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家和专题丨彭桐:苏东坡在琼教子
8月28日,海口市家和文化研究会、亞太(國際)家道文化研究院和海口日报社、海口市作协等单位主办了第21期琼州文化大讲堂,此次大讲堂走进百年历史文化名村美社村乡贤文化展览馆,为听众带来一场关于新时代下家风建设研讨会。
主办单位现将嘉宾彭桐老师的分享内容摘录如下!

分享嘉宾:彭桐

《苏东坡在琼教子:吹捧式的赏识教育》

齐国有个富人,家财万贯。两个儿子较笨,父亲不作调教。一天,艾子问他:“你儿子虽然长得很帅,但是不通世务,将来怎么能够撑得起家呢?“这位父亲大为怒火:“我儿很聪明,且自信多能,怎么可能不通世道?!”艾子便说:“那不用考验别的,单问你儿子所吃的米是从哪里来的,如果他们都知道,我情愿担当诬蔑不实的罪名。”叫来一问,俩儿子嘻嘻笑答:“难道还不知道这个吗?米都是从米袋子倒来的呀!”父亲动容严肃地说:“真是笨到了极点!那米不是从田里取来的吗?”艾子叹道:“不是这样的父亲,生不出这样的儿子!”

这是古书《艾子杂说》中的一个寓言故事。写作者就是千年英雄、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他把自己虚拟成一个当事人,也可看作一个局外人,串起一个故事并进行评论。

《艾子杂说》传宋苏轼撰,共三十九则

这则寓言翻转了两个层次巧妙讽谕了“不教”的恶果。父亲不教儿子,祖父也没教好父亲,总之,是祖祖辈辈的糊涂蛋。那么,苏东坡是大文学家、大艺术家,大思想家,是被世代人们公认的“全才”和天才,他是如何教育儿子的呢?
梳理众多的史料发现,苏东坡不仅秉承家风,重视家教,而且对儿子们各方面的教育一直是不遗余力,尤其晚年他在海南对小儿子的言传身教颇费心思,可谓是花样百出,精彩纷呈,至今让人称道。东坡教子绝招之一,就是“夸”。

傅抱石《东坡先生》

绍圣四年(1097年)农历七月二日,第三次遭受朝廷重贬的苏东坡带着一路陪伴的小儿子苏过抵达昌化军(今海南儋州中和镇),62岁的老人和26岁的青年开启了谪居三年作为岛民的新生活。他们先是在军使张中的支持下,住在官方驿站伦江驿,后在众多学子和当地百姓的帮助下,住进购地自建的茅屋桄榔庵。

刘运良《儋耳山图》

在亲朋凋零离散、缺衣少食的艰难困境下,父子俩相依为命维持着一个小小的家。这个特别的“罪臣之家”,也是个令人羡慕的温暖之家,不时从家里传出欢快的笑语声。在“非人所居之地”,却拥有快乐无比的幸福生活,跟这位历经沧桑富有智慧的父亲善于夸赞儿子有着极大的关系。

刘运良《东坡父子在儋州》

东坡对儿子的夸,是真正的夸,是夸下海口的夸,是无所不用其极,按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无“底线”,就是吹捧。可不管怎么吹,东坡就是不脸红,不是当面吹,就是背后捧,不仅在口头上,还非常认真地写进诗文和信笺中。因为是长期行为熏陶了弟弟苏辙也懂得了夸人,彼此都为后世留下了夸人的超炫文字,所以有当代作家行文说:苏氏兄弟从不吝惜对彼此的夸奖,能把对方夸到天昏地暗,夸到日月无光。

夸人是东坡的一大嗜好和特长,在教育后代方面他有一个不得不说的秘密是:变着法儿夸孩子,还一定要让孩子直接或间接地听到或看到。这种东坡式赏识教育,的确会令人兴叹不已。

苏轼 《南轩梦语》

你看,在苏东坡居儋的诗文里和写给亲友的书信中随便扒拉一下,就能看到他对儿子苏过方方面面的夸奖。

比如在作文方面:“海外亦粗有书籍。六郎亦不废学。虽不解对义,然作文极峻壮有家法。”六郎指苏过。这几句话的意思是,在我们生活的海南这地方身边也有些书籍,我儿子苏过也积极向学,虽然不理解对义,但他的作文是极为峻拔健壮,很有我们苏氏家法。

这是1099年8月东坡居儋写在《与侄孙元老书》中的话。本是写给族孙鼓励对方好好学习、多读史书的,却忍不住或说很自然地把身边的儿子也夸赞一通,因为很明显的,信会由儿子苏过帮折叠好装进信封再交由信差,说不定在用毛笔书写时,他的过儿就在身边磨墨呢,随便用眼瞄瞄就能看到,那嘴上不说心里也肯定是美滋滋的。

半年后的1100年3月即东坡北返中原的前三个月时,在写给朋友刘沔的《与刘沔都曹书》中,他对儿子作文的夸赞升极到最高版本,其艺术手法和夸张的程度都令人瞠目结舌。他在信中写道:轼穷困本坐文字,盖愿刳形去智而不可得者,然幼子过,文益奇。在海外孤寂无聊,过时出一篇见娱,则为数日喜,寝食有味。

这一段用今天的话翻译一下就是:我的穷困是因为文字,本想刳去形迹智慧却做不到。可是,我小儿子苏过,他的作文进步了,是愈来愈奇妙。谪居这大海一隅难免孤独寂寞无聊,儿子不时就会作出来一两篇文章以供观赏娱乐,读了儿子一篇文章,我就能高兴好几天,不仅吃得香,也睡得甜。

讲到东坡文章以及文章和吃睡的关系,自然也会让研究苏学的人想起宋代特别喜欢苏东坡的几位皇帝。宋仁宗赵祯初读苏轼、苏辙兄弟俩的制策文章,喜不自胜地对皇后说:“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宋神宗赵顼尤其喜欢苏东坡文章,他在位时,每当得到一篇东坡的文章,总是一读再读,爱不释手,甚至废寝忘食,有时读着读着还情不自禁地击节惊叹:“奇才!奇才!”。史料记载宫中嫔妃都知道神宗的这一癖好,所以只要见他用餐时突然停下筷子,在聚精会神地阅读,不用猜和看就知道,那摊在面前的一定又是苏东坡的文章。《宋史.苏轼传》载:高宗即位,赠资政殿学士,以其孙符为礼部尚书。又以其文置左右,读之终日忘倦,谓为文章之宗,亲制集赞,赐其曾孙峤。遂崇赠太师,谥文忠。

东坡不仅拿儿子跟自己比深度,还爱拿儿子跟史上名人比高度。在来海南之前,父子一起生活在广东惠州时,苏过写了一篇《飓风赋》,他立即就火力全开、热情洋溢地大加鼓励:

小儿少年有奇志,中宵起坐存黄庭。
近者戏作凌云赋,笔势仿佛离骚经。
这是题为《游罗浮山一首示儿子过》中的诗句,东坡不仅当面把诗写给儿子,还在诗中说,小儿苏过你自小就有高大志向,经常半夜起床读书修养。近来你创作《飓风赋》真是太棒了,是心旷凌云的美文,笔势等方面完全可以说堪比屈原的《离骚》了。

刘运良《诸子问字图》

东坡不仅夸小儿子苏过的文采,对大儿子苏迈、二儿子苏迨所写的东东夸起来也是毫不含糊。先来看《书迈诗》:

儿子迈,幼时尝作《林檎》诗云:“熟颗无风时自脱,半腮迎日斗先红。”于等辈中亦号有思致者。今已老,无他技,但亦时出新句也。尝作《酸枣尉》诗云:“叶随流水归何处,牛载寒鸦过别村。”此句亦可喜也。

苏迈书法

苏迈小时写过的一首描写苹果的诗,和后来又写的一首描写酸枣的诗,今天能知道的人不多,放在当时看,水平其实也都很一般,但是苏东坡却说他“有思致”“时出新句”,“亦可喜也”!

老二苏迨十六岁时写旅途风景,作了一首《淮口遇风》诗,东坡立马戏用其韵和了一首诗,主题却旗帜鲜明地变成了对儿子的夸奖:

我诗如病骥,悲鸣向衰草。有儿真骥子,一喷群马倒。

……

何如陶家儿,绕舍觅梨枣。君看押强韵,已胜郊与岛。

这诗开头就说自己写的诗像是病马,给人软弱无力地垂向枯草之感,而一看儿子迈写的诗才知他是匹真马,而且其他的马都会被他写出好诗的声势所震倒。诗的结尾,干脆说连唐代的著名诗人孟郊和贾岛都比不上自己儿子了。

孟郊和贾岛都是苦吟诗人代表,长于五律,重词句锤炼,并称“郊寒岛瘦”。倘若俩人能知道苏东坡说名不见经传、诗也未曾传世的苏迨在是毛头小伙子时已超过他们,恐怕身和心都会更“寒”更“瘦”了。

黄文琦《苏东坡行吟图》


读东坡诗文集,会有很多惊喜又令人惊奇的发现。在他人生最后一个谪居地儋州所留下的文字,很多是为儿孙们所写的,不少诗文都可归纳为同一个题目叫《赞儿》。

以苏东坡为中心的《西园雅集图》

不仅夸儿子有文采,对苏过在书画艺术方面的夸,东坡老先生也是从不惜乎笔墨的,尽管他在海南一度为笔墨纸砚十分欠缺而发愁。

1099年十月冬至那一天,桄榔庵的苏家父子和附近几户黎家人聚在一起“醉笑一欢同”,苏过激情难抑兴致所至,作了诗以后还挥毫泼墨,这下把老苏的创作欲和赞美欲全都点燃了,他“用过韵”,写下了“冬至与诸生饮”的长诗,详细记录了用生黎法酿酒和秀才老符等众人欢聚的场景,讲述了农家生活的种种细节和“猫鼠欢闹”以及思乡之情,压轴的却是对儿子苏过的书艺赞歌:“和诗仍醉墨,戏海乱群鸿”。

“戏海”是形容书法精妙。唐代张彦远《法书要录》:王羲之书如群鸿戏海。这一句流露出东坡掩饰不句的喜悦和激动:过儿与我诗歌唱和还能醉书笔墨,那字迹真如在海中戏耍的群鸿,自由、潇洒、耐看。就差忍住没说儿子的字快赶上“书圣”王羲之了。

1100年正月,小坡学老坡,试画了幅老坡一向喜爱的绘画题材“枯木竹石图”。老坡激动之余,一口气写了三首诗,题写在画上,首首都离不开对作画者的赞美的主题,但是赞的手法却是各有高明。在《题过所画枯木竹石三首》其一中,老坡竟然把他的四川老乡、老朋友、一向敬重的表哥比成了画匠,他的儿子苏过俨然成了画神:

老可能为竹写真,小坡今与石传神。

苏轼《枯木怪石图》

这诗前两句用的是直接对比法,而且语气非常肯定,说老可只能画出竹的真实形貌,而小坡如今呢却能为竹子传写它的精神。

老可是何人物?就是老坡非常熟悉的文与可,名文同,号笑笑居士、笑笑先生,北宋著名画家和诗人,诗文书画深为文彦博、司马光等宰相级的大儒赞许。其尤善画竹,还开创了“湖州竹派”。苏东坡曾撰文称赞说“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结果成语“胸有成竹”就由此诞生。

宋·文同《墨竹图》

东坡为夸儿子竟然说文同只会为竹写真,这么说时文同已去世11年了,要不然他听说后真要拼命般地找这“出尔反尔”的表弟,针对到底谁的竹才真正画得传神而要讨论个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否则他就对不起他号中的“笑笑”,也死不瞑目。

尽管我们可以相信儿子的画能给父亲带来遁于佛界的神奇,但还是清醒地认为他说儿子比文同所画的竹子传神是非常露骨的“讨好儿子的夸张之语”。但在这幅画第三首配诗中,东坡对儿子的夸赞就含蓄很多了,也许是自己都觉得一时兴起夸得有点过了,赶紧再赋诗收敛一些:

倦看涩勒暗蛮村,乱棘孤藤束瘴根。
唯有长身六君子,猗猗犹得似淇园。

这首诗的大意是说,东坡他在这荒蛮乡村看厌倦了有长尖刺、多旁枝的簕竹,唯有儿子苏过所画的修竹,才有春秋时期卫国淇园里的竹子那样繁茂绮丽,令人赏心悦目。

小坡每作书作画,或每有书画作品问世,老坡就变戏法似地加以褒奖,不是赞书画本身,就是赞扬作者本人,颂歌唱得小坡天天活在春天里。

东坡在世作诗行文未曾止,夸儿子也是马不停蹄不肯歇。

他夸儿子的文采、艺术和高大志向,还特别欣赏和赞叹儿子的品格。

东坡在谪居广东惠州时曾作诗盛赞小儿苏过耿直刚强,把他喻作不畏严寒的松树,可以为父遮挡瘴气:

“……谪居罗浮山下,地暖多松,而不识霜雪,如高才胜人生绮纨家,与孤臣孽子有间矣。士践忧患,安知非福?幼子过从我南来,画寒松偃盖为护首小屏。为之赞曰:'……孺子介刚,从我炎荒,霜中之英,以洗我瘴。’”

东坡在为苏过所作的画屏所赋《偃松屏赞并引》一诗的序言中道:自贬居于惠州的罗浮山下,感受到气候温暖,看到山上多松树,且该地松树从来不知北方的霜雪严寒。松树高俊有节气,既不同于富家纨绔子弟,也不同于使穷的败家子。读书人身陷大灾大难之中,从另一个角度看,正好可以进行心性磨炼,难道不是一种福分吗?我的小儿苏过侍奉我来到这南方的贬所,在画屏上画出挺立寒松表心性。为此我赞赏道:过儿你生性耿直刚强,伴我到这蛮荒地,你就是迎霜傲雪的英雄,始终昂扬向上,你用孝心洗涤慰平了我的心灵创伤,为我遮挡了人世间的种种瘴气毒雾。

苏过《贻孙仙尉帖》

苏过书法

东坡还不止夸赞儿子文学艺术和修身养性,在生活的其他方面,几乎为儿所做事,他为父的像是有一种职责几乎无所不赞。儿子的读书声、下棋的表情、烧的芋头羹,等等,他都大赞特赞,当然这些都随他所写的诗文留存到现在,包括会传到将来。

1098年农历三月,他在居儋8个月时所写的《观棋》一诗中说,小儿子苏过颇懂得下棋的门道,落子砰砰好自信,“小儿近道,剥啄信指”。

1100年农历三月,他在《和陶郭主簿二首》的序中说,清明这一天,听儿子苏过读书很过瘾,那声线和节奏都很悠闲清美,“清明日,闻过诵书,声节闲美”。似嫌不够劲,又在诗其一中说,清和的气象充盈着他的衣襟,是因为小儿子抱着书本端坐,朗读诗篇,声如鼓琴,“孺子卷书坐,诵诗如鼓琴”。

苏东坡是人人皆知的吃货。他居儋时对天天、顿顿负责家里饮食的儿子,在其厨艺方面当然少不了赞美,最为经典的夸赞是1098年10月粮食紧张时,在“饮食百物艰难”和“土人顿顿食莳芋,荐以熏鼠烧蝙蝠”的艰难处境下,儿子翻出花样做出了芋头稀粥,他给美其名曰“东坡玉糁羹”不仅写诗大赞,还把奇绝的金句写进标题,搞得题目比诗的内容文字还多还长:

香似龙涎仍酽白,味如牛乳更全清。
莫将南海金齑脍,轻比东坡玉糁羹。

句句是抑制不住地赞美。这诗句的意思是:那香味像海外进口的香料龙涎,但颜色却又是那样的纯白;那滋味很像牛奶,却又十分清醇毫无腥气。千万不要将这美味轻易地比作南海的松江鲈脍,它虽然肉白如雪也不腥还是东南之佳味,可哪里比得上我们这小坡所做的东坡玉糁羹。

诗题讲明是儿子为了调剂口味,精简用粮,忽发奇想后,用山芋糁米饭做成了一种从没吃过的羹。东坡激动之余,为儿子的一片孝心伸出了大大的拇指,诗题也可看作是一首热情洋溢的赞美诗:《过子忽出新意,以山芋作玉糁羹,色香味皆奇绝。天上酥酡则不可知,人间绝无此味也》


书技、画技、厨技……在东坡眼里,他的小坡都是各种技艺都出众,甚至超越古今,无人可媲美。

当然,东坡每次夸得山呼海啸,气势磅礡,是使劲地夸,一个劲地夸,却也不是哭着喊着要死要活和泼妇耍赖或叫饭子踹地要赏似地那种夸,他夸得很文雅、很大气,有时还显得很理性,表现得很温和,好像是不经意似的,夸者和被夸者或各类观赏者也都快乐接受了。可见东坡也并没有夸人夸得忘乎所以,有时他在一片夸赞中还给提示和警示,还偶尔埋些伏笔,类似于潜台词是“别骄傲,也别泄气,其实也不用攀比,继续加油哦!”他作隐喻,也是知道读书人会从其话语和文字中有更多的明白、理会与感悟,领略到言语之外同样闪光的东西。

有一个事实是,对待儿孙们,东坡时时夸,事事夸,反正看不出他有夸累夸烦的时候,他不仅是逮到机会夸,还努力创造机会夸。他肯定心下认为,夸赞会有助于孩子快乐成长,鼓励会创造奇迹。

东坡夸赞他弟弟和成年同辈或长辈亲友的实例,其实也者可搜罗出来,也能分别写出万字长文。赞他人夸孩子,夸个不亦乐乎,夸出了世界一片安宁,夸出了家庭和谐,夸出了人性显得更美好。

仇英《东坡寒夜赋诗图卷》(局部)

至于东坡为何博爱式地喜欢夸,或许他自有深意,或许因为他天性乐观,后经磨难又旷达,认为好人都是夸出来的。

想想东坡对儿子的那么多赞,再回味下开头说的那个《愚子》寓言。

东坡表扬儿子,也还不忘借势借机表场一下自己,他在给友人《与王定国书》中道:非此父不生此子也!

这就是东坡式的幽默,也是苏氏的乐法与家法!

东坡说过的,他眼里无一个不好人,他不一定亲口说过或许心里说了无数遍的,他的儿孙们无一个不是顶级的、超凡的高人、圣人、神人,其实都是好人,因为他是绝顶的好人,近年来,一代代人,给他的点赞不断。

张大千《东坡居士笠屐图》

好!也请诸位朋友,给此文写作者、小小的坡粉我,来个怡心养情能一下子快乐三五天甚至四五年的超大夸赞吧!


主持人肖冰点评
苏东坡在琼教子:吹捧式的赏识教育

唐朝有太白,宋朝有东坡,这两个人都是由民众自我选择、自动接受与自主传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发展的新时代,研究上自苏洵及其先祖,至苏轼、苏辙和儿孙辈乃至其他后裔不单单是苏学研究的一个方向,也是现代家庭建设一个很好的“比照”窗口。

提个问题——三苏父子一同列为唐宋八大家,为何苏轼比苏洵(父)、苏辙(弟)的名气大?反过来看,彭桐作为家和文化研究会的秘书长,通过研究苏东坡在琼教子的理念、方式,以古人的一个“切面”为窗口,这问题的答案也就清晰起来。

北宋一朝,苏轼诗方面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方面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方面与欧阳修并成为“欧苏”、书画方面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苏轼的名气,无非是因为他的性情和才华,对于普罗大众来说具有太高的辨识度和不可替代性。我们对古人的了解其实都很少,甚至对于如今的你我俗人而言,过往豪杰名士多不胜数,能被大家深深记住的,往往在盖世神功之外还必须有些与众不同的个性。

天下第三行书——苏轼《黄州寒食诗帖》(局部)

苏轼行书《渡海帖》

明·文征明、董其昌为苏轼《前赤壁赋》题跋

透过《苏东坡在琼教子:吹捧式的赏识教育》我们还能看到,除了“大文豪”“乐天派”这些标签外,苏轼还可称得上是“夸儿狂魔”!

东坡贬谪儋州三年,三儿子苏过长期服侍尊前,并与父亲时时唱和,三兄弟中,苏过受其父影响最大,文学成就最高,人称“小东坡”。苏轼在《自题金山画像》中有“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一句,儋州三年,苏轼苏过这对父子为海南构建了千年不朽的精神地标。

古城黄州的“东坡赤壁”,摄影:卢文

惠州东坡祠(图来源于网络)

儋州东坡书院(图来源于网络)

彭桐引例小坡学大坡,同作“枯木竹石图”,苏轼就夸儿子“时出新意作山水”,等等事例培养了三子乐天知足的性格,可以说,苏过后天的文学成就离不开苏轼宽和积极的家庭氛围。这样的教育方式在当时很超前,在现在看来很“时髦”,也值得大家去效仿!

回望“三苏”,国学大师钱穆曾在《宋明理学概述》中极为精辟地评论了三人“三位一体”的学术特色与学术地位,从他对苏学的分析可见,苏轼、苏辙的学术本源来自其父苏洵的家学家风之传承。苏洵为儿子取名“轼”“辙”,原意一指车前的扶手,二指车轮压出的痕迹,寄托着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的愿望与理想。苏轼、苏洵一生,谨遵父意,家族和睦,持家治业,有素守序。

苏轼作为“三苏”的代表人物,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做到了以儒家为体,释老为用,通三教之变,成一家之言。所以通过研究苏轼的家庭教育、家风形成,有利于东方文明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中,涵养与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气神。

前些年“虎爸狼妈”一词在网络上喧嚣尘上,于是有人鼓吹向西方学习,做“吹捧式”教育,由彭桐秘书长的分享我们知道了鼓励、夸赞这样的教育方式不是西方“专利”,至少在北宋苏轼时我们就有这种宽和的教育方式,这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个点。

什么是新时代?那就是不光物质要富裕,我们的精神也要同等发展!我们常说现在是百年未有之变局,这个“变”里面包含了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梦,也包含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家庭梦。每个人都有梦,有梦就有目标,就有了行进远方的方向。家庭的幸福和国家的繁荣密不可分,“家”这个字也代表了很多含义,怎么以身作则去建设、促进一个好家庭、好家风的形成,这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好好去思考。一个家庭的兴旺发展离不开父母,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也是同样的道理。家风正,国和家方能长治久安,希望大家以这个为起点走好自己的路,做好自己的梦。

也很感谢彭桐老师的分享!

分享嘉宾简介:

彭桐,安徽人,现供职海口日报社,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地方文史和苏东坡文化研究者。海南省作协副秘书长、海口市作协常务副主席、海口市家和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海南诗社副社长、海南省苏学研究会副秘书长、海南省青年文艺人才协会和海南省青年作协副主席。有多件文学作品在国内外报刊发表,获“中国新归来优秀诗人”等称号,主编有国内首部沉香现代诗文集《沉香情缘》和国内首部多人现当代海洋诗画选集《海的故事》,已出版《车轮上的风景》《真相追踪》《爱的传说》《夸下海口》等个人文学专著。

主持人简介:

肖冰,别号“小月二水”,装饰界的酸文人,文化界的装修工。海口市家和文化研究会会长、亞太(國際)家道文化研究院院长、广东华浔品味装饰集团海南有限公司总经理、海南省赣州商会创始会长、海南省周易协会副会长、海南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海口市作协理事,著作有《天涯海角扎根记》、《家和·饰界》、《家道·饰界》等。



编辑丨十二   摄影丨牧天

校对丨小柒姑娘   顾问丨雪堂先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滋水·散文】 张亚林:孝顺的孩子
苏东坡与苏小坡的流放岁月:这是什么样的神仙父子情?
拥有一个不扫兴的爸爸有多幸福?
苏过:至纯至孝 东坡季子的别样人生
苏轼把别人的苟且活成潇洒,活出乐趣
世间再无苏东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