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潘 慧:我画巴山

广博绵延的大巴山,厚土天然,内含丰富,气候温润,景色宜人。从形貌上看,既有北方山地雄浑挺拔的气势,又有南方丘岭灵秀儒雅的风韵,田园纯茂,林木密布,四季分明。在这里可以感受天象的空明,领悟人生的宁静,写生作画、挥墨抒怀当是上好的精神享受。特别是在雨后初晴,泉鸣鸟飞,云雾升腾,山林笃秀之时,触目神往,别具洞天。那春天的娇嫩,格外清新鲜妍,给人活力;夏天的憨幽,十分浓荫旺盛,使人精神;秋天的富丽,那么灿烂明朗,让人自豪;冬天的素朴,更是闲雅旷放,叫人舒畅。无论是什么季节,不管是何种气候,在宽容爽适的巴山腹地都能够得到一份满意的收获。

有人说,学画山水要去名山大川,风景胜地,我则认为并不尽然,名山名水固然很美,但大巴山的深处也蕴含着物象的精华、自然的灵魂,颇具一方水土的个性特色,作为画家,只要用心领会,深入挖掘,照样能够描绘出动人的佳作。我是大巴山区土生土长的一代耕夫,巴山之山水,就如同自己之父母,这里的土汁强壮了我的筋骨,这里的水滋养了我的血脉。没有它就没有一方儿女的成长繁衍,没有它就没有我对艺术的理想和追求。人人都说家乡好,我爱这里的山和水,它大美不言,大善不语,魅力无穷,妙趣横生。因此,我总是默默地操持着画笔,涉足于大山深处,田园村庄,辗转于乡间野壑之中,体悟先哲们“天人合一”之高道,观察研读,心慕手追,对话自然,抱朴养真,以诚挚的笔墨色彩,倾吐对巴山的敬仰,对家乡的深情。

由于长期受传统文化和巴山地域环境的熏陶,我在山水画创作上,习惯于把书法中的“疏可走马,密不透风”与西画中的透视学结合起来,筑文学之根基,借音乐之旋律,以气韵生动、骨法用笔为宗旨,融通俗和大雅为一体,艺术地表现巴山新貌。在构图上,总喜欢以峰峦大脉做重心,利用疏密、大小、明暗的对比来调节景物上下、左右、前后、主次之间的关系。在造型上,大胆想象和夸张,抓纲举目,对主要景物,我一般以密画为主,尽量处理得峥嵘而厚实,突出气势和质感,使其巍峨挺拔,生动夺目,统领全画,对次要景物,我一般以疏写的手法,相对简略地画出大的肌理和态势,与主景形成映衬和谐配,从而使整个画面层次分明,节奏明快,气势雄健,意境深邃。对于巴山山石的刻画,我有意讲究笔触的书写性和苍枯感,逆笔转毫,中侧互补,或皴或点,或勾或染,紧贴造化,充分体现出景物质地的肌理性,地域性,从而突出国画的家山特质。树木和瀑流是山水画的灵脉,我常常把它们安排在画面较为醒目的位置,以示重要,树种不多,关键突出其婀娜乎应的姿态,水口不大,主要勾出其错落飞流之动势,增强画面活力。公路和桥梁是山水画的现实生机,我很注重依山取势,曲径傍水,时隐时现,使之与山体相互依存,和协统一。路面多点车辆,路边亦设小楼,以强化作品的时代情趣,但车不可杂,楼不可艳,以融合增趣,相得益彰为好。云雾是我用来调节画面空间的有机成分,在山体间闷塞的地方,景物转换之处,需要空阔的地方多有分布,一般块面不多,大小相间,细心烘其飘浮跌宕、轻漫游动的姿态,使画面富于灵动感和幽深感。在色彩处理上,我大胆吸收民间和西洋画设色的精华,把自然色和情感色协调起来,国画、水彩等颜料交相活用,打破界线,发挥优点,用色行笔以主景点写为主,次景铺染施之,色相的选择服从于整个画面的季节和主题,通过鲜灰、浓淡和冷暖的巧妙处理,来达到色泽丰富、墨色不碍,艳而不俗的视觉效果,充分展现大巴山的体貌特征。

在多年的探索中,我对画巴山山水有两点体会:一是情,要以巴山为母,以巴山为荣,以守护和生活在这里的父老乡亲为楷模,只有发自肺腑的爱,才能够悟得物象的真谛,捕捉到其中的精华,画出大巴山的气质和神韵来;二是怀,立志恒心,不移不辍,把描绘和歌颂大巴山当做崇高的使命和神圣的事业,下定跋山涉水,行路万里的决心,广泛了解巴山地区的历史和民风,深刻体会大巴山的内涵,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取众家之长,长心手之智,才能扩大审美眼界,提高创作胸境,使作品富有鲜明地域个性和持久生命力。

作者:陕西省岚皋县文化馆 潘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你是不是跟我一样,看山水画首先关注的是画面的气势?
画山水这样才耐品,干而不燥雄浑壮阔
泼墨山水视频
中国山水画的“七观法”
五代.著名画家关仝的山水作品欣赏
山水玉雕构图法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