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朔评判鲁迅:他不是世界文豪,世界文豪,怎么能只写过这点东西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时代的猛士

一支笔就是他拿了一生的机枪。笔下的妙语连珠就是他为中华民族制成的无数弹药。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叫做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

这些对于中国每一个上过学的孩子来说就像是在背诵自己家的联系电话一样熟悉。不为别的,只因为他是鲁迅。

王朔评判鲁迅,他不是世界文豪,世界文豪怎么能只写过这点东西。

这话听起来多少有一点狂妄自大的意思,事实上这并不是对鲁迅的讽刺只是一种他看到的事实的陈述或者更加准确地说是一种惋惜。

将这句话拆开来看看,首先是世界文豪,这是根据文豪们对于和各自有关的民族文学的推动意义作为标准进行评价的。

毕竟文学和艺术是没有一个世界标准的。

而对于我们的民族文学,鲁迅先生的推动力是绝对的,能将报纸作为战场厮杀,打得如此漂亮的在那个年代也就只有鲁迅了。

从1911年写成的第一部文言小说《怀旧》开始,鲁迅就正式向文坛宣战。这一战从担任《新青年》的编委开始正式进入一个白热化的状态。

接着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语言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共产党宣言》的译本,短篇小说《风波》以及后来的《呐喊》等等

不难看出,鲁迅的文章内容主题,和他本人的经历以及当时社会的革命背景是吻合的。

支持学生正义斗争被免除职务,八一三惨案,又因为揭露政府屠杀学生被迫四处逃窜,又或者搜集马克思主义的著作,进行翻译,倡导提倡革命美术等等

鲁迅凭借着一己之力,在文学界掀起一场文学界的马克思主义革命,首先被抓住的就是当时的学生。

无论哪个年代,学子都是文学界的未来,只有他们的思想观念是正确的,未来的文学界才有发展壮大的可能性。

这本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而文化战线的主力指挥就是鲁迅,他用一只笔将半殖民地人民的宝贵精神传播出去,引起社会的共鸣,牵动无数学子的思想,从根源上拉起迷茫的人们,给了一个光明的方向。

一点点的文学作品

接下来再看评判中的第二句话,“世界文豪不可能只写这么一点东西”。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这里的一点说的其实并不是数量,而是文章的篇幅。

了解鲁迅的都知道,鲁迅写的都是短篇小说,杂文。像四大名著一样这种拍电视剧都可以拍几十集的作品是没有的。

原因是什么?鲁迅先生能力不够,写不了长篇?

显然,并不是。

如果仔细分析一下鲁迅先生的作品,其实是可以找到原因的。首先鲁迅先生的选材主演是针对现实生活中的所见,所闻。

不单单局限于一些勇士,谋士的故事,老人们口中的妖魔怪物,或者后期的才子佳人等等。

她的作品最根本的目的就是思想上的号召。这就意味着文章需要有吸引力,有冲击性。但是还必须要做到迅速的让人明白其中的含义,产生共鸣。

要通过几百字,甚至是一两个词语去拯救麻木的人们,让他们在书中看到自己的悲哀,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一个思想启蒙的作用。

试想一下,一篇思想启蒙的文章,主人公要向西游记师徒四人,要历经九九八十一难。

且不说读者面对这样几近绝望的经历之后,还会不会选择跟着改变,就单单这个文章的长度,别说是看完之后去体会其中的韵味,只怕是看完都是有难度的。

毕竟那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枪子不知道下一秒会落到谁的身上。而且国家建设也在需要人的时候,谁有时间去抱着一本厚厚的小说去读。

在一种就是鲁迅的杂文,鲁迅写杂文的目的不是炫耀技术,而是批判社会的不公平和黑暗,将其拉到正轨。这童谣需要文章有一种快速的感召力。

所以说鲁迅先生只有短篇的文章其实是时代的产物,那个时代有太多太多黑暗面,要拉起沉沦的人们起来反抗,要唤醒人们苦子里自尊和反抗精神,就像是“鸡血”一样,需要一记狠药。而不是慢性治疗。

但是如果撇开时代背景来说,鲁迅先生的文学创造力,没有一篇长篇代表作确实是一种遗憾。但是鲁迅先生和那个时代其实是一体的。

鲁迅先生推动了那个年代的齿轮,让它重新运作,进入正轨。而那个年代也创造了那样一个毫无奴颜媚骨的鲁迅,成就了一代文豪。

同样是被感召的人

最后再来看一下说出这句话的人。其实王朔和鲁迅先生一样都生在战争时期,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王朔和鲁迅先生,是可以达成思想上的共鸣的。

巧合的是,他也是鲁迅先生的忠实崇拜者。但是相对于鲁迅来说,他太幸运了。家庭条件不错的王朔可以尽情地投入到创作中去。

没有像是鲁迅先生一样痛苦的经历,虽然处在战争时期,但是并没有体会过人们就像是吸食过鸦片一样一蹶不振的绝望。

所以王朔的作品拥有时代的温柔,拥有自己的性格。

但是鲁迅则是将自己奉献给了那个社会,他和那个荒唐的年代已经融为一体。所以他就是社会,社会就是他。

而只有少数人才能感觉到的社会温情,在鲁迅先生的文章里几乎是没有的。因为那就是事实。

结语

文学本就是一种产物,或许我们可以去评判,可以去发表自己的意见。但是要理性,要从大局去看。毕竟文学创作是离不开生活和现实的。

换句话说,文学作品,就是在现实社会基础上,对当时的核心文化的一种升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朔评鲁迅:没见过世界文豪只写这点东西,忘掉他,才能重新发力
“去鲁迅化”已有十余年,是文学界的进步还是损失?莫言这样解释
如何评价中国伟大文学家鲁迅入选世界十大文豪?
王朔评判鲁迅:不是世界文豪,没听说世界文豪只写过这点东西
鲁迅葬礼上的抬棺人是谁,这些人后来都成为了他的继任者
鲁迅先生短篇小说《补天》,展现的人性,你品你细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