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彭玉平:一部具有学术“现代性”的唐诗选本

    本文为彭玉平教授在《唐诗选注评鉴》(十卷本)出版座谈会暨唐诗选本研讨会上的发言。

彭玉平教授在发言

刘学锴先生的道德文章早已经在学界确立,“刘学锴”这个名字就有高度的学术认同感,其学术的厚重与精准值得充分信任。

这部十卷本《唐诗选注评鉴》,所选唐诗,包括了大量的经典,可见其传承经典的用心。但我认为一部好的选本,还应该有发现并创造新经典的能力和魄力。历史上的唐诗经典,固然已经有相对稳定的集体认同,但一定也有被集体冷落而其实深具经典品格的作品,有眼界的选家所选出的作品应该兼有经典的传承与创造这两重特征。我粗检刘先生此书,深感刘先生的选本兼有这双重意义。有些作品此前并不知名,甚至根本不为人知,但经其慧眼拈出,并加以精到评析,果然具有不同凡响的艺术魅力。相信经过学术史的淘洗,这些原本“冷”的作品必能引起更多人的关注,从而逐步走向经典。

选本的注释,往往被视为只是查阅工具书或相关典籍的劳作而已。其实衡量一个选本的高下,注释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环。有的诗歌,经常为不同的选本所选注,但一旦遇到大的难以解析的阅读障碍,也许诸多选本皆选择绕道而走,似乎这是不需要注释,其实是难以下注而已。有的注家往往连篇累牍引述材料,但哪一则材料与文本直接有关,却不下判断,这属于典型的引而不断。所以看上去引述文献丰富,可见注家学识之渊博,但其实缺乏判断力的渊博,也只是徒然炫人眼目——也是一种乱人耳目而已。大家的选本就能注人所不能注,由此而见其高致。尤其是诗歌,要真正做到烛隐见微,正需要大家以丰厚的学识在诸多材料中,以精准的眼力做出选择,从而方便读者自如地进入诗境。刘学锴先生此书便有这个特点,此对勘不同选本对同一首诗歌的注释,自然就见出高低了。

刘先生此书的“评”是指引录的历代评论,这看上去只要简单排列评论即可,但事实上历代的诗歌评论特别是关于经典诗歌的评论数量浩繁,如果全部移录,未免有掉书袋之嫌,且无形中为读者阅读增设障碍。我认为这类集评,既要做到所录评语有代表性,也要做到材料有稀缺性。代表性可见选家的眼光,稀缺性可见选家的广博。刘先生此书的“评”,正可见这两者的统一,我认为这是十分难得,也是造福读者之事。

刘先生的“鉴”是其对诗歌的鉴赏分析,也是最见其功力的部分,有的赏析文字多达数千言,可见刘先生用力所在。刘先生的鉴赏不仅梳理诗歌的结构脉络、情感表现、审美特征,而且将最新的学术研究或者其独到的体会融入其中,这使得这部选本在具备基础性的同时,也因为有大量学术成果的融入,而具备了相当的学术性。换言之,这是一部具有学术“现代性”的选本,由这一选本,也大体可见唐诗研究的新进展和新特点。

刘先生是唐诗学界当之无愧的一流学者。但近年学界所见,往往一流学者反而淡出学术第一线,经常以学术组织者的身份出现在学术界,这样的一流学者固然有其前期的高水平成果支撑其名誉,但在这种“组织”之下的学术不免要经受打折。也就是说一流学者自己的新学术可能依然是一流的,但一流学者组织而成的学术很可能是二流的。因为文出众手,难免水平参差,而有些水平的差距是难以弥合的。也许在组织之下,能一下推出一架书;也许孜孜矻矻,数年才成一本书。但此一架书是辛苦合作的产物,是可以被替代的;而此一本书是苦心经营、独立思想之物,是独特而不可替代的。能够被替代的学术一定不是第一流的,而无法被替代的学术才有可能是第一流的。


我一直认为,对于人文学术研究来说,一个群体合作而达到的学术高度有时反而不如一个人所能达到的高度。因为“合作”往往意味着学术的平衡与妥协,而真正的学术在这种平衡与妥协中反而失去了高度与个性。没有高度的学术只能是等而下之的学术,而没有个性的学术同样是平庸的学术。刘先生以八十高龄,不假他手,以一人之力成此宏著,皇皇十卷三百万字,就是典型的一流学者的一流学术,足以垂范当世和来者。

(彭玉平,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主任,《中山大学学报》主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唐诗选注评鉴》(十卷本)出版座谈会暨唐诗选本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任文京丨师前贤而不泥古 法西学而未失本——詹锳先生整理李白全集的版本学、校勘学思想
研究唐诗,带着感情不是一件坏事——访莫砺锋教授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唐诗三百首全集(292首)
习古堂国学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