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阅真文】彭玉平:我的“能人”妈妈

《母与子》

我经常想起我妈,有时是白天,有时是梦里。每次都是无端而来,无端而去,我一点也找不到规律。
我妈是2007年4月5日离开的,这一天是清明节。我妈一生爱热闹,忌日竟也偶合这一天,我想这总是有说法的。
我过了四十岁,回家时,我妈还是说“我家小玉平家来则喽”,也不管旁边有没有别人,开口就是这么一句。
我郑重地纠正过好多次,说已经四十多了,实在不能说“小玉平”了,人家听了会笑话的啊。
我妈总是笑笑,对我的纠正不予理会,好像压根没听到我说似的。
大概是2006年近年关的时候,我回到溧阳,准备侍双亲过年,那一天下着大雪,我远远地看见妈妈站在门口,一身雪花,美得如天仙一般。
因为受糖尿病的影响,妈妈视力模糊,但在依稀辨出是我时,又是脱口而出:“我家小玉平家来则喽。”
我快步上前,我妈抖了抖身上的雪花,拉着我的手说:赶紧到家里暖和暖和。“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进门后妈妈就没松开我的手,嘘寒问暖了好久。
我一直记得:妈妈当时棉衣穿得厚实,那手热乎乎的。
印象中,这是我妈最后一次这样称呼我。第二年,春暖花开,她就去了天国。
我是家中幼子,上有一个哥哥,两个姐姐,这个“小”字大概是深深植根在她心里的,所以无论我多大年纪,都是妈妈眼中的“小玉平”了。
当时邻居其实多戏称我为“公子”,见到我回家,一般都说“公子家来则咧么”,但我妈的称呼却是几十年如一日,从未有过变化。
我琢磨,应该是“小玉平”三个字她说得太顺口了。
如今十多年没有听到这么温暖柔和的称呼了,我竟然总想从记忆中把妈妈说这句话的样子找出来。可是,我到哪里去找呢?

作者母亲像


妈妈去世时才72岁,实在是年轻的。原本春节在家过得好好的,我也期盼着这样团聚的日子一年又一年的。
开学前,我像往常一样一身轻松回了广州。但三月底接到哥哥电话,说你可能要回家一趟,妈妈的情况不大好!
我哥说话一向留有余地,他这有余地的话瞬间引起了我的警觉。我赶紧飞回家,看到妈妈半躺在床上,脸色不大好,说话慢一些,气力明显弱了很多,我握着妈妈的手,倒是暖和如初的。
这次妈妈没有说“小玉平你家来则喽”,而是轻轻地说了声:“你怎么回来了?”显然半是惊愕,半是惊喜。
第二天一早我把妈妈送到附近的医院,当时妈妈神志清醒,一点也看不出有什么大的危险。
我安顿好妈妈,对医生简单做了一点交待,妈妈便说:“你回去吧,知道你工作忙,我没事的,住两天就会好。”
广州这边当时确实有急事等着我回去处理,所以我当晚就飞回了广州。第二天一早又接到家兄电话,我就知道情况危殆了。
上午我匆匆处理完事情,下午带着在广州工作的侄子一起飞回家,见到妈妈时,她已然昏迷了。
我紧紧握着妈妈的手,依然温热如初。但没过多久,妈妈就停止了呼吸。我知道妈妈其实是用顽强的意志坚持到我回来这一刻的,因为我是她的“小玉平”啊。
我是怎样料理了妈妈的后事,我已经记不清楚了,因为那几天沉浸在悲痛中,只是跟在哥哥后面木然地走着程序。
妈妈去世,在我的生命体验中也带走了那首闻名遐迩的歌曲《母亲》。此后好多年,只要听到阎维文的《母亲》一曲,凡是我熟悉的人,我就恳请他赶紧关掉,不熟悉的人我就马上走开。
因为每一次只要听到这个旋律响起,我都有嚎啕大哭的冲动。以后爱我的朋友们,也请关照我的这一点柔弱之心。
妈妈没读过什么书,但心志神明,悟性极高。
听说小时候因为家境贫困,外公外婆把读书的机会给了唯一的舅舅。爸爸不止一次说过:“你妈妈要是读了书,也不知道会有多大出息。”
现在爸爸也去世了,我深刻地感受到在爸爸的话中,所包含的不仅是沉淀了几十年的爱,更是一种确然的事实。

作者双亲像


妈妈当过妇女主任,在70年代初开始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时,所遇到的阻力难以想象。
我亲眼见到母亲坐在门口长凳上,对有不满意见的人娓娓道来,解说国家的政策,一说就是几个小时,说得来人频频点头。
我现在想来,她识字不多,相关的文件,她其实读不懂多少,但她听听报告和广播就能知道大概意思,而且能入情入理地讲解,让人信服。这是需要天赋的。
妈妈没读过什么书,但她非常重视子女读书,知道只有读书才是唯一出路。
她感受敏锐,对人情冷暖、世事变化十言九中。2002年我晋升教授后,她经常对别人说:“我虽然不认识多少字,但我培养了一个教授儿子。”言语之间满满的都是自豪。
而我面对这样的场景时,也总是积极配合着妈妈说:“我对读书的兴趣确实是我妈教出来的,我妈比我厉害多了,她从生活中就能感受、总结出书本上的东西,三言两语说到本质。”
我一直有意无意地“讨好”着我妈,这大概是我在幺子之外,能多得妈妈偏爱的原因之一了。
所以我妈虽然没进过学堂,但她读了“社会”这本大书。看问题有眼光有主见,比一般死读书的人也不知道聪明多少倍。
1982年,我家有了第一台熊猫牌黑白电视机。
当时电视机还是稀罕之物,左邻右舍闻讯都聚到我家,像看电影似的,天天黑压压地一屋子人。
我因为要准备第二年的高考,一眼也没有瞄过电视,而是躲在家里逼仄的二楼备考,在一道一道毫无趣味、虚耗智慧的数学题中消磨时光。
我妈妈逢人便说:“你看我家小玉平,真是读书人的样子,心里稳稳的,你们都迷电视,就他能做到不看。”
这话是后来从我堂婶那里听来的,婶婶说得若无其事,我却听得呆立很久。
没有读过书的人,却知道读书人应有的样子,“读书”两个字在妈妈心中的分量该有多重。
妈妈有一副金嗓子,能唱锡剧、越剧等调,当然这也是她从广播和收音机中学来的。
少时江南夏夜,闷热异常,我摇着蒲扇,躺在门口竹席上,万籁俱寂,看天上星星,听妈妈唱歌,就是我记忆中最美的童年时光。
妈妈能唱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碧玉簪》等中的许多片段,也会唱锡剧大陆调等,声音清亮而婉转,甚得越剧、锡剧韵味,我总是听得入迷。
很多年以后,有次我偶然听到同样的大陆调旋律,发现音调真是一模一样,只是妈妈的吐字是溧阳本地话而已。
妈妈有时一边做饭,也一边哼着曲子。在上个世纪物质极度贫困的六七十年代,妈妈开朗爽快的性格,也一直让我们在快乐的氛围中成长。
我们兄弟姐妹四人,当时生活基本上靠父亲担任供销社副主任每月44.5元的一点微薄工资维持着,但妈妈从来能把家里料理得井井有条。
有时逢年过节,妈妈会到茶亭糕饼坊兼一点事,帮着制作绿豆糕、月饼、巧英等应节食品。
过几天就会带一些糕点回家,在昏黄的煤油灯灯光下,四个兄弟姐妹围着糕点食指大动,虽然总也吃不尽兴,但那幸福也是难于言喻的。
妈妈其实是过惯苦日子的人,少时生活在一个叫瓜咀头的地方,离县城总有二三十里远,在溧阳算是十分偏僻了。
婚后继续过着清贫的日子,大部分时间靠着矮小狭窄的两间披屋艰难度日。
记得家里有一张四方桌,相配的长凳是外公亲自打制,扛到家里来的。
几十年过去了,外公当时披着一件白色襟挂,汗涔涔扛着长凳的形象也长在我心里。
但妈妈总有苦中作乐的本事,我们兄弟姐妹四人,穿着上从来整整齐齐,即便偶有补丁,也必是形状好看的。
这就是妈妈非同寻常的讲究了。年底常请裁缝到家,每人上上下下一套新衣。
日常饮食,虽然难得荤腥,但即便家常小菜,擅长烹饪的妈妈也总能把大大小小的碗碟弄得色香味俱全。
我至今为人啧啧称赏的两道拿手菜,其实都师出有名,正是妈妈一步一步指导的。
犹记70年代初,还是尚肉不尚骨的时代,大量的筒骨无人问津,爸爸就把食品公司销不出去的筒骨带回家,一带就是一大盆,我与我哥当时的饕餮之形,以及我们当时无以伦比的畅快犹在目前。
妈妈不仅以长相俊俏而驰誉巷里,而且特别特别爱美。
我1995年末来中山大学任教后,爸妈来广州住过一年。这一年我带着他们校内校外拍了不少照片,爸爸总是一套衣服随便拍,姿势也单一,但妈妈就不一样了。
记得有次在校内拍摄,妈妈带了个很大的包,一上午换了五六套衣服,而且变换着各种动作,让我惊讶不已,原来六十多岁的妈妈还有一颗珍贵的少女之心。
现在偶尔翻开相簿,当时情景清晰如昨,然早已物是人非矣。
我一直认为,爱美是一种精致、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心情。虽然我工作室的凌乱被来客几乎都惊为“人间难得几回见”,我也能灵巧地从错落有致的书堆中穿梭自如,但若上课、开会等重要场合,也必是正装到场出席,这些应该都有妈妈“讲究”并注重品质的生活态度潜移默化的影响。
妈妈对子女慈爱,但原则性也强,这是我很早就感悟到的。
我少时性格顽厉过甚,凡事随性,不拘成规,令周边亲友为之头痛不已。
暑期大都在外公外婆家度过,乡间丰富的物产如西瓜、梨子、无花果、枣子等,令我垂涎莫名,我陪着表兄放牛、捉鱼时,常随意采择,全无他念,仿佛自家之物一样。
母亲知道后,不止一次呵斥我,要将自家之物与他人之物分清楚,不得任性妄为。
我从此收整心态,再不敢有任何唐突之事。读大学时与班主任就宿舍调换事发生冲突,妈妈虽然知道我的理由其实是充分的,但依然批评我要守规矩、听安排,个人要服从集体。
我中学寄宿,生活能力近乎“小白”,不会任何洗洗刷刷之事,周末总是带着一大包衣服回家,妈妈便手把手教我,如何浸泡衣服,放多少洗衣粉,重点揉搓哪里。
并告诫我:靠他人是一时,靠自己是一生。
这些细碎之事,看似微不足道,其实对于锻炼、提升我的心性起了很大作用。
现在想想,我妈一生之中好像举不出一两件惊天动地的事情,甚至连稍微起点波澜的事情也不多,她更多的像一个平凡的女性,日复一日重复着相似的生活节奏和凡近内容。
她做事干练、有性格、有主张,但综其一生,生活主要所在还是操持家务。但张罗好一个家庭,何尝不就是张罗了一个世界呢!
在妈妈故去的十多年中,每次与舅舅和两个姑姑一起聊天,说到我妈,他们总是说:你妈妈呀,真是个难得的能人!
吴语中的“能人”,不仅是指才能突出,也指聪慧卓异,更指善良过人。
我不知道一个看似如此平凡的女性,何以在生前身后博得这样的美名?但作为儿子,一直是为有这样的妈妈自豪的。
看来把平凡做到极致,也同样是一种伟大。
我想念我平凡而伟大的妈妈。

本文作者  彭玉平 教授


彭玉平: 中山大学教授

小编提示:分段非原文样式,仅为适宜机阅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的“能人”妈妈
学习让我妈快乐
老猫记
小学四年级写人作文:唠叨的妈妈
惶恐
真实故事||我在成都的春熙路,拿错快递,3小时后我家天崩地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