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用脉象仪诊断时寸、关、尺长度的研究

      脉诊是充分体现中医诊病特色的一种诊断方法, 通过脉诊寸、 关、 尺3部脉象可以充分了解人体五脏六腑的生理病理信息, 准确地反映体内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对临床诊治疾病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然而关于脉诊寸、 关、 尺3部的长度, 历代医家各有论述, 现代临床也缺乏明确的标准, 给脉诊的教学、 临床应用带来一定的困难, 也造成了现代中医脉象仪脉诊研究标准化和可重复性相对较差的现状。笔者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收集、 整理和分析, 结合现代临床的脉诊研究, 对脉诊寸、 关、 尺3部的长度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yiguanjia

 历代医家对于寸、关、尺三部的认识 yiguanjia.net

 1. 关脉的长度和意义 在寸口脉法中, 对于关脉的不同认识是各个时期脉法特点的重要标志。 《难经》是最早提出关脉的著作, 书中指出, 寸尺之间为关, 是阴阳的分界, 但是没有实际的长度。 《脉法赞》和《脉经》中也有相同的论述: “寸后尺前名曰关, 阳出阴人, 以关为界” 。 直到东汉末年华佗提出关不仅是尺寸的分界, 也是有长度的一部脉, 与寸、 尺相同具有同样的长度。从此, 寸口脉才在真正意义上分为寸、 关、 尺3部而代表不同的脏腑和部位。

2. 寸口脉的总长 关于寸口脉的总长, 历代医家大致有2种看法。 以 《难经》 、 《千金方》 和《脉 经》等为代 表的医 籍中指出: “从关至尺, 是尺内, 阴之所治也; 从关至鱼际, 是寸口内,阳之所治也。 故分寸为尺, 分尺为寸。 故阴得尺内1寸, 阳得寸内九分。 尺寸终始1.9寸, 故曰尺寸也” 。 即寸口脉的总长为1.9寸。而华佗等则认为寸口脉的总长为3寸, 明代王九思在《难经集注》中也指出: “掌后3寸为3部。 则寸与关尺, 各得1寸。 备三才之义也” 。
       单纯从数据上而言, 二者的差异非常大。 但是考其年代与长度计算方法发现, 2种不同的说法所代表的真正长度基本一致: 《难经》中将肘中至鱼际的长度定位同身寸之1尺1寸(而不是后世所言的肘至腕长1尺2.5分) , 因此寸口脉的总长应该是前臂长度的1.9/11, 即17.3%, 并且从前臂0.1寸后开始计算, 即前臂腕横纹后0.9%的长度之后开始计算。 《难经集注》中指出,3寸学说主要是由于“上古以一肤指为4寸”, 而后世的骨度以一肤指为3寸, 按照肘至腕长1尺2.5分计算, 则当时的前臂长为50/3寸。 因此寸口脉的总长应该是前臂长度的9/50, 即18%。


因此, 关于寸口脉总长的认识, 历代医家的观点基本是一致的, 即为前臂长度(鱼际到尺泽)的17.3%-18%, 并且为前臂腕横纹后0.9%的长度之后开始计算。
3. 寸、 关、 尺3部脉的长度 关于寸、 关、 尺3部脉的长度,历代医家大致有5种看法: ①寸口脉长1.9寸, 寸部0.9寸, 关部0寸, 尺部1寸。这种观点存在于《难经》、 《脉法赞》和《脉经》中。 其中1.9寸的长度是根据骨度分寸来推算的, 前臂鱼际至肘部的长度是1尺1寸。②寸口脉长3寸, 寸部1寸, 关部1寸, 尺部1 寸。 此观点最明确的提出者是华佗, 而宋代崔嘉言的《脉诀》和明代王九思的《难经集注》中也有类似的观点。 由于该时期以一肤指为4寸, 因此脉长3寸应该与后期的1.9寸长度相近。 ③寸口脉长1.9寸,寸部0.8寸, 关部0.3寸, 尺部0.8寸。 此观点主要见于唐代孙思邈的《千金翼方》 。 ④寸口脉长1.9寸, 寸部0.6寸, 关部0.6寸, 尺部0.7寸。 明代龚信、 龚延贤在《古今医鉴·脉诀》中指出, 关部0.6寸中0.3寸为阳0.3寸为阴。 ⑤寸口脉长1.9寸, 寸部0.6寸, 关前0.1寸, 关部0.6寸, 尺部0.6寸。 清代丁锦的 《古本难经阐注》 和吴谦的 《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 都有清楚的记载。
     由此可见, 寸、 关、 尺各部脉的长度, 在唐代以后基本形成了相同的认识, 即寸、 关、 尺3部脉的长度基本相同为0.6寸(以
寸口脉总长为1.9寸为标准) , 剩余的0.1寸有些医家将其归入尺脉的范畴, 有的则单独提出了“关前一分”这个具有诊断意义的特殊脉位。 结合寸口脉总长考据的结果可知, 寸、 关脉的长度为前臂长度的0.6/11, 即5.45%, 尺脉的长度若以0.7寸计算, 则为前臂长度的0.7/11, 即6.36%, 若以0.6寸计算, 则为前臂长度的5.45%, 关前长度则为0.1/11, 即0.9%。 ~@%~~@%$#~
     高骨-掌横纹1寸的验证及与拇指同身寸的比较
      《难经》中将肘中至鱼际的长度定位同身寸之1尺1寸, 关的定位点是掌后高骨, 关到掌横纹为1寸, 到肘横纹为1尺。 而现代临床中, 掌后高骨是否居于前臂前1/11与2/11的交界处呢?关到掌横纹的1寸与人体同身寸的拇指宽度和一肤宽度的1/3是否相同呢?拇指同身寸的1寸能否应用于脉诊的研究中呢?为探讨上述问题, 本研究采集了76例患者前臂的相关数据, 其中男性32例, 女性44例。
1. 采集方法 嘱患者曲前臂, 与上臂成90° , 手掌微张, 掌横纹与前臂长轴成90° 。腕 横 纹取桡 动 脉 搏 动 处, 肘横纹取尺泽穴。 取前臂总长(直臂) 时, 嘱患者伸直前臂, 与上臂成180° 。分别记录前臂总长(直臂)、 前臂总长(屈臂)、 高骨-掌横纹长度、 一肤宽度、 拇指宽度等数据。
2. 分析方法 将前臂总长(直臂) 、 前臂总长(屈臂) 、 高骨-掌横纹长度、 一肤宽度、 拇指宽度等数据进行分组, 并计算采用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均值检验和单因素的方差分析(A N O V A), 判断是否有显著差异。 并将其均值与文献中推算的值进行比较。 &$#$~~@%
3. 测量数据结果 见表1-表2(见右下图)。 从测量结果分析可知, 高骨-掌横纹长度是前臂(屈臂)长度的8.9%, 即高骨-掌横纹的1寸是指前臂与上臂成90° 时前臂长度的1/11, 该结论与《难经》中所记载的1/11较为相符。 而中医常用的拇指同身寸计算法中的所测量出的长度都明显大于高骨-掌横纹的1寸长度, 具有极显著差异。 其中一肤宽度/3的1寸是高骨-掌横纹的1寸123%, 拇指宽度的1寸是高骨-掌横纹的1寸110%, 约等于前臂(直臂)长度的1/11, 其中以拇指同身寸较为相符。 可见脉诊研究中的1寸是高骨-掌横纹的距离, 即前臂 (屈臂)长度的1/11, 脉诊信息采集的标准化中计算寸、 关、 尺的长度应该以前臂(屈臂)长度的1/11作为1寸的标准, 而不是以拇指同身寸中的1寸简单代替。 通过数据的分析和统计发现, 以掌横纹作为脉诊研究定位与以腕后高骨作为定位的方法是相同的, 在临床脉诊信息采集的标准化研究中是可行的。 上述结果在不同性别中没有显著差异。

结果表

结果 &$#$~~@%
通过文献考察可见, 寸口脉总长为1.9寸, 寸、 关脉的长度为0.6寸。若不考虑关前1分, 尺脉长度为0.7寸。 寸脉从腕横纹后0.1寸开始。通过76人的前臂实际测量可知, 脉诊研究中的同身寸不是指拇指同身寸, 不能与拇指同身寸进行计算, 而是前臂长度(屈臂)的1/11, 即寸口脉总长是前臂长度(屈臂)的17.3%-18%, 并且为前臂腕横纹后0.9%的长度之后开始计算。 &-!5^-!^)*~~
寸、 关脉的长度为前臂长度的0.6/11, 即5.45%, 尺脉的长度若以0.7寸计算, 则为前臂长度的0.7/11, 即6.36%, 若以0.6寸计算, 则为前臂长度的5.45%, 关前长度则为0.1/11, 即0.9%。

讨论

脉诊的现代脉诊仪研究已经进行了数十年, 一直没能取得突破性和具有公认代表性的进展, 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脉诊本身的“在心易了, 指下难明”的特点使得现代的标准化、 规范化研究遇到困难。 从诊脉的时间、 定位、 力度、 先后顺序以及28脉的定义、 寸关尺与脏腑关联关系以及脉图特征与疾病、 证候的对


应关系等重大问题都未能得到良好的解决。笔者认为其根本问题在于脉诊仪取脉的定位与可重复性问题未能取得良好的进展, 导致脉图的采集过程受到质疑。 同时在脉图分析的过程过度集中于与证候和疾病并没有明确的对应关系28脉的分类与辨识, 对于临床诊断没有实质性的帮助。 yiguanjia
因此脉诊的研究一方面应该通过标准的可重复定位的取脉方法采集充足的可信的脉诊信息, 另一方面宜从寸关尺3部与脏腑关联关系的角度出发, 根据不同部位脉图的特征性变化判断相应脏腑的功能状态, 为临床诊断提供有效的支持。本文从脉诊的定位出发, 改变以往从高骨这一个相对模糊的定位方法, 以腕横纹这一明显标志和前臂长度作为参照标准, 提供了寸关尺3部脉的定位和长度标准, 为脉诊的标准化定位提供了参考。

(作者 汪南玥 于友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脉诊 寸关尺的位置和长度图文详解
治疗小儿发烧 巧用按摩手法(图)
中医脉诊解析——教你如何切脉 四
脉诊的下指法绝不是一个小问题
小儿盗汗推拿手法,小儿盗汗按摩法,小儿推拿治疗盗汗-乐哈健康网
《难经》脉诊探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