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深圳中学的老师们(之一)
深圳中学的老师们(之一)
湘女潇潇 | 2012-1-18 22:22:23
第五章(之一)
深圳中学的老师们
 

(中午听完了深圳中学的学生讲述马小平老师,下午接着我们就听深圳中学的老师作为同事来给我们讲讲马老师,本来这样的座谈形式似乎是太严肃和拘束了点,老师们已经是成人,他们平日里都习惯了对学生们讲课,他们会用什么样的感情和态度来对我们讲述马小平老师呢?)

 

薛安康老师:我是接马小平老师上课的语文老师,当时马小平老师已经在深圳中学教了一段时间的课,后来因为原来的东莞中学的校长舍不得他走,又来把他劝回东莞中学了,当时马老师的教科书还在,但是人被架走了。我当时还是有些伤感的,我一接受马老师教过的这个班,马上就感觉到氛围不一样,他教得好,给我压力也很大。

郭慧清老师:(他是曾经和马小平老师一起在东莞中学任职的,后来也调入深圳中学,说起马小平老师,郭老师说印象最深的是当时马老师在东莞中学的家里的书房。)
老师把家里的一间房子整个都做了书房,我们经常去他的书房里聊天,当时我就很深地感受到这是一个真正爱读书的人,他对教育的理解是我后来到档案办才更深地了解到,他是一个把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融为一体的人,马老师的很多做法是跑在了我们前面,一个人只有像马老师一样,整天考虑的就是同一件事情,整天都在考虑教育,他才能做出一点东西来,马老师一生都在找一个地方想实现他教育的理念,他通过和深圳中学校长的接触似乎看到了在这里能干出一番事业的希望,所以就来到了深圳中学。
我们经常在教师食堂吃饭的时候,马小平老师就不断地分给我们他自己刻的碟子,什么好的歌曲,好的文章,他总是热情推荐给我们,我们在谈话的时候经常谈到怎么去理解教育,怎么去理解教师,怎么去理解学校。苏联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马老师在这句话后面还增加了自己对于教育的理解,他的大意是,一千年以后,可能很多职业都会没有了,但是一定还会有教师,两千年以后有些机构,有些设施可能会没有了,比如可能不需要银行了,不需要商场了,但是一定还会有学校。
老师就是用这样的情怀来对待他的工作和事业的。

 

 

刘艳平老师:我是语文组的老师,我觉得第一感觉就是马老师的学识很渊博,很多时候本来我们是大家一起讨论问题的,但是经常最后就变成了倾听一个人的发言,最后他就变成了一个核心,我们周边的人就只能变成了听众。另外他的藏书是非常多的,有一次我记得我们搬家,他的书没地方放,放在我们语文组的办公室里,大概有一千到两千本吧,后来有学生发现了这些书,就你拿一本我拿一本,拿走了很多,后来马老师知道了,觉得心疼,不过他知道是学生拿走了,也就原谅了。
第二个比较深的印象就是马老师对教育的忠诚。我们老师现在一般来说教师就是一种职业,但是马老师是把教育当做了他生命的一部分,他有一个口头禅就是:“课比天大”,无论在什么情况下,这个课一定是放在第一位的,他上人文课用的这个会议室有时学校要用来开会,一般的老师如果学校说有会议要用这个会议室,我们都会乖乖地让出来,但是马老师说我的课比天大,无论你的会议有多么重要,我的学生和我的课堂是不可以让出来的。他这个“课比天大”的这个概念对我们的影响也很大。
还有到了他的这个病再次复发比较严重的时候,精力有点跟不上,在学习期末我们学生有一个评价,他身体已经很不好了,中途还休息了两天,后来他知道自己的这个任务还没有完成,最后他要他的家人搀扶着他来到学校,把这个工作完成,那个时候已经放假了,可以说那次是他回学校的最后一次工作,大家听到这个事情都非常感动。
还有马小平老师的教学水平很高。有一个很传奇的说法,是说马老师是怎么进我们深圳中学的。说的就是他的第一堂课感动了我们的王征校长,讲的是一首诗歌,《走进诗歌》,当他讲的时候自己很动情,自己是眼含泪水,最后是把我们的王征校长也感动了,也在下面擦眼泪,这堂课结束之后,我们的王校长就认可了马老师。把一个校长感动了,让校长流泪了,这种现象对于我们同行来说还是很少见的,简直是带有传奇的色彩。
他的敬业还包括很多方面,他的身体一直不是很好,但是他一直是坚持站着讲课,他讲完课的时候,经常是衣衫湿透。他很注重维护做为老师的一种高贵的形象。
第三个方面就是马老师特别强调情感与智慧的参与,他有一本书,名字叫做《追寻意义》,核心就是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强调情感与智慧的参与,这应该是一个教师值得推广的理念,而不是一个普通的教书匠,而是一个教师。

老师还是一个有精神生活的人,有次我们去一个农家餐厅吃饭,有人就说,我们这里有天鹅肉吃,你们吃不吃啊?当时马老师就很严肃地说,这怎么行,天鹅是多么高贵的动物,你们怎么可以来吃?他当时是真的很气愤,马上就说要离开这家餐厅。从这些小细节方面也可以看出马老师是一个很纯洁的人,他对自然对生命非常尊重。

 
周飞老师(语文老师):我是04年来到深圳的,当时马小平老师是招聘的老师之一,在那场招聘会上呢,马老师就给我留下了不一样的印象,其他负责招聘的人都是坐着的,只有马老师是站着的,他的脸上始终是一种长者对小辈的那种慈爱的微笑,那么对于我这样一个从内陆来到深圳求职的人来说,他给我的印象相当好。
来到深圳之后呢,有一次和马老师聊天的时候他问我,为什么要到深圳来,我就告诉他,其实我是做心灵的疗伤来的,那么他很敏感地体会到了我的内心的感觉,对我说,这样吧,你把我身上仅有的这点钱拿去。
他的这个举动对于一个对前途和未来都感到迷茫的我来说是非常让我感动的。04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我记得很清楚,学校突然派我去参加一个市里的比赛,来得比较突然,也没有时间准备,我觉得有必要去向马老师去做一些专业上的求教,就去他的文化工作室,我们一聊就聊了一个下午,那场谈话似乎给我打开了一片天,让我感觉到原来中学里有着这么一个深厚底蕴,宽阔视野的学者型的老师。
老师身上有一种悲凉,这种悲凉可能很少让人感受得到。有点时候不说不代表他不在乎,有点时候说多了,反而感觉是一种伪装。
他在开这个人文素养课的时候,由于我们学校的一种特色,我们对于学生的管理相对是比较松的,那么马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实际上是用一种爱,用一种精神在召唤,或者是在唤醒这种人文的精神。
由于学生的层次不一样,每个人都人文精神的理解也不尽相同,而马老师是一个很宽容的人,对于那些不来上他课的同学他不会去登记或者处罚他们。有这样一个细节:由于一些学生渐渐不来上人文素养课,每次他讲课的时候,只有教室的门口响起了脚步声,他都会不自觉地把目光瞟向门口,他的眼里满含着期望,他期望这个脚步声就是冲着这个课来的,他期望有人推开这个门,走进这个课堂来和他一起分享这个人文精神的感受,可是往往是让他失望的结果,脚步声从门口响起又渐渐远去,没有人推开门走进来。
我想这对于一心要唤醒已经沉睡很久的,甚至已经在人性当中泯灭了的人文精神的一个人来说,作为教者,他的内心是很无奈的,他和那种非常严厉的,打、压、杀的教者是不一样的,他是非常宽容的,只要你能来,他就非常欣慰。
他在专业上提出了一个这样的命题:一个语文老师能走多远?这个命题被钱理群先生推崇备至,我想马老师这个命题的提出不光是从一个职业的角度来说一个语文老师该做什么,马老师是把工作和生活融为一体,他是从一个生活的角度,从一个职业的角度来看一个语文老师能做什么,他试图从一个精神的领域来建构一个语文老师的知识结构,来看他的事业。
还有呢,也说说马老师来到深圳中学以后不久被东莞中学的校长“绑架”回去了,当时听说东莞中学是要搞一个校庆,这个校庆如果没有马老师将是不成样子的。据我所知,马老师曾经在东莞中学建立了一个网站,这个网站的名字好像叫做“林地的守望”,他走了以后呢,这个网站就转给了东莞中学的语文组,我时不时也会去这个网站浏览,这个网站和一般的语文的网站不一样,一般语文学科的网站更多的是瞄准高考这一块,但是“林地的守望”这个网站从它的命名来说就是完全高于高考,它更多的是一种精神的渲染,精神的呼唤。
再来说说给马老师做脑科手术的医生的孩子故事。这个医生的孩子高一高二是马老师带的,高三是我带的,现在在美国,他先修的是音乐,后来修的是商业,他们现在几乎每周通一次电话,他叫陈俊男,我们每周通电话的时候都会提到马老师。
还有一个学生现在在四川师大数学系,高三也是我带的,高一高二也是马老师的学生,他也经常来电话,每次电话里也会提到马老师,那么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情是,去年寒假,他说考完试就会回来,有一幅字画要送给马老师,问我马老师在哪里。我说,马老师现在应该转院在广州治病,你们这个时候最后不要去打扰他。孩子听了,特别失望,他特别失望。
从这几件事情上可以看到,马老师在学生之间的影响好像已经超越了很多师生之情吧。
(周飞老师在说话的时候速度很缓慢,讲述马老师的时候也是一种很轻柔的声调,经常感觉他是在另外一个情境里感受着他自己对马老师的回忆,述说的东西也的确如他所说有些凌乱,但是那份真情随着他轻柔的语调感染了听他讲述的我们。听他讲完之后,我忍不住发问,周老师你现在讲课一定也是相当受学生欢迎吧?)
周飞老师回答说:老师的高度是我这样的年龄和功底无法达到的,他是把他当做一座山吧,只有仰望的份。
周飞老师讲完之后,在场的记者有人提问这些老师,现在的孩子始终是要面对高考的,那你们学校又是如何平衡这种人文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关系呢?
薛安康老师马上抢着发言:我经常给学生两套标准,一个哲学是“皮肉哲学”,一个哲学是“书本哲学”,皮肉哲学往往是熬出来比书本哲学更可靠。标准还有两个标准,一个是考试标准,一个是做学问标准,那么做学问标准永远高于考试标准,比方说,《沁园春.雪》这首诗词里面,数分流人物究竟是指的谁,教科书里说的是人民大众,但是从做学问来说,指的就是毛泽东自己本人。所以上课是时候给学生两套标准,学生一笑也就过去了,从学问方面来看,做为毛泽东他要改朝换代,这也没有什么错。
所以说做学问的标准永远高于考试标准,考试标准永远是实惠的,功利的,这个也是没有办法的。我觉得这样的两重标准也没有什么好还是不好,让学生知道应试的标准是为了升学,让他们知道做学问的标准是为了真的做学问,那么我这样在课堂上给同学们讲,他们都是一笑,然后自己去消化。
还有莫泊桑的《项链》,这里面有太多人性的优点在里面了,你说这两夫妻多么团结,多么忠诚,我在课堂上就大力讲述这里面表现出来的人性的优点,连作者本人也承认,一生中一件小小的事情就可能成就一个人也可能毁掉一个人,他都承认人性的这一面,但是我们的教科书里的评论标准就是,这是因为资本主义社会的虚荣导致毁了这个女人的一生。其实这些标准应该是要改变的,但是目前我们无法改变,那么我也就只好给同学两重标准了。
考试的标准,做学问的标准,那个高,那个低,就这么来了。这是我的处理方法。

(说到这里,之前发言的周飞老师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说对于应试的训练,他们在高一和高二基本是不去涉猎的,只是到了高三才去训练,他认为,有了高一和高二的精神教育,到高三的这种应试技巧的训练是相当容易的,他说,连兽都是可以训练的,何况我们是人。)

薛安康老师继续说马老师:我说话是口无遮拦的,我今天在这里说我们现在好像是在抢救马老师,让我从头来说说我和马老师是如何相知相惜的,之前我说过,马老师教了一段时间之后被惜才的东莞中学校长请回去了,是我接了他教的班,我一接手就感到明显的不同氛围,因为学生都很喜欢他的课,我讲课的时候,经常就有同学说,当时小平老师怎么说,给我挑战也很大,我自己也希望我的教学和小平的距离不要太大,他走了,但是大家都很想他,我也希望自己能够多少代替他说些他想说的东西,他的份量是相当重的。
还有一点我更想说的是,小平是一个性情中人,一个大写的人,是一个知识分子。小平还是很能说一些东西,他自己在老师面前,在同行面前说的话和他在学生面前说的话还是有区别的。他在尽自己的可能给学生开窍,让他们懂一些他们该懂的东西,但是我觉得有些遗憾的就是,因为学生受环境影响太大,这个时代是个比较浮躁的时代,也是一个追求时尚的时代,所以他开的那个人文课就有很大的反差,喜欢他的课的同学大概占了三分之一,很多同学在随笔中写到,我一想到马老师的课,我简直就要哭,马老师怎么那么博大精深,马老师怎么懂得那么多,马老师课堂上说的诗歌他基本上都能够背下来,马老师的背功真的是够好的,我自己都认为我已经是很厉害的背功了,但是连细节都那么清楚地记得的也就只要马小平了。我说我佩服他,比我背得更厉害的就是他了。我现在不想把他当做一个圣人来说,就想把他当做一个性情中人来说。
那么讲到小平对现代诗的研究,就是那一课《走进诗歌》把我们一个学物理的校长感动了,当时校长还提起了一本另外的书,马老师马上就说出了这本书的内容和评价,结果就这两件事情让校长觉得马老师学识高深,当场就觉得要了他来深中。
我再来说说马老师的编书,他编的那本书《人文素养》尽管没有书号,但是他还是精心挑选,留下他认为是最精彩的内容,我可以说一个细节,一般其他科目也有老师自己编很多参考书来给学生参考的,经常在最后就被学生扔掉了,高考以后深中还有一个习惯就是卖书,很多学生把他们的课本,其他的教辅资料都卖了,但是没有一个人卖小平编写的《人文素养》读本。可见学生是认可这本书的内容的,这本书里挑选的文章其实就体现了马老师的情感倾向和他的爱好。
那么小平的课精彩到什么程度了,精彩到会让学生哭,我听了也觉得很感动,他是情感至上,但是这个情感又不是做出来的,是他从生活中,用他的皮肉熬出来的。
比如说他讲到那一课:《中国,你的钥匙丢了》,他讲得时候是真情实感,对学生的影响太大了。小平生病两个月之后,很多学生都想知道他的消息,都想找到他,他们都找到我这里来,有一个学生从下午到晚上一直在等候马老师,终于见到他了,但是马老师已经不是很记得他了,他却是深深地记得马老师,对马老师充满感谢,感谢师恩。新时代下的师生关系由于老师应试的压力多多少少对学生都施加了升学的压力,以致现在的师生关系比较疏远,但是马老师不是这样,他凭自己的人格去影响学生,把人格贯彻到上课当中去。
最后想说说小平的无奈,他开的这个课,由于学生的素质相差很大,所以对他的课的理解也相差很大,但是马老师就是像一个传道士,他有着悲天悯人的情怀,他觉得学生能来听课已经是他的造化了,能够感动一点是一点。
还有一点是小平的正义感,说起来就是北京有一个学校,那里的学生是很高智商的,但是很可悲的是,那里的学生竟然用他们的高智商来玩弄一个开小饭馆的老板。他们利用他们的所谓智商想方设法吃了饭逃单,而且津津乐道说给别人听,小平说起来的时候直摇头,说真是斯文扫地啊。没想到这些人第二次去饭馆的时候还想玩这招,但是他不知道因为他们的这次所谓的高招上次买单的饭馆的小伙计就被老板开除了,而且没有拿到工资。小平说,这些学子的确是高智商,那个小伙计的确是比不上他们,这些学子们兴高采烈脱身了,但是那个小伙计就因此丢了饭碗。说到这里的时候,小平就说,现在的教育沦落到这个样子,真是一种揪心的无奈。
小平的为人很低调,他爱小孩,他经常像一个圣诞老人一样,背着一个背包,把他自己刻的光碟一个个发给那些孩子们,他见到孩子就很开心,他看到孩子的时候就会发出像孩子一样灿烂的笑容。
他曾经在东莞中学教学的时候见到一个老师惩罚学生趴在地上写检查,他就很气愤,说老师怎么可以这样对待学生,教育怎么可以这个样子?
我认为小平更应该做一个高校老师,因为他身上的学术气氛很浓,小平是一个小知青,他在做知青的时候就喜欢现代诗,说起小平来真的很多话要说,总之我觉得我们现在今天是有一种抢救小平的感觉,他还是希望哪一位编剧能够把他拍成一部电影,这个电影也不一定是一个道德的楷模,他就是一个知识分子,在中学里面执着地追求他想追求的东西,他把生活、工作、为人都打在一起了,他在学校和家里没有什么区别,我和他谈话,半天半天都是谈的学术啊,社会啊,做人啊等等。
所以我觉得应该给小平这个人大书一笔,小平的人格魅力给我印象深刻,我希望,真的我希望,以后写他的话应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写他,其实他很多东西都是不顺的,因为他在读书的年纪正好碰上一个不读书的年代,没有书读的年代,那么到了他的学术很深的时候,又有很多的升学压力压在他的身上,他去了很多的地方,去寻找自己的价值追求,最后就把自己的心愿就寄托在学生身上,而且很多学生还不是能够全部理解他。
小平给我的一个感觉是,他是一个传道士,而学生在他的传道下是什么呢,是一个君子。
有一次一位学生写了一篇随笔给我看,我说你写得很好啊,他说这都是马老师的引导的结果,说着说着,这个同学就哭了,他说,马老师是一个多么好的老师啊。
在现在的社会里有时让人感觉到学生就是在利用老师,只是从老师那里获取考高分的能力,但是在马老师这里不是,他和学生之间没有任何的相互利用,他就是在传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马小平老师周年祭
【他人说】有特色的老师,怎样才能存在?
这些深圳女校长,你一定要认识(一)
平冈中学王雪娟老师成为深圳首位“年度教师”
青年一代:"青春读书课"
【且行且歌】是“福田表达”,更是一份郑重的教育宣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