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庐山简史05:庐山是一座名人汇聚的文化之山

庐山是一座文化名山,文化遗产丰厚,文化种类繁多,文化传承悠久,文人名人汇聚。历史是以人为主体的,文化是由人创造的。我们考察庐山的历史与文化,可以考察有哪些人和名人来过庐山,他们发生过哪些事件,留下了哪些作品。

1、名人与事件

历史上有许多官人、文人、僧人、道人、军人、商人、农人、游人等,其中包括许多名人,来过庐山。试列举一些如下:

汉代至魏晋南北朝:汉武帝、司马迁、顾恺之、王羲之、慧永、慧远、陶渊明、谢灵运、陆修静、江淹,等。

唐代至五代:张九龄、孟浩然、王昌龄、李颀、王维、李白、颜真卿、杜甫、刘长卿、顾况、韦应物、灵澈、陆羽、韦丹、韩愈、白居易、元稹、贾岛、钱起、李德裕、李渤、李贺、吕洞宾、杜牧、徐凝、贯休、皮日休、刘轲、杜荀鹤、荆浩、齐己、王贞白、李璟、宋之问、沈佺期、韦应物、柳公权、温庭筠、符载、杨衡、崔群、宋济,等。

宋代和元代:范仲淹、梅尧臣、欧阳修、周敦颐、王安石、陈舜俞、苏轼、苏辙、孔武仲、孔平仲、黄庭坚、秦观、米芾、晁补之、张耒、王廷珪、李纲、岳飞、王十朋、陆游、范成大、周必大、杨万里、朱熹、张孝祥、张栻、吕祖谦、陆九渊、戴复古、元好问、白玉蟾、贾似道、文天祥、苏洵、刘涣、刘恕、刘羲仲等祖孙父子、李常兄弟姊妹、赵孟頫、范梈、虞集、揭傒斯,等。

明代:宋濂、刘基、杨基、朱元璋、高启、朱棣、杨士奇、解缙、曾棨、于谦、沈周、林俊、陈沂、唐寅、文徵明、王守仁、李梦阳、徐祯卿、罗洪先、李攀龙、李时珍、徐渭、王世贞、王世懋、憨山德清、汤显祖、邹元标、董其昌、王士昌、袁宏道、汤宾尹、王思任、曹学佺、左光斗、徐霞客、刘同升、方以智,等。

清代:黄宗羲、李渔、笪重光、朱彝尊、屈大均、王世祯、宋荦、石涛、潘耒、查慎行、康熙帝、曹秀先、袁枚、蒋士铨、赵翼、姚鼐、翁方纲、洪亮吉、舒天香、魏源、彭玉麟、李鸿章、陈宝箴、张之洞、陈三立、文廷式、易顺鼎、康有为、李德立,等。

我们要以人物的活动足迹和文化遗存为切入点,推动庐山的旅游。搞好庐山旅游,就要讲好庐山的故事,就要讲好人的故事,历史人物的故事一讲好,历史底蕴就凸显了,中国历史就往深处走了,庐山的魅力、江西的味道也就出来了。

以庐山圆通寺为例,唐宋八大家里至少有4人来过这里,你说吓人不吓人?

圆通寺,是964年,由李璟的儿子、南唐后主李煜建于庐山石耳峰下。建寺辟地时,掘得早年倒塌的寺院埋没在地下的一尊金铸的观音菩萨像。观音别号“圆通”,因而取得寺名。

历史上的圆通寺就位于此处

圆通寺遗址位于南昌上庐山的下高速口。当年,圆通寺也靠近江州至洪州的驿道,来往游人很多,香火特盛。现在,圆通寺已经不存,其遗址之上已是庐山茶叶科研所,不过,那些古树见证过圆通寺在历史的存在。

宋仁宗时,主持圆通寺的是居讷禅师,1053年(宋仁宗皇祐五年),欧阳修返庐陵安葬母亲,路过圆通寺,与居讷禅师夜坐小亭,论道达旦,临别时,欧阳修赠诗给居讷:“方曈如水衲披肩,邂逅相逢为洒然。五百僧中得一士,始知林下有遗贤。”

后来,居讷把此亭取名为“夜话亭”,又叫“清音亭”。

1047(庆历七年),38岁的苏洵在东京汴梁再次名落孙山,他意兴阑珊,于是同伴一起逛了中岳嵩山,又南下江州,在庐山一带流连,住在圆通寺内,游遍了庐山,收到了父亲过世的噩耗,于是火速返回四川。回到四川后,苏洵收敛改性,发奋读书,担当起父亲的责任,正式管教起10岁、8岁的两个儿子,为他们取名苏轼、苏辙。九年后,苏洵带着苏轼、苏辙进京,名闻京师。次年苏轼、苏辙应试,同登金榜,三苏之名,自此开启。

1079年(元丰二年),因受到兄长苏轼牵连,苏辙被贬为筠州监盐酒税。1080年(元丰三年)夏六月,他前往高安的途中路过庐山,到了32年前他父亲住过的圆通寺,拜访过慎长老,并在庐山游玩,留下诗赋多首。苏辙到高安后,与庐山寺庙多有书信、歌赋往来,其中与圆通禅院更有一奇事,也算得上禅宗名案。

元丰五年(1082)九月,苏辙的女婿曹焕去看望苏轼。当他离黄州去筠州时,苏轼送诗一首,诗曰:“君到高安几日回,一时抖擞旧尘埃。赠君一笼牢收取,盛取东轩长老来。”苏轼在诗序中解释说:“子由在筠作《东轩记》,或戏之为东轩长老”,所以写了这一绝句“以戏子由”。诗的大意是,你(曹焕)去高安不几天就能回来,我给你一个笼子,你千万不要丢了。你这一趟去,一定要把那位人称“东轩长老”(即苏辙)的给我带回来。苏轼幽默,爱开玩笑,意思是:弟弟你不主动来看哥哥,我就派你的女婿把你装进笼子里强行带来。你不想我,可我想你呀!

曹焕路过庐山时,把苏轼的诗拿给圆通寺慎长老看。慎长老欣然命笔,也作一绝送给曹焕,诗曰:“东轩长老未相逢,已见黄州一信通。何必扬眉资目击,须知千里事同风。”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八《师备禅师》载:“师一日遣僧送书上雪峰和尚。雪峰开缄,唯白纸三幅。问僧:'怎么?’曰:'不会。’雪峰曰:'不见道君子千里同风。’”“千里同风”乃佛家语,慎长老用此,其意是无需见面,虽远隔千里,但你们兄弟俩的心灵是相通的,彼此一样想念,老衲我也不例外。

慎长老写完诗,送曹焕出门,“归入室,趺坐化去”。

当苏辙从庐山回来的人口里听到慎长老已“化去”,并把这个消息告诉女婿时,女婿这才把与慎长老见面的事说了出来。苏辙听后,非常感慨,作了二首绝句,其一是答复哥哥苏轼的,诗曰:

东轩正似虚空样,何处人家笼解盛。

纵使盛来无著处,雪堂自有老师兄。

意思是,我现在身心皆空,恐怕笼子没法盛。纵使盛去也没地方放,因为有你“老师兄”在,雪堂里我哪敢坐?也是戏语,但既有目前思想的汇报,又见弟弟对哥哥的感激与敬佩。

其二是答复慎长老的,诗曰

檐头挑得黄州笼,行过圆通一笑开。

却到山前人已寂,亦无一物可担回。

意思是,女婿刚刚挑着我哥哥送的笼子登上庐山,路过圆通寺,慎长老还打开山门笑呵呵迎接他。如今我挑着哥哥送来的笼子上庐山,本想也“盛取知慎长老来”,孰料“却到山前人已寂,亦无一物可担回”。什么样的人才算知己?知心为要。什么样的人才算朋友?有情为重。

1084(元丰七年)四月,苏轼从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转任河南汝州(今河南省汝州市)团练副使。此时,苏轼被贬黄州已有四年零两个月。虽然是谪居,他在这里过得是十分的潇洒惬意,逍遥自在。此时,宋神宗赵顼思揣着“乌台诗案”已过去了这么多年,该把苏轼调回了。然而,曾被苏轼批判过的大臣们却死活不同意,赵顼只好将苏轼调任汝州,离京师近一些,生活条件也比黄州好一些。对此,苏轼却不太领情,说“殆似小儿迁延避学。”觉得他自己就像孩子逃避上学一般,不太愿意面对这个调令。但圣命难违,苏轼还是写了封谢表向赵顼谢恩,言语虽然客气恭顺,却掩饰不住地有些小牢骚,还用了“惊迫未定,梦游缧绁之中”这样的词句。苏轼的政敌们看了,又趁机诋毁说他对朝廷有意见,赵顼却一笑了之。

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苏轼的心情自然不会太好。他打算先去筠州(今江西高安市)看弟弟苏辙,再去上任。就这样,苏轼从黄冈寓居的定慧院出发,过江后从黄石、大冶(北宋兴国军辖地)进入江西境内,路过瑞昌后到达九江,然后来到庐山。这是苏轼首次登上庐山,也是三苏的轨迹在庐山的第一次重合。虽然庐山的山谷奇秀让苏轼应接不暇,但他情绪不佳,决心不作诗,他曾在自己的游记中写道:“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平生所未见,殆应接不暇,遂发意不欲作诗。

四月二十四日晚,苏轼抵宿庐山圆通寺。为什么他匆匆忙忙连夜来圆通寺呢?因为二十五日是父亲苏洵的忌日。苏辙《赠景福顺长老二首》序云:“辙幼侍先君,闻尝游庐山,过圆通,见讷禅师,流连久之。”据此可知,苏轼连夜登庐山,宿圆通,主要是为了在“先君旧游”处凭吊他的父亲。是夜,苏轼在寺中追祭父亲亡灵,并在佛前供奉的宝盖上题写《宝积献盖颂佛》一偈,赠予禅院住持可迁禅师。可迁禅师见此笑道:“也是可巧,昨夜梦宝盖飞下,着地之处冒出火来,必有祥瑞之事”。

不管可迁禅师所梦是否属实,反正苏轼听了很高兴,没想到为父亲祈福,这么快就应验了,就盛赞可迁是真正的仙,遂作诗一首:

石耳峰头路接天,梵音堂下月临泉。

此生初饮庐山水,他日徒参雪窦禅。

袖里宝书犹未出,梦中飞盖已先传。

何人更识嵇中散,野鹤昂藏未是仙。

苏轼在圆通寺,始见慎长老和诗,睹物思人,感慨万千,遂次慎长老韵,和诗一首:

大士何曾有生死,小儒到处觅穷通。

偶留一吷千山上,散作人间万窍风。

诗中充满对慎长老的追思之情,钦佩之意。

苏轼初访庐山,仅住一晚后就离开,未曾游玩。他着急去看自己的弟弟,怎么可能先在庐山游山玩水,再者又遇上父亲的忌日,到处游逛也不合适。

苏轼在高安苏辙处逗留半个月后返回,再次入住圆通寺。这次他从容得多,见过弟弟后想必也放松了很多,故将庐山、江州玩了个遍。

三苏都来过庐山,特别是苏轼4到庐山,写下5诗1文,他把亲情、友情、哲理永远留在了庐山,至今还让人回忆,并为之感动。

创作出多篇千古流传的诗文,其中一诗一文,被选录到中小学课本中。《记游庐山》一文。《初入庐山三首其一》:

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

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

“自挂百钱游”,用了《晋书·阮修传》的典故:“常步行,以百钱挂杖头,至酒店,便独酣畅。”这是苏东坡用来形容自己不与俗人往来,悠然自得之意。“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故侯,是指秦末汉初的召平,他原本是秦朝的东陵侯,秦朝灭亡后,他隐居长安城东,种瓜为业。苏东坡这里形容自己是“故侯”,是因为他曾经是朝官,却被贬官,几乎成为平民,所以以此自嘲。

这首诗其实可以看成是苏东坡的“自恋”之诗,也是对苏东坡自身的一种安慰:“就算我贬官了,事业不成功了,但是我的名声传遍天下,就算是山中的人,也人人都知道我苏东坡啊!人生无憾了啊!”

《初入庐山三首其二》:

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

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

偃蹇,是傲然耸立的意思。这首诗的意思是说:如果我和青山没有昔日的缘分,那么眼前的青山一定会冷傲拒人,不会像现在那样亲近。虽然我和庐山是第一次见面,但其实我们以前就是故人,就是好朋友啦。这首诗把庐山拟人化了,写出了庐山对苏东坡的那种亲近感。其实这是苏东坡把自己的情感赋予了庐山,反而凸显了苏东坡对于庐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初入庐山三首其三》:

自昔怀清赏,神游杳蔼间。

如今不是梦,真个在庐山。

这还是在说苏东坡对庐山心仪已久,早就通过神游物外的方式认识了庐山,早就在梦里和庐山见面定交。而如今亲眼看到了庐山,真是分外惊喜。“真个”两字,口语化的表达,将苏东坡的惊喜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苏东坡写的第5首庐山诗,堪称千古绝唱,千古流传。《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东坡自己评价这首庐山诗:“仆庐山诗尽于此矣。”意思是“这首诗是我庐山诗的巅峰之作,已经把我所有对庐山的感悟都融汇其中了。”

居讷又在寺侧筑“一翁二季亭”,以怀念苏洵、苏轼、苏辙父子兄弟三人和圆通寺慎长老的交往。

2、石刻和碑刻

庐山上有摩崖石刻900余处、碑刻300余处,主要分布在秀峰、白鹿洞书院、观音桥、归宗寺、康王谷、东林寺、卧龙潭、牯岭等地,比如秀峰石刻,0.2平方公里的范围内竟有182处石刻,其中唐宋石刻63处,著名石刻有:唐柳公权、颜真卿,宋黄庭坚、米芾、赵孟頫,明王阳明、李梦阳,清康熙等人的作品。

东林寺的文物就太多了。来到庐山,就会发现许多名人与寺庙有关系。因为古代的博物馆、图书馆,特别是在山间林中,酒店、旅馆都很少,所以,文人经常就借住在寺庙里。这样寺庙往往就会留有许多文人的字画诗词与碑刻,庐山东林寺就号称“天下经典一寺收”。唐代白居易就说:“东林寺里两廊下,片石镌题数首诗。”

这里有柳公权书崔黯撰文的《复东林寺碑铭》,碑残,刻于847年(唐大中初年)。1889年,康有为在东林寺意外发现此碑。此碑为庐山现存最古老的碑刻。康有为还专为此写诗刻碑。

庐山应该建“庐山美术馆”,搜集和陈列庐山石刻、碑刻、书法绘画。

3、绘画与书法

山水画的形成和确立,是魏晋风度的渗透,崇尚自然的必然,文人个体意识的觉醒,人们对自然山水的审美感知。

东晋的顾恺之是魏晋南北朝唯一有画传世的画家,又是中国绘画史上第一个有画论的理论家,最典型地代表了这一时期山水画发展变化。

代表顾恺之绘画最高成就的是《洛神赋图》,而他的《庐山图》使中国山水第一次成为被描绘的对象,此画也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绘画史上第一幅独立存在的山水画,庐山也因之成为中国山水画的发祥地。顾恺之还有一幅《雪霁望五老峰图》,但真迹遗失。

五代梁荆浩画过《匡庐图》。马远有《庐山雪图》(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画法具有淡墨轻岚,笔墨寥寥,却形象生动,既突出了主题,又显示出广阔的空间。画面取景简洁,寒意萧然,透露出浓浓的“马一角”画风的意蕴。

明代唐伯虎被宁王朱宸濠骗到南昌,发现朱宸濠要造反,吓得逃出南昌,路过庐山,还心有余悸,惊恐未定,写下一首诗《登庐山》:“匡庐山高高几重,山雨山烟浓复浓”,画了一幅画——《庐山图》,真迹现藏于安徽省博物馆。

庐山上的黄龙寺,系明代僧人彻空于万历年间(1573-1620)所建。

当年,明万历皇帝的母亲肃皇太后曾赐送罗汉图18幅、现在寺后有明神宗敕建的赐经亭。明万历皇帝的母亲(明肃皇太后)分别1584年、1586年赠归宗寺、黄龙寺藏经678函,唐代铜质佛头1只,及元代至正时的水墨罗汉图18幅、明代文以简画的《富春山图》2帧。1587年(万历十五年)明神宗为纪念母亲而赠续入藏经41函、旧刻藏经文637函给黄龙寺。黄龙寺因此专建赐经亭。此亭造型简洁,庄严肃穆。

黄龙寺还收藏不少字画,如明代文以简的《富春山图》2帧。黄龙寺因此名声大振,黄龙寺不远处有黄龙潭和乌龙潭两个瀑潭,当时有诗赞黄龙寺:“客因看画至,寺以伏龙传”。康有为1926年第三次登庐山、第二次来黄龙寺时题,题写寺额“黄龙寺”之匾,嵌在黄龙寺的门首,书法融魏楷二体,古朴苍劲有力。

明代沈周《庐山高图》作为寿礼送给老师陈醒庵。此画为浅绛山水,纸本,纵193.8厘米,横98厘米。画面布局疏朗,厚重凝练。庐山峰峦叠嶂,巍峨超拔,气势奇伟,飞瀑之下有位老翁伫立远眺,画上题诗云:“公乎浩荡在物表,黄鹄高举凌天风”,以赞誉老师的崇高人格,同时也流露出自己的襟怀。此画真迹现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1986年,中国台湾以《庐山高图》画卷为图案,发行了“庐山高”一套4枚的邮票。

《五百罗汉图》,系清代画家许从龙费时6年创作的佛教题材的艺术精品,原为200幅,现存112幅,每幅长5米,宽2米。每幅图轴,或一名罗汉,或两三个罗汉,或骑鳌,或乘舟,或擒兽,或饮食,神态各异;山川树木,分布其间,云水漫卷,气象万千;以形写神,形神兼备。以工笔重彩的艺术手法渲染人物的意趣。《五百罗汉图》,原供奉在庐山栖贤寺,现藏于庐山博物馆,是我国现存唯一巨幅多轴式《五百罗汉图》,1980年列为国家一级藏品。

现代画家张大千传世的最大作品《庐山图》,长1080厘米,高180厘米,绢本。画面气势雄伟,浩瀚万千。

4、诗词之山

历代诗人、文人为庐山留下了无数精美作品中,最多的恐怕是诗,有3500多作者为庐山写下了16000首诗词。

这里着重讲讲李白、以及这位诗仙写给庐山的诗。

现在,九江城和庐山都没有什么对李白的什么历史纪念(李白纪念馆),或对李白的文化遗存也没什么提及或复建,这似乎不太应该。

李白和屈原、杜甫、陶渊明等是我国最伟大的诗人。而九江与庐山不能忽略、忘却李白,李白是九江与庐山历史文化内涵中最闪亮的人物。有几个理由:

首先,李白(701—762)是我国最伟大的一个诗人。余光中先生说李白:“酒入愁肠,七分化作月光,余下三分呼为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梦李白》)清·沈德潜说:“太白想落天外,局自变生,大江无风,涛浪自涌,白云卷舒,从风变灭,此殆天授,非人力也。”(《说诗晬语》)清·刘熙载《艺概·诗概》说:“太白诗,言在口头,想出天外。”

李白写诗,那不是常人所能为的。苏东坡的才华与想象也是人中之龙,可他似乎多少有点书生学究气,他总在开导大家,为什么“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呢?唉,“此事古难全。”为什么庐山“远近高低各不同”,看不清其真面目呢?就是因为身在此山中。总有点说理的味道。

而李白是不讲“理”的,他只绘景,只抒情,会夸张,能想象,“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情感喷发,用词之瑰丽、想象之丰富、情感之澎湃,排山倒海,一泻千里,雷电风雨,呼啸而下,让你无法想象,目瞪口呆,惊讶无比,后惊喜万分。

所以,古人评:“李白是仙而人,苏轼是人而仙。”苏东坡是人中之仙,本身是一个人,很伟大,受了委屈、遇到坎坷,不在乎,能自我调适,自我超度。而李白本身就是仙,只不过被贬为人,是“谪仙”,是仙中之人。

李白有才,太有才了,不是鬼才,也不是人才,而是天才,是天纵奇才,伟大的天才。

其次,李白特别喜爱庐山。

李白在742年42岁时,短时间做过翰林院供奉,其余时间都是游山玩水,喝酒写诗。而李白在九江、庐山吟过诗,登过山,坐过牢,告过别。从726至760年的34年间,李白至少5到九江、4上庐山:

第1次:725年(开元十三年),25岁。李白抱“四方之志”,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离开四川绵阳江油,沿长江而下,到江陵、洞庭,26岁到江州,上庐山,李白到此的目的,其一是看望在江州做买卖的兄长,其二自然是游览庐山,作《望庐山瀑布水》(其一)诗。再下金陵、广陵(今扬州)。从此,一个千古奇才游走于长江流域,出现在中原大地。

第2次:750年(天宝九年),时年50岁,5月由金陵至浔阳,又一次上庐山。在屏风叠的“丹崖翠壑”,流连忘返,久久不归。作《五老峰》诗。但他有《浔阳紫极宫感秋作》诗:“四十九年非,一往不可复”,49岁时也来浔阳,后苏东坡、黄庭坚、谢枋得都和过这首诗。

第3次:756年(天宝十五年、肃宗至德元年),56岁。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安禄山反于范阳,铁骑滚滚,向南杀来,沿路诸郡,望风瓦解。李白拉着妻子宗氏挤在难民潮里,从梁园(今河南开封)向南奔亡,“我亦东奔向吴国”“窜身南国避胡尘”,经安徽宣城一带,于次年春,来到庐山,隐居在五老峰西侧的屏风叠(九叠屏),约十个月,在这里筑“太白草堂”,作庐山诗6首。这期间往来于金陵、秋浦、宣城、寻阳之间。他密切关注时局。得知安禄山攻陷东京洛阳,极为愤慨:“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并策励自己:“吾非济代人,且隐屏风叠”,一心想“济苍生,安社禝”。

756年十二月,57岁的李白兴冲冲地应邀离开庐山,登上永王的楼船,自浔阳东去金陵,诗句的激情四处喷洒:“永王正月东出师”,“云旗猎猎过浔阳”,“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李白以东晋大破前秦苻坚百万众的宰臣谢安自喻,渴望辅佐永王,维护祖国的安定统一,却卷入了肃宗李享和永王李璘兄弟间的争权夺利和政治旋涡。

丹阳一战,还没开打,永王璘的部下就全反了,一败涂地,只带5人逃奔鄱阳,最后在大庾岭被抓被杀。757年二月,李白撒腿逃向庐山,在彭泽自首,以“附逆作乱”罪关进浔阳监狱。这一次,李白到了九江,却没有上庐山。

李白在永王军中不过两三个月,却遭此大祸。此时,李白57岁,父母还在,哥哥在九江,弟弟在三峡,儿子在山东,妻子在南昌,一家星散,还不被世人理解,“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杜甫《不见》),李白呼喊:“哀载悲夫,谁察余之贞坚!”

御史中丞宋若思和江南宣慰使崔焕负责李白案件,认为李白罪轻可赦,把他救出,放在自己身边做幕府。谁知肃宗757年八、九月间降旨:长流夜郎。夜郎在哪里?在今贵州遵义旁边。怎么去贵州呢?他本可以走岳阳、洞庭湖进贵州,那样走近。但李白是溯长江而上,他是走长江到重庆,从重庆进贵州。大家都记得,抗日战争,日本佬最后打到贵州的独山,那离重庆很近了。所以重庆到贵州是有路的。

758十二月前后,58岁的李白在浔阳江畔和妻子宗氏和小舅子宗璟依依惜别,然后踏上了流放之路。

760年(肃宗上元元年),60岁,流放途中的李白还没走到重庆,到夔州白帝城时,碰到大赦。因为759年三月,关中地区大旱,朝廷宣布所有死罪囚徒减刑为流放,流放及以下诸罪赦免。李白得以释放,喜出望外,绝处逢生。李白乘坐一叶扁舟,很快回到了江陵(荆州),然后到浔阳。心中热情之火也一下子点着,诗句奔涌而出: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为什么用一个“还”字?

可不可以说“千里江陵一日到”?或者“千里江陵一日达”呢?

不能!

为什么?

因为——,“还”是从这里到那里,再回到这里。李白从九江出发,到江陵,再从江陵,回到江夏,回到江州,回到庐山,这才叫“还”

所以,九江在长江码头边可以搞一个李白与夫人告别图,旁边题写“千里江陵一日还。”

第4次:761年(肃宗上元二年),61岁,流放夜郎遇赦回来,送妻子宗氏来庐山找李腾空学道。

李白五次到九江,四次来庐山,建“太白草”于屏风叠,“朝耕白云暮种竹,日观山色夜炼丹”。不但经历了重大历史事件,还为九江、庐山写下了14篇诗,都是顶级。

李白喜爱的庐山美景,一是站在庐山看长江。如李白最后一次到九江和庐山,写下《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

……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景象开阔,气势磅礴,长江在诗中怎么能写到这样的境界?毛泽东称赞这是一首好诗,是民族瑰宝,多次抄录。1961年9月16日,毛泽东书写李白这四句诗“以赠庐山党委诸同志”;同年,毛泽东没有用更多的语言去安慰因失去丈夫而陷入悲痛之中的儿媳刘松林,也是书写这四句相送。

毛泽东自认为写得有点诗意的“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就有点化自李白诗的意味。

李白喜爱的庐山美景,二是瀑布。庐山南麓的东西二瀑。李白对西瀑极为欣赏,有两首《望庐山瀑布》,除了大家熟知那首七言绝句,另一首五言,同样飘逸奔放,想落天外,人赞“气象雄杰”“古今绝唱”。那“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两句,风吹过来,瀑布飘飘洒洒,就是不断。瀑布落下来,水帘洞的幕布一般,月光一照,那么空灵。写得多好!这只有李白才能写。这在当时就广泛流传。这就是李白,这就是我们庐山。但现在的年轻人有几个知道这些伟大的诗篇就是在庐山写的呢?

李白喜爱的庐山美景,三是五老峰。

五老峰在原星子县城北面30里,耸立在庐山东面的尽头处,海拔1358米,濒临鄱阳湖。五座山峰,嶙峋骨立,突兀凌霄,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徐霞客游记》:“从绝顶平剖,列为五枝,凭空下坠者万仞,外无重冈叠嶂之蔽,际目甚宽,然彼此相望,则五峰排列自掩,一览不能兼收。唯登一峰,则两旁无底,峰峰各奇不少让,真雄旷之极观也。

李白说:“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清道光年间德化县令吴名凤曾专程到此实地考察,说:李白写得太精准了,“晨起,天色蔚蓝,出门见五老,山色金光璀璨,秀采欲飞,谪仙诗云'青天削出金芙蓉’,非到此不能为此误,不到此也不知此语之工也。

上面两张照片是哪里拍的呢?可以在这个位置搞个观景台,然后把游客拉到这里来看五老峰,拍照留念。大家记得,去悉尼旅游,会把开车开到对岸去,从那里观景拍照,把悉尼歌剧院和海湾大桥拍一张照片里。这里也可以这样做。

所以,李白得出结论:“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准备在“此地”筑庐定居了,果然,他在第三次来庐山时,选择五老峰旁的屏风叠构筑“太白草堂”。

李白在《赠王判官,时余归隐庐山屏风叠》一诗说“大盗割鸿沟,如风扫秋叶。吾非济代(世)人,且隐屏风叠。中庭天中望,忆君思见君。明翰振衣去,永与海鸥群。”

现在我们应该在遗址上把李白草堂复建起来。什么是文旅融合,就是为旅游注入文化之魂,为文化找到旅游平台。没有文化之魂,那旅游就是走马观花,就是旅途劳顿,到了景点就拍照,拍照之后就上车,上车就睡觉,下车就撒尿。这不叫旅游。有了文化就叫旅游了。

李白喜爱的庐山美景,四是庐山的那种惬意、闲适甚至神仙感。

你看,李白写他在庐山的生活——

懒摇白羽扇,祼袒青林中。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赤身露体,栖身林中,脱下头巾,散开头发,尽情地任山风吹拂。既表现了庐山的凉爽宜人,又写出了他的自在逍遥。他还有诗: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幽人”,反映幽隐之人,这里指隐逸在庐山的高人。《易·履》:“履道坦坦,幽人贞吉。”李白在庐山与山野隐士喝酒。“一杯一杯复一杯”地开怀畅饮了。次句接连重复三次“一杯”,采用词语的重复,不但极写饮酒之多,而且极写快意之至。“我醉欲眠卿且去”一句明白如话,却是化用一个典故。《宋书》记载:陶渊明不懂音乐,但是家里收藏了一把古琴,却没有琴弦的,每当喝酒的时候,就要抚摸古琴,每当有来访者,无论贵贱,就要摆出酒来共饮。陶渊明醉了,便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在这里,李白虽用陶渊明的原话,表现出一种天真超脱,可接下来的一句“明朝有意抱琴来”,诗情出现顿宕,由醉后的“卿且去”,又相邀改日再饮,甚至还不忘叮嘱对方“抱琴来”。不但表现了李白的畅饮豪情的飞扬气魄,还再现了山花盛开的庐山美景。

从李白的庐山诗,我们很容易想到其他诗人写庐山的好句子。如黄庭坚说“庐山千古一清风”,再如元好问说:“石林万古不知暑,茅屋四邻唯有云”。

总之,李白与九江、庐山的相遇,不该被忘却的,也没有被忘却。庐山的一些地名或寺名,如青莲谷、青莲寺、日照庵、黄云观等,都是出自李白的名字或诗句。只不过,我觉得我们还是应该在庐山屏风叠、青莲谷当年的遗址上重建“李白读书堂”。

庐山青莲谷李白草堂遗址

我说:李白到了庐山,是他一生的福气。庐山因为有了李白,而有了千年的荣光。庐山应该记住李白,李白也是能为庐山带来自豪,带来乡愁,带来历史记忆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苏轼与庐山涉笔成趣 佳作生辉
此生初饮庐山水
惬苏11 东坡的庐山前缘:大士何曾有生死 小儒底处觅穷通
【云帆头条】方 伟:诗咏九江
同是写庐山的千古名篇,李白苏轼白居易,谁水平更高意境更深远
此人写诗致敬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却被苏轼批得体无完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