知道自己是个什么东西”……

就像在文学作品中,“形如槁木”常常被降维用作形容所谓的“瘦鬼”,但其实本身是一种“枯坐”的形体修行;

“心如死灰”常常被形容意志消解、失望绝望,但其实略似“心如止水”,本来是形容一种“得道”的内在状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读庄漫笔——齐物论(二)
庄子启示录009:空掉心里的我 才能八风吹不动
庄子:三句话让你瞬间放松,进入秒睡中;庄子听息法不是听呼吸
庄子-齐物论全文注解-内功秘籍(1)
《庄子·齐物论》庄子说“形如槁木,心如死灰”,才是人生大智慧
罗安宪:庄子“吾丧我”义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