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鲁迅严厉批评过的女师大校长杨荫榆,历史上真实的她是怎样的人?

100多年前,在清朝苏州织造署旧址上,创办了振华女中(现苏州十中)。在它的西花园最西边的一条偏僻的长廊里,镶嵌了三块石刻:一个杨荫榆、一个胡适、一个苏雪林。

镌刻着他们的人像和简要的生平,寂寞地面朝西花园、面朝瑞云峰、面朝振华堂。

杨荫榆的的石碑上是这样写着的:“晚年不惧日寇淫威,凛然斥敌,最终牺牲于日军的枪口之下。”

1

我们很早就知道杨荫榆的事了,因为在中学语文课本中选了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


鲁迅先生将她描写成迫害学生的反面对象:

她的姓名第一次为我所见,是在去年夏初杨荫榆女士做女子师范大学校长,开除校中六个学生自治会职员的时候。其中的一个就是她;但是我不认识。直到后来,也许已经是刘百昭率领男女武将,强拖出校之后了,才有人指着一个学生告诉我,说:这就是刘和珍。

这篇文章让大众对这位“独裁暴虐”的北京女师大校长有所熟知。

鲁迅在沉痛悼念“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的时候,愤然痛骂女师大的校长杨荫榆女士是残酷迫害青年的“广有羽翼的校长”。

2

鲁迅严厉批评过的这位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第一位女性大学校长杨荫榆,历史上真实的她是怎样的人?

杨绛

杨荫榆,她是杨绛的三姑妈。杨绛在一篇散文《回忆我的姑母》中对于她的这位备受争议的三姑妈有所介绍,这才让我们对杨荫榆的印象由模糊而完整清晰。

杨绛说,她不大愿意回忆她的三姑妈,因为三姑妈很不喜欢她,她也很不喜欢三姑妈。

但是杨绛还是忍不住地回忆起了她。

杨荫榆在杨绛父亲资助下,曾在苏州景海女中上学,景海女中的一部分后来与振华女中合并了,旧址在今天的苏州大学内。

杨荫榆1914年到的北京,就在女高师谋职。

1918年, 杨荫榆赴美留学,却又说她最喜欢杨绛,特地叫杨绛的大姐带她上车站送行。

杨绛说:“我现在回头看, 那天也许是我三姑母生平最得意、最可骄傲的一天。她是出国求深造,学成归来,可以大有作为。而且她还有许多喜欢她的人为她依依惜别;据我母亲说,很多学生都送礼留念;那些礼物是三姑母多年来珍藏的纪念品。”

1924年,杨荫榆当上了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校长。

1925年 北师大学潮中,她未能支持学生爱国运动,被迫辞职,杨绛说:“ 从此打落下水,成了一条‘落水狗’。”

1925年冬天杨荫榆回到苏州,就开始长任杨绛父母家。杨荫榆与哥“有说不完的话”,杨绛“旁听不感兴趣,我父亲常取笑三姑母是‘大教育家’,我们却不爱受教育,对她敬而远之”。

杨绛回忆,“她在一个中学教英文和数学,同时好像在创办一个中学叫“二乐”,我不大清楚。我假期回家,她就抓我替她改大叠的考卷,瞧我改得快,就说,到底年轻人做事快’,每学期的考卷都国我改”。

杨绛这里所说的“在一个中学教英文和数学”,也许就是振华女校吧。

后来,杨荫榆自己在盘门城河边买了一小块地,找人盖了几间小屋,四邻都是小户人家,常受日军的蹂躏。

杨荫榆在目睹了日军的暴行,不顾个人安危,多次前往日军司令部抗议,一口流利的日语陈述着日军的罪行,要求日本军官约束那些四处奸淫掳掠的日本兵。

碍于其社会影响力太大,日军并没把她怎么样。但是她另外的做法,却激怒了日军。

杨荫榆在她自己创建的“二乐女子学术社”中,收留流亡的女学生,而且还是广建房舍,来者不拒的那种。

终于在一日,来了两个日本兵,“邀请”她去日本参谋部讨论一些事情.

当他们路过吴门桥上的时候,两个暴徒突然开枪在对她开枪,杨荫榆掉入了冰冷的河水中,却没有立刻死亡。在落水后杨荫榆还在继续扑腾,又连发数枪,直到河水泛红,这才扬长而去。

这一幕被一位木工亲眼目睹全过程,待日军走后,木工将她从河里打捞上岸,装殓遗体时,棺木太薄,不敷所用,只得用木板仓促合成。在偷偷安置好杨荫榆的尸体后,就通知了她的家人。

只可惜,鲁迅先生没能看到杨荫榆的这一壮举。

3

在得到杨荫榆死讯时,苏雪林沉痛地写了《悼 女教育家杨荫榆先生》。苏雪林曾是北京女师大学生,杨荫榆曾为女师大校长。

苏雪林对杨荫榆很好,是一个为杨荫榆说话的人。

苏雪林说,荫榆先生办了一个女子补习学校,有家的女生都随父母逃走了,还有五六个远方来的学生因为归路已断,只好寄居校中,荫榆先生本可以随其亲属向上海走的,因要保护这几个学生,竟也留下了。假如杨荫榆事先能及早撤退的话,不至于被日寇“抛入河里,还连发几枪”,日本兵见河水泛红,才扬长而去。

苏雪林文中提到的“一个女子补习学校”,就是杨绛文中所说的“二乐”,提到的“亲属”,就是杨绛的父母。

杨荫榆婚姻很不幸,嫁了一个傻子,影响了她的一生,她是个孤独的人。

1935 年夏天杨绛结婚,杨荫榆去吃喜酒,却穿一身白夏布的衣裙和白皮鞋。

杨绛说:“贺客诧怪,以为她披麻戴孝来了。我倒认为她不过是一般所谓 ‘怪僻’。 ”

1939 年,杨绛母亲安葬灵岩山,杨阴榆和杨绛的母亲同日下葬。

杨锋在看见母亲的棺材后面跟着的是杨荫榆奇模怪样的棺材,那些木板是仓界间合上的,来不及刨光,也不能上漆。

这一切不正象征了杨荫榆坎坷别扭的一生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许广平眼中的杨荫榆
丁小琪随笔:杨绛和姑姑杨荫榆
钱锺书&杨绛(2):杨绛的姑母是曾在鲁迅笔下“死”过的杨荫榆
16岁逃婚,24岁当校长,她毕生奉献教育,终身未婚,死后声名狼藉
鲁迅笔下的“寡妇”“专制魔君”,为救女学生,被日本兵枪杀
有一种温暖叫做“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