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新書︱三餐惹味處 半部嶺南史——葛亮《燕食記》
userphoto

2022.11.10 海南

关注

· 大公報記者 管樂、劉毅 ·

文學作品中的飲食書寫常常被視作打開社會世態人情的一把鑰匙。作為擅長為時代造像的作家,葛亮繼《朱雀》《北鳶》之後,歷時五年完成最新長篇小說《燕食記》。這次,他選擇以“吃”為切口,筆觸深入20世紀嶺南地區的聚散流徙,借關於美食的跌宕故事,為讀者描摹一幅百年世景人文畫卷。在他看來,“我們如何看待自己的飲食,就會如何看待自己的文化”,而身為小說家,就是要“陪伴讀者,以當代人的視角審視歷史,與讀者一同感受歷史的多樣性。”

“'飲茶’和'點心’,可謂是嶺南飲食文化最為接近民生的部分。前者是表,關乎情感與日常的儀式;後者是裏,確實是紛呈的'好吃’所在。”葛亮在小說自序《食啲乜》篇首便提及嶺南飲食文化的精粹所在。於是,開篇從“我”準備做一個茶樓文化的硏究項目講起,不料聽聞香港百年老字型大小同欽樓即將結業,又得知一班老夥計打算盤下店面,尋訪過程中,同欽樓已退休的主廚榮貽生師傅道出茶樓的興衰往事。

以飲食為主綫串連

《燕食記》全書分為上下闕。上闕起筆於廣州得月閣,沿廣東飲食文化的發展綫索,揭開榮貽生的傳奇身世,以其個人成長與鍛造,見證辛亥革命以來,粵港先後經歷的諸如抗戰、新中國成立、改革開放等一系列時代風雲變幻。下闕流轉到香港,以陳五舉為講述核心,他曾是榮師傅最為得意的弟子,一度被視為傳承蓮蓉點心絕技的傳人。然而,因與上海本幫菜館的女少東相戀,毅然選擇離開師傅,在以後的數十年內協助岳父撐起一爿家業。整部小說通過師徒二人大半個世紀的跌宕,以飲食為主綫,勾連起粵港兩地的歷史脈絡。

著名文學評論家王德威認為《燕食記》“從嶺南飲食風物着眼,寫出大灣區世紀滄桑”。對此,葛亮說道:“榮師傅和五舉經歷了很多重要的歷史節點。前者出生在上世紀二十年代之初的廣東,這在當時是一個時代的開啟,他的人生必然就伴隨着之後的一系列社會變革。五舉身在香港,經歷了六七十年代的經濟騰飛,八十年代中英簽署聯合聲明一系列大事件。這些時代因子,對於個人命運都起到了微妙的輻射。”於葛亮而言,個體與時代是互為折射、互相成全的關係,無論英雄,抑或平凡人物,最終都歸於人之常情,回到溫暖與煙火氣中。

“我希望通過自己的方式,透過不同的切口,帶讀者進入到歷史本身。在非虛構與虛構之間,讓那些活在歷史紀錄中的傳奇人物,更多地擁有'人’的溫暖。”葛亮認為,“小說家不是教育家,不應剝奪讀者對歷史做結論的空間。他應該要陪伴讀者,以當代人的眼光審視歷史,與讀者共同感受歷史的多樣性。”

“常與變”的辯證關係

“中國人的那點子道理,都在這吃裏頭了。”這是《北鳶》中主人公文笙的母親孟昭如說的話。小說裏,這話說的是中國人在飲食上善待“意外”的態度,即重視傳統也不能慢待改革,探討的是“常與變”的辯證關係。而“常與變”正是葛亮在小說中一直致力表達的一個主題。

“《北鳶》講的是民國知識分子在經歷辛亥革命、廢除科舉制度之後,必然要做出的一種個人選擇,這種選擇既是自己的,也是因應時代變化的,所以你會看到有的人轉型為公共知識分子,有的棄仕從商,有的從事教育教學。到了《燕食記》,這種'常與變’就表現得更為直觀。”葛亮解釋道。

首先,“常與變”體現在中國的食物之中,“中國有很多食物,除了維持'常’的特質外,更有很多出其不意的'變’。比如安徽毛豆腐、益陽松花蛋,再到鎮江肴肉,'變’的部分增加了食物發展的各種可能性。這點也十分應和嶺南文化的包容性。就香港來說,在飲食上,世界各地的美食彙聚在此,落地生根,這背後其實是文化的彙聚、價值觀的融合和碰撞。”

“常與變”還體現在榮師傅與五舉師徒二人身上。所謂“常”,是守得住手藝,榮師傅的百年茶樓得以薪火相傳,但要脫穎而出,就得求“變”,“徒弟充滿'變’的意氣,他不想再走師傅的老路,後來成了上海本幫菜傳人。”不光飲食、技藝如此,時代的發展亦然。在葛亮的筆下,這對師徒的人生經歷,他們和時代間的交融,乃至在各自領域對飲食的貢獻,都映射出粵港兩地的文化共識:共同的語言,歷史的融合,求同存異的進程中,派生出更為豐富的文化內涵。

《食啲乜》中寫道:“衹看粵廣的脈脈時光,自辛亥始,便有一派蒼茫氣象。其後東征、南征、北伐,烽火輾轉、變局紛至遝來,歷史亦隨之且行且進。”再流轉到六七十年代的香港,經濟騰飛,巨變如浪,“提供了很多機遇,順應時勢,新的舊的,南的北的,本土的外來的,一邊角力,一邊碰撞,一邊融合。”這些都對應着香港社會的發展。回到飲食本身,南來北往的食客在這裏大快朵頤。這也是葛亮想借小說要表達的:“不同的人,不同的經歷、背景、立場,但坐到一桌,品嘗同一種食物,味蕾蕩漾起一模一樣的氣息,大家不禁心下釋然。這就是食物促成的共識。所以,這也是我為什麼選擇以食物為切口,因為它是一張文化名片,代表着粵食的包容性。南來北往的人能吃到一塊兒。”

《燕食记》有多种解读

專訪時,記者問及《燕食記》是否是與《朱雀》《北鳶》並稱為“中國三部曲”的收官之作?葛亮迴應道,正如自己寫這本小說的心態是開放包容的,《燕食記》可以有多種解讀,“寫作時,我並不拘泥於《朱雀》《北鳶》的輪廓,而是全面深入展示嶺南地區的歷史和文化。在地理側重上,《朱雀》描寫的是江南,《北鳶》主要寫中原,而到了《燕食記》,反映的是我對香港這座我生活了二十多年城市的一種書寫。”

事實上,這並非葛亮第一次書寫香港。2017年他在短篇小說集《浣熊》中就寫道:“這城市的繁華,轉過身去,仍然有着許多的故事,是在華服包裹之下的一些曲折和暗淡。當然也有許多的和暖,隱約其詞,等待你去觸摸。”如今,在創作這部五百多頁、四十多萬字的大體量小說時,他告訴大公報記者:“無論是情感積澱,還是對這方水土的瞭解、文化脈絡的挖掘,我都做了充分準備後纔開始動筆。這是我用文學的形式回饋這方熱土。”

小說家,學者。原籍南京,現居香港。香港大學中文系博士畢業,現任香港浸會大學副教授。文學作品出版於兩岸三地,著有小說《北鳶》《朱雀》《問米》《七聲》《戲年》《謎鴉》《浣熊》,文化隨筆《繪色》《小山河》等。部分作品譯為英、法、俄、日、韓等國文字。長篇小說《朱雀》獲選“亞洲週刊華文十大小說”,2016年以《北鳶》再獲此榮譽,並斬獲海內外多項大獎。包括2016年度“中國好書”、“華文好書”評委會特別大獎、2016年度當代五佳長篇小說、中版十大中文年度好書等。作者獲頒《南方人物週刊》“2016年度中國人物”、《GQ中國》2017年度人物盛典“年度作家”、2017海峽兩岸年度作家。曾獲首屆香港書獎、香港藝術發展獎、臺灣聯合文學小說獎首獎、臺灣梁實秋文學獎等獎項。作品入選“當代小說家書系”“二十一世紀中國文學大系”“2008、2009、2015中國小說排行榜”“2015年度誠品中文選書”。

孔夫子旧书网 交易担保 放心买 藝文書鋪 小程序

————

點擊上方小程序進入藝文書鋪

購買相關雜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葛亮推出新长篇《燕食记》:饮食是一枚切片,质地醇厚,边缘锋利
老俞闲话丨大时代下的人间烟火
鲁奖得主葛亮:我欲以人间烟火知著于历史
飲食文化
燕食记|葛亮|升级版v1_2
清代同治——《家傳南葛上清符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