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伤寒论》脉象概略类析

    《伤寒论》中的脉学独具特色,仲景在开篇的辨脉法中就提到“问曰:脉有阴阳者何谓也。答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凡脉沉、涩、迟、弦、微,此名阴也,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这就充分证明了脉法在《伤寒论》 中的重要性。仲景在《伤寒论》中将复杂的脉象分为阴脉和阳脉两大类,一是根据寸口三部分阴阳,以关前的寸部所得之脉为阳脉,以关后迟部所得之脉为阴脉。另一种是根据脉势来分类的,脉来洪大,浮取即得为阳脉,或者脉来沉微,沉取即得为阴脉。 &5^^)*~~&5^^)*~~
我认为,万事万物皆分阴阳,脉也如此。那么,仲景在《伤寒论》中所述的脉象与后世是否相同值得研究。分析、研究《伤寒论》的脉学,应当历史的去看待,不应该以今释古。《伤寒论》398 条中论及脉象的达 148 条,共叙述了 58 种脉象(包括相兼脉),


分见 104 个证候。在这里我将沉脉、迟脉、微脉、虚脉、缓脉、弱脉、细脉、结代脉、小脉归为阴脉类,把大脉、浮脉、数脉、实脉、紧脉、动脉和促脉归为阳脉类。 $%-!*~~#~@%

阴脉类析

沉脉
      沉脉在《伤寒论》中单独出现过 7 次,相兼脉出现过 13 次。从脉形和主病上看,沉脉为轻取不应,重按始得,主里证,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滑寿在《诊家枢要》中曰:“沉不浮也。轻手不见,重手乃得,为阴逆阳郁之侯”。李中梓在《诊


家正眼》中曰“沉行筋骨,如水投石,按之有余,举之不足。沉脉为阴,其病在里”。后世所研究的沉脉,与仲景所述之沉脉大致相同,沉脉在《伤寒论》中出现大多主里证和阳虚。 

单沉脉
     “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沉,亦在里也。”“关脉沉,名曰结胸也。”“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满,沉为在里。”(218) ~~@%&”~~~@%
      以上三条反映了沉脉在《伤寒论》中见于里证。148 条说明沉脉主里证,其中的“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皆为邪结于里的病变。128 条的结胸证是太阳病误下,使邪气结于胸所致。这里的脉象,主要不在于描述具体的脉形,而是借脉以论病机。218 条,伤寒四五日,邪气不能外解而反传入里,故见喘满,脉见沉,主里证。
     “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四逆汤方。”(92)“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301)“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305)“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
逆汤。”(323)
        此四条从组方上看皆主阳虚。92 条本为太阳病,本应出现浮脉可反而出现沉脉,这就应该是阳虚人的外感,应该补虚温阳病当自愈。301 条为里阳不足之外感证,治以温经散寒解表。305 条本为阳虚体质继而感受寒邪,使身体痛、骨节痛、手足寒,故用温阳之剂附子汤。323 条的四逆汤证属阳虚之极,应当急温之。

沉紧脉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67)“太阳病,下之……脉沉紧者,必欲呕。”(140)“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135)“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148)“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266)
     67 与 140 条是由于外感病误治而导致的阳虚,故见沉紧脉。135、148 和 266 条是由于邪热内郁而导致的沉紧脉,邪热内郁故而出现里证。

沉迟脉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62)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357)“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 15 -
故也。”(366)
     62 条的身疼痛是属于不荣则痛的范畴,由于发汗过多发生变证,脉沉迟属气血不足病邪入里。357 条属寒热错杂,由于伤寒误治,痰热壅肺而致厥冷,“脉沉迟,手足厥逆,唾脓血,泄利不止”属阴阳离决的危侯。366 条的戴阳证是下元已竭,仅存的一点阳气而浮越于外的表象,此处见到沉迟脉,必然是大虚之侯。

沉微脉
   “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61)
使用下法后又用汗法,致使虚者愈虚,阳气大虚出现脉沉微。

沉结脉
    “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125)
沉脉主里,结脉反应了瘀阻络道,血脉不利。  $%!*~~~@%$#~

沉滑脉
    “太阳病,下之……脉沉滑者,协热利。”(140)
“协热利”是邪热随水谷下趋的的泄泻,邪热入里沉滑脉主里实。此条也是以脉象作为鉴别点,辨太阳病攻下后所出现的多种变化。

沉弦脉
   “下利,脉沉弦者,下重也”(365)
此条以脉论下利的不同转归,脉沉弦主里有结聚气滞。

沉实脉
“伤寒差已后,更发热,小柴胡汤主之。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实者,以下解之。”(394)
脉沉实为里有积滞,故使用下法泻阳明的实邪。

迟脉
    从脉形和主病上迟脉主要是指脉来迟慢,一息不足四至,主寒证。张璐曰:“迟则呼吸定息不及四至,举按皆迟。凡代涩结伏,皆属迟类。不似涩脉之三五不调,缓脉之去来徐缓也”。黄宫绣在《脉理求真》 中说到:“迟为虚寒不振,阳气不舒,故见迟滞”。李中梓在《诊家正眼》中曰:“迟脉属阴,象为不及,往来迟慢,三至一息。迟脉主脏,其病主寒”。《伤寒论》中出现的迟脉大多主虚寒证、里实证、湿热证。

单迟脉
    “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50)“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234)
     50 条和 234 条的迟脉均属阳虚证,前条为里阳虚后条为表阳虚。
    “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瘅。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195)“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333)
    以上两条均为里寒证的脉迟,而且都是胃寒证。195 条为胃阳不足,必迟而无力。333 条,厥阴病脉迟,属于胃虚寒,如果误用黄芩汤清热则阳气受损,虚寒更甚。
     “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143)“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208)
      143 条和 208 条均为里实正的脉迟,前条为热结血室证,后条为阳明里实证。

迟浮弱脉
       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98) yiguanjia
      从脉象上看,脉迟属寒,浮弱属太阳中风之脉,从症状上看又有“恶风寒”,本应属阳虚之证,但后面又出现如“面目及身黄,颈项强”的湿热证表现。具体分析,此条应当是湿多于热之象。
      有人提出原文 62 条“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的迟脉亦主血虚,此说法值得商榷。原文 62 条提到:“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的确,此条是属于气血不足之证,但如果说迟脉主血虚我认为太过牵强,因为这里重点强调的是沉脉。 

微脉
     从脉象上看微脉为极细极软,按之欲绝,若有若无。主阳衰少气,阴阳气血诸虚。滑寿在《诊家枢要》中曰:“微,不显也。依稀轻细,若有若无,为气血俱虚之侯。为虚弱,为泄,为虚汗,为崩漏败血不止,为少气。”李中梓在《诊家正眼》中曰:“微脉极细,而又极软,似有若无,欲绝非绝。”在《伤寒论》中微脉大多主气虚、阳虚、阳气衰竭、病情向愈。

单微脉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23)“尺中脉微,此里虚……”(49)“伤寒十三日,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105)“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160) 医管家多功能辨证仪
       以上四条均是正气不足的微脉。23 条中指出“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49条明确指出“尺中脉微,此里虚”也就是正气虚于里。105 条“自下利,脉当微厥”说明有正气不足的表现。正气之所以虚,在伤寒病中大多由于误用下法所致,160 条
即正气虚,应当补虚不可更用汗、吐、下法。
    “脉阳微而汗出少者,为自和也。”(245)“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 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287)
    以上两条为病邪轻浅,有向愈之机,故此处的微脉应主病情向愈。脉阳微指脉浮取有微弱和缓之象。脉暴微指的是脉由紧突然转为微弱,表明阴寒之邪渐退,少阴阳气恢复。
“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286)“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338)“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343)“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主之。”(390)
以上四条为元阳衰竭的微脉。286 条指出脉微不可发汗,阳气虚,若误用发汗则有大汗亡阳的危险。“脏厥”即因五脏阳气极虚而致的四肢厥冷。343 条的微脉属阳气衰竭,正不胜邪。390 条的微脉属霍乱吐利而致的阴竭阳亡。 ~~@%&”~~~@%
“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315)“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赤色。”(317)“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385)“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389)
以上四条为阳虚阴盛的脉象,阳气虚衰,无力鼓动血脉,所以可见到微脉。315和 317 条均为阴盛格阳的微脉。 

微缓脉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23)
此为病情向愈的微缓脉。需注意的是,这里的微缓脉之微乃略微之意,指脉象略
微和缓,主要强调是缓脉而不是微脉。 

微弱脉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方。”(27)“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38)“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139)
   以上三条为阳气虚的微弱脉。27 与 38 条出现的微弱脉均提示治疗时的禁例。“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应为倒装法,明确指出阳气虚正气弱者禁用汗法,属桂枝二越婢一汤方的适应证。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大青龙汤。139 条的微弱脉说明邪有入里之趋势,属阳气虚有水饮之侯。

微数脉
“微数之脉,慎不可灸,”(116)
此为阴虚内热之微数脉。脉微者正虚,数者热盛,此阴虚有内热之象,应当滋阴清热,如用艾灸则会致阴液更虚火邪更盛。 

微沉脉
   “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124) 医管家
    此为下焦瘀热的微沉脉。成无己云:“六七日邪气传里之时,脉微而沉,邪气在里之脉。”

微涩脉
   “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反微涩者,里虚也,”(214)“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325)“伤寒,其脉微涩者,本是霍乱,”(384)
     以上三条为气津两虚的微涩脉。一者阳盛则热,热盛伤津,或者吐利、大汗都能伤其津液,津伤则血少,乃津血同源,故而出现微涩脉。

微细脉
      “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60)“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281)
以上两条为阳气虚的微细脉。60 条以“振寒,脉微细”以示汗下逆施后,表里阴阳虚损之例。微细脉亦是少阴病的提纲脉。

微细沉脉
     “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300)  医管家
     此为阳虚阴盛之微细沉脉。喻嘉言云:“脉微细沉,但欲卧,少阴之本证也。”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与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相吻合,乃少阴阳虚阴盛之证。

微浮脉
     “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166)“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327) *~~@%$#~
     以上两条为病机向愈之微浮脉。166 条微浮乃是寸口脉微见浮象。病至厥阴,若原本沉微之脉逐渐浮起,呈轻缓柔和之象,则预示着阴寒之邪逐渐消退,阳气逐渐恢复,为佳兆。

微弱数脉
    “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365)
    此为邪退正复之微弱数脉。微弱提示邪气已衰,而数则说明阳气犹存,故下利将止,虽有发热也不会有大的危险。

虚脉
    虚脉为三部脉举之无力,按之空虚,主虚证。在临床辨证上,虚脉一般多主气血亏损,阴阳不足,如厥冷、虚损、遗精、盗汗、肺痿等症均可见到虚脉。《伤寒论》单论虚脉的仅有第 347 条:“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此亡血,下之死”,此条主要说的是由于血虚致厥而见虚脉。《内经》云:“精气夺则虚”,分析其病机,或是阳气虚而浮于外,或是阴血虚而阳扰于内。故《四言脉诀》曰:“虚主血虚”,血虚于内,气浮于外,脉管失于充盈,必按之虚软无力。虚脉在《伤寒论》里多出现在相兼脉中,如沉、弦、细、微、浮、涩、细等脉象,单论虚脉的只有原文第 347 条。 

缓脉
   缓脉为一息四至,来去怠缓,主湿病,脾胃虚弱。缓脉应与虚脉相鉴别,清·张璐《诊宗三昧》中说:“缓脉者,从容和缓,不疾不徐,似迟而实未为迟。不似濡脉之指下绵软,虚脉之瞥瞥虚大,微脉之微细而濡,弱脉之细软无力也。”李中梓认为缓脉并非病脉,只有兼见其它脉象才能断定是病脉,并在《医宗必读》中加以说明“必缓中有兼见之脉,方可断病,如缓而大,缓而细之类是也。”在《伤寒论》中单论缓脉的只有一条,原文第二条:“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此条为风邪伤表之缓脉。

弱脉
   弱脉的脉形为极软而沉细,主气血不足。在《伤寒论》中所出现的弱脉均主正气不足,只有 286 条“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此条的尺脉弱涩应属肾阳亏虚的脉象。《诊家正眼》云:“弱脉细小,见于沉分,举之则无,按之乃得。弱为阳陷,真气衰弱”。

单弱脉
      “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必谵语。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113)“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硬。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251)“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280)“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今自愈。”(360)“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377)
      以上五条均为正气虚的弱脉。脉弱,提示正气不足,在这里可以根据脉象来指导治疗和禁忌证。其“形作伤寒”意为有发热恶寒、头身疼痛之症,脉非弦紧反见弱象,非伤寒表实证。251 条,脉弱,则说明正气不足,不能耐受攻下,故暂不用下法。280
和 377 条则根据脉象来指导治疗。

弱涩脉
   “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286)
此为阴血不足的弱涩脉。尤在泾云:“脉弱涩者为亡阴,发汗则伤阳,故脉微者不可发汗。”

细脉
    细脉为脉细如线,但应指明显,主气血两虚,诸虚劳损,亦主湿病。叶霖在《脉说》中云:“细脉如线极细,三侯不断不散者是也”。同时细脉亦主正常脉象。

单细脉
     “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148)
   此为阳邪郁滞的细脉。热结于里,气机不调邪聚胸胁,津液不下,胃气失和,故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沉紧而细。
   “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351)
脉细欲绝为辨证要点。脉细为血虚,肝血不足,血虚寒郁,脉道失其濡养,故脉细欲绝。

细数脉
“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反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者,以医吐之过
也。”(120)“太阳病,下之……脉细数者,头痛未止。”(140)
120 条为误吐之后导致胃气耗伤的细数脉,关脉侯中,其象细数是胃气不足之征。
140 条为误下之后的细数脉,脉细为阴虚,数则为热,阴虚阳亢故头痛未止。 

细沉数脉
“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285)
此属里证的细沉数脉。汗法为治疗表证的大法,今病在里故不可发汗。

结代脉
如果分而言之,结脉为脉来缓而时一止,止无定数。主阴盛气结,寒痰血瘀,症瘕积聚。代脉为脉来一止,止有定数,良久方来。但结代脉常同时出现,主心气不足,风证痛证,七情惊恐,跌打损伤。如《伤寒论》中的 177 条“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此条主要说明的是气血衰微的结代脉。

小脉
从小脉的脉形上看与细脉大致相同,但细分析亦有不同之处,小脉在指下明显,略大于细脉,毫不模糊。《伤寒论》第 271 条“伤寒三日,少阳脉小者,欲已也”。 此条为邪退正虚的小脉。《内经》曰:“大则邪至,小则平”。此条正为脉小邪退欲解也。 $%!*~~#~@%

涩脉
往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主伤精,血少,气滞血瘀,夹痰,夹食。《脉说》云:“涩脉为阴,似短似迟,若止若来,往来不利,蹇滞不前,如刀刮竹,如雨沾沙者是也”。《伤寒论》论及涩脉的条文有第 48 条“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212 条“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独语如见鬼状,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363 条“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清脓血”。48 条为阳气壅滞,经隧不利的涩脉,由于汗出不彻底导致阳气壅滞于里,气阻脉道从而见到经隧不利之涩脉。212 条为津亏血少之涩脉,吐下之后必伤津液,津血同源,津亏必然血少,如果脉见弦象证明气血充足,如见涩脉则是气血亏虚之危侯。363 条为热邪伤血的涩脉,寸脉见浮数脉象属有热邪,火热之邪能耗气血故见涩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天学会号脉(赶紧收藏,有钱买不到)
读一读桂林古本伤寒论4
中医四诊学习之 闻诊 问诊 脉诊(李氏全息汤创始人:李芳祥 主讲)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23条
抓独法(五)抓独的方法之抓证法
看脉六法-病脉二十八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