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唐伯虎的桥:透露中国山水画一个小秘密

好多人知道唐伯虎爱画女人,不知道他爱画桥。

唐伯虎的桥

图1.唐寅(明)《抱琴归去图》虚白斋藏

画中高士(实为唐伯虎的化身)站在木桥那边摆pose,那边,是山水田园好去处。诗曰:“抱琴归去碧山空,一路松声两鬓风。神识独游天地外,低眉宁肯谒王公。”人很帅,诗很酷。

图2.唐寅(明)《碧山诗意图》 保利2015年拍品 成交价667万元

画中高士(实为唐伯虎的化身)站在木桥上边摆pose,那木桥,通往山水绝佳处。诗曰:“紫榆落尽碧山空,槯约低横野涧中。独把诗筇试闲步,萧萧满鬓是西风。”同样是人帅、诗酷。

图3.唐寅(明)《秋山高士图》 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藏

此图起始处画高士飘然走过小木桥,小木桥,与图1、图2一样,直通好地方。

图4.唐寅(明)《步溪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画赠黎姓先生。画中人即将走过小木桥,小木桥,照例通向好地方哈。

这只是几个例子,唐伯虎的桥还有不少。

唐伯虎的桥啥意思?

唐伯虎的桥并非随便设置的桥,那都是通往山水或田园的桥,而山水田园是隐逸生活的理想之地,是文人雅士的心灵安放之所,因此,那些桥自然就有了特定的意义,成了一个象征,象征出离俗世红尘,回归精神家园啦。

以上四幅画中图1《抱琴归去图》最有代表性。唐伯虎宣称“神识独游天地外”,就是回归精神家园嘛;“低眉宁肯谒王公”,就是出离俗世红尘嘛。立意之高实在令人激赏。唐伯虎形象表现这极酷主题的方法——画中人帅帅地站在木桥边,你说那桥不是象征是什么?

通往山水田园的桥,画来画去,无可避免地成了一个隐逸符号,它复合了多重意涵,主要包括选择、出离、向往、归去和欢欣等。这些意涵体现隐逸的一般心理,也与桥的实际功能和人们过桥的生活体验相契合。

既然是这么一个隐逸符号,桥所连接的山水田园有时候就并不需要画出来,画旨依然为懂者所懂。

图5.唐寅(明)《观梅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画赠徐姓先生。画中人伫立桥上看梅花,那座桥通往何处,画中人志趣如何,知道桥为隐逸符号的人自然明白。

图6.唐寅(明)《小桥流水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画中人走向小桥,就是走向小桥那边的山水田园,或许口中念着“田园将芜胡不归”呢。

唐伯虎的桥是老师教的

别以为唐伯虎原创了隐逸符号,他的桥,其实是老师教的。

唐伯虎早年曾拜同乡周臣为师。周老师就是把桥作为隐逸符号来画的。

图7.周臣(明)《观潮图》 保利2010年拍品 成交价3808万元

桥边画中人,他从喧嚣红尘中走出,欣欣然走向令人壮思飞扬的浪卷波涌。

周老师的桥当然给了唐伯虎很好的启示,不然怎么算老师呢?

唐伯虎还有一位比周臣更厉害的老师,就是吴门画派领袖沈周。沈周也是唐伯虎的同乡,长唐伯虎四十三岁,唐伯虎正经画画儿的时候,沈周已经年过古稀且早已名满天下了。沈周与唐伯虎虽然不像民间故事说的那样有师徒名分,但他巨大的影响力却让他的画成为晚辈唐伯虎研习的教科书。

图8.沈周(明)《策杖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这是沈周的代表作,大约作于六十岁前后,那时唐伯虎才十五六。画中石板桥的符号意义十分显豁。看过唐伯虎的桥,显而易见,他的桥离沈周的桥更近。

图9.沈周(明)《水北幽居图》 嘉德2012年拍品 成交价1150万元

此图首尾均画高士走在作为隐逸符号的小桥上。这幅画的立意与构图,是不是被唐伯虎的图3模仿了一点儿?

所以说,唐伯虎的桥是老师教的。

不仅是一般的桥

还有石板,搭在溪流上的石板。石板的功能与桥相同,不妨也算一种桥呵。

图10.唐寅(明)《草屋蒲团图》 辽宁省博物馆藏

题诗云:“虚亭林木里,傍水着阑干。试展团蒲坐,叶声生早寒。”还是人帅诗酷那种。左下角的石板由画外喧嚣红尘通向画中人的清净之地,代表着完成时态的出离和回归,其符号意义与一般的桥毫无二致。

这也是老师教的。

图11.周臣(明)《长夏山村图》 上海博物馆藏

周臣的石板肯定曾经示范给唐伯虎看过。

图12.沈周(明)《夜坐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莫非这幅画直接启发了唐伯虎?图10似乎就是这幅画的改造版,简化之、放大之。作此图时沈周六十六岁,唐伯虎则为二十三岁的无名青年,离成为唐解元和科场作弊案还要再等六七年。二十三岁的唐伯虎对桥和石板的符号意义肯定是毫无兴趣的,后来经历了大喜大悲就对沈周这幅画有感觉了,不知不觉致敬了一回。

符号传统

然而,把桥作为隐逸符号也不是沈周或周臣的原创,这个符号大有来历,源远流长。

按时间先后往前看,有王蒙、黄公望、钱选的桥。

图13.王蒙(元)《葛稚川移居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入山炼丹的葛洪恰恰是站在栈桥上的。

图14.黄公望(元)《丹崖玉树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高士恰恰是通过右下角的木桥走向清幽山林的。

图15.钱选(元)《山居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恰恰是那架浪漫的桥通往梦幻般的理想之地。

再多往前看一看。

图16.董源(五代)《寒林重汀图》 日本兵库县黑川文学院藏

右边木桥通往中景的隐秘院落。上面钱选《山居图》的设景与此相似。

图17.巨然(五代)《万壑松风图》 上海博物馆藏

右下木桥通往隐逸之所。

在以上五幅大师名画里,桥,隐逸符号的意义已经十分明显了。

但这还是“流”,不是“源”。

探寻桥的符号化源头,似乎可以考虑上溯到山水画初兴的唐代。

图18.王维(唐)《雪溪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19.杨升(唐)《蓬莱飞雪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二图左下角的桥,与上面五幅大师名画同样大有意味。

不过,王维、杨升这两幅画的真伪恐怕尚需继续考辨。

谨慎的结论是这样的:从董、巨所处的五代算起,在唐伯虎之前的五百年岁月里,桥,作为隐逸符号,已然成为传统。

大家的桥(以及石板)

像董源、巨然、钱选、黄公望、王蒙那样的大师都用符号化的桥来点明画旨或透露心迹,可见明代之前画界的好尚。

明代画家继续保持对这一符号的偏爱,很多人都像唐伯虎一样在画那寓意丰富的桥(以及石板)。

看几个例子。

图20.戴进(明)《仿燕文贵山水图》 上海博物馆藏

右下角的桥。

图21.文伯仁(明)《松风高士图》 辽宁省博物馆藏

右下角的桥。

图22.蓝瑛(明)《白云红树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右边的桥。

作为隐逸符号的桥(以及石板),它是大家的。

到了清代,这符号化的桥(以及石板)仍然相当流行。

图23.朱耷(清)《山水通景》 上海博物馆藏

左下角的桥。

图24.石涛(清)《细雨虬松图》 上海博物馆藏

左边的桥。

八大与石涛都是独创主义大师,连他们都抛不开这个传统的隐逸符号,至于崇尚摹古的“四王”就不用说了,姑举二例。

图25.王时敏(清)《秋山晓霁图》 苏州博物馆藏

左边的桥。

图26.王翚(清)《仙山楼观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

左下角的桥。

清代山水画里符号化的桥(以及石板)太多太多。

小秘密

桥(以及石板),是个隐逸符号,寄寓着选择、出离、向往、归去和欢欣等多重意义,古人画了至少八百年,相沿成俗,形成传统,视为当然,心照不宣。因为古人视为当然而心照不宣,这个传统符号,对于今人来说,不免就模糊了,竟至变成了一个小秘密呵。我今说之,学者识之。

别说今人模糊,就是古人,也有对这个小秘密懵懂的,例如图27的绘制者。

图27.佚名(明)《天池石壁图》 藏处不详

这是托名黄公望的伪作。黄公望原作的右下角分明是符号化的一座小桥(参图28),作伪者却画成了一段山路,因而失掉了原作的许多意涵,真是贻笑大方。

看来,造个伪劣产品也得有知识,否则就露了马脚。

图28.黄公望(元)《天池石壁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细细看下来,发现在古画无数的桥里面,还是唐伯虎的桥(以及石板)好,好在其符号意义特别鲜明特别有个性(如图1、图2人帅诗酷的那种),把中国山水画的这点小秘密透露得明明白白。

但是,传统符号这东西有其两面性,经典是经典了,程式化的感觉却是无论如何挥之不去的。

余言

当然,也不能一看见桥就说那是隐逸符号,例如以下两种情况,桥,仅仅就是个桥。

一是固定题材。固定题材的画旨约定俗成,一律如题,所以,出现再多的桥也与隐逸符号无关,如“关山行旅”、“春游晚归”、“风雨归舟”、“西园雅集”等等。

图29.戴进(明)《雪景山水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画关山行旅,右下角的桥不是隐逸符号。

二是与文人无关的生活场景。隐逸是文人干的事,故而隐逸符号只属于文人,与耕夫、樵夫、渔夫们无关哈。

图30.马远(南宋)《踏歌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画山民的欢乐生活,右下角的石板不是隐逸符号。

其实,对于明察善辨的人来说,这都是废话,打住了。

(本文著作权归头条号《中国画说》,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必究法律责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唐伯虎的仕女画
风流才子唐伯虎山水画选
吴门画派(吴门四家)唐寅绘画作品选集(中)
国宝!安徽博物院唯一的唐寅真迹《匡庐图》赏析
唐伯虎笔下的美女
唐伯虎的画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