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华五千年-五代-山水画

  五代时,人物画的题材内容日渐宽泛,宗教神话、历史故事、文人生活等都成为描绘的主题。画家多注重人物神情和心理的描写,传神写照的能力的能力又有提高。在技法风格上则向两大方向发展:工笔设色的一路用笔更加细劲多变,赋色也变得鲜丽起来,色调比唐代有所丰富;水墨一路除了超变形发展以外,还出现了水墨大写意的画法。
  山水画在此时的变化是最大的,从选材到技法,都有了一个飞跃,山水被作为生息的环境加以描绘。"荆关董巨"四大家的出现,成为中国山水画发展史的里程碑事件。荆浩和关仝代表的北方山水画派,开创了大山大水的构图,善于描写雄伟壮美的全景式山水;以董源、巨然为代表的江南山水画派,则长于表现平淡天真的江南景色,体现风雨明晦的变化。作为中国山水画重要技法之一的"皴法"在此时得到了很大发展,墨法逐渐丰富,笔墨成了画家们的自觉追求,水墨及水墨淡着色的山水画已发展成熟。

  五代的花鸟画也出现了两大阵营,以西蜀黄筌为代表的一派,被称为"黄家富贵",因为他们多描绘宫廷苑囿中的珍禽奇花,画法精细,以轻色渲染而成;而江南的徐熙所代表的一派,则多取材于水鸟野卉,画法多用墨笔,色彩极少,相对黄筌一派的风格,这一派被称作"徐家野逸",这种现象被称为"徐黄异体"。

  人物画家
  周文矩,句容(今属江苏)人。曾在南唐后主李煜时任画院翰林待诏。工冕服、车器、人物、仕女,多以宫廷或文人生活为题,以"用意深远"著称。其仕女画师从周昉,作风更加纤丽繁复,用笔多以"战笔"为特点。现藏故宫博物院的《重屏会棋图》是他的传世作品之一,描绘南唐中主李璟与兄弟们在屏风前对弈的场面。因背景屏风上又画屏风,所以称为"重屏",该图无名款,宋元藏印均伪,但人物服饰及生活用品为五代遗制,至少可以反映周文矩画法的面貌。藏于美国弗利尔博物馆的《琉璃堂人物图》卷为清人摹本,该画描绘盛唐诗人王昌龄与其诗友李白、高适等人在江宁琉璃堂唱和的故事。宋徽宗误题为韩滉《文苑图》的传本其实是该画的一部分。《宫中图》一画为南宋摹本,记载说为周文矩真迹临本。

  顾闳中,江南人,南唐中主画院待诏。曾与周文矩奉后主之命潜入"多好声色,专为夜饮"的大臣韩熙载府第,目识心记,绘画以进。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也是顾闳中唯一的传世作品,藏于故宫博物院的《韩熙载夜宴图》长卷。该画真实地描绘了在政治上郁郁不得志的韩熙载纵情声色的夜生活,成功地刻划了韩熙载的复杂心境。为古代人物画杰作。但有人将此画断为宋人摹本,未得公认。
  贯休(832-912),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溪(今属浙江)人。生于唐末,入蜀后称为禅月大师,善诗书画,画承阎立本风格,后自成一家。其风格奇古,造型夸张,富于装饰趣味。传世作品有藏于日本京都高台寺的《十六罗汉像》,为宋摹本,绘释迦的十弟子,有唐画遗风。明末著名画家陈洪绶深受其风影响。

  花鸟画家
  徐熙,金陵(今江苏南京)人。擅画花木、禽鱼、蔬果,作画多取材于田野自然物象,画法是"落墨为格,杂彩副之",墨迹与颜色不相隐映,传达了一种"野逸"之趣,历来受到人们重视。可惜其真迹已无,上海博物馆收藏的《雪竹图》被认为可以反映徐熙的风格。
  黄筌(903-965),字要叔,成都人。曾先后供职于王蜀与孟蜀宫廷。北宋初年与儿子黄居宝、黄居寀、黄居实及弟黄惟亮等转入宋代画院。曾师从刁光胤、滕昌祐、孙位等人,取各家之长而自成一家,尤工花鸟。他的取材宫苑珍禽的题材、工整细丽的画法,创造了一种充满"富贵"之气的效果,深得宫廷贵族的喜好。传世作品有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写生珍禽图》卷,描绘飞禽昆虫等20余种,刻划精细逼真。因款书"付子居宝习"而被确定为他给儿子的习画范本,也有人认为款为后添。

 
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
它是中国画史上的名作,它以连环长卷的方式描摹了南唐巨宦韩熙载家开宴行乐的场景。韩熙载为避免南唐后主李煜的猜疑,以声色为韬晦之所,每每夜宴宏开,与宾客纵情嬉游。此图绘写的就是一次韩府夜宴的全过程,根据事件先后次序可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描绘众人静听琵琶的情景。此时夜宴方开始,案儿上酒果杂陈,众宾或坐或立,男女相错,一女子端坐弹琵琶,众人的目光大多集中在她身上。此时的韩熙载高冠长髯坐于榻边,垂手注目,如有所思。第二部分描摹宴间的舞蹈景象。小巧玲珑的名妓王屋山正应节起舞,而以鼓点宣示节奏的,便是立于羯鼓前挽起袖管、手抓鼓槌的韩熙载,此时他的兴致已渐渐高涨起来。第三部分绘写乐舞结束后韩熙载退入内室休息的情形。一侍婢正以盆端水供他洗手、盥濯,余婢在旁围侍。第四部分绘写韩熙载聆赏萧笛合奏的景况。韩熙载敞露胸膛,盘坐椅上,执扇与侍婢说话,他面前有五女在拍板的应和下萧笛齐吹。第五部分图写韩熙载热情留客的情状。韩熙载手执鼓槌,举另一手示意,要众宾留下,绮宴重开,将欢乐持续到天明。此作全卷构思精密,五个画面一气贯注,以人物的疏密,景象的闹静等来调节节奏,使得事件进程一目了然,发展状况曲折起伏。卷上并无多余的背景,却巧妙地用屏风和床榻切换时空,完成不同场景间的过渡,将时间和空间不着痕迹地揉合为一。画中人物以韩熙载为表现中心,作者细致描画了他从夜宴开始以后几个不同阶段的神情与活动,精细地把握住了他情绪变化的脉络。在全图四十余个人物的刻画上,作者力求以形传神,通过人物的动态表现反映其内心状况,同时营造多种群像组合形态,透出生动和谐的形式美感。画家还善用细节传情达意,如以侍女的探头听琵琶暗示演奏技艺之高,以盘中水果点明节令,以案上烛火表示时间等等,都值得细心去体会。这幅长卷线条准确流畅,工细灵动,充满表现力。设色工丽雅致,且富于层次感,神韵独出。
 
 
荆浩《匡庐图》 荆浩的代表作之一,描绘的是庐山的自然景色。此作画境宏阔博大,气势雄伟峭拔,反映出以荆浩为代表的北方画派的基本艺术特征。为了便于吸纳万象,写成“全景山水”,作者采用立轴构图,以纵向布局为主。由下往上看,作品层次井然,一层高过一层。画面下端细绘出山麓景致,树木、屋舍、河流、石径、撑船的舟子、赶驴的行人,一一摄入笔端,准确表现出来。再往上是山间峰峦、瀑布、亭屋、桥梁、林木,山光岚气,隐约浮动,山峰越上越高。越高越形峭拔,在群峦众岭的映衬环拥下,最高峰挺然直出,上摩穹苍。此图集中体现了荆浩的笔法特点,勾、皴、染三法并举,既突出了造型的结构、形态的立体感和厚重感,又显示了水墨技法的特殊韵致。在画面的营造上,作者将“高远”、“平远”二法结合起来,交替使用,峻峭耸立的巍巍峰峦与开阔平旷的山野幽谷自然出现在图中,毫无抵牾不合之处;而古松巨石与层叠的峰峦相映相发,更是将全画幽深缥缈的境界清楚准确地烘染出来。

  北方山水画家
  荆浩,字浩然,沁水(今属山西)人,五代后梁画家。于唐末隐居太行山洪谷,自号洪谷子。他的画囊括了唐人`用笔用墨的经验,开创了以描写大山大水为特点的北方山水画派。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匡庐图》相传是他的作品,该作品虽未经《宣和画谱》著录,但一直被认为是可以代表荆浩画风的作品。此画描写庐山一带景色,气势宏大,结构严谨,高远法与平远法并用,画法则是先以线勾轮廓,再以短条子皴其质感,复以水墨渲染。
  关仝,一作同,长安(今西安)人,活动于后梁至北宋初。早年师法荆浩,晚年笔力过之,喜画秋山寒林、村居野渡等题材。他的画风,笔简景少,但气壮意长,在北宋时与李成、范宽并?"三家山水"。传世作品有《关山行旅图》与《山溪待渡图》,皆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关山行旅图》轴写高耸峰峦,深谷云林,寺庙隐于其间,近处小桥茅店,有旅客商贾往来,富有生活气息。所画树木有枝无干,用笔简劲老辣。据记载,关仝不擅人物,画中人物多求同时画家胡翼动笔。《山溪待渡图》亦绘堂堂大山之景,极具时代特点,突出了山川雄壮之气,亦北宋以前画风。

江南山水画家
  赵幹,江宁(今南京)人,南唐后主李煜时的画院学生。擅画山水、林木、楼观等。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江行初雪图》是他流传的唯一作品,也是南唐时代江南山水画家流传的最为可信的作品。该画描写江南渔村小雪中渔民的艰苦生活,用细笔绘树木、芦苇及树石等,小雪则以粉弹法为之。
  董源(?-962),字叔达,锺陵(今江西进贤西北)人,南唐中主时曾任北苑副使,世称"董北苑"。他的山水多画江南景色,草木丰茂,秀润多姿,被人们形容为"平淡天真"。其用笔细长圆润,称"披麻皴",有时也用点描绘郁茂的丛树苔草。宋代沈括说董源的画"用笔甚草草,近视几不类物象,远视则景物粲然"。现存的可以认定为董源真迹的有三类。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龙宿郊民图》所绘山岗圆深,草丰木茂,杂树掩映,山麓则有人家张灯于树,似乎有节日之气。此画人物近于工笔重着色法,山水为小青绿,用披麻皴,山顶作矾头,已自成一家面貌。分别藏于上海博物馆的《夏山图》和辽宁博物馆的《夏景山口待渡图》以及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潇湘图》则属另一类,水墨淡色,形体如一,都是描写江南多泥被草的山峦丘陵,风雨明晦中的平远景色,用短条子和墨点的组合描绘景物,这是董源确立的一种新的风范。还有一类为藏于美国王季迁处的《溪岸图》,今已售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后苑副使臣董源画"款,画高山峻岭景象,不突出用笔,重用墨,有推测为董源早期作品者。但此画真伪争议极大,曾于1999年末在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引发一场大讨论,有专家说其为张大千伪作之画,双方各执一词,但国内专家多倾向于真迹一说。
  巨然,江宁(今南京)人,在江宁开元寺为僧,北宋时仍在活动。工山水,师承董源,笔墨清润,多画烟岚气象,擅用长披麻皴,以破笔焦墨点苔,较之董源更为雄秀奇逸。传世真迹有《秋山问道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万壑松风图》(上海博物馆藏)、《山居图》(日本斋藤氏藏)与《溪山图》(藏处不详)等。另外,历来被断为巨然真迹的《层岩丛树图》、《萧翼赚兰亭图》(均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与《溪山兰若图》(藏美国克利夫兰美术博物馆)属另一种面目,山上布满被称“矾头”的小卵石,树木草苔等均不如前四图,有专家推测为其早年所作。

 
 
《龙宿郊民图》,是董源重要的传世作品之一,它描绘了居住于江边山麓的民众庆贺节日的情景。此图以山为主,右侧的两座大山占据了画面的大半,山顶且有矾头。山下水面空阔,溪流蜿蜒,树木茂密成林。山下的人家在树头挂起了灯笼,溪边又有两条舟船,上竖彩旗,数十人自岸及舟联臂排列,似正在表演庆贺的歌舞。山下道路上点缀着一两行人,似在赶路,又似在游览。这幅图画的用意应该是表现清雅的江南山水中居人生活的舒畅和愉悦。在董源的山水作品中,这似乎是一个常见的主题,即使是以表现山水为第一目的,他还是情不自禁地要画出居人的生活图景,并将此中透出的生命活力感染给无言的山山水水。此作技法池以披麻皴和水墨渲染为主,画山形时先勾出轮廓,再用长披麻皴手法,以中锋笔自上而下左右披拂,线条大致平列,但也时时交叠会合。山上的矾头则作空心点皴,呈现草木葳蕤情状。在皴染基础上画家又给山石敷以重绛色,同时将山头染为青绿。这样就将李思训的精于设色和王维的擅用水墨巧妙地结合起来。后人称赞董源“神品格高,无与比也”。以《龙宿郊民图》验之,他的画的确不愧为有“品”有“格”的上乘之作。 唐宋间,禅宗盛行,南方山水画派崇尚“平淡天真”。观此图,虽主峰耸立,却无坚凝、雄强之势,但见柔婉;曲山抱合处,密林丛丛,三二茅舍坐于其中,柴门洞开,引小径回旋,折入深谷;坡岸逶迤,有树木偃仰,碎石临流,蒲草迎风。令人幽情思远,如睹异境,如米芾所赞, “……岚气清润,布景得天真多……明润郁葱,最有爽气……老年平淡趣高。” “巨然山水,平淡奇绝。”巨然师董源画山用淡墨长披麻皴,层层深厚,山头转折处叠以矾头,用水墨烘染,不施皴,留白,苔点飞落, “用笔草草,近视之儿不类物象,远视则景物粲然”,整个画面气势空灵,生机流荡。
  

  北方山水画家
  荆浩,字浩然,沁水(今属山西)人,五代后梁画家。于唐末隐居太行山洪谷,自号洪谷子。他的画囊括了唐人`用笔用墨的经验,开创了以描写大山大水为特点的北方山水画派。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匡庐图》相传是他的作品,该作品虽未经《宣和画谱》著录,但一直被认为是可以代表荆浩画风的作品。此画描写庐山一带景色,气势宏大,结构严谨,高远法与平远法并用,画法则是先以线勾轮廓,再以短条子皴其质感,复以水墨渲染。
  关仝,一作同,长安(今西安)人,活动于后梁至北宋初。早年师法荆浩,晚年笔力过之,喜画秋山寒林、村居野渡等题材。他的画风,笔简景少,但气壮意长,在北宋时与李成、范宽并?"三家山水"。传世作品有《关山行旅图》与《山溪待渡图》,皆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关山行旅图》轴写高耸峰峦,深谷云林,寺庙隐于其间,近处小桥茅店,有旅客商贾往来,富有生活气息。所画树木有枝无干,用笔简劲老辣。据记载,关仝不擅人物,画中人物多求同时画家胡翼动笔。《山溪待渡图》亦绘堂堂大山之景,极具时代特点,突出了山川雄壮之气,亦北宋以前画风。

江南山水画家
  赵幹,江宁(今南京)人,南唐后主李煜时的画院学生。擅画山水、林木、楼观等。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江行初雪图》是他流传的唯一作品,也是南唐时代江南山水画家流传的最为可信的作品。该画描写江南渔村小雪中渔民的艰苦生活,用细笔绘树木、芦苇及树石等,小雪则以粉弹法为之。
  董源(?-962),字叔达,锺陵(今江西进贤西北)人,南唐中主时曾任北苑副使,世称"董北苑"。他的山水多画江南景色,草木丰茂,秀润多姿,被人们形容为"平淡天真"。其用笔细长圆润,称"披麻皴",有时也用点描绘郁茂的丛树苔草。宋代沈括说董源的画"用笔甚草草,近视几不类物象,远视则景物粲然"。现存的可以认定为董源真迹的有三类。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龙宿郊民图》所绘山岗圆深,草丰木茂,杂树掩映,山麓则有人家张灯于树,似乎有节日之气。此画人物近于工笔重着色法,山水为小青绿,用披麻皴,山顶作矾头,已自成一家面貌。分别藏于上海博物馆的《夏山图》和辽宁博物馆的《夏景山口待渡图》以及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潇湘图》则属另一类,水墨淡色,形体如一,都是描写江南多泥被草的山峦丘陵,风雨明晦中的平远景色,用短条子和墨点的组合描绘景物,这是董源确立的一种新的风范。还有一类为藏于美国王季迁处的《溪岸图》,今已售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后苑副使臣董源画"款,画高山峻岭景象,不突出用笔,重用墨,有推测为董源早期作品者。但此画真伪争议极大,曾于1999年末在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引发一场大讨论,有专家说其为张大千伪作之画,双方各执一词,但国内专家多倾向于真迹一说。
  巨然,江宁(今南京)人,在江宁开元寺为僧,北宋时仍在活动。工山水,师承董源,笔墨清润,多画烟岚气象,擅用长披麻皴,以破笔焦墨点苔,较之董源更为雄秀奇逸。传世真迹有《秋山问道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万壑松风图》(上海博物馆藏)、《山居图》(日本斋藤氏藏)与《溪山图》(藏处不详)等。另外,历来被断为巨然真迹的《层岩丛树图》、《萧翼赚兰亭图》(均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与《溪山兰若图》(藏美国克利夫兰美术博物馆)属另一种面目,山上布满被称“矾头”的小卵石,树木草苔等均不如前四图,有专家推测为其早年所作。

 
 
《龙宿郊民图》,是董源重要的传世作品之一,它描绘了居住于江边山麓的民众庆贺节日的情景。此图以山为主,右侧的两座大山占据了画面的大半,山顶且有矾头。山下水面空阔,溪流蜿蜒,树木茂密成林。山下的人家在树头挂起了灯笼,溪边又有两条舟船,上竖彩旗,数十人自岸及舟联臂排列,似正在表演庆贺的歌舞。山下道路上点缀着一两行人,似在赶路,又似在游览。这幅图画的用意应该是表现清雅的江南山水中居人生活的舒畅和愉悦。在董源的山水作品中,这似乎是一个常见的主题,即使是以表现山水为第一目的,他还是情不自禁地要画出居人的生活图景,并将此中透出的生命活力感染给无言的山山水水。此作技法池以披麻皴和水墨渲染为主,画山形时先勾出轮廓,再用长披麻皴手法,以中锋笔自上而下左右披拂,线条大致平列,但也时时交叠会合。山上的矾头则作空心点皴,呈现草木葳蕤情状。在皴染基础上画家又给山石敷以重绛色,同时将山头染为青绿。这样就将李思训的精于设色和王维的擅用水墨巧妙地结合起来。后人称赞董源“神品格高,无与比也”。以《龙宿郊民图》验之,他的画的确不愧为有“品”有“格”的上乘之作。 唐宋间,禅宗盛行,南方山水画派崇尚“平淡天真”。观此图,虽主峰耸立,却无坚凝、雄强之势,但见柔婉;曲山抱合处,密林丛丛,三二茅舍坐于其中,柴门洞开,引小径回旋,折入深谷;坡岸逶迤,有树木偃仰,碎石临流,蒲草迎风。令人幽情思远,如睹异境,如米芾所赞, “……岚气清润,布景得天真多……明润郁葱,最有爽气……老年平淡趣高。” “巨然山水,平淡奇绝。”巨然师董源画山用淡墨长披麻皴,层层深厚,山头转折处叠以矾头,用水墨烘染,不施皴,留白,苔点飞落, “用笔草草,近视之儿不类物象,远视则景物粲然”,整个画面气势空灵,生机流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传世山水名画~五代篇
细说五代四大家丨荆浩、关仝、董源、巨然
中国传世山水名画全集
“披麻皴”创始人董源
中国传世山水画:五代卷
中国山水画系列之二 五代四大家及其山水作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