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在家菩萨戒本释义 贰、释六重戒 盗戒第二
盗戒第二
  优婆塞、优婆夷戒,虽为身命,不得偷盗,乃至一钱。若破是戒,是人即失优婆塞、优婆夷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优婆夷,臭、旃陀罗、垢、结优婆塞、优婆夷。是名二重。
  【注释】
  〔偷盗〕:
  偷、盗、窃三种恶行,意义相近,是乘人不注意或不备之时,取走其财物。在佛法术语叫做「不与取」。
  偷盗的人,先发欲而后起思,由思(惑)而后起行,将他人财物据为己有,以满其欲。
  偷盗是不误而取,即明知该财物是他人所有,非自身所有,且自身亦无类似财物,是完全的偷盗行为。这就犯了偷盗戒,应得不与取之罪名。
  〔一钱〕:
  「一」是指最小的单位,在自然数来说,「一」是最小的,最大的数则不存在。因为宇宙间,什么数是最大数,为不可知。故佛常以「无量」来形容最大。
  「钱」是流通的货币,有一定的价值,可以用来购物活命,故众生视「钱」为第二生命。若偷盗他人的钱,就是损害他人的生命,等于犯了杀生戒一般。
  戒法上的「一钱」,是指佛制戒时印度的币值。到了唐代的时候,印度的「一钱」合唐代币值「十六钱」。印度币五钱,即为唐代币值八十钱。八十钱在当时可买长衫一件。佛当时的一钱,其购买力可能更高。
  偷盗「一钱」就犯了重戒,由此类推,偷盗财物越多,罪业越重。受了戒的优婆塞、优婆夷若犯偷盗而破此戒,其所得罪报如第一(初重)戒者一样。
  「误取」则不犯重戒,因原无偷盗之心,也未生欲,更无思惑。故虽有「不与取」的行为,但不犯重戒。然应在自我或他人发现后应即求忏悔,忏悔自己的粗心大意。
  「同意取」则不犯戒,既经原有人之同意,即非偷盗,故也不必求忏悔。
  【旨意】
  「偷盗」是最不光明正大的恶行,最令人生厌。因欲心不止,烦恼不断,是修道的最大业障。故佛制盗戒,以防止受过戒法的优婆塞、优婆夷犯此行为。如果破了此戒,就将被名之为臭、旃陀罗、垢、结优婆塞、优婆夷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法律告诉你的人生哲理,你懂几个?
经典文言文赏析 | 二子分家
爸妈给的钱需要交税吗
和尚为女网友还俗偷寺庙百万内幕(图)
赶快回家找找这种钱币值28万
值得推崇的第五套人民币值多少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